合格考化学复习《物质的量计算》复习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5
《物质的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和计算物质的数量、质量、体积等。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含义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4. 物质的量的相关公式及应用5. 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2. 难点:物质的量的相关公式及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让学生了解摩尔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判断气体是否符合理想气体状态等。
5.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制药、环保、食品加工等领域。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练习发现并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作业和课堂练习的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 对于学生的疑惑,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物质的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并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2. 提高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量的关系。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化学计量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溶液的稀释、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物质的量的计算过程和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回顾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并通过实例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应用拓展: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计量数和反应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分组讨论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转换方法。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将在后续回复中提供。
请随时提问,我会竭诚为您服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和应用能力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2. 分析并解答课后练习题。
3. 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PPT。
《物质的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如摩尔、克等。
3.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如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等。
4.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数量、质量、体积等。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克、升等。
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等。
4. 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溶液的配制、化学反应的计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质的量》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
3. 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题目,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4.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案例分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物质的量复习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复习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定律,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⑵、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定律,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相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更上一层楼,并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加深,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复习及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对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讲解、练习、归纳【教学过程】「引入」现在我们计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下面,我们就对有关物质的量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一、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讨论」根据以上关系,我们来分析以下问题:1、判断正误,并分析原因:1)物质的量为一个单位;2)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3)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为22.4L;4) N A个氢气分子的质量为2g/mol;;5) 氮气的摩尔质量为286) 1mol氧;7)0.5摩尔氧的质量是8克;8) 2摩尔O3的摩尔质量与96克O2摩尔质量之比为3∶2;9) 水的摩尔质量数值上一定等于NA个水分子质量之和;10)等体积的CH4和CO所含分子数目相同。
11)设一个12C的原子的质量为A kg,则阿佛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12 /1000A;12)1molCO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13)50mL、1mol/L 的AlCl3溶液与100mL 1 mol / LNH4Cl溶液中Cl-浓度相等;14)标准状况下的a gNH3,溶于1L升水中,得到氨水的密度为b g/cm3,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b / (22400+17a) mol/L。
「学生分析」下述几个等式能否成立?如果成立,是否需要条件?⑴n1/n2 = N1 /N2 ⑵n1/n2 = m1 /m2⑶n = m/M ⑷n = V/V m⑸n1/n2 = V1 /V2 ⑹n1/n2 = P1 /P2⑺υ1/υ2 = n1/n2 ⑻υ1/υ2 = V1/V2「练习」1.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0N AB.12 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N AC.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3N AD.1 mol 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 A个电子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1.00 mol 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B.1.00 mol 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C.欲配制1.00 L 1.00 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 g NaCl溶于1.00 L水中D.电解58.5 g熔融的NaCl,能产生22.4 L氯气(标准状况)、23.0 g金属钠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3 — 1 物质的量高考目标要求: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及阿佛加德罗常数相互间的计算一、物质的量及单位1、物质的量(n )① 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专有名次,四个字不可撤分。
② 以阿佛加德罗常数的集体作为计量单位,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结构单元)的物理量,既不表示物质的质量,又不表示物质的数量,但把物质的(宏观)质量和物质的数量(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2、摩尔(简称 摩),符号:mol① “摩尔”为mole 的音译,简写为mol ,意译为“堆”“群”;② “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是摩(mol ),还有倍分单位如:千摩(k mol )、毫摩(m mol ); ③ 每摩(堆、群)任何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或基本微粒的特定组合——统称 结构单元)都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N A )个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或基本微粒的特定组合:结构单元);3、“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在使用时:① 必须指明所计量的对象(结构单元); 如:1 molH +(氢离子)、2 molH (氢原子)、3 mol H 2(氢分子);有时,不指明结构单元,但所暗含的结构单元应非常明确; 例如:1 mol 水(H 2O )实际指1 mol 水分子,特指由1 mol 由2个氢原子(H )和1个氧原子(O )形成的(组合而成的)特定结构单元——水分子(H 2O );1 mol 氯化钠(NaCl ), 特指1 molNa +和1 molCl - 的特点组合。
② 只用于计量微观粒子,不用于计量宏观物质。
4、阿佛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的基准0.012kg 碳-12(即12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即为阿佛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
通常取近似值×1023 (个)/ mol ;(N A 为精确值),(类似于π与的关系相似)。
5、1 mol 含阿佛加德罗常数(N A 个)微粒(— 结构单元)的集体,就是1 mol 。
《物质得量计算》主题知识内容学习水平要求化学计算物质得量、质量、摩尔质量、微粒数、气体摩尔体积得计算B 1、复述标准状况得含义,识别标准状况与通常状况2、例举微粒数目、微粒大小与微粒之间得距离等决定物质体积大小得因素3、解释相同温度与压强下,1mol不同气态物质体积基本相同得原因4、复述气体摩尔体积得定义及表示方法5、归纳标准状况下,物质得量与气体体积之间得关系并进行简单得计算6、归纳相同温度与压强下,气体体积与物质得量之间得正比关系重点:1、掌握物质得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之间得相互关系。
2.掌握有关物质得量、气体摩尔体积得计算。
难点:物质得量、质量、摩尔质量、微粒数、气体摩尔体积得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复习知识点,一课时练习)复习策略:物质得量及其相关知识就是高中化学计算得基础,如何突破物质得量学习中得难点,将抽象、陌生得基本概念理解透彻,减少在考试中得失误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掌握一张关系图,熟悉物理量间得转化全面认识以物质得量为中心得各种概念之间得相互关系,其网络图如下:二、紧抓两个热点,理解知识内涵阿伏加德罗常数与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是《物质得量》一章中得两个重要知识点,也就是热点,其覆盖面广,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内涵得全面理解,所以学生在复习中一定要认真挖掘这两个知识点。
1、阿伏加德罗常数1mo1任何粒子得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准确理解此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有单位得,其单位就是1mol-。
(2)不要认为23A1002.6N⨯=,而就是123Amol1002.6N-⨯≈。
2、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得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得分子,这就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
阿伏加德罗定律忽略了气体分子本身得大小;它主要应用于不同气体之间得比较。
阿伏加德罗定律得推论如下:推论1 同温同压下,气体得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得量之比。
考点03-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学业要求】1.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和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3.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4.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考点梳理】一、物质的量(1)国际单位制(SI)中的七个基本单位物理量 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单位(符号)米(m)千克(kg)秒(s)安(A)开(K)摩(mol)坎(cd)(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①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用符号n 表示。
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2.阿伏加德罗常数(1)国际上规定:1 mol 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12C 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摩尔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是N A ,单位是mol -1。
(3)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 =N N A 。
二、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 ,单位是g/mol 或(g·mol -1)。
2.n 、m 、M 之间的关系:M =m n。
3.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核心归纳】 摩尔质量——“四性”①等值性:摩尔质量以g·mol-1作单位时,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②近似性:由于电子的质量非常微小,所以离子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其数值近似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如Na和Na+的摩尔质量都为23 g·mol-1。
③确定性:对于指定的物质来说,其摩尔质量的值是一个定值,不随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而改变。
④混合性:对于混合物来说,只要其组成一定,1 mol该混合物的质量就是该混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
【考点训练】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知识点的认识】一、概念归纳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符号:n;单位:mol.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每1mol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观粒子.符号:mol.3、阿伏伽德罗常数:实验测定12g12C中所含C原子的个数.符号:NA;单位:mol-1.4、摩尔质量: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5、气体摩尔体积:1mol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符号:Vm;单位:L/mol.6、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符号:c;单位:mol/L.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命题方向】题型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典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物理量之一B.0.5 mo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C.64 g氧相当于2 mol氧D.1 mol任何物质都约含有6.02×1023个原子题型二: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典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32 g O2占有的体积约为22.4 LB.22.4 L N2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氮分子C.在标准状况下,22.4 L水的质量约为18 gD.22 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Cl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解析:A、B项都没有指明在标准状况下,故A、B错误;C、在标况下水是液体,故C错误;D、22 g CO2的物质的量与标况下的11.2 L HCl的物质的量相等,所含分子数也相等,故D 题型三: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典例3: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B.O2比O3的质量小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D.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题型四: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典例4:实验室里需用480 mL 0.1 mol/L的硫酸铜溶液,现选用500 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称取7.68 g硫酸铜,加入500 mL水B.称取12.0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C.称取8.0 g硫酸铜,加入500 mL水D.称取12.5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题型五: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计算典例5:体积为V(mL)、密度为ρ(g•cm-3)的溶液,含有摩尔质量为M的溶质质量为m (g),物质的量浓度为c,质量分数为w.下列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A.c=1000ρwM B.m=Vρw1000 C.w=cM1000ρD.c=1000mMV 【考点训练】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1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下列物质中,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A.10 g H2 B.2molCl2C.1.5N A CO2 D.22.4LO2(标准状况)2.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原子的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gH m 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A+N+m)mol B.(A﹣N)molC.(A﹣N)mol D.(A﹣N+m)mol3.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同温同压下氧气的密度相同,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3 B.3:1 C.2:1 D.1:24.X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m,核内中子数为n,则Wg X2+离子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约为()A.mol B.mol C.molD.mol5.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两容器内分别充满由14N、13C、18O三种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含分子数和质量均不相同B.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和电子数C.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D.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原子和分子6.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氯只有35Cl和37Cl两种稳定同位素,在氯气中35Cl和37Cl 的原子个数比为3:1,则相对分子质量为70,72,74的氯气分子数之比可能是()A.5:3:2 B.5:2:2 C.5:2:1 D.9:3:17.只给出下列甲和乙中对应的物理量,不能求出物质的量的是()A B C D甲物质中的粒子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固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乙阿伏加德罗常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体积固体的密度溶液体积8.科学家已发现一种新型氢分子,其化学式为H3,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H3和H2相同的是()A.原子数B.分子数C.体积D.物质的量9.2mol Cl2和2mol CO2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分子数相等B.原子数相等C.体积相等D.质量相等10.科学家已发现一种新型氢分子,其化学式为H3,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H3和H2相同的是()A.体积B.分子数C.原子数D.物质的量11.标况下,34g CO和CO2混合气体的体积为22.4L,关于该混合气体有下列的说法①混合气体中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5:3 ②混合气体中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35:33 ③混合气体中碳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8:11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约为1.52g/L,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和④ D.①②③④都正确12.将AgNO3、Na2SO4、BaCl2三种物质按物质的量为2:1:1的比例混合后溶于足量水中,最终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A.Ba2+和NO3﹣B.Na+和Cl﹣C.Na+和NO3﹣D.Ag+和SO42﹣13.某溶液中含有Na+、Al3+、NO3﹣、SO42﹣(不考虑水中的H+、OH﹣)四种离子,已知Na+、Al3+、NO3﹣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与SO42﹣的个数比为()A.1:2 B.1:4 C.3:4 D.3:214.H2O的摩尔质量是18g.mol﹣1,则9g H2O的物质的量是()A.0.1mol B.1mol C.0.5mol D.5mol15.由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H2和CO的体积比为()A.29:8:13 B.22:1:14 C.13:8:29 D.26:15:57二、填空题(共5小题)16.相同条件下,同质量的X、Y两种气体,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B,则:(1)X与Y的体积比为,分子个数比为,密度比为.相同条件下的X、Y两种气体体积相同,则X与Y的质量之比为,物质的量之比为.17.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1)某硫酸钠溶液中含有3.01×1023个Na+,则该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是.0.5mol的Fe含个铁原子,质量是g;1.204×1024个铁原子物质的量是mol,质量为g.(3)2mol CO(NH2)2中含mol氮原子,所含氧原子数跟mol H2O中所含氧原子数相等.(4)322g Na2SO4•10H2O中所含的Na+的物质的量是mol,SO42﹣的物质的量是mol,所含H2O分子的数目是个.18.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A和B 的体积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8:5,则A与B 的密度之比为,摩尔质量之比为.19.下列所含分子数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是A、标准状况下33.6LH2B、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mol的H2C、20℃,45gH2OD、常温下,16gO2,与14gN2的混合气体E、含原子总数约为1.204×1024的NH3.20.0.6molg的氧气与0.4mol臭氧O3质量之比为,分子个数之比为,氧原子个数之比为.三、解答题(共3小题)21.(1)质量比为16:7:6的三种气体SO2、CO、NO,分子个数之比为;氧原子个数之比为;相同条件下体积比为.在标准状况下,1.7g NH3所占的体积为L,它与标准状况下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H原子.(3)某气体氧化物化学式为RO2,在标准状况下,1.28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mL,则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现有0.270kg 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计算:(1)溶液中CuCl2的物质的量;溶液中Cu2+和Cl﹣的物质的量.23.将11.2L(标准状况)乙烯和乙烷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溴水中,充分反应后,溴水的质量增加了5.6g.求原气体混合物中乙烯与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和质量比.。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教学设计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第一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内容与解析】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指的是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以及相关的计算,其核心是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质量的单位,化学中的7个运算公式。
本节课是堂复习课,所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完成自主复习得出学生对这一讲的一些印象,通过主要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
2.目标解析(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就是指这里出现的几个物理量,以及它们的相关公式也就是他们间的相互联系。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
就是指微粒数、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公式的灵活运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有些思考难度的问题就不去理解它,也就不知道如何思考。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再去更多的训练运用这些公式,其中关键是通过做一些典型的例题与变式练习来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的解题方式。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预习一、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1)符号:n。
(2)单位:摩尔,简称摩,用mol表示。
2.阿伏加德罗常数(1)概念:把含有 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 1 mol,6.02×10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计算》主题知识内容学习水平要求化学计算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微粒数、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B1.复述标准状况的含义,识别标准状况和通常状况2.例举微粒数目、微粒大小和微粒之间的距离等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3.解释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不同气态物质体积基本相同的原因4.复述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及表示方法5.归纳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计算6.归纳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正比关系重点:1.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难点: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微粒数、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复习知识点,一课时练习)复习策略: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是高中化学计算的基础,如何突破物质的量学习中的难点,将抽象、陌生的基本概念理解透彻,减少在考试中的失误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掌握一张关系图,熟悉物理量间的转化全面认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网络图如下:二、紧抓两个热点,理解知识内涵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物质的量》一章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也是热点,其覆盖面广,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所以学生在复习中一定要认真挖掘这两个知识点。
1. 阿伏加德罗常数1mo1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准确理解此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有单位的,其单位是。
(2)不要认为23A 1002.6N ⨯=,而是123A mol 1002.6N -⨯≈。
2.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
阿伏加德罗定律忽略了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它主要应用于不同气体之间的比较。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如下:推论1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即T 、p 相同时,2121n /n V /V =。
推论2 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即T 、V 相同时,2121n /n p /p =。
推论3 同温同压同体积下,气体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
即T 、p 、V 相同时,2121M /M m /m =。
三、透析三个物理量,强化概念的理解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是本章学习中的三个重要基本物理量,也是学《物质的量的复习方案》一、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
(2)物质的量的基准(N A ):以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 A ,其近似值为×1023 mol -1 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
1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12C 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 的质量为12g 。
同理可推出1 mol 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AN N ;n =Mm【例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mol 任何物质都含有×1023个分子 kg 12C 中含有约×1023个碳原子 mol 水中含有2 mol 氢和1 mol 氧 mol Ne 含有×1024个电子 答案:AC【例2】A N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在18182g O 中含有A N 个氧原子B .标准状况下,22.4L 空气含有A N 个单质分子C .1 molCl 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A ND .含A N 个Na +的2Na O 溶解于1L 水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 L -g答案:A二、气体摩尔体积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表示符号:V m3.单位:L/mol (或L·mol -1)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mol5.数学表达式: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即nV V m =6. 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就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 0)。
在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等于 L 。
在理解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不能简单地认为“ L 就是气体摩尔体积”,因为这个 L 是有特定条件的。
这些条件就是:①标准状况,即0℃和 kPa ,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气体的体积才约是 L 。
因此, L 是1 mol 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②这里所说的标准状况指的是气体本身所处的状况,而不指其他外界条件的状况。
例如,“1 mol H 2O(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得到气态水的。
③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 L ,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
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
由此可知,1 mol 任何气体在0℃ 、101 kPa 条件下的体积与273℃ 、202kPa 条件下的体积应相等,都约为。
【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常温常压下,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 A2.在25℃,压强为×105 Pa 时,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3.标准状况下的辛烷完全燃烧,生成CO 2分子数为8N A 4.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所含分子数为 5.标准状况下,1L 水所含分子数为(1/N A 6.标准状况下, SO 3中含个氧原子三、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1.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 T 1=T 2;P 1=P 2 ;V 1=V 2 ⇒ n 1 = n 2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1)三正比: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V 1/V 2=n 1/n 2 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p 1/p 2=n 1/n 2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M 1/M 2=ρ1/ρ2 (2)二反比: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V 1/V 2=M 2/M 1同温同体积时,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压强与它们的摩尔质量的反比.p 1/p 2=M 2/M 1。
(3)一连比: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
m 1/m 2=M 1/M 2=ρ1/ρ2(注:以上用到的符号:ρ为密度,p 为压强,n 为物质的量,M 为摩尔质量,m 为质量,V 为体积,T 为温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 阿佛加德罗常数考点命题陷阱归类分析阿佛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涉及的知识面广,灵活性强,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选择正确的或错误的)进行考查。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此类题型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容易引起学生错误的有以下几点:1、温度和压强:mol 是在标准状况(0 ℃,×105Pa )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命题者有意在题目中设置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让考生与mol 进行转换,从而误入陷阱。
2、物质状态:mol 使用的对象是气体(包括混合气体)。
命题者常把一些容易忽视的液态或固态物质作为气体来命题,让考生落入陷阱。
如SO 3:常温下是固态;水:常温下是液态。
戊烷,辛烷常温下是液态等。
3、物质变化:一些物质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时需要借助方程式分析才能挖掘出隐含的变化情况。
考生若不注意挖掘隐含变化往往会误入陷阱。
如NO 2:存在与N 2O 4的平衡。
4、单质组成:气体单质的组成除常见的双原子分子外,还有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Ne :单原子分子)、三原子分子(如O 3)、四原子分子(如P 4)等。
考生如不注意这点,极容易误入陷阱。
5、粒子数目:粒子种类一般有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1mol 微粒的数目即为阿佛加德罗常数,由此可计算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的数目。
命题者往往通过N A 与粒子数目的转换,巧设陷阱。
【例1】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等物质的量的N 2和CO 所含分子数均为N AB . H 2O 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N AC .1mol 羟基中电子数为10A ND .标准状况下,戊烷所含分子数为 N A 答案:B【例2】设 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CH 中含有4A n 个C-H 键 ·1L -NaCl 溶液含有A n 个Na +C.在反应中,每生成3mol 2I 转移的电子数为6A ND.常温常压下, 2CO 中含有 A n 个2CO 分子 答案:A四、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 (混)=混)混()(n m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M(混)=M 1×n 1%+M 2×n 2%+……=M 1×V 1%+M 2×V 2%+…… 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M (混)=ρ(混)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A 的相对密度:)混A M M ()(=)()(A ρρ混【例】已知NH 4HCO 3NH 3+H 2O+CO 2↑,则150℃时NH 4HCO 3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A 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 2密度的 倍。
D.无法计算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