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19.77 MB
- 文档页数:28
《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指导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纺织工程系2012年9月织物结构与设计实验指导书前言织物组织是纺织品赖于存在的重要因素,它是形成织物千变万化的内在依据,解析它的组织结构,探其变化原因,掌握设计技能成了织物设计的重要手段。
材料、工具、技术、知识、经验是织物设计的五大要素,也是织物设计构思敏锐的美的感情表现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与技能如果缺乏实践的体验,通常难于变成有机的学问。
加强实践性环节不仅能使它们超于有机的深化,同时也能使设计思考力富于弹性,以适应现代织物设计的需要,并有所建树。
实验一了解自动剑杆织样机的工作原理一、实验目的1、了解自动织样机的各主要机件的作用与相互的配合;2、了解穿综、穿筘、投纬、绘制纹板图等准备工作;3、了解在织样机上的织造方法;4、进一步理解上机图中各图的作用。
二、实验设备及功能(一)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从开口、引纬、选色、打纬、送经、卷取等等动作皆可为全自动操作,所以打样品质控制非常精密。
织样机的运转速度可依需求而作适当地调整,最快可达到40rpm,与传统人工打样或半自动织样机的速度比,可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采用该种自动小样机的目的在于,严格控制织物的紧密度,随时掌控布面质量,使织物尽量符合实验要求,以便实验顺利进行,数据更加准确。
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的运作过程中,除了经纱卷取是由马达带动外,其余动作皆由汽缸驱动。
因此,还配备一个4.0~7.5bar的空气压缩机。
钢筘的宽度为12英寸。
SUⅢ型全自动剑杆织样机共有二十片综框,其中前两片由系统控制,作为绞纱与废边之用。
而第三片综框才是纹板图上的第一片,其余依次类推,所以纹板图设计最多可达十八片综框。
每片综框最多可安装280~300根综丝。
(二)设备具有的功能1、可输入相应的数字来修改机上纬密。
2、可以找寻断纬。
3、在显示区,显示了设计文件名、总梭数、当前梭数、纬密、开口情况(哪些综框提起)、选色情况和当前织机的运转情况。
实验二组织的观察和背散射电子相应用一、实验目的1.利用二次电子像对材料形貌进行观察2.了解背散射电子像的应用二、实验原理扫描电镜具有景深大、图像立体感强、放大倍数范围大且连续可调、分辨率高、样品室空间大且样品制备简单等特点,是进行样品表面研究的有效工具。
扫描电镜是利用细电子束在样品表面进行逐点扫描,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物理信号,这些信号经检测器接收、放大并转换成调制信号,最后在荧光屏上显示反映样品表面各种特征的图像。
扫描电镜的图像放大倍数在一定范围内(几十倍到几十万倍)可以实现连续调整。
放大倍数等于荧光屏上显示的图像横向长度与电子束在样品上横向扫描的实际长度之比。
扫描电镜的电子光学系统是为了提供扫描电子束,作为使样品产生各种物理信号的激发源。
扫描电镜最常使用的是二次电子信号和背散射电子信号,前者用于显示表面形貌衬度,后者用于显示原子序数衬度。
1.二次电子像衬度形成原理二次电子是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
由于原子核和外层价电子间的结合能很小,当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入射电子获得了大于相应的结合能的能量后,可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
如果这种散射过程发生在比较接近样品表层处,那些能量大于材料逸出功的自由电子可从样品表面逸出,变成真空中的自由电子,即二次电子。
二次电子来自表面5-10nm的区域,能量为0-50eV。
它对试样表面状态非常敏感,能有效地显示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
由于它发自试样表层,入射电子还没有被多次反射,因此产生二次电子的面积与入射电子的照射面积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二次电子的分辨率较高,一般可达到5-10nm。
扫描电镜的分辨率一般就是二次电子分辨率。
二次电子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变化不大,它主要取决与表面形貌。
2.原子序数衬度形成机理原子序数衬度是利用对样品微区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变化敏感的物理信号作为调制信号得到的一种显示微区化学成分差别的像衬度。
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和特征X射线等信号对微区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的变化敏感,都可以作为原子序数衬度或化学成分衬度。
实验二、家畜睾丸和卵巢的组织学观察(睾丸、卵巢组织学及精子发生、卵泡发育过程的观察)一、目的和要求☐通过家畜睾丸、卵巢组织切片观察,了解家畜睾丸、卵巢的组织结构及其形态。
☐了解精子的发生和卵子的发生、卵泡的发育过程及其形态。
二、材料和方法☐(一)材料、仪器⏹1、睾丸、卵巢组织切片。
⏹2.显微镜、幻灯机或投影仪。
☐(二)方法⏹先结合投影或挂图进行讲解,对睾丸、卵巢组织学结构及精子发生、卵泡发育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后再用显微镜进行睾丸、卵巢组织切片的观察。
三、内容、观察步骤☐(一)公畜睾丸的组织学观察⏹1.低倍镜观察☐(1)被膜☐(2)睾丸纵隔和中隔☐(3)睾丸小叶:☐2.高倍镜观察:⏹(1)睾丸小叶的结构⏹(2)间质细胞⏹(3)曲精细管的结构⏹(4)足细胞⏹(5)生精细胞(生殖细胞)☐3.精子发生过程(spermatogenesis)可分为两个明显的时期。
☐第一时期:精细胞生成:精原细胞经一系列分裂形成精子细胞。
☐第二时期:精子形成(spermiogenesis):精子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二)母畜卵巢的组织学观察☐1.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出卵巢表面上皮和白膜,区分卵巢的皮质部和髓质部。
☐(1)表面上皮☐(2)白膜☐(3)皮质部☐(4)髓质部☐2.高倍镜观察☐(1)卵泡发育的观察☐每个卵泡都由位于中央的卵母细胞和围绕在卵母细胞周围的卵泡细胞所组成。
有的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可能退化而形成闭锁卵泡。
卵泡可根据发育程度不同而分成下列各期。
☐1)原始卵泡☐2)初级卵泡☐3)次级卵泡☐4)三级卵泡☐5)成熟卵泡☐6)闭锁卵泡☐(2)黄体☐是排卵后的卵泡转变成的富于血管的内分泌器官。
☐牛、羊、猪的黄体位于卵巢皮质浅层突出于表面。
☐马的黄体则完全埋藏在卵巢深部。
☐根据黄体发育阶段而分成下列各期。
☐1)血体期☐2)血管增生期☐3)成熟期☐4)白体期四、作业:☐1.绘出并注明睾丸曲精细管及其所含细胞的构造图。
☐2.绘出并注明卵巢组织结构及卵泡发育各阶段示意图。
实习指导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实验一药物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以磺胺嘧啶为模型药物,掌握大鼠在体肠道灌流法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道吸收的机理及吸收速度常数(k a)与吸收半衰期[t1/2(a)]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化道吸收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法(in vitro)、在体法(in situ)和体内法(in v ivo)。
在体法由于不切断血管和神经,药物透过上皮细胞后即被血液运走,能避免胃内容物排出及消化道固有运动等生理影响,是一种较好的研究吸收的方法。
但本法一般只限于溶解状态药物,并有可能将其他因素引起药物浓度的变化误认为吸收。
消化道药物吸收的主要方式为被动扩散。
药物服用后,胃肠液中高浓度的药物向细胞内透过,又以相似的方式扩散转运到血液中。
这种形式的吸收不消耗能量,扩散的动力来源于膜两侧的浓度差。
药物转运的速度可用Fick's(注:最后一稿校,全书一致)扩散定律描述:式中,为扩散速度;D为扩散系数;A为扩散表面积;k为分配系数;h为膜厚度,C GI为胃肠道中药物浓度;C为血药浓度。
在某一药物给予某一个体的吸收过程中,其D、A、h、k均为定值,可用透过系数P来表示,即。
当药物口服后,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的药物,随血液迅速地分布于全身。
故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C GI)远大于血中药物浓度(C),则上式可简化为:上式表明药物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表明被动转运速度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若以消化液中药量(X a)的变化速度()表示透过速度,则:式中,k a为药物的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
对上式积分后两边取对数:式中,X a为t时间消化液中药量;X0为零时间消化液中药量。
以lg X a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由此直线斜率即可求出药物的吸收速度常数,并可计算吸收半衰期:本实验以磺胺嘧啶为模型药物,进行大鼠在体小肠吸收试验。
三、仪器与材料仪器:蠕动泵、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离心机、注射器、眼科剪刀、眼科镊子、手术刀片等。
实验2 钢的普通热处理及组织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退火、正火、淬火热处理工艺的操作方法,掌握根据零件硬度要求来选择回火温度的原则。
2. 熟悉连续冷却转变速度对钢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熟悉回火温度对淬火马氏体分解产物及硬度的影响。
3. 了解淬火钢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范围,理解回火后采用不同冷却方式的涵义。
4.对钢热处理后的组织进行金相观察。
二、实验原理钢的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最基本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热处理后组织的分析,要借助于等温转变曲线。
以图1-1共析碳钢的等温转变曲线为例,图中的V1连续冷却速度相当于炉冷,叫作退火。
获得粗片状的珠光体。
V2相当于空冷,为正火。
获得较细片状的索氏体。
V3相当于油冷,为淬火。
获得了托氏体加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V4相当于水冷,为淬火。
其冷却速度大于马氏体临界冷速,获得马氏体。
图1-1 共析钢等温冷却曲线由获得的组织可分析判断硬度的大小。
显而易见,炉冷后的硬度小于空冷后的硬度,油冷后的硬度小于水冷后的硬度。
1. 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
退火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
一般情况下,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30~50)℃(完全退火);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 c1+(10~20)℃(球化退火);2. 正火其方法是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完全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的加热温度比退火高,一般为Ac3或Ac cm以上(30~50)℃。
保温时间主要取决于工件有效厚度和加热炉的型式,如在箱式炉中加热时,可以每毫米有效厚度保温一分钟计算。
保温后一般可在空气中冷却。
3. 淬火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使钢发生奥氏体化,然后保温一定时间,以大于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Vc的速度进行快冷,使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指导目录实验一上皮组织 (2)实验二结缔组织 (5)实验三血与肌肉组织 (9)实验四神经组织 (12)实验五运动系统(一) (15)实验六运动系统(二) (20)实验七神经与肌肉生理(一) (25)实验八神经与肌肉生理(二) (27)实验九 ABO血型的鉴定 (29)实验十猪心结构的解剖观察 (31)实验十一人体心电图描记 (33)实验十二人指脉图描记 (36)实验十三免疫系统 (38)实验十四呼吸系统 (40)实验十五消化系统大体解剖结构观察 (43)实验十六消化系统显微解剖结构观察 (47)实验十七泌尿系统——肾的大体结构及显微结构观察 (51)实验十八内分泌系统 (54)实验十九生殖系统——显微观察 (56)实验一上皮组织【目的和内容】1、联系机能了解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
2、观察上皮组织游离面的某些特殊结构,如:纹状缘和纤毛。
3、学习肠系膜平铺片的制作方法。
【材料与用具】蛙或蟾蜍。
1%硝酸银水溶液、甘油、蒸馏水。
小肠切片(H-E染色)、气管切片(H-E染色)、甲状腺切片(H-E染色)、食管切片(H-E染色)、膀胱切片(H-E染色)。
载玻片、盖玻片、滴管、解剖器一套、解剖盘、显微镜。
【操作】一、单层扁平上皮(一)蛙或蟾蜍的体腔末或肠系膜平铺片的制作将蛙或蟾蜍剪头杀死,取下体腔膜或肠系膜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挑开展平,稍晾干。
加1%硝酸银水溶液数滴于标本上,使标本皆被溶液浸盖。
立即放在日光下晒3—5min,或在日光灯下照10—15min。
当标本变成浅褐色时,倾去载玻片上的溶液,用蒸馏水洗净。
加1—2滴甘油,盖上盖玻片,以便用来观察。
1、低倍镜下观察选择染成淡黄色、标本最薄的部分进行观察。
2、高倍镜下观察在此平铺片上,可以看到体腔膜或肠系膜的间皮细胞,也可看到肠系膜内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
它们均为单层扁平上皮。
在平铺片上,为其表面观,上皮细胞为多边形,细胞之间的边界由于硝酸银感光后沉淀为黑色。
实验二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薄层层析分离与鉴定[实验目的]糖类是自然界存在的数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它既是植物躯体和细胞的结构成份,又是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并且与植物体内各类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分离鉴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种类及其变化,对了解植物体内的组织代谢和农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硅胶G薄层层析法,分离鉴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种类,要求通过本实验,学习提取植物材料中可溶性糖的一般方法,掌握吸附薄层层析的原理,操作及其在糖类鉴定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植物组织中的可溶性糖可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提取出来,经除去杂质,即可获得较纯的可溶性糖混合物。
薄层层析是层析法的一种,层析法是利用被分离样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这两个相通常使一个被固定在一定的支持物上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是移动的,称为流动相;当流动相流过固定相时,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情况不同,或吸附性质不同,或电荷分布不同,或离子亲和力不同等,而以不同速度前进,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是一种快速而微量的层析方法,它是将一种固定支持物均匀地涂在薄板上,对物质进行层析的方法,本实验只讨论吸附薄层层析,即所有支持物是吸附剂(如硅胶粉),层析时,主要是根据吸附剂对样品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因此个组分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糖为多羟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极性,在硅胶G薄板上展层时,糖与硅胶分子有一定的吸附力。
硅胶分子与糖的吸附能力大小取决于糖的分子量和羟基数目,不同的糖分子由于分子量及羟基数的不同,因而它与硅胶分子间的吸附力不同。
造成各种糖分子在展层过程中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将各种糖分离出来,一般吸附力的大小为:三糖>双糖>己糖>戊糖。
其中各种糖移动的速率可用Rf值表示。
通过与标准糖的Rf值比较。
即可鉴定出植物组织提取液中糖的种类。
溶质斑点中心到样点的距离:Rf( 值) = 溶剂前沿到点样点的距离[器材与试剂]1、材料:苹果或其他植物材料2、仪器:离心机及离心管、天平、研钵、量筒(25ml)、移液管(10ml)、恒温水浴、毛细管、层析缸、吹风机、烘箱、喷雾器、烧杯、铅笔,尺子,硅胶GF254薄层层析板。
实验二碳钢非平衡显微组织观察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研究碳钢经不同形式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的特点。
2. 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碳钢)在非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形貌。
3. 了解热处理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概述铁碳合金经缓冷后的显微组织基本上与铁碳相图所预料的各种平衡组织相符合。
但碳钢在不平衡状态,即在快冷条件下的显镜组织就不能用铁碳合金相图来加以分析,而应由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C曲线来确定。
图2-1为共析碳钢的C曲线图。
按照不同的冷却条件,过冷奥氏体将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
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过冷奥氏体各种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各不相同。
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转变的组织特征及性能如表2-1所示。
表2-1 共析碳钢(T8)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转变的组织及性能图2-1 共析碳钢的C 曲线三、钢的退火的正火组织亚共析成分的碳钢(如40、45钢等)一般采用完全退火,经退火后可得到接近于平衡状态的组织,其组织特征已在实验一中加以分析和观察。
过共析成分的碳素工具钢(如T10、T12钢等)一般采用球化退火,T12钢经球化退火后组织中的二次渗碳体及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都将变成颗粒状,如图2-2所示。
图中均匀而分散的细小粒状组织就是粒状渗碳体。
45钢经正火后的组织通常要比退火的细,珠光体的相对含量也比退火组织中的多,如图2-3所示,原因在于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
图2-2 T12钢球化退火组织 图2-3 45钢正火后的组织四、钢的淬火组织将45钢加热到760℃(即1c A 以上,但低于3c A ),然后在水中冷却,这种淬火称为亚温淬火。
根据Fe-Fe 3C 相图可知,在这个温度加热,部分铁素体尚未溶入奥氏体中,经淬火后将得到马氏体和铁素体组织。
在金相显微镜中观察到的是呈暗色针状马氏体基底上分布有白色块状铁素体,如图2-4所示。
45钢经正常淬火后将获得细针状马氏体,如图2-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