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诗经—硕鼠》教学设计胶南市王台镇中心小学李玉芹活动目标:1、简要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诗上的地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根据《硕鼠》译文了解表达思想,感知奴隶社会劳动人民备受剥削与压迫,统治权贵的剥削与贪婪。
3、阅读并背诵《硕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课外阅读经典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根据《硕鼠》译文了解表达思想,阅读并背诵《硕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课外阅读经典的兴趣。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诗经》相关资料,《硕鼠》图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及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诗经》资料及《诗经》名言、诗歌作品。
活动过程:一、活动激趣,情境导入:1、师:你喜欢哪些诗歌?平时积累过哪些诗歌,我们来比比看,谁背诵的多。
(学生根据积累诵读比赛)(设计意图:以学生平时积累背诵的诗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我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就是《诗经》。
你了解《诗经》多少?(学生交流资料,课件展示学生搜集部分资料)3、师课件出示补充介绍《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
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经*魏风》,感受原创经典的精华。
(设计意图:学生对古典诗歌《诗经》了解甚少,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教师的补充,让学生对《诗经》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习研究《硕鼠》的兴趣。
)二、阅读经典,受益滋养1、出示《硕鼠》,谈谈对老鼠的认识。
传统文化五年级《硕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激发学生课外探索、阅读《诗经》的兴趣。
2、理解诗歌内容,简单了解在奴隶社会时期,劳动人民备受剥削与压迫的情况。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4、初步了解传统诵读方式——吟唱,并尝试用吟唱的方式吟咏诗歌。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初步了解传统诵读方式——吟唱,并尝试用吟唱的方式吟咏诗歌。
【教学过程】一、猜字导入1、上课伊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字,同学们来猜一猜这是个什么字?(学生推测)让我们一起见证正确答案——播放视频,这就是鼠字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也粗略的代表了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2、说到“鼠”你对它有什么印象?(学生交流)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很多同学感觉老鼠是比较贪婪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与老鼠有关的诗歌——《硕鼠》,看看诗歌的作者对老鼠又是一种什么态度。
(板书课题)二、简析《诗经》1、同学们你知道《硕鼠》这首诗歌选自哪部经典吗?2、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诗经》的简短介绍,请你仔细看,认真记,必要时可以动笔简单做一下记录,孔子曾经在《论语·季氏》中对《诗经》有“不学诗,无以言”这样的高度评价,足以见诗经的历史地位。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这首小诗《硕鼠》。
三、初读诗歌1、出示《硕鼠》第一小节的内容,学生初读。
请同学们都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读,生生评价。
3、初谈理解。
学生交流。
4、现在我们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让我们一起带着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
四、深入理解,体会诗歌情感。
1、在诗歌中,借物喻人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这首诗歌中,你觉得这只硕鼠真的是一只大老鼠吗?(学生交流)是啊,本诗通篇运用比喻把贪婪的统治者比喻成一只大老鼠,而我指的是勤苦劳作的百姓。
2、设置情境,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并谈感受。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想怎么做?(学生交流)3、现在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基调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4、教师示范读。
硕鼠教案教案名称:硕鼠教学目标:1. 了解硕鼠的特点和习性。
2. 培养学生对于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记录能力。
教学重点:1. 硕鼠的特点和习性。
2. 如何保护硕鼠。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于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录制好硕鼠的视频材料。
2. 准备一些关于硕鼠的图片和资料,在课堂上使用。
3. 准备一个硕鼠的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先播放硕鼠的视频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介绍硕鼠的名称和特点,并让学生观察一些硕鼠的图片。
Step 2 讨论(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硕鼠的习性和生活环境。
教师可以提问:硕鼠是什么动物?它的特点有哪些?它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Step 3 学习(20分钟)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分别向学生介绍硕鼠的外貌特征、食性、繁殖习性等内容,并和学生一起学习硕鼠的相关知识。
Step 4 实践(25分钟)教师准备一个硕鼠的模型或者图片,让学生用碗、饭团等材料创作一只硕鼠的形象,并将创作好的硕鼠放在适合它生活的环境中,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5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强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对硕鼠的责任。
Step 6 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硕鼠的观察记录,写一篇关于硕鼠的文章。
Step 7 课堂延伸(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记录其他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并在下节课的开始时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硕鼠的特点和习性,培养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低,互动不够活跃,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另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对于实践环节的引导和指导。
硕鼠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课题一:硕鼠(《魏风》)教学目标: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总第一课时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扞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
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
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
汝,指奴隶主。
“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
“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
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
“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
“适”,到也。
“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
“直”与“所”意同。
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
一、听歌曲,引入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听懂这首歌的意思了吗?是的,这首内容就是写出了人人讨厌的硕鼠。
其实,人和老鼠从来都是好朋友,尽管人们想出了许多难听的词来咒骂鼠辈,它们依然同人类形影不离。
科学家们已经向我们证明,有人的地方必有鼠,有鼠的地方多半也有人。
这世界上生存能力最强的两种动物就是人和老鼠,同时也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两种动物。
这表明,鼠离不开人,人总有鼠伴随着。
因此,人们对老鼠的那种贪得无厌认识,最早可追溯到《诗经》。
二、听名家朗读。
(放两遍)。
三、解释重点字词。
注释①硕鼠:大老鼠。
一说田鼠。
②无:毋,不要。
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③三岁:多年。
三,非实数。
贯:借作"宦",侍奉。
④逝:通"誓"。
去:离开。
女:同"汝"。
⑤爰:于是,在此。
所:处所。
⑥德:恩惠。
⑦国:域,即地方。
⑧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
"一说同值。
⑨劳:慰劳。
⑩之:其,表示诘问语气。
号:呼喊。
四、再听名家朗读。
(1遍)五、理解意思。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犒劳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郊。
乐郊乐郊真安逸,谁会长叹加哭号!六、试着小组内一起朗读这首诗吧。
(放1遍)。
七、做游戏。
结合诗义说诗句。
老师说诗的意思,看谁能是快地说出诗句。
八、解析欣赏:《硕鼠》选自《诗经·国风·魏风》,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反剥削反压迫的寓意深刻讽刺诗。
《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
硕鼠教学设计《硕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硕鼠》这首诗。
学生能够理解《硕鼠》的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生能够学习《硕鼠》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硕鼠》的诗意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硕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体会《硕鼠》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硕鼠》的诗意,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硕鼠》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教学难点理解《硕鼠》的文化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习《硕鼠》的艺术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硕鼠》的诗意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
介绍《硕鼠》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硕鼠》,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硕鼠》,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硕鼠》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播放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与老鼠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看后谈谈自己对老鼠的了解。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硕鼠》这首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初读《硕鼠》让学生自由朗读《硕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国学启蒙《硕鼠》教案[五篇]第一篇:国学启蒙《硕鼠》教案《硕鼠》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二、新授:(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
(2)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学特点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揭示。
(2)领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掌握《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经》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解读《诗经》中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3)领悟《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学习经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两首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经》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分析两首诗的寓意和价值观念。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的朗读和背诵任务。
2. 写一篇关于《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的鉴赏文章,包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的背景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的能力。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2)理解《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分析《伐檀》和《硕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伐檀》和《硕鼠》;(2)学会欣赏《伐檀》和《硕鼠》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伐檀》和《硕鼠》中所体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贪婪和剥削的危害;(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2)理解《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分析《伐檀》和《硕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难点:(1)解析《伐檀》和《硕鼠》中的象征意义;(2)评价《伐檀》和《硕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相关内容,了解《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2)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3)准备讲解《伐檀》和《硕鼠》时的示例句子。
2. 学生准备:(1)预习《伐檀》和《硕鼠》,了解诗歌内容;(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经》及《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3)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诗经》的概述和特点;(2)引出《伐檀》和《硕鼠》两首诗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伐檀》和《硕鼠》,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伐檀》和《硕鼠》的创作背景;(2)分析《伐檀》和《硕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解析《伐檀》和《硕鼠》中的象征意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伐檀》和《硕鼠》的艺术特色和价值;(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硕鼠教学设计《硕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剥削者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剥削者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老鼠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老鼠的形态和行为。
提问学生:老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你们喜欢老鼠吗?引出诗歌《硕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题目和作者。
2. 讲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提问学生:诗歌中的“硕鼠”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把剥削者比作“硕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感受诗人对剥削者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和交流。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反复和排比手法,感受诗人对剥削者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5. 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提问学生:诗歌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章叠句手法,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