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军力对比之战斗机 17页17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17
朝鲜战争中美空中力量对比
陆文至
【期刊名称】《航空档案》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50年前发生的朝鲜战争,就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与美国空中力量而言,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较量。
现对当时中美参战的空中实力对比作一剖析。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陆文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布热津斯基和普里马科夫展望中美俄在21世纪的力量对比 [J],
2.2014:亚太地区的空中力量对比 [J], 卡里奥·库普;乔风
3.从国际评价看中美科技创新力量对比 [J], 赵俊杰;杨静;朱梦卓;袁珩;王晓菲
4.“雷电”空降巴基斯坦——JF-17战斗机改变次大陆空中力量对比 [J], 征途
5."雷电"空降巴基斯坦JF-17战斗机改变次大陆空中力量对比 [J], 征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记:日本在研制F-2战斗机时,外界对其相控阵雷达的技术渲染得很厉害,认为它用砷化镓制造的T/R模块成本很低,美国也是学它的技术等等。
事实怎样?张洋:在技术层面上,美国是日本不能比的。
日本F-2的J/APG-1雷达有750个T/R模块,天线孔径为椭圆形,短轴长600多毫米,长轴长700多毫米,孔径比F-16的机扫雷达大些。
据报道,它每个T/R模块功率为3瓦。
而美国早在1964年就开始了"微电子用于雷达"计划,通过这个计划试验了有604个T/R模块的I波段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验证了可行性。
1970-1973年又进行了"可靠的机载固态雷达计划",制造出有1048个T/R模块的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并解决了散热问题,验证了可靠性。
因为T/R模块是要发热的,它们紧密地靠在一起,散热是一个关键设计。
这个时期美国的技术就已超过J/APG-1的水平。
美国第三阶段是从1983年开始,1987年结束,验证了机载有源相控阵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性,并研制出有2000个T/R模块的有源阵列,且首次采用了砷化镓器件。
所以说日本的J/APG-1雷达在世界上首次使用砷化镓器件、并被美国所吸收引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F-22上的APG-77雷达装有2000个T/R模块,而且天线孔径比J/APG-1大很多,每个T/R模块功率10瓦,重量才14.88克,所以在探测距离上,APG-77比J/APG-1优势明显,因为雷达的探测距离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有效功率和孔径大小决定的。
而且这些还是比较早的数据,最近APG-77的改型APG-77(V)1已完成了试飞鉴定。
F-2的J/APG-1雷达在2000年时单价400万美元。
而APG-77雷达的单价现在约为400多万美元,也有说300多万的,和其它国家机载相控阵雷达相比,应该说不贵,就是俄罗斯"甲虫"机扫雷达,出口要价也要3000万元人民币。
记: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成本中,哪几部分是主要的?张:一台雷达除了天线,还包括数据处理机、信号处理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