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和常用分析型
- 格式:pptx
- 大小:7.39 MB
- 文档页数:11
跟骨骨折是指跟骨(Calcaneus)发生断裂或断裂性变形的情况。
在了解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力方式:跟骨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如高处坠落、车祸等。
这些外力可能通过直接压力、扭转或剪切等方式作用于跟骨。
2. 解剖结构特点:跟骨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包括骨皮质、骨小梁、韧带、滑膜等。
这些结构对其抗力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3. 应力分布:受力施加在跟骨上时,会导致应力分布不均匀。
一般来说,跟骨中间部分承受的力较大,而前后部位较轻。
4. 强度和骨质状况:骨折的发生还与个体的骨强度和骨质状况相关。
例如,骨质疏松、骨质疾病等因素会降低骨的强度,增加骨折的风险。
5. 力的传递路径:跟骨骨折通常涉及到相邻结构的受力情况。
例如,踝关节和跟腱可能会对跟骨的应力产生影响。
了解这些生物力学的相关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
同时,在设计骨折修复手术或康复方案时,也需要考虑这些生物力学因素来确保恢复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专业年会员01概述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全身骨折的2%,经常作为多发骨折的一部分,常常合并脊柱及下肢近端的骨折。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当会使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足跟增宽、高度减低、平足畸形,足内翻或外翻等变化。
因此,恢复后足的正常生物力学解剖和功能成为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02解剖特点•不规则的长方体•6个面,4个关节面•外侧皮质薄,骨面平坦•内侧突起为载距突,骨质坚硬•跟骨外侧壁走行腓骨长短肌腱•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腱的后方•内侧走行胫后神经血管及肌腱跟骨上面观跟骨内侧面跟骨外侧面跟骨常用的测量指标:Bolher角和Gissane角左图Bolher角: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为25°~40°;右图Gissane角: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03损伤机制关节外骨折(不累及距下关节):扭转暴力,肌肉牵拉暴力,直接暴力等关节内骨折(约占75%,累及距下关节):轴向暴力(坠落或交通事故等)04X线检查1.侧位片(1)非负重跟骨外侧位: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下肢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足外侧紧靠暗盒,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检查床面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等。
(2)负重跟骨外侧位:站于检查床或检查架上,被检侧足负重,身体重心位于此足,紧靠检查床或检查架外缘,足外侧贴近平板探测器,对侧膝关节屈曲置于被检侧足前,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平板探测器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距角等。
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与常用分型① 病因通常为高能量损伤,约75%为高处坠落伤,为足跟着地后遭受撞击所致,其他如车祸,挤压伤,运动伤等。
② 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
③ 预后差;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 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且后遗症多,预后较差。
3年~5年丧失劳动力。
④ 治疗方案个体化强,方法多不统一。
侧位X-Ray片Gissane's角:正常范围125°~145°,跟距关节内骨折常造成此角增大或缩小。
跟隆结节角(Bohler's角):正常范围27°~40°,此角缩小表明承重面及后关节面有压缩、下陷。
轴位X-Ray片通常用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
判定预后情况及指导手术方案。
Broden's位X-Ray片指的是下肢伸直,踝微屈曲,足内旋与暗盒约成45°,以下胫腓联合为投照中心,球管向头侧倾斜10°、20°、30°、40°摄片,可显示后距下关节由后向前的不同部分,使劈裂的跟骨后关节面清楚显示。
观察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必要时还可以作健侧对比照相,对术后检查复位与内固定情况也很有帮助。
CT检查及3D重建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其三维解剖结构及全面分析跟骨骨折后全骨形态改变。
对跟距下关节面出现骨质移位、分离、凹陷性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关节内是否有碎骨片存在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常用Essex-Lopresti分型及Sanders分型Essex-Lopresti分型:基于X线的侧位片,注重Bohler角的改变。
依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将跟骨骨折分为2型: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Ⅱ类累及距下关节,其原始骨折线多经过距下关节后半部或内侧部。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性骨折线的走向, 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又可将这两种类型的关节内骨折分为Ⅰ~Ⅲ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跟骨骨折分型特点
导语:骨折在生活中很常见,身体有骨折情况后,需要及时的治疗,这样使得骨折问题不会严重,骨折严重对骨骼影响很大,治疗骨折方法较多,常见就是
骨折在生活中很常见,身体有骨折情况后,需要及时的治疗,这样使得骨折问题不会严重,骨折严重对骨骼影响很大,治疗骨折方法较多,常见就是手术,这样的做法能够直接缓解骨折情况,对跟骨骨折分型是怎么回事呢,也是很多人不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有一些认识。
跟骨骨折分型:
足跟骨是人体负重与行走的重要骨骼,骨折后如果治疗不当,会引起十余种后遗症。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足外科主任郑韶博等人于1996年起对本病患者应用CT扫描,同时与手术中的骨折病理改变相互对照,在国内首次提出跟骨关节的CT影像分型法。
此分型有助于术前判定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和粉碎的程度,对术中是否需要植骨、是否需要使用关节镜监控跟骨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以及预后的判定也有重要意义。
跟骨骨折在脚背部位的骨折中约占60%,关节内的跟骨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3%。
由于跟骨的变形和足弓高度的破坏、丧失,使足跟外形变宽和足变得扁平,足跟的负重力学结构破坏;如果保守治疗或石膏固定不当,愈合后骨折的邻近关节将会僵硬,足部的骨骼明显脱钙,最终产生足跟的脂肪萎缩症,长期残留有足跟不适感和功能障碍。
因此,术前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病理解剖状态的正确了解及客观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郑韶博主任等应用CT冠状位扫描并与手术中的骨折互相对照,以此确定骨折的主要折块和弄清其分布规律,进而提出骨折的三个分型。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收藏|多图详解5种常见跟骨骨折分型一、Sanders分型此分型基于冠状位和轴位CT表现,在冠状面上选择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最宽处,从外向内有两条线将其分为相等的三等部分,分别由A、B代表等分点,距下后关节面和载距突之间为C点,跟骨后距下关节面上的骨折线以其相对应的A、B、C点代表骨折线的位置。
这样,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块,三部分关节面骨折块和一部分载距突骨折块。
A.Ⅰ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B.Ⅱ型后关节面的两部分骨折,移位≥2mm:Ⅱa骨折线偏外侧C.Ⅱb后关节面的两部分骨折,骨折线偏内侧D.Ⅱc骨折线邻近载距突E.Ⅲ型后关节面的三部分骨折:Ⅲab,Ⅲac,ⅢbcF.Ⅳ型后关节面四部分以上骨折这种分型主要反映了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二、Essex-Lopresti分型Essex-Lopresti分型基于侧位X线片,根据骨折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分为两型:Ⅰ型未累及距下关节;Ⅱ类累及距下关节。
根据Ⅱ型骨折继发骨折线的走行,又将其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形骨折。
A.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A跟骨结节骨折:A1鸟嘴样骨折。
B.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A2内缘撕脱骨折。
C.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A3垂直骨折。
D.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A4水平骨折。
E.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B累及跟骰关节,B1鹦鹉鼻型。
F.Ⅰ型:骨折未累及距下关节,B2其他类型。
G.Ⅱ型:骨折累及距下关节,A舌形骨折,A1继发性骨折线水平向后行至跟腱止点的远侧,舌形骨片包括跟骨体上面和后关节面的外侧部。
H.Ⅱ型:骨折累及距下关节,A2继发性骨折线水平向后行至跟腱止点的远侧,舌形骨片包括跟骨体上面和后关节面的外侧部。
舌形骨折,继发性骨折线走向跟骨结节后缘,移位不明显。
I.Ⅱ型:骨折累及距下关节,A3继发性骨折线水平向后行至跟腱止点的远侧,舌形骨片包括跟骨体上面和后关节面的外侧部。
舌形骨折,骨片前端陷入跟骨体松质骨内,后端上翘,骨折块分离移位。
跟骨骨折诊疗技术一、解剖特点1.跟骨是足部最大一块跗骨,是由一薄层骨皮质包绕丰富的松质骨组成的不规则长方形结构。
2.跟骨形态不规则,有6个面和4个关节面。
其上方有三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
三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节组成距下关节。
中与后距下关节间有一向外侧开口较宽的沟,称跗骨窦。
3.跟骨前方有一突起为跟骨前结节,分歧韧带起于该结节,止于骰骨和舟骨。
跟骨前关节面呈鞍状与骰骨相关节。
4.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骨面宽广平坦。
其后下方和前上方各有一斜沟分别为腓骨长、短肌腱通过。
5.跟骨内侧面皮下软组织厚,骨面呈弧形凹陷。
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
其骨皮质厚而坚硬。
载距突上有三角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等附着。
跟骨内侧有血管神经束通过。
6.跟骨后部宽大,向下移行于跟骨结节,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
其跖侧面有2个突起,分别为内侧突和外侧突,是跖筋膜和足底小肌肉起点。
7.跟骨骨小梁按所承受压力和张力方向排列为固定的2组,即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
2组骨小梁之间形成一骨质疏松的区域,在侧位X线片呈三角形,称为跟骨中央三角。
8.跟骨骨折后常可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看到2个角改变。
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正常为25°~40°,由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
跟角交叉角(Gissane角),由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
二、损伤机制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
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有时外力不一定很大,仅从椅子上跳到地面,也可能发生跟骨压缩骨折。
跟骨骨折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通常认为其功能恢复较差。
所有关节内骨折都由轴向应力致伤,如坠伤、跌伤或交通事故等,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因轴向应力所致的损伤,如腰椎、骨盆和胫骨平台骨折等。
跟骨骨折从解剖到诊断许多跟骨骨折病例均会出现距下关节僵硬,并导致功能严重受损。
通常,通过 X 线检查即可对跟骨骨折进行诊断,而 CT 扫描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在过去的岁月里,跟骨骨折的病理生理学和手术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术界仍在非手术治疗或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方面存在争论。
基于此,来自西班牙 Enrique Guerado 等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的 Injury 上,现介绍如下:跟骨解剖非常复杂,在三维上,存在多条关节轴线(图 1)。
跟骨后关节面呈凸起状,并向后内侧倾斜以支撑距骨体。
前、中关节面则呈扁平状,分别支撑距骨头和颈部。
载距突位于前中关节面的内侧,为一坚硬的骨性凸起,在进行内固定时,是理想的螺钉拧入位点(图 2 和 3)。
图1 跟骨后面观(如图所示,在三维空间中,包括跟骨结节、距下关节和跟骨内外侧皮质的轴线走行方向各异。
a: 跟骨结节;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内侧面;g: 载距突;k: 外侧皮质;m: 内侧皮质。
)图2 跟骨内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d: 距下关节后部;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关节面;g: 载距突;h: 拇长屈肌腱沟;m: 内侧皮质。
载距突把持住内侧关节面,并通过三角韧带(虚线)与内踝(实线)相连。
发生跟骨骨折后,载距突及内侧关节面通常会与跟骨体分离,但在三角韧带作用下,仍可保持与胫骨的贴附。
拇长屈肌腱走行于载距突下方的沟槽中,发生骨折时此沟槽可能会裂开而使肌腱嵌入骨折端。
当骨折涉及跗骨窦时,可使走行其间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发生损伤。
图3 跟骨外侧面观。
a: 跟骨结节;b: 前凸;c: 跟骰关节;d: 距下关节后部;e: 跗骨窦;f: 跟骨-距骨颈关节的中间面;f’: 跟骨-距骨颈关节前关节面;i: 骨间韧带;k: 外侧皮质。
骨间韧带止于跗骨窦的更偏内侧部分,从而将关节面分为内侧面和前部,在采用外侧入路时,由于韧带的阻挡将很难显露载距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