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1.01 KB
- 文档页数:6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赏析意象,学习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赏析:一、朗读全诗(教师作简单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情引出诗歌朗诵节奏问题。
)二、再读全诗,整体把握: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紧抓题目明确诗歌内容和基本手法)明确: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
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因秋托兴,借景抒情。
三、三读赏析:作为借景抒情的诗歌,①写了什么景?景物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整体把握)明确:“玉露”——寒冷“枫树林”——凋伤“巫山巫峡”——萧索阴森“江间波浪”——波澜壮阔“塞上风云”——阴沉密布“丛菊”——伤心落泪“孤舟”——孤独飘零同学们从杜甫笔下描绘的这些景象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如果学生不能领会,可找个诵读水平好的学生再读诗歌,加深对意象的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要节奏舒缓,沉郁顿挫)明确:萧瑟、阴森、凄凉②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心中之情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杜甫描绘这样一幅萧森凄凉的景象是要借以表达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具体说说。
(提示:要抓情语、抓背景体味诗人情感)(再读诗歌,指导学生如何从诗歌本身来找暗含诗人情感的语句)明确:“凋伤”、“萧森”、“泪”、“故园心”、“寒”、“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诗人为何而流泪?对“故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此处如果学生领悟不够,可以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明确:年华易逝,羁旅在外,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诗歌尾联又该如何理解?明确:未直接抒情,而是转而以景作结,把诗人的凄苦之情,思乡之意表达得含蓄而蕴藉,余味无穷。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研究杜甫诗《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李晓愈(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福建 泉州 362500)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知人论世,分析诗歌内容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学习探究、讲授点拔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家国之思,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课时安排 1课时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民生艰难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一杜甫。
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去触摸这道光彩。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仍陷入混乱当中,杜甫一直在蜀地和夔州一带流寓,经历了难以承受的流离之苦。
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学生自主完成以下1-3:1.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2.参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整首诗。
3.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注重情与景的关系。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2.诗句的难句重点翻译和疏通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注释:菊花再一次开放,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
3.请大家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有:王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凤,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亲、残败等。
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
明确(1) “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调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气萧森”:萧瑟阴森。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案标题: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张籍的诗歌作品《秋兴八首(其一)》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课文和注释
2. 课堂PPT或图片资料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情感和情绪。
2. 学习诗歌: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诗歌韵律: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朗读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重新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写作练习: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写一首与《秋兴八首(其一)》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培养了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情感与素质目标: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学会分析作者情感的方法。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析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历代读书人立身处世的最高标准,然而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在万方多难、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命运苦不堪言,却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位诗人就是?——杜甫。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杜甫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前有个预热环节,通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的了解,进而去深刻领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有关杜甫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做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诗,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若不介绍背景,学生的理解是浅显的,古诗歌是具有时代性的,是言志的载体,学生读懂古诗的途径之一就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更能接近诗歌的主题,这种背景意识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