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危重型早期识别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40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导读:进入夏季以来,各地手足口病持续高发,孩子一旦感染,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出现了一下这些症状应考虑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
……进入夏季以来,各地手足口病持续高发,孩子一旦感染,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出现了持续高热不退;末梢循环不良;呼吸、心率明显增快;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等,且患儿年龄小于3岁,应考虑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对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做出明确规定,家长应切记:1 持续高热不退。
2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 呼吸、心率增快。
4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 高血压。
6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 高血糖。
具有以上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专家提醒家长,预防手足口病的重点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无论大人、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疾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应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此外,家长应当每天晨起检查宝宝的手心、脚心,还有口腔是否有异常,并注意孩子体温变化。
很关键的一点是,家长切忌把食物嚼碎喂给宝宝。
学龄前儿童或婴幼儿,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手、脚、咽峡和臂部有皮疹或隐形皮疹,家长应当怀疑手足口病的可能性,提早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总结39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在临床救治重症手足口病提供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依据,方法对238例小儿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制定周密的各系统监测观察指标,发放手足口病病情告知书,加强卫生消毒宣教,做到医(护)患(家长)互动.结果前后甄别出39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除甄别3例危重症转送icu治疗外,其余36例在我科均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及后期的调养,均临床痊愈出院.结论规范细致病情观察和护理,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抢救治疗极为重要,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重症征象、小儿、护理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重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
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作总结。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9例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个月至5岁,其中3岁以下33例,占84.62%.临床表现除手、足、口腔等部位有斑丘疹、疱疹外,其中持续高热34例,精神差39例,频繁惊厥2例,呕吐4例,肢体抖动35例,呼吸、心率增快26例,血压偏高23例,末梢循环不良5例。
1.2方法在加强消毒隔离、适当休息、合理营养、抗病毒、抗感染等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积极给予①甘露醇降颅压、速尿减轻循环负荷;②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③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若循环系统受累,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米力农、多巴胺等。
呼吸功能障碍时,转入icu予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并降温、镇静、止惊等对症治疗。
1.3结果39例住院10~14天,平均约12天,36例治愈出院,3例好转出院,无护理并发症。
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措施薛超发表时间:2017-08-31T11:55:10.9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作者:薛超[导读] 及早识别小儿手足口病重症征象,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并给与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提高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救治成功率。
太原理工大学校医院 030024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 型和肠道病毒71 型多见。
手足口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 岁以下婴幼儿居多。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肤出现皮疹和疱疹。
严重的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以及呼吸道感染、肺出血和心肌炎等。
因此,对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早期识别非常重要,应早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做好护理。
本文分析了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早期识别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识别;护理措施;临床表现为手、足、臀出现散在的红色斑丘疹,部分呈疱疹表现,口腔黏膜、硬腭、舌部、咽后壁出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疼痛性小水泡,数量一般2~5枚,多则10余枚,并很快破溃形成溃疡,伴流涎、口痛明显、拒食,造成患儿摄入不足,对预后不利。
所以,口腔护理对手足口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一、资料1.一般资料。
患儿共240例,其中,男138例,女102例,年龄7个月至5岁,将240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0例,纳入标准:一是符合HFMD的诊断。
二是病程未超过48h。
三是取得患儿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一是危重型HFMD及恢复期HFMD患儿。
二是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患儿。
两组资料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方法。
对240例患儿实施消毒隔离, 并给予抗感染、抗病毒、营养支持以及适当休息等治疗。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 1.0 g/(kg?d)( 连续应用2 d), 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氢化可的松3~5 mg/(kg?d), 地塞米松0.2~0.5 mg/(k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