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占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农村耕地面积状况出现严重的人增地减的现象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使得农民成为新的困难群体引发社会矛盾的日渐突出。
文章主要通过描述我国农民失地的现状,剖析其原因,探究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
关键词:农民失地现状生存发展一、引言土地是农民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成果的重要途径。
对农民而言,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存保障基础而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失去重要的生活保障。
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征地行为越来越多大量农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本文就此社会现象,从农民失地的状况出发,分析出现农民失地的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民失地后生存发展难的问题。
二、当前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原因(一)我国农民失地现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对农民来说,农民失地的意思就是农民失掉土地,对农民来说土地不仅仅是农民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还是许多农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本保障因此农民失地对农民来说就是失掉最基本的家庭财富,就是失掉最宝贵的就业岗位,失掉最稳定的生活保障。
城镇化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是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城郊农民失地,由乡村向城镇转化的必然选择。
这一抉择对多数农民来讲是痛苦而无奈的,尽管多年来,地方政府在帮助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探索安置失地农民的长效机制,在建立占地补偿机制、搭建农民就业平台、强化土地市场管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下大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经济收入。
但由于多数失地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故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上效果不尽如人意,失地农民还存在一些困难,面临一些社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生活问题失地农民在失地前的主要收入是粮食种植和养殖收入,虽然年总收入不多,但是相对比较稳定。
页眉内容毕业 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浅析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姓 名王中一 学 号0804802-07 院 系城市管理学院 专 业城市管理 指导教师谢征 讲师2012年2月12日※※※※※※※※※※※ ※※ ※※ ※※※※※※※※※ 2012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材料 (一)一、论文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城市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城市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城市管理工作的能力。
大学生毕业后,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藉由一定的间就和写作表达能力,要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一)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现状1.就业途径2.就业岗位状况(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1.就业信息不健全2.自主择业困难多3.没有健全的培训机制4.收入少致生活水平下降(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土地征用制度存在弊端2.地区产业结构造成就业难题3.政府没有给失地农民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4.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5.失地农民文化和技能有限(四)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建议1.完善现行征地补偿机制2.调节经济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容量3.政府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4.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5.改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和技能水平三、论文的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应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I构紧凑,层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范,文字流畅,字迹工整,结论正确。
2.毕业论文中所使用的度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单位。
3.对论文中的图或表要给予解释,统一标上编号和图题,安排于相应位置。
若同类图表数量过多,也可作为附录列于论文后面。
4.毕业论文篇幅: 10000字以上。
5.毕业论文一律按学校要求统一用A4纸打印。
对我国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许多农民失去了原本的土地和生计,他们面临着再就业的压力。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我们应该认识到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有限,失地农民再就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失地农民大多数缺乏城市化所需的技能和素质,他们需要通过再培训和再教育来提高就业竞争力。
失地农民再就业还存在着就业机会匮乏、社会保障不完善、适应城市生活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应该倡导多元化的再就业途径。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多元化的再就业途径可以更好地满足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发放再就业补贴、提供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等方式来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建立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指导和咨询等服务来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就业能力。
企业也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招聘失地农民、培训技能人才等方式来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们还应该注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失地农民再就业方面应该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来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对失地农民的帮扶资金,加大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制度和机制,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农村转移人口户籍政策改革等方式来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倡导全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失地农民再就业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宣传再就业知识等方式来增强社会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关注度,帮助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困境与对策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困境。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却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将从失地农民就业的困境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失地农民就业困境1. 土地流失导致失地农民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失地农民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收入减少,生计难以维持。
2. 失地农民技能匹配度低失地农民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技能大多集中在农业领域,与城市化进程需要的工作技能不匹配,缺乏适应城市工作的技能和经验,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
3. 城镇就业机会不足尽管城镇化进程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发现竞争激烈,城镇就业机会不足,就业压力大,工资待遇低。
4. 社会融合障碍失地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方式不同,面临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社会融合障碍大。
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技能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2. 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失地农民在农村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社会应增加对失地农民的援助和帮扶,促进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减少社会融合障碍。
5. 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降低他们的生活压力。
失地农民就业困境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加强社会融合和帮扶,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的有效对策。
失地农民自身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适应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努力融入城市化的生活。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困境与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使得失地农民成为了城市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失地农民在城市中没有合适的就业渠道、技能储备不足以及社会融合问题,导致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困境。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计问题,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帮助失地农民融入城市,解决他们的就业困境。
一、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1. 就业渠道不畅。
由于失地农民在乡村地区耕种土地或从事农村水利、林业等工作,他们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经验。
在不熟悉城市就业市场的情况下,失地农民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导致他们的就业困难。
2. 技能储备不足。
由于失地农民长期在农村从事耕种或种植等传统农业工作,他们缺乏现代化的职业技能,这使得他们在城市找工作时难以胜任大多数工作。
3. 社会融合问题。
由于失地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城市的生活方式、社会规则和就业环境都不够了解,他们在城市中难以融入。
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偏见和歧视也使得他们的融入更加困难。
二、对策1. 推动职业培训。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掌握一些适应城市就业需求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还可以引导农民工组织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物流、电子商务、餐饮服务等就业前景广阔的职业技能,以便他们在城市中更好地就业。
2. 提供创业支持。
针对一些有创业意愿的失地农民,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支持,例如提供创业资金、开办创业培训班、制定创业政策等,帮助失地农民实现自主创业,同时也可以解决一些城市就业压力。
3. 打破职业壁垒。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或出台政策,鼓励雇主接纳失地农民,给予他们公平的就业机会。
雇主在招聘时应当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实际表现,而不是他们的来历和身份,给予失地农民公平的竞争机会。
4.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面临着诸多风险,需要社会保障的保障。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
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
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
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
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
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
我国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民因土地征用成为失地农民。
农民市民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议题。
与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城镇化质量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程度缓慢滞后,建设力度不强。
由于国家的促进就业政策、户籍制度、征地补偿制度以及失地农民自身素质等障碍性的存在,他们的就业陷入了困境。
我国由于城镇化起步缓慢、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在短时间内完成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在筹集资源的同时加快研究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阻碍因素,了解政府、企业、市场以及农民自身对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影响,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研究,从而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最后实现其市民化的过程。
关键词:失地农民;再就业;对策;就业培训Research on Reemployment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in China: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 As the Chinese economical high speed growth and the accelerating of urbanization process,a great deal of collective land was expropriated and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lost their land in the suburbs and become the landless peasants.The urbanization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become a major them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ed with the achievement of western countries in urbanization,the development degree in China is slow and the construction is weak.Due to many factors such as:employment policy,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land-deprived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the human capital,the reemployment now faces big problems.Because of the late urbanization and the u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levels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We should accelerate research real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understand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company market and the landless peasants affect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and develop countermeasures for reemployment of the landless peasants to realize the urbanization.Keywords:landless peasants;re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employment training一、引言(一)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且速度不断加快。
毕业 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浅析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的 就业保障 姓 名王中一 学 号0804802-07 院 系城市管理学院 专 业城市管理 指导教师征 讲师2012年2月12日※※※※※※※※※※※※※※※2012届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 (一)一、论文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城市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城市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城市管理工作的能力。
大学生毕业后,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藉由一定的间就和写作表达能力,要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论文的主要容(一)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现状1.就业途径2.就业岗位状况(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1.就业信息不健全2.自主择业困难多3.没有健全的培训机制4.收入少致生活水平下降(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土地征用制度存在弊端2.地区产业结构造成就业难题3.政府没有给失地农民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4.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5.失地农民文化和技能有限(四)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建议1.完善现行征地补偿机制2.调节经济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容量3.政府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4.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5.改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和技能水平三、论文的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应中心突出,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数据可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图表清晰,格式规,文字流畅,字迹工整,结论正确。
2.毕业论文中所使用的度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单位。
3.对论文中的图或表要给予解释,统一标上编号和图题,安排于相应位置。
若同类图表数量过多,也可作为附录列于论文后面。
4.毕业论文篇幅:10000字以上。
5.毕业论文一律按学校要求统一用A4纸打印。
6.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符合国家标准四、进度安排五、主要参考文献[1]杜雪梅.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大学,2011,(07):13-14.[2]立宏,白书祥.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的成因及排解[J].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06-07[3]佳.省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分析[J].教育学院报,2011(01):第007版.[4]颜珂,园.:三成失地农民就业难[J].村委主任,2011,(01):23-25.[5]银.制度创新: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根本出路[J].师学院学报,2012,(01):53-60.[6]马林靖,仕俊等.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问题研究--基于省265个失地农民的调研数据[J].当代经济管理,2012,(01):34-38.[7]王怡.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障碍分析[J].价值工程,2011,(19):45-49.[8]秋艳.关于统筹城乡中保障失地农民就业的思考_从模式得到的一点启示[J].知识经济,2011,(18):59-63.[9]磊,艳,庆.市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7):04-06.[10]任莹,索志林.失地农民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19-22.[11]颖冬.失地农民就业政府帮扶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06.[12]王亚忠.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中政府责任研究[D].大学,2011:04. [14]翟年翔,项光勤.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J].中国行政管理,2012,(02):33-35.[15]吴婷.城郊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巧报镇为例[D].大学,2011:03.[16]肖艳.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失地农民就业研究[D].广西师学院,2011:05.[17]沥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09.[18]郭翔.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D].财经大学,2011:02.[19]石如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权益[J].世纪行,2010,(2):18-19.[20]郭士征.社会保障研究[M].:财经大学,2010,(3):40-43.※※※※※※※※※※※※※※※2012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材料(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课题名称浅析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姓名王中一学号0804802-07 院系城市管理学院专业城市管理指导教师征讲师2012年3月18日毕业设计答辩申请表学生毕业 设计(论文)答 辩 评 审 表课题名称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 姓 名 王中一 学 号 0804801-37 院 系 城市管理学院 专 业 城市管理 指导教师征 讲师2012年 06月01日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及评审表专业:城市管理 课题:浅析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 学生:王中一※※※※※※※※※ ※※※※ ※※※※※※※※※※※12届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 (三)说明:1.学生的答辩成绩取诸答辩委员会的平均成绩。
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许多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面临着再就业困难。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的研究,对于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现状1.再就业需求大,就业机会有限。
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无法从耕种土地中获得收入,因此需要通过就业来维持生计。
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再就业需求大,而相对于失地农民的数量,可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失地农民再就业面临困难。
2.技能水平偏低。
由于失地农民通常缺乏专业技能,他们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农村劳动,没有得到过专业职业培训,因此其技能水平普遍偏低。
这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3.就业观念落后。
部分失地农民对城市就业存在偏见,认为只有务农才是稳定的生计来源,对于在城市就业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种观念使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
1.教育水平。
部分失地农民由于家庭贫困、早早辍学等原因,没有获得足够的教育,这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2.职业培训。
失地农民缺乏职业培训机会和平台,很难获得相应技能提升,导致在城市就业时面临技能不匹配的困难。
3.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土地,无法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和农业保障,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又对他们存在着一定的门槛,这使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缺乏保障,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4.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农地征用,使失地农民成为了城市群体中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并不平衡,这使得部分失地农民在城市中难以融入和就业。
1. 提高教育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失地农民的教育扶持政策,鼓励失地农民接受教育,提高其技能水平。
2. 加强职业培训。
建立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基地,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使其适应城市就业的要求,增强其再就业能力。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困境与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失去了土地,面临失业困境。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及对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失地农民缺乏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导致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二是失地农民所在地的城镇工作岗位有限,供需不平衡问题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可以组织职业培训机构开展适合失地农民的培训项目,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所需的就业技能。
鼓励和引导失地农民积极参与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扩大城镇就业岗位。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引导产业转移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到农村地区设立工厂和企业,增加城镇就业机会。
鼓励和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农村产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稳定。
政府可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建立失业援助制度,对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生活救助,确保他们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
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升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
政府可以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制度,并加大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力度,减少他们因失去土地而面临的风险。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困境需要政府、农村和农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当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农村地区和农民应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和创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进行研究论文(大全五篇)第一篇:对失地农民权益保护进行研究论文我国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现状分析1.1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1.1.1 失地农民就业率低失地农民一般文化水平比较低或者老年人偏多,大多都处于初中以下水平,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村的学历构成为:没上过学的15%、小学学历的 35%、初中学历的 43%、高中学历的 5%、大学学历只有2%。
在这个对学历要求比较高的社会,农民失地的同时也相当于失业了。
除了学历的制约意外,我国就业压力大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规模一年比一年高,2012 年为 680 万人、2013 年达到699 万,这就产生了许多大学生降低了自己的就业要求,出现许多大学生与农民工竞争的现象。
1.1.2 失地农民就业后的失业率比较高在我国土地征用现状中,货币安置出现以后,就业对于失地农民来说越来越难。
由于失地农民往往缺乏就业技术,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往往将安置的失地农民辞退。
因此,即使是安置了就业,也有一大部分失地农民实际上处于未就业状态。
1.2 失地农民权益的收入问题由于失去土地,农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农业收入为主转为现在的打工收入为主,也有一部分失地农民进行个体经营和开办企业。
但是相比失地前,现在的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而且往往生活水平也不及失地前。
影响失地农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及征地的补偿价格。
在失地农民的收入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而且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不稳定的打工收入往往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诸多需求。
1.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土地本身具有就社会保障的功能,如:提供给人民食物、提供养老的保障、提供公共物品给农民以及作为一种失业保险的功能为农民在打工就业中失业的人提供务农的岗位,在失去土地后这些保障功能都将不复存在。
关于征地补偿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所谓征地补偿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按照被征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调研——以平潭岛为例类别: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调研——以平潭岛为主要调查地点【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镇逐渐变为城市,当地农民的户口也变为城镇户口,但这一部分群体也失去了以前赖以生存的土地,就业问题严峻。
“失地农民”的就业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有效化解的途径。
农民失业问题具有暂时性、局部性的特点,但如何在城镇化建设中迅速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各国一直在致力于解决的的问题。
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政府往往进行一次金额赔偿,当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稳定社会不安因素、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发展经济,开发多元化的就业岗位,转变就业思想观念,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个案调查就业观念市场竞争力社会保障机制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process we have to go through in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an important symbol of our country’s modern civilization as well. At the present,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at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there still are many problems and severe cas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owns have gradually turned into cities, the residency of local farmers have turned into city residency. However, this group of people has lost the lands they have lived by before, resulting in more severe employment. The employment of these land-lost farmers is an inevitabl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urbanization. So far, no effective ways have been found to overcome it. Farmers’ unemployment probl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ermanence and locality. But how to solve the farmers’employment problem effectively and rapidly i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what all countries have been working to.In the process of land requisition, the government often pays an amount of money each time, which is not a valid method certainly. “Teach fish to be inferior to teach to fish”, how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the farmers, stabilize social unrest factors, and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solve the land-lost farmers’ employment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diversified jobs, change concepts of employment, encourage farmers to start business, and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s, set up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increase the training, improv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farmers,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Key words: case study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social security system引言: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主要是指国家征用土地而完全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失地农民是指因为城镇化进程中征地拆迁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土地被转为城镇建设用地,导致大批农民失去了原有的耕地。
而失地农民没有足够的技能和资源在城市中谋求新的就业机会,这就使得他们陷入了就业困境。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首先涉及到技能匹配的问题。
由于长期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失地农民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经验,很难找到合适的城市工作。
他们通常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高强度劳动的工作,工资也较低,难以满足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求。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还涉及到社会保障的问题。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为薄弱,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往往难以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而在城市中,失地农民面临着没有全面医保、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的风险,一旦遇到意外或失去工作,就会面临较大的经济困境。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还涉及到社会融合的问题。
由于失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他们在城市中容易遭受歧视和排斥。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建立社会关系和融入城市社会变得更加困难,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应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技能,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失地农民在城市中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法律援助和维权工作,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还应加大对于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还应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民因为迁徙而暂时或长期失去就业的风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关乎着城乡居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有尊严和稳定的生活。
小城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摘要以黄桥镇为例,分析了小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和影响就业的因素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关就业对策,以期为小城市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失地农民;小城市;就业;现状;对策;江苏泰兴;黄桥镇中图分类号 f323.6;f2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99-0221世纪对全人类最具影响的事,一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1]。
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2]。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规定的标准划分,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总计在2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
随着小城市建设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失地农民,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
通过黄桥镇实际情况,分析小城市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和影响就业的因素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关就业对策,为小城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1 黄桥镇小城市建设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1.1 黄桥镇小城市现状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导致内需存在严重不足,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人口大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小城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黄桥镇地处泰兴市东部,是承接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
该镇辖12个居委会、55个村委会,辖区面积175.95 km2,总人口19.12万人,其中城区面积12 km2,城区人口10万人,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镇、中国提琴产业之都、中国牛仔布名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
2010年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20个“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明确副处级,赋予部分县级权限。
泰兴市委、市政府把黄桥镇作为小城市和市域副中心来打造,《泰兴市黄桥镇总体规划(2009—2030)》获省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到2015年镇区人口规模为11.4万人,城市化率达53%以上,到2030年,黄桥小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 km2,人口20万人,黄桥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18 km2,经济总量规模达500亿元。
1.2 黄桥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调查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约1亿失地农民[3]。
黄桥镇失地农民的产生原因:一是在推进小城市的过程中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产生的;二是黄桥工业园区扩建征地形成的;三是投资商大型开发项目征地形成的。
仅2011年就拆迁2 000户以上,征地100 hm2, 2 400人失去土地,就业问题较突出。
2011年8月,以黄桥镇西寺桥村、胜利村、野向村、吴韩村、华庄村、直来桥村、韩庄村、东场村500户失地农民为样本户,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75份,有效率95%。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尚未就业的占35.16%,外出打工的占26.32%。
可以看到,土地被征用后,大多数农民通过自谋职业的方式实现了就业,但仍有不少失地农民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
2 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失地农民就业较为困难。
首先失地农民就业处于劣势地位,大多数失地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非农劳动技能缺乏,在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背景下,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只掌握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难以适应企业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用工需求,就业竞争力较低。
其次缺乏自主创业启动资金和信息,失地农民失地后,由于目前普遍较低的征地补偿费用,仅够维持家庭开支、子女教育等方面,无法满足农民创业资金方面的需求;并且农民原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
最后是农民自身问题,不少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过于陈旧,尤其是一些城市近郊的失地农民,由于平时生活闲适、吃不了苦,很难下决心离开家门走出去寻找就业机会;部分失地劳动力安于现状,小农意识盛行,市场价值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打算,坐吃有限的土地赔偿金,整天无所事事,跟风、攀比消费。
也有部分农民认为土地是国家建设占用的,就业问题得依赖国家解决,缺乏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行为。
部分年轻人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3 黄桥镇政府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采取的相关对策3.1 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4],在城市化进程中本身也增加了就业岗位。
黄桥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之路,在扶持做大乐器、纺织、叉车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依靠科技支持,引进开发一批新型产业,其中纤维材料、机电等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
万亩苗木基地、万亩高标准良田基地、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已经建成。
高标准规划新建江苏省黄桥中学、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四星级铭润国际大酒店、大商场、大超市,并加紧建设十大集中居住区。
新建新四军纪念主题馆,改造朱履先中将府、西片区文化街区,打造中国乐城拓宽工业旅游,开发祁巷村小南湖、果园场等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古镇旅游、红色旅游、提琴文化旅游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导的大旅游格局,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同时,随着“村改居”的不断推进,新社区形成后,人口相对聚集,其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社区服务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如保洁工、保安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失地农民的岗位。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给附近失地农民带来可观的房屋租赁收入。
3.2 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失地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最大障碍,黄桥镇组织失地农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就业能力。
首先,通过培训转变失地农民的思想意识,由散漫的小农意识转变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纪律性、组织性强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
其次,开展一系列通用技能培训,设置了保安、钳工、焊工、车工、电工、砖瓦工、装潢、家电、计算机、电子装配、缝纫、烹饪等15个培训项目供失地农民选择,使失地农民至少掌握1项劳动技能。
最后,进行一些切实可行的创业技能培训,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每年黄桥镇共组织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15场次,参训人员达1 000人以上。
黄桥镇政府对参加培训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从简、从快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保证符合条件的农民能够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
3.3 发展集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农村集体经济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有效途径[5]。
特别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它是吸收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
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内部产权过于模糊,分配和激励措施尚不完善,应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立,合作股份所有,分工经营负责,分红收益,使经营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让农民通过这些经营获益,并从中提高经营能力,该过程是不断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
黄桥镇祁巷村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打造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集农业生产深加工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规模集约化农业公司——生态农庄,带动就业。
让游客在美丽的山、水、田、园、林、花整体布局里,在现代的吃、住、行、游、玩、购中亲近自然。
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和小城市消费,带来就业机会,并促进村民在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先进观念等方面获得提高。
近年来,祈巷村直接和间接安置附近300名失地农民就业。
3.4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就业服务黄桥镇政府在各村和社区设立专兼职劳动协管员,对失地农民进行登记,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失业保险管理等多项服务。
通过社会工作师介入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增强信心、融入市场、认同和适应新角色。
黄桥镇政府有针对性地举办就业洽谈会,2012年1—9月共举办8次洽谈会。
将失地农民中的“40后、50后”人员列入就业援助对象,同等条件下优先服务,优先推荐。
对符合社区保洁、保绿、保安、治安巡防、交通协管员等岗位要求的人员,予以优先安排录用。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开发社区岗位。
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每年黄桥镇总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
对失地农民中的能工巧匠和有一技之长者,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引导协议用地单位吸纳就业,黄桥镇在外来投资者征地时,都与其签订协议,要求其在招工时优先吸纳失地农民。
健全劳动用工信息系统的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沟通合作,实行对口劳务输出。
做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服务,对农民工请求兑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以及其他严重侵害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提供援助。
4 黄桥镇采取措施的效果分析2012年8月通过对黄桥镇同地段500户失地农民为样本户,调差1年来政府采取措施的效果。
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回收率99.6%;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3.98%。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从事公益岗位的占8.76%,就近工业企业上班的占16.03%,自主创业的占9.62%,从事服务业和建筑装潢占20.51%,尚未就业的占14.96%。
5 结语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从事公益岗位比例提高4.55个百分点,出国劳务比例提高0.46个百分点,就近工业企业上班比例提高4.45个百分点,外出打工比例下降3.46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例提高4.36个百分点,从事服务业和建筑装潢比例提高8.93个百分点,从事规模农业比例提高0.92个百分点,尚未就业比例下降20.20个百分点。
从事公益岗位、就近工业企业上班、从事服务业和建筑装潢人员增幅显著,外出打工比例有小幅下降,总之,就业率明显提高,可见黄桥镇政府针对失地农民采取的对策初见成效。
今后,政府将对已采取的措施进行综合调研,对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力度,对一些成效不显的措施逐步完善,进一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6 参考文献[1] gabe t wang,xiaobo hu.small town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ontem porary asia,1999,29(1):76-94.[2] 杨秀珠.关于城市化认识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城市化战略高级国际研讨会资料汇编.北京:中国城市化战略高级国际研讨会,2000:63-67.[3] 万夏,海平,利痕.城市化扩展中政府应该如何帮助农民实现身份转变[j].理论前沿,2003(21):32-33.[4] jim yardley.farmers being moved aside by china’s real estate boom;the great divide:suddenly landless[n].new york times late edition(east coast),2004:a1.[5] 周焕丽,惠永智,王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13):35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