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黄的炮制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 DISTANCE D远LYCAT程墩IONOFC 育INA 第9卷第9期・总第113期2011年O5月・上半月刊
压的计算公式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⑥什么是等渗、低渗、
高渗溶液?⑦血栓、溶血现象形成的原因?⑧医学上如何
测定一种溶液的渗透压?这些问题对于临床医生、护士来
说是常识性的内容,但是对于刚入校,没有医学基础的大
一学生来说并非容易。教师通过设疑,让化学知识与医学
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医学的基础,
学好医学离不开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欲望。让学生分组讨论,5~6人 为一个小组,每小组选一个代表作好讨论记录,准备在班
上交流。为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参考书、
期刊等搜集相关资料,预先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约定
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各组代表报告小组讨论结
果。最后教师综合各组的结果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回顾
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渗透压是无机化学内容中与医学联
系较为紧密的一部分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于调动医学 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有利[4】。使用PBL
教学方法,将化学与医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
生主动学习掌握该部分知识,而且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
生学好化学的兴趣。
4 PBL教学的实践分析
PBL教学法应用于渗透压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更有利于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 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体现了以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的
宗旨[5】。对于教师来说,通过PBL问题的编写,可以加强
对医学基础知识的了解,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化学与医 学知识的结合。同时,通过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强了
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某些启
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从而收到最佳教学效 果。PBL教学法具体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查资料、
讨论、总结的过程需占用大量时间,受目前课时量的限制,
1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
《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
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
第二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
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黄连姜制)
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半夏畏生姜)
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麻黄蜜炙)
1 具体药物炮制方法总结
山楂
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酸味减弱,苦味增加,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如治疗饮食积滞的保和丸。
山楂炭,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如用酸枣并山楂肉核烧灰,米饮调下,治肠风下血。
苍术
苍术,净制,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
麸炒苍术,先撒麦麸,中火加热,再放苍术。10麦麸/100苍术片;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
焦苍术,放入苍术,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
蜜炙党参: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置热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用于气血两虚之证。
斑蝥
斑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及杂质。具有破血消癥,攻毒蚀疮的功能。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偻疮,痈疽肿毒,顽鲜瘙痒。
米炒斑蝥,将米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20米/100斑蝥。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其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
鳖甲
鳖甲,取原药材,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净,晒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能。鳖甲质地坚硬,有腥臭气。养阴清热、潜阳熄风之力较强,多用于热病伤阴或内伤虚热,虚风内动。
1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
《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
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 2 第二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
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黄连姜制)
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半夏畏生姜)
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麻黄蜜炙)
第 1 页 共 18 页 熟地黄的炮制个人总结
具体药物炮制方法总结2
具体药物炮制方法总结山楂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
炒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酸味减弱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
焦山楂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酸味减弱苦味增加长于消食止泻。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如治疗饮食积滞的保和丸。
山楂炭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如用酸枣并山楂肉核烧灰米饮调下治肠风下血。苍术苍术净制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
麸炒苍术先撒麦麸中火加热再放苍术。10麦麸/100苍术片;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
焦苍术放入苍术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 第 2 页 共 18 页 蜜炙党参: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置热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黄棕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用于气血两虚之证。斑蝥斑蝥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及杂质。具有破血消癥攻毒蚀疮的功能。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用于瘰疬偻疮痈疽肿毒顽鲜瘙痒。
米炒斑蝥将米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20米/100斑蝥。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其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鳖甲鳖甲取原药材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洗净晒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能。鳖甲质地坚硬有腥臭气。养阴清热、潜阳熄风之力较强多用于热病伤阴或内伤虚热虚风内动。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
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
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
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
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重点
1 / 13 中药炮制学
第一节 概述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和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多出A或B型题。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的影响
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血余煅炭后能止血。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多出X型题。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一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多出X型题或A、B型题。
中药炮制所用辅料总结
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加入共制的其他物质称辅料。辅料是炮制药物的条件之一。辅料的作用,除了构成炮制的某些作用外,还有火制法中用某些辅料作中间体,使药物受热均匀;水制法中用某些辅料作防腐剂,防止药物在水漂时腐烂等作用。常用辅料有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两类。
(一)固体辅料
(1)麦麸:取干燥麦麸10斤,熟蜂蜜2斤,清水1斤,先将蜜水混合均匀,然后喷洒在麦麸中,边喷洒,边揉搓,并用半米筛筛一次。如有粘结的小团,再揉搓过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置锅内用小火炒干水分取出,冷后加盖储存备用。本品性味甘平,具和中作用,炒焦后有芳香气,能健胃矫臭,常用于制健脾胃及有刺激性、腥臭气味的药物,如:炒白术、炒僵蚕、炒肉豆蔻。
(2)米:以粳米、糯米作辅料。粳米性味甘平,能益气除烦、止泻止渴,多用于制健脾胃药物,如:米炒党参。糯米性味甘温,益气止泻,制斑螯有解毒作用。
(3)大豆:以黑大豆作辅料,性味甘平,能补肾解毒,多用于制补肾及毒性药物,如:制首乌、制川乌。
(4)豆腐:以豆腐作辅料,性味甘寒,具清热作用,制硫黄、藤黄有解毒作用。
(5)炒:先用半米筛筛去粗炒,再用清水洗去灰泥,晒干置锅内炒热,加少量植物油拌炒,至炒稍带黑色,并现光滑时取出,储存备用。每次炒药前,须加少量植物油拌炒。炮制坚硬药材,用砂作中间体,能使药物受热均匀,达到酥脆易碎,便于制剂和溶出有效成分,如:制马钱子、制龟板。
(6)土:灶心土、黄土均供制药用。灶心土系土灶中的焦土,以久经火炼者为佳(燃煤的灶中的土不能用),为紫色或黑褐色块状物,坚硬如石,性味辛微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黄土,即山地挖掘的洁净黄色土,性味甘平,能止痢、止血、解毒。均须碾粉备用。多用于制补脾胃药物,如:土炒白术。
(7)滑石:系单斜晶系鳞片状或斜方柱状的天然矿石,质地滑腻,经验以白而带绿色为优,带黄色或灰色质量较差。拣去杂质,碾细水飞用。性味甘寒,利水通淋,清热解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作中间体砂药,能使药物受热均匀,多用于炒制韧性强的动物药,如:制玳瑁。
中药炮制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
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
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
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
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第一章 绪论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包括净制、切制、炮炙三部分内容。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以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2.中药使用的特点(选择):在中医理论知道下用药;一药多用。
3.中药炮制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古老性、重要性。本质是用药经验的结晶,具有内在合理性。
4.中药炮制学任务:继承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炮制原理,为中药炮制寻找现代的科学依据;统一和规范炮制生产工艺;制定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炮制起源于中药发现和使用的实践;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衍变。
6.(填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改“炮炙”为“修治”。清代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则用“修事”代表“炮炙”。炮制中的“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炮制加工技术,炮制中的“制”则更广泛地代表了各种加工技术。
7.(1)《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作者雷敩
(2)《炮制大法》我国第二部中药炮制专著,为明代缪希雍所著,收载药物439种
(3)《修事指南》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为清代张仲岩所著,提出“煅者去其坚性,煨者去其燥性,炙者取中和之性,炒着取芳香之性”。
(4)《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提出“口父 咀”概念
(5)《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本药学专著。
(6)《新修本草》有唐代官府支持编写,是我国第一步药典。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政府颁行。书中提出“依法炮制”“修治合度”。
(8)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阐述制药原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填空)制药原理:“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
精品文档
2016
1 / 8 中药炮制实习总结
本人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该院的劳动纪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要求约束自己,不畏酷暑,认真工作,基本做到了无差错事故,不怕出错、虚心请教,同带教老师共同商量生产方面的问题,进行生产分析,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思维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如此,我们更是认真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应用在平常实验课中学到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积极同带教老师相配合,尽量完善日常实习工作,给各带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实习笔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工作中的点点心得,由于我的主动积极,勤快认真以及良好的操作能力,各科室给予的好评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学到的内容举例说明:
1.学会鉴别较常用的150一200种中药材的真伪与品种。如:1,阿胶一般制成长方形块状,长形平正,色泽均匀,对光照视呈半透明状,且干燥坚实,不弯曲,夏日亦不湿软。并无异常臭味; 将胶块置于手中,用手往桌面拍,胶块即断成碎块,断面光滑似玻璃,无异物者为真。若拍打不碎,不透明,天热变软,断面不光滑,用火烧会发出臭味者系伪品,不堪入药。2金银花掺入糖、盐、矾及白砂土,正品金银花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质轻而柔,气微,味淡。掺伪金银花表面明显有白霜状物,质重而脆,掺糖者味甜; 掺盐者味咸; 掺矾者味涩; 掺白砂土者味淡,用热水泡之,有精品文档
2016
2 / 8 大量白色沉淀产生。
2.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一.眼观法,二.手感法,三.鼻闻法,四.口尝法,五.试验法,六.磁铁探测法
3.公司GSP质量管理,购销存的管理
(1)中药饮片购进管理:
①所购中药饮片必须是合法生产企业生产的合法药品;
②所购中药饮片应有包装,包装上应有品名、规格、生产企业、生产日期,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有药品批准文号和生产批号;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关注和点赞!
中药炮制实验自我总结
1.在院长领导下,制定药剂科各项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2.拟定药材预算、采购计划,并组织实施。
3.组织领导中西药材保管、加工炮制、制剂与调配工作,确保配发的药品质量合格。
4.督促和检查毒、麻、限剧、贵重药品的使用、管理及中药材的鉴定工作,领导所属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药品安全有效,严防差错事故。
5.经常深入各科室,了解需要,征求意见,主动供应。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危重病员的抢救,主动配合,做好药品供应。
6.组织所属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7.组织中药的加工炮制和改革剂型,尤其是中医治疗急症用药的剂型改革,开展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做好中药炮制经验的挖掘继承工作,配合临床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关注和点赞!
8.组织及指导中医院校中药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和医疗单位药剂人员的进修等技术工作。
9.组织实施药品登记、统计工作,督促检查各科室的药品使用管理情况。
10.确定本科人员轮换和值班。
中药炮制学
辅料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蜜制引药入脾经。
醋味酸苦,性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癖止痛、矫味矫臭等作用。
水分:7-13%;蜜炙品15%,烫制醋淬10%,其他13%。
发芽:18-25℃,42-45%;发酵:30-37℃,70-80%
含量:马钱子粉含士的宁应为0.78-0.82%;马钱子含士的宁应为1.2-2.2%;制川乌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计0.07-0.15%;巴豆霜、千金子霜中脂肪油的含量要求在18-20%。
干燥:一般80℃;挥发50℃
切制前水处理
淋法 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流失的药材
淘洗法 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
泡法 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
润法 质地较坚硬药材 木香
漂法 毒性药材、用盐腌制过的药物及具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 肉苁蓉
山楂 山楂 消食健胃,行气散癖 香附 四制香附 行气解郁,调经散结
炒山楂 消食化积 醋香附 疏肝止痛,消积化滞
焦山楂 消食止泻
麦芽 生麦芽 消食和胃、疏肝通乳
山楂炭 止血、止泻 炒麦芽 行气、消食、回乳
地黄 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焦麦芽 消食化滞、止泻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神曲 生品 健脾开胃,发散
熟地黄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麸炒神曲 有甘香气,醒脾和胃
生地黄炭 凉血止血 焦六神曲 消食化积力强
阿胶 蒲黄粉炒 止血安络
槐花 生槐花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蛤粉炒 益肺润燥 炒槐花 脾胃虚弱的出血者
当归 酒炙当归 活血通经、祛癖止痛
活血补血调经 槐花炭 止血力强
土炒当归 补血又不致滑肠
当归炭 止血补血
当归头 止血
当归身 补血
当归尾 破血
全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润肠通便
温度℃
竹沥油 350-400
白矾 180-260
斑蝥 110 饮片切制
极薄片 0.5mm
中药炮制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
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
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
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
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炮制方法总结
炒法
1、炒法: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步骤:放锅(平放或斜放)——热锅——投药(适宜)——翻炒(均匀)——出锅(迅速)
一、清炒法
目的:增强疗效——如炒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焦麦芽、焦山楂等。
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莱菔子、瓜蒌仁、苍耳子等。
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等。
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大蓟、荆芥、牡丹皮等。
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苦杏仁等。有些药物炒制后还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1、炒黄:药物净制或切制后,置热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或爆花、或溢出香气等的方法。
2、炒焦: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多为黄或深黄色),并有焦香气。
3、炒炭: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棕黄色或棕褐色。
二、加辅料炒法
目的: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同时,某些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的饮片色泽一致,外观质量好。
1、麸炒(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目的: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
缓和药性——如枳实、苍术等。
矫臭矫味——如僵蚕等。
操作方法: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快速均匀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2、米炒(每100kg药物,用米20kg,最好湿米)
目的: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矫正不良气味,如昆虫类药物。
操作方法:(1)先將锅烧热,加入定量的米,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拌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筛去米,放凉。
中药炮制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
1、实习单位的发展情况:(1)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济人药业坚持“先做人、后做药”的经营理念和 “诚善济人、药信为民”的企业宗旨,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产品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西成药等,形成了涵盖抗病毒与感冒用药、妇科与儿科系列用药、心脑血管系列用药的产品体系。(2)安徽普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是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加快公司发展步伐,强化集团化管理,将原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管理团队、生产设施以及检验仪器等分立,成立了安徽普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公司已顺利通过国家2015年版GMP认证。是一家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3)安徽沪谯集团位于中国安徽省亳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安徽沪谯集团是一家中药饮片、参茸制品、中药材等产品的经销批发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沪谯集团经销的中药饮片、参茸制品、中药材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安徽沪谯集团实力雄厚,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以多品种经营特色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4)亳州市京皖中药饮片厂生产范围为普通、毒性、口服饮片,经营范围为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加工,农副产品收购、食用调味品制售、茶饮系列产品,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进出口业务。(5)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1亿元。是目前全国规模较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公司十分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公司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质求发展,以用户满意为标准”的经营方针,脚踏实地、创新进取。公司先后荣获“AA级药品生产信用良好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民族企业”“十二五民族”等荣誉称号。“永刚”“睦仁堂”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永刚”牌中药饮片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
雌黄的炮制总结
1. 炮制介绍
雌黄,又称为雄黄、孔雀石、金碧石,是一种中药材,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炮制是中药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特定的炮制工艺,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能和药效,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而雌黄的炮制工艺则是将其经过一系列处理手段,使其药性发生改变,增强其疗效。
本文将对雌黄的炮制工艺进行总结,包括工艺步骤、关键点以及炮制后的药物活性等方面内容。
2. 炮制工艺步骤
雌黄的炮制工艺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2.1 粉碎
首先将雌黄材料进行粉碎处理,可以使用研磨机或者砂轮等工具进行研磨,将其研磨成细小的颗粒状。
2.2 清洗
对雌黄进行清洗,可使用清水或者草木灰水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污物。
2.3 炮制
将清洗后的雌黄材料放入炮制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炮制药剂,然后在炉中进行炮制。
2.4 干燥
炮制完成后的雌黄需要进行适当的干燥,可以将其放置于通风干燥的环境中,直至其含水量达到标准要求。
3. 炮制关键点
雌黄的炮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
3.1 温度控制
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药材的破坏,而过低的温度又不能使其充分炮制,因此,合理控制温度是确保炮制质量的重要环节。 3.2 炮制时间
炮制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雌黄的质量和效果,过短的时间可能导致炮制不完全,而过长的时间则可能导致药性损失,因此,炮制时间的掌握非常关键。
3.3 炮制药剂选择
选择适量和适宜的炮制药剂也是保证炮制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药剂对雌黄的处理效果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4. 炮制后的药物活性
雌黄经过炮制后,其药物活性会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抗菌消炎
炮制后的雌黄具有更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2 清热解毒
炮制后的雌黄对清热解毒有更好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口疮等症状。
4.3 止血作用
炮制后的雌黄具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5. 结语
雌黄的炮制是中药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特定的处理手段,可以使雌黄的药物活性得到增强,进而提高其疗效和应用价值。在炮制过程中,温度控制、炮制时间和炮制药剂选择等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炮制质量。炮制后的雌黄具有更强的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和止血作用,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
以上是对雌黄的炮制工艺的总结,希望能对相关人员在中药加工领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