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31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1. 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炮制中药是指用各种方法把生的中药材加工成可直接使用的药品的过程。
炮制包括曝、炙、煅、炒、燎、砂、砒、炙、焙等几十种方法。
目的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性状,提高药材的药效,减少副作用。
这样处理之后,中药的药效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了中药的药效。
2.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中药炮制要根据药材的特点和炮制的要求,确定采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步骤。
炮制的原则包括保持药材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加强药效、改善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学性质、使药材易于保存和使用等。
3. 中药炮制的方法炮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炒、煅、炙、炒、熏、焙、曝、热、砂炙、砂炒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药性,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中药材的药效最大化。
4. 炒制炒制是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直至表面微红,内部微焦。
炒制是为了提高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加强其药效,改善其口感和增加稳定性。
炒制时需留意火候,过火过热易损伤中药材,火力太小容易炒焦不均。
5. 煅制煅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火煅烧,使药材的表面产生裂纹,颜色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黄褐色。
煅制主要是改良药材的性味,提高其功效,同时能够减轻毒性,使得中药材更容易使用。
6. 炙制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炙烤,使其表面微微焦黄,炙制目的是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加强药材的适应性。
7. 熏制熏制是将中药材置于热铁上,使其熏烤。
熏制主要是为了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减轻中药的毒性。
8. 焙制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含沙的砂罐中,再用旺火慢慢烘烤,使之干燥,焦外微红,焙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加强药效,减少毒性。
9. 曝制曝制是将中药材曝晒于阳光下,使之受风吸湿,变软,再经夜露冷凝,并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太阳曝晒。
曝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10. 热制热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使其温热微黄。
热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中药炮制学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就是中医用药得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得需要与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得不同要求,所采取得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得学科、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与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得“角发”“燔治”即就是最早得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即就是当时得切制饮片、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明代李时珍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得《炮炙大法》就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得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与《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她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得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就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得总结。
炮制工艺得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就是否合理、方法就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得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就是中药炮制得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
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血余煅炭后能止血。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与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多出X型题。
2、炮制对药性得影响炮制对药性得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得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得影响一就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与药性。
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就是通过“从制”,使药物得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中药炮制学实训报告总结再探讨中药炮制学实训报告总结再探讨引言: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和炮制,可以改变其性味、疗效和适应病机,以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中药炮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中药炮制的理解。
本文将对我在中药炮制实训中的学习经历和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再探讨。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中药炮制学实训的相关内容:1. 实训目的和背景2. 实训内容和操作3. 实训过程和心得体会4. 实训结果和成果5. 对中药炮制学的理解和观点1. 实训目的和背景:中药炮制学实训作为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全面了解中药加工和炮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中药炮制的操作技巧。
2. 实训内容和操作: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对不同中药材的炮制方法、炮制工艺和炮制机械设备的了解和应用。
在实训中,我学习了药材的炮制前后的性味转化、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变化,同时学会了使用各种炮制技术和设备,如炒制、蒸制、煮制等。
3. 实训过程和心得体会:在实训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操作技能,并深入了解了各种炮制方法的适应范围和原理。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和技术要点,并从中体会到了中药炮制对药材质量和疗效的影响。
4. 实训结果和成果:在实训结束后,我成功完成了各个中药材的炮制和加工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通过实践操作,我掌握了炒制、蒸制、煮制等不同炮制方法的技术要点和操作规范。
同时,通过观察和比较,我对炮制前后中药材的性味转化、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5. 对中药炮制学的理解和观点: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炮制,可以改善中药材的性味、疗效和适应病机。
在实训中,我意识到中药炮制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炮制前后的变化规律和操作要点,以及炮制方法的选择和控制。
不同的中药材需要采取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工艺,且在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际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炮制效果。
中药炮制学实训报告总结中药炮制学实训报告总结由于人们对传统中医学的兴趣不断增加,中药炮制学作为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关注。
在这次的中药炮制学实训中,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并实际操作了中药炮制的过程,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这次实训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享我对中药炮制学的观点和理解。
1. 实训内容概述本次中药炮制学实训以红花、当归和枸杞为例进行,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以下内容:1.1 炮制前的准备在进行中药炮制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准备所需材料、了解各种炮制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掌握操作规范等。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们能够保证炮制的质量和安全性。
1.2 中药炮制的基本步骤中药炮制的基本步骤包括清洗、切割、炒制、炒制次数掌握等。
我们在实训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中药材,控制火候和时间,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1.3 品质评估中药炮制后,我们需要对炮制好的药材进行品质评估。
这包括外观、气味、质地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品质评估,我们能够判断中药材是否炮制到位,并进一步了解中药炮制对药材性质的影响。
2. 观点和理解通过这次实训,我对中药炮制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2.1 炮制技术的重要性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炮制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炮制技术,才能充分调动中药的活性成分,提高药材的疗效。
2.2 炮制工艺的影响不同的中药材适宜采用不同的炮制工艺,这是由其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特点决定的。
只有深入理解中药材的特点,才能选择适宜的炮制工艺,实现最佳的药效。
2.3 气味与炮制质量的关系气味是评估中药炮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炮制过程中,药材的气味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活性成分的挥发造成的。
通过嗅闻气味,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药材是否炮制到位,是否符合炮制要求。
3. 总结与建议通过这次中药炮制学实训,我不仅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技巧,还深刻认识到炮制对中药质量和疗效的重要性。
中药炮制学实训报告总结一、实训目的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中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炮制工艺和设备的使用技巧,提高学生对中药质量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二、实训内容1. 炮制工艺本次实训涉及到常用的炮制工艺包括:炒、曝晒、蒸、泡、酿等。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不同工艺对于不同药材的特点和性质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炒制过程中需要掌握火候,避免过度或不足;在曝晒过程中需要注意天气情况和时间选择;在蒸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水量和时间等因素。
2. 炮制设备本次实训还涉及到常用的炮制设备包括:电动烘箱、微波炉、蒸锅等。
我们了解到每种设备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操作技巧。
例如,在使用电动烘箱时需要注意温度控制和通风;在使用微波炉时需要掌握时间和功率的选择;在使用蒸锅时需要注意水量和火候的掌握。
3. 质量控制本次实训还涉及到中药质量控制的问题。
我们了解到,中药炮制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材的来源、质量和储存条件等因素。
同时,在炮制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对药材进行检查和筛选,避免出现不良品或次品。
三、实训体会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对炮制工艺和设备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才能够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功效。
同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对于每一种工艺和设备都需要细心耐心地操作,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总结本次实训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药炮制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提高了我对于中药质量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质量控制意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药饮片炮制培训总结
经过为期十天的中药饮片炮制培训,我对中药的炮制工艺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此我将对这次培训进行总结。
首先,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中药饮片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了解了中药的分类、属性和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对中药的采集、加工和储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对于识别和挑选优质药材,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学习了中药饮片的炮制过程和技术。
通过实地观摩和实际操作,我们了解了不同炮制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从清洗、研磨、调和到炮制,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技巧。
掌握这些技术能够保证中药饮片的质地、色泽和疗效。
在培训期间,我们还学习了中药饮片的炮制设备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
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设备故障的概率。
同时,正确的设备保养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维修费用。
在实际操作环节,我们实践了多种炮制方法。
通过反复演练和指导,我们逐渐熟练掌握了一些常用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
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注意观察和检验炮制过程中的细节,学会了如何根据药材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调整和掌握火候。
这对于保证中药饮片的品质和疗效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次中药饮片炮制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培训,我对中药的炮制过程、技术和设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为中药饮片的研发和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成效。
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
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工作总结(精选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药炮制工作总结(精选14篇)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表现的一种客观评价,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
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包括净制、切制、炮炙三部分内容。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以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2.中药使用的特点(选择):在中医理论知道下用药;一药多用。
3.中药炮制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古老性、重要性。
本质是用药经验的结晶,具有内在合理性。
4.中药炮制学任务:继承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炮制原理,为中药炮制寻找现代的科学依据;统一和规范炮制生产工艺;制定和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炮制起源于中药发现和使用的实践;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衍变。
6.(填空)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改“炮炙”为“修治”。
清代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则用“修事”代表“炮炙”。
炮制中的“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炮制加工技术,炮制中的“制”则更广泛地代表了各种加工技术。
7.(1)《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作者雷敩(2)《炮制大法》我国第二部中药炮制专著,为明代缪希雍所著,收载药物439种(3)《修事指南》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为清代张仲岩所著,提出“煅者去其坚性,煨者去其燥性,炙者取中和之性,炒着取芳香之性”。
(4)《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提出“口父咀”概念(5)《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本药学专著。
(6)《新修本草》有唐代官府支持编写,是我国第一步药典。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政府颁行。
书中提出“依法炮制”“修治合度”。
(8)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阐述制药原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填空)制药原理:“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8.明代缪希雍在《炮制大法》卷首归纳雷公炮炙法十七。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旳需要和药物旳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旳不同规定,所采用旳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措施基本能反映出炮制旳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旳干净和软化解决等未涉及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旳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措施来制约中药旳偏性或变化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旳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措施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旳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运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措施来削弱药物旳烈性。
(即某种作用削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旳影响:炮制对中药旳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减少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旳伤害,其重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变化。
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旳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可减少毒性旳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变化药物作用旳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旳作用炮制可以变化药物旳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旳功能,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节某些药物旳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
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中药炮制学的概述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是指对于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提取等过程,使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其目的是改变中药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增强其药效,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炮制过程包括曝晒、清洗、切割、蒸煮、浸泡等环节。
二、中药材的基本处理方法1.曝晒:将新鲜采摘的中草药晾晒至干燥状态,以便长期保存。
2.清洗:将采摘回来的中草药进行清洗,去除表面附着物。
3.切割: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按一定规格切成小块或者细粉末。
4.蒸煮: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放入锅内加水蒸煮一段时间,以便使其软化并释放出有效成分。
5.浸泡: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放入液体(如酒精)内浸泡一段时间,以便提取出有效成分。
三、中药炮制的分类1.炮制:将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蒸煮、酒浸、盐渍等。
2.制剂:将中草药经过特定的工艺加工成为颗粒、片剂、丸剂等。
3.熟地:将中草药用火进行烘干,使其颜色变红,并增强其滋补作用。
四、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1.酒浸法: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浸泡在白酒或黄酒中,以便提取出有效成分。
2.蜜丸法:将干燥后的中草药与蜂蜜混合搓揉成团,再晾晒至干燥状态。
3.盐渍法:将干燥后的中草药放入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便去除杂质和异味。
4.清水洗净法: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后,晾晒至干。
五、常见的中药材及其炮制方法1.人参:野山参需先曝晒至八九成干后再切片,红参需用清水浸泡至软后再切片,白参则需直接切片。
2.黄芪:野黄芪需先曝晒至八九成干后再切片,栽培黄芪则需先用清水浸泡至软后再切片。
3.当归:需要先将其切成小块或细粉末,然后用酒浸泡一段时间。
4.熟地:将新鲜熟地洗净后,晾晒至八九成干状态,然后放入锅中烘烤。
六、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1.不同的中药材需要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工艺。
2.在进行中药炮制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3.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以免影响药效。
4.存放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七、中药炮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通过中药炮制可以使中草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且可以提高其口感和易服性。
中药炮制学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和X型题中出现.汉代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的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
血余煅炭后能止血。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多出X型题。
2。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一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1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 《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 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 2
第二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 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黄连姜制) 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半夏畏生姜) 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麻黄蜜炙) 3、炮制方法: 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 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制其味: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矫正不良气味。例:炒制山楂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制其质: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以最大限度发挥药效。(炒炭、蒸制、燀制) 第三章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分,使富含药效成分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3
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分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分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分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所以常用炒、蒸、烘、燀法炮制以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第四章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1、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使用的具有辅助主药达到炮制目的的附加物料。 2、酒: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黄酒含乙醇15%~20%,中药炮制用酒应为黄酒。白酒含乙醇50%~60%,如用白酒炮制药物,应把含醇量折算为黄酒中含醇量来计算。 性质: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散结消瘀,行药势,助药力,矫味矫臭。 作用:有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多用于炙、蒸、煮等制法的辅料。 3、醋:米醋,醋长时间存放者,称为“陈醋”,陈醋炮制药物作用更佳。 性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作用:增药效,矫味,防腐,解毒,利溶出(生物碱)。多用于炙、蒸、煮等制法的辅料。 第五章 中药炮制制品的质量要求及其贮存保管 1、净度:净度是指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炮制品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2、水分:水分是控制中药材及其炮制品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 3、灰分:“总灰分”是将药材或炮制品在高温下燃烧、灰化至恒重,所剩残留物的含量百分数。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炽灼,所得之灰分的含4
量百分数称为“生理灰分”。如果在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灰化至恒重,所得灰分的含量百分数为“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是检测炮制品纯净度的重要指标。炮制品质量稳定时这两者都在一定范围之内。 4、发霉: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的温度下药物表面或内部霉菌滋生的现象。 5、虫蛀:是指炮制品被虫蛀蚀的现象。 6、泛油(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一种酸败变质反应)如:桃仁、酸枣仁、苦杏仁。 7、变色:是指炮制品由于保管不当或保管时间过长,固有颜色发生变化,或失去原来颜色,或变成为其他颜色的变异现象。如:黄芩受潮湿酶解氧化为绿色;玫瑰花晒后褪色;半夏受潮变粉红色、灰色以至黑色。 8、风化:是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如:芒硝、硼砂。 9、潮解:是指某些盐类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表面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如:咸秋石、硇砂、芒硝。 10、粘连:是指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药物或动物胶类药物,受潮、受热后容易粘结成块的现象。如:乳香、没药、阿胶、龟板胶。 11、对抗同贮法:简单有效的贮存药物的方法。丹皮与泽泻、山药、白术、天花粉同贮;花椒与蕲蛇、白花蛇、蛤蚧、全蝎、海马等同贮;人参与细辛同贮;明矾与柏子仁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土鳖虫与大蒜同贮;或用白酒与一些药物同贮,也可有好的贮存效果。 第六章 净选与加工 5
1、净选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筛选、风选和水选。 2、挑选:除去杂质,除去非药用部分。 去芦:人参、桔梗、玄参。古:去芦者免吐;今:芦头和主根有相同或相近的有效成分和临床效果,故多主张不去芦,以避免药材浪费。 去核:乌梅、花椒。古:去核者免滑精;今:核为非药用部位,占有重量较大;与肉的药用功效不同。 去毛:骨碎补、香附、知母、枇杷叶、石韦、金樱子、鹿茸。药物表面或内部,生有绒毛,服后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其他有害作用,故须去毛。 去皮:黄柏、白芍、桔梗、厚朴、杜仲、丹皮。古:去皮免损气;今:便于切片、除非药用部位,以求用药量准确、分开不同药用部位。 去瓤:瓜蒌、木瓜、枳实、青皮。古:去除质次部位,去瓤者免胀;今:瓤占有一定的重量,易霉变和虫蛀,水煎液极为苦涩,不堪入口,且还有瓤引起胀气的说法。 去心:除去非药用部位:甘遂、百部;分离不同药用部位:莲子的莲子心和莲子肉作用不同,莲子心能清心热,除烦,莲子肉能补脾涩精,故须分别入药。 第七章 饮片切制 1、狭义饮片与广义饮片的区别: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等形状的炮制工艺,称为饮片切制,即狭义的饮片制备。凡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的处方的所有药物,统称为中药饮片,即广义的饮片。 2、软化处理方法: (1)冷浸软化法:淋法,用清水喷淋或浇淋药材,一般2~3次,多适用于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流失的药材,如薄6
荷、荆芥、佩兰;抢水法,用清水快速洗涤药物的方法,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或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如五加皮、瓜蒌皮、白鲜皮、合欢皮、南沙参;泡法,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定的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的方法,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如木香;漂法,将药材用多量水、多次换水漂洗的方法,每日换水2~3次,漂去有毒成分、盐分及腥臭异味,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过的药物及具有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如草乌、川乌、天南星、半夏、附子;润法,将淋、选、泡过的药材,用适当的器具盛装,或堆积于润药台上,以湿物遮盖,或继续喷洒适量清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缓缓渗透入药物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 (2)热软化法:是将药材经沸水煮或蒸汽蒸等处理使热水或热蒸汽渗透到药材组织内加快药材软化速度,再行切片的方法。适用于含苷类药材和贵重药材。 (3)原则: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4)检查方法:药材经水处理后,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惯称为“看水性”、“看水头”。 弯曲法:适用于长条状药材。使药材弯曲而不易折断,如白芍,桔梗。 指掐法:适用于块状药材。用指甲能掐入药材表面为度,如泽泻、白术。 穿刺法:适用于粗大块状药材。以针杵能刺穿药材而无硬心感为宜,如大黄、虎杖。 手捏法:适用于不规则的根及根茎类药材。软化后用手捏粗的一端,感觉其较柔软为宜,如当归、独活;部分块根、果实、菌类药材,须润至手握无响声及无坚硬感,如槟榔、元胡、枳实。 3、手工切制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连刀,饮片之间相互牵连,药材皮部过软,刀7
刃不锋利。掉边与炸心,饮片内层与外层相脱离,药材内外软硬程度不同所致。翘片,饮片边缘卷翘而不平整,药材软化时,内部含水过多所致。皱纹片(鱼鳞片),饮片切面粗糙、具鱼鳞样斑痕的现象,药材软化的“水头”不及,或刀刃不锋利所致。油片,切面有油分或黏液质渗出的现象,药材软化时“伤水”或温度过高所致。斧头片,饮片一边厚,一边薄,形如“斧头”的现象,操作技术不熟练,进料不均匀。 4、人工干燥:人工干燥是利用一定的干燥设备,对饮片进行的干燥。干燥温度一般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50℃为宜。干燥后的饮片需放凉后再贮存。 第八章 炒法 1、火力:是指所用热源释放出热能的大小强弱。 2、火候: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3、看火候:火候的判定。 4、亮锅底:是指炒药材的时候,翻搅要均匀,次次亮锅底。 5、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根据炒制程度的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6、“逢子必炒”的道理:炒黄多适用于种子类药物。 7、炒黄的代表药物:牵牛子、牛蒡子(文火炒黄)、莱菔子(文火炒黄)、葶苈子(锅内余热炒或炒微)、苍耳子、芥子、槐米(文火炒黄)、王不留行、酸枣仁(现炒现用)、薏苡仁(文火炒黄)。 芥子 炮制方法:炒芥子,文火炒至深黄色,有爆裂声,并散出香辣气时,取出晾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