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材电子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30
粤教版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材电子版粤教版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材目录第一单元走进中学1.1我上中学了1.2认识新伙伴1.3融入新集体第二单元认识自我2.1悦纳自己2.2调控情绪2.3男生女生第三单元学会交往3.1我和父母3.2师生情谊3.3文明交往第四单元学会学习4.1培养正确学习观念4.2掌握科学学习方法4.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一单元走进中学1.1我上中学了穿上崭新的校服,走进比小学时候更宽敞的教室,面对一群陌生的、但跟你一样意气、扬的新同学,你很快会发现:中学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展现在眼前的一切都是崭新的。
迈出小学校门,相伴六年的小学同学便各奔东西,走进了不同的中学。
如今面对的同学大多数是陌生的,彼此不太了解,让我们蓦然生出孤单的感觉。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在小学我们是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到中学却成了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小学我们可能是很优秀的一个,现在却似乎变得没多大光彩了……这一切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学生活的新变化。
在中学,学习科目增多了。
除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美术、音乐外,还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以后还将增加物理、化学等,真有点应接不暇。
而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将站在新的知识台阶上。
在中学,学习难度加大了。
每节课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老师讲课速度也加快了,会让人一下子难以适应。
作业量也相应比以前增多,并且一定要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完成。
在中学,自主管理的要求高了。
中学与小学相比,老师管得少多了,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做主,自己操心,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中学,社团活动更丰富多彩了。
学生会、共青团、舞蹈队、英语沙龙、文学社,还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在等待着我们去参与,这些都是发展自我、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好机会,同时也是新的挑战。
一切的改变都是一种新的开始,我们只有一个目标, 那就是一一主动适应崭新的中学生活。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适应一一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中学的规章制度与小学相比较有许多不同,那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提高了。
粤教版七年级思品第一单元走进中学1.1我上中学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园”中的“校园情况知多少”以及“出谋划策”等活动,观察、分析、思考中学和小学的差异,对因为不适应造成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出解决方法。
在辅之以理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新学期、新面貌”的活动,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同学分享。
通过阅读思考“阅读与感悟”中的《启示录》,感悟学会适应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教学方法谈话法、活动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一、活动指南活动一:校园情况知多少过程指导第一步:“新学校知多少”竞猜活动。
竞猜题目:①我校建于哪一年?②我校有多少位教师?现任校长是谁?副校长是谁?③我校的校风是什么?④你对我校老师和同学有何印象?⑤我校有哪些主要建筑?⑥我校共有多少班级?(初一、初二、初三各几个?)有哪些实验室?⑦我校的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值班室分别在哪?⑧我校的办公室、卫生室、图书馆、实验室分别在哪?⑨??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发言。
第三步: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同学提问和回答;第四步:教师小结。
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4)评价指导补充活动1:“表心情,谈想法”交流活动活动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
粤教版七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材目录第一单元走进中学1.1我上中学了1.2认识新伙伴1.3融入新集体第二单元认识自我2.1悦纳自己2.2调控情绪2.3男生女生第三单元学会交往3.1我和父母3.2师生情谊3.3文明交往第四单元学会学习4.1培养正确学习观念4.2掌握科学学习方法4.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第一单元走进中学1.1我上中学了穿上崭新的校服,走进比小学时候更宽敞的教室,面对一群陌生的、但跟你一样意气、扬的新同学,你很快会发现:中学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展现在眼前的一切都是崭新的。
迈出小学校门,相伴六年的小学同学便各奔东西,走进了不同的中学。
如今面对的同学大多数是陌生的,彼此不太了解,让我们蓦然生出孤单的感觉。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在小学我们是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到中学却成了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小学我们可能是很优秀的一个,现在却似乎变得没多大光彩了……这一切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学生活的新变化。
在中学,学习科目增多了。
除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美术、音乐外,还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以后还将增加物理、化学等,真有点应接不暇。
而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将站在新的知识台阶上。
在中学,学习难度加大了。
每节课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老师讲课速度也加快了,会让人一下子难以适应。
作业量也相应比以前增多,并且一定要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完成。
在中学,自主管理的要求高了。
中学与小学相比,老师管得少多了,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做主,自己操心,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在中学,社团活动更丰富多彩了。
学生会、共青团、舞蹈队、英语沙龙、文学社,还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在等待着我们去参与,这些都是发展自我、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好机会,同时也是新的挑战。
一切的改变都是一种新的开始,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一一主动适应崭新的中学生活。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适应一一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中学的规章制度与小学相比较有许多不同,那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提高了。
尽快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面对陌生的新同学,有些同学可能会有孤单、失落的感觉。
但是,要知道,刚上中学,是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的好时机,尽快地熟悉你的班级,熟悉你的同学,交出真诚,献出热情,保持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我们会很快找到新朋友,在新集体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主动迎接学习的新挑战。
在中学,我们再也不可能仅仅依赖老师的安排和父母的督促,我们要积极、主动学习,做到尽快适应老师的讲课方法,还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请相信:勇者无往而不胜。
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寻找到方法,建立起信心,认识新知的喜悦、探索成功的自豪、青春激荡的豪情就会与我们紧紧相伴。
中学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只要我们平静、坦然、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我们便会顺利度过中学新生“适应期”,驶向成功的彼岸。
1.2认识新伙伴谁不希望自己能找到知心的朋友,在人生的旅途上结伴而行?谁不希望自己能友爱合群,在与同学相处时如鱼得水?在新集体中,渴望友情、寻找朋友、探求友谊真谛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田野里的含羞草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本能地关闭自己。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含羞草”的心理影响着很多人。
“他会接纳我吗?”“这个人好相处吗?”“我刚才的举动冒犯了他吗? ”“我主动把自己的事告诉别人会让别人笑话吗?”……在与初次见面的人交往时,我们更容易出现一种紧张、拘谨乃至关闭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种将自己闭锁起来的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如不及时克服,就容易发展为自闭心理,把朋友拒之门外。
克服闭锁心理。
人际交往是双向的,“来而不往非礼也”。
如果我们想获得理解,就要袒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如果我们渴望人际交往中的温暖,就要先信任对方。
相反,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只要求对方无条件地开放和接纳,而自己却没有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作出回应,就像一把“心锁”,会锁紧我们通向友谊的大门。
一声热情的“您好”,一次主动的握手,都能让人感觉到我们是性格热情开朗的人。
热情开朗的性格会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积极的影晌;容易被人接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和社会中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并且容易得到快乐。
热情开朗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
我们可以尝试一一每天保持一种好心情。
保持好心情会让我们变得性格开朗,性情活泼。
对老师、对同学态度友好。
对人友好容易获得别人的接纳和取得别人的信任。
与人交往主动、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
大方豁达会使我们更好地保持成长中的友谊。
当你在集体中生活得很快乐时,当感觉到因为有了你,大家都很快乐时,你就是个热情开朗的人了。
朋友和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朋友,能温润我们的心田,能分享我们的欢乐,能驱散我们的烦恼,能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与我们相伴同行。
友谊,是人类一种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使人受到鼓舞,获得进步的力量。
真正的友谊,是人们在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情谊。
友谊要靠真诚和宽容“播种”。
真正的友谊靠的是赤诚相见,坦诚相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猜忌;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计较,更多的人愿意与我们交朋友。
友谊要靠平等与尊重“护理”。
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尊卑贵贱,不为名利所困;相互尊重,礼尚往来。
如果我们接受朋友的付出时考虑朋友的需要,要求朋友给予时体谅朋友的难处,平等的友谊将会维系得更持久。
友谊要靠信任与奉献“浇灌”。
朋友之间的信任,就像一条纽带,把彼此的心拉得更近。
真正的朋友彼此奉献,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在新的集体,我们渴望认识新伙伴,建立新友谊。
但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古训也提醒我们交友须谨慎。
俗话说“益友百人少,损友一人多”,我们要谨记: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
让我们敞开心灵之门,接受外面的阳光雨露,远离孤独和忧郁,用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拥有更多的伙伴和朋友,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1.3融入新集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能充分展现他的才华和生命价值。
个人与集体是不可分割的,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不能缺少个人。
个人像一粒种子,只有在集体这片土壤中方能茁壮成长,绽放出最鲜艳的花朵。
集体如同一个“家”,“家”需要每个成员贡献智慧、发挥特长方能变得温暖而美丽。
学校是我们成长园地。
学校是我们人生的第二个家,学校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
在学校,我们拓展了视野、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在学校,我们找到了新朋友、学会了悦纳自己;在学校,同学与老师平等相处,同学之间充满友爱。
生活在活力四射的学校里,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大海之所以能成磅礴之势,奔腾咆哮,力量无穷,那是缘于大海中的每一滴水、每一片浪花凝聚成一个整体,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发。
我们从大海的磅礴中看出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富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班集体,它的灵魂是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是一种整体配合意识。
它强调集体成员为了共同的目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紧密配合的团队精神。
没有团队意识的班集体,即使每个成员都很优秀,都无法发挥出集体的威力。
培养团队意识我们要做到一一相互容纳同学之间的差异性。
只要我们做到包容差异,相互欣赏,同学之间一定更团结。
每个人都关心他人,想集体之所需。
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配合,我们的班集体就会越来越具有凝聚力。
集体凝聚力源于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兴衰成败的道德情感。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推动个人履行道德义务的巨大精神力量。
集体的荣誉会给人带来自豪感、产生归属感、形成向心力、亲和力。
有集体荣誉感的人总是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集体荣誉、利益联系起来,把集体的荣誉看作高于个人的荣誉,为集体的成功而感到自豪,为集体的挫折或失败感到苦恼;热爱自己的集体,决不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获取个人的名利。
集体的荣誉需要大家自觉去维护。
每一个人都为集体出力,都不做损害集体的事情,那么,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优秀的班级。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由个性各异的人组成的。
各人的优点、特长越能够充分发挥,集体就越坚强、团结和优秀。
所以,在集体里,除了自觉遵守集体纪律,服从集体利益外,我们还提倡张扬个性。
让我们在集体中主动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发挥自己的特长,坚持自己的兴趣,张扬自己的个性。
这样,集体会因为我们个人才能的发挥而变得更加优秀。
第二单元认识自我2.1悦纳自己随着身体的变化和趋向成熟,我们的内心世界也越来越细腻复杂,常常会为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是否受人喜爱等各种问题所困扰。
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表明青春期自我意识正在快速觉醒。
相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古希腊特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句警谕一一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启示。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就形成了许许多多个“我自己”。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你也找不到两个外表、内心和境遇一模一样的人。
每一个“自己”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三个方面去观察和认识自己一一外在的体征。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一种新的体验:我们的个子长得比以前快得多,我们的身体似乎充满了力量;我们特别在意自己的长相、衣着打扮,我们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都是自我意识活跃的正常反应。
内在的精神世界。
包括对自己的情绪、爱好、性格、能力特长等方面的体验和认识。
许多同学开始写日记,记录、描述和评价自己的内心经历和内心感受。
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包括自己在同学中的影响、在班级和学校中的作用,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等。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途径,客观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确地认识自己。
由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不同,获得的评价不同,因此获得的心理感受也不同。
你会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但有时你也会不喜欢自己的某些方面。
青春期的少年有时会否定自己的外貌、身高、性格等,有时以为自己不受别人喜爱,从而产生否定自己的情绪。
当代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之源。
”自然界是由多姿多态的物种构成的,人类社会也是由形形色色的个人组成的。
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个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
悦纳自我,就是欣然地接受自己。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客观地评价自己。
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过低的评价容易使我们自卑,评价过高则容易使我们产生自负。
恰当地评价自己能使我们自爱、内心体验到自尊和充满自信。
欣赏自己的优点。
学会发掘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体验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接受自己的不足。
每个人在外在形象或者内在素质等方面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每个生命本身都是宝贵的、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