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学生用)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复习专用(附习题解答)9 桃花源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此篇需背诵。
二、全文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主题概述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5.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5)便舍.船舍:________________(6)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__(7)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__(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10)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11)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12)怡然..自乐怡然:______________(13)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____(14)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15)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__(16)率妻子..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邑人来此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____(18)无论..魏晋无论:______________(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__(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____(2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____(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_______(25)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_________(26)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27)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28)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29)寻向所志.志:_______________(30)遂.迷遂:_______________(3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32)未果...,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33)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2. 翻译下列句子(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考答案)(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阡陌交通_________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③寺负紫芝山④率十问仅得二三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3分)(二)【甲】《桃花源记》略【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归纳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言文内容主要包括三篇文章:《王莽篡汉》、《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滕王阁序》。
《王莽篡汉》是一篇叙述历史事件的文章,讲述了王莽篡夺汉朝政权的过程。
文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对于王莽政权的不满,以及王莽篡位后的种种不幸遭遇。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篇描写草原景观的诗歌,描绘了辽阔的草原风光以及人们对离别的感伤之情。
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别离的悲伤感受的抒发,表达了人情与自然的交融与变幻。
《滕王阁序》是一篇赞美文,表达了作者孟浩然对于滕王阁的景色和豪壮气势的赞叹之情。
文中描绘了阁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过往名士的卓越才华,以此表达了作者对传世之作和英才的敬佩之情。
这些文章在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分析能力。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文言文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朱熹的《礼记·大学》。
通过对这两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还能够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写作能力。
下面将对这两篇文言文进行归纳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创作的一篇词作。
词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江南美景和得意的时光,后半部分凭吊了当年的英雄豪杰。
通过描写景物和回忆历史,苏轼以怀古之情激发读者对曾经的辉煌和现实的惋惜。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叠词,使得整个词曲动人。
比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通过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如“荆轲刺秦王”,诗人借用历史的背景来反衬现实,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世的不满。
此外,整篇词的篇幅适中,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变化的音律使得整篇词更具韵律感和感染力。
苏轼通过词作,寄托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表达了对历史的热爱和对当下的思考。
《礼记·大学》《礼记·大学》是朱熹所作的经典文言文作品,是儒家经典之一。
文章主要论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通过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以及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文章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开篇,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接着又从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内容。
通过这种倒叙的方式,将个人修身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相联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
此外,文章中注重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想,强调了修身的过程需要不断实践和实践的积累。
朱熹提出了一个人修身必先正心诚意的观点,并通过具体事例来解释其内涵。
总结:通过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朱熹的《礼记·大学》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文阅读理解1. 文章概述本单元的古文阅读理解主要涉及八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材中第三单元的内容。
该单元主要围绕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展开,通过阅读古文来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2. 阅读目标本单元的阅读目标主要包括:- 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古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培养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阅读内容本单元的古文阅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分类-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 名句和典籍的赏析和解读4. 研究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古文阅读理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注重基础: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文学代表作品。
- 打好语法基础: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如句子结构、句式变换和修辞手法等。
-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的古文阅读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 注重实践:除了阅读理解题目,还可以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练,提高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 考核方式本单元的古文阅读理解考核方式主要为书面测试和口试。
书面测试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口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古文的朗读和解读能力,通过对古文的语音、语调和内容的把握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6. 总结本单元的古文阅读理解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古文,可以加深对古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认识,培养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9.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②杂:别的。
③芳:指花。
④鲜美:新鲜美好。
⑤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⑥缤纷:繁多的样子。
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①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②前:向前。
③穷:尽。
①林尽水源,便②得一山,山有小口,③仿佛④若有光。
便⑤舍船,从口入。
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到了尽头。
源,源头。
②得:看到。
③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④若:好像。
⑤舍(shě):离开。
①初极狭,②才③通人。
复行数十步,④豁然开朗。
土地平⑤旷,屋⑥舍①初:开始。
②才:仅仅、只。
③通:通过。
④豁(huò)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豁然,开阔敞亮。
开朗,开阔明亮。
⑤旷:宽阔。
⑥舍(shè):房屋。
①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②属。
③阡陌交通,①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②属:类。
③阡(qiān)陌(mò)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①相闻。
②其中往来③种作,男女衣④着,⑤悉如外人。
①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②其中:那里面。
③种(zhòng)作:耕种劳作。
④着(zhuó):穿着。
⑤悉:全,都。
黄发垂髫,②并③怡然④自乐。
①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②并:一起③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④自乐:自得其乐。
见渔人,①乃②大惊,问所③从来。
④具答之。
便⑤要还家,⑥设酒杀鸡①乃:于是,就。
②大:很,非常。
③从来:从……地方来。
④具:详细。
⑤要(yāo):同“邀”,邀请。
⑥设:准备,设置。
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5)便舍.船舍:________________(6)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__(7)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__(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10)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11)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12)怡然..自乐怡然:______________(13)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____(14)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15)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__(16)率妻子..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邑人来此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____(18)无论..魏晋无论:______________(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__(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____(2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____(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_______(25)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_________(26)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27)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28)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29)寻向所志.志:_______________(30)遂.迷遂:_______________(3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32)未果...,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33)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2. 翻译下列句子(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三单元文言文总结:桃花源记1.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2.古今异义(1)率妻子..XXX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3.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描述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止境。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到处志之):做标志,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4.一词多义志:①到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志。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志。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世隔(“于是”)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得:①便得一山(看见)②得其船(找到)XXX: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这人(听说)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来往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本人的5.特殊句式:1.林尽水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2.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5.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7.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关键知识
一、关键概念:
1. 文言文:指古代汉字的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
2. 句读:指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按照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将句子
分成一句句的进行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的把握。
3. 词语辨析:指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词语的含义,尤
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的区别。
4. 阅读理解:指通过阅读文言文,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二、关键知识点:
1. 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和主谓状结构。
2. 虚词用法:文言文中使用大量的虚词,如助词、语气词、副
词等,要注意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3. 文言文常见表达方式:文言文表达方式独特,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要注意理解和体会其中的修辞效果。
4. 成语和典故: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成语和典故,要注重对典故
的了解和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1. 抓住关键词: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2. 多读经典文言文:通过多读经典文言文,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合理利用辅助工具:可以使用词典、注释等辅助工具,便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4. 多做练:通过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和语法题,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参考资料:
1. 常用古汉语词典
2. 《文言文基础知识与技能》
3. 《古代文化常识百科全书》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关键知识的相关内容,请参考学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本文旨在总结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关于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严谨:注重平衡和对仗,常使用平行句和对偶句。
- 语言繁复:使用较多的修辞和修辞性语言,如比喻、叠词等。
- 词汇古雅: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较为古老,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2.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语序:文言文中通常使用主谓宾语的语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 修饰成分:修饰成分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前,如“心广体胖”中的“心广”修饰“胖”。
- 时态和语气:文言文的时态较为简单,一般只有一种时态(常为未来时或一般现在时);语气较为严谨,常使用古礼貌用语。
3. 文言文的常见表达方式- 借代:文言文中常使用借代来表示事物或人物,如以“肺腑之言”代指真情实感。
- 谦称:文言文中非常重视礼貌和谦逊,因此使用较多的谦称词语,如“不才”表示自谦之意。
- 成语和典故:文言文中常使用成语和典故来表示某种意义或引用历史事件。
4.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注意词汇:由于文言文的词汇较为古老,需注意理解其中的意思,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
-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较复杂,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理清主谓宾关系。
- 阅读背景知识: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引用。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文言文的特点、基本语法、常见表达方式和阅读技巧,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请参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重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涉及文言文的研究。
以下是该单元的重点:
1. 文言文特点:
- 文言文是古代汉族言文而成的文字,使用较复杂的句式结构和汉字。
- 文言文注重表达思想和情感,较为正式和庄重。
2. 研究方法:
- 阅读篇章前,先了解篇章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目的。
- 研究文言文需要注重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
- 注意理解和记忆一些常用的文言表达方式,如典型的修辞手法、成语等。
3. 文言文常用句式:
- 平行句:两个或多个句子的结构、长度、并列关系相似。
- 连续句:由多个并列句组成,句式结构类似,连接词常用“又”、“且”等。
- 折句:把一个句子的词或成分搁置到别的句子中,以表达强
烈的情感。
- 并列句: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通过“和”、“与”等连词连接。
- 修辞句:通过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作者的感情
或形象。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的重点内容。
通过深入
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提
高语文水平。
祝学习顺利!。
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2)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5)便舍.船舍:________________(6)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__(7)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__(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10)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11)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12)怡然..自乐怡然:______________(13)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____(14)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15)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__(16)率妻子..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邑人来此绝境(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____(18)无论..魏晋无论:______________(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__(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____(2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____(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_______(25)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_________(26)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27)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28)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29)寻向所志.志:_______________(30)遂.迷遂:_______________(3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32)未果...,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33)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2. 翻译下列句子(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初极狭,才通人。
(2015青海,2010哈尔滨)(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次,全国近7年考)(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14毕节)(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014汕尾)(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4. 课文理解(1)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
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4)写出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变式提问:本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6)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7)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8)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9)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013玉溪)变式提问: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10)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014安顺)变式提问:①本文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RJ课后习题,2013河南)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014毕节)③从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一种理想社会?(11)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变式提问:“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1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1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14)从桃花源的景的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一、(2013曲靖)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5小题。
(12分)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初极.狭,才通人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C.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二者不可得.兼D. 遂与外人间.隔奉命于危难之间.2.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 何陋之有D. 愿陛下亲之信之3.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5. 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第10课小石潭记(柳宗元)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2)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如:_____ ___ 乐:_______________(5)近岸,卷.石底以.出卷: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______(6)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 许:___________ ___ (7)日光下澈.澈:_________________(8)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佁然:_______________ 俶尔:________________ (9)往来翕忽..翕忽:______________(10)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______ 蛇:_______________(11)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 差互:_____________ (12)凄.神寒.骨凄_______________ 寒:_______________(13)悄怆..幽邃.悄怆:______________ 邃:_______________ (14)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下列句子(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 课文理解(1)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2)文章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
(3)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4)文中第二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变式提问: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第二段写游鱼和潭水。
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_________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写潭水,抓住了潭水_________的特点。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变式提问:①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①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②填空和简答: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佳作,作者写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是“__________”,可游到最后,心情却感到“___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填写)只好离开,这是为什么?(8)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变式提问:你认为课文写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征?(9)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10)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式提问: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析其变化原因。
(11)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12)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一、(2015曲靖)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1~5题。
(1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心乐.之(以……为乐)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D.以其境过清.(凄清)乃记之而去.(离开)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乃记之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潭西南而望B.学而时习之C.泉香而酒洌D.出淤泥而不染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赏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
B.“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写出小石潭是一个僻静幽深的地方。
C.作者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
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接着又写潭周围的氛围和自己的感受。
D.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实则以乐衬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第11课核舟记(魏学洢)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8—12题(16分)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其两膝相比.者()(2)舟尾横卧一楫.()(3)其船背稍夷.()(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0.选文前三段按_____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___、_____和船背(3分)11.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1)苏东坡—— (肖像特征)(2)佛印—— (神态特征) 12.“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__ _ 的思想感情(3分)(二)翻译下面画线句子(4分)1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9.【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 __(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佛印绝类.弥勒类: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③一士人善.画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广西来宾市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7.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2分)A、①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奇怪的)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B、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C、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是) ②中轩敞者为.舱(作为)D、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上面) ②其人视端.容寂(端正)8.翻译下面句子(2分)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译文: _______9.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 ;第②段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 _______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分)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