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二例
- 格式:docx
- 大小:15.07 KB
- 文档页数:1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作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内科刘懿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1-04-27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由瓦尔德曼(Waldmann)于1961年首次报告。
该疾病是一种蛋白丢失性肠病,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
在IL患者中,由于各种原因致局部淋巴管狭窄,使得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管顶端扩张甚至破裂,富含蛋白质及淋巴细胞的淋巴液漏入肠腔或胸腹腔,在造成胸腹腔积液及乳糜泻的同时,还可造成低蛋白血症和低淋巴细胞血症。
因而,低蛋白血症、浆膜腔积液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下降等是其临床特征。
发病机制 该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IL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有关。
有报告称,一些调节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LYVE)-1等在局部黏膜内表达改变可能与IL发病有关。
继发性IL的发病年龄通常较原发性晚,常由其他原发病所导致,例如肝硬化、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感染(如结核或丝虫病)、腹外伤或手术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另有报告称,神经母细胞瘤亦可继发IL。
临床表现 IL患者可有慢性腹泻、腹痛、腹胀、肠梗阻、浮肿及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典型特征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伴低蛋白血症。
该低蛋白血症表现为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同时降低,球蛋白中以IgG下降最明显,故不同于肝、肾、皮肤相关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单纯性低白蛋白血症。
辅助检查手段 腹部CT可见小肠黏膜弥漫性水肿、增厚伴腹水,亦可通过随访其变化来观察疗效;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肠系膜水肿,肠系膜血管及门静脉周围液体积聚征象,敏感度高于CT;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或核素标记白蛋白显影,可帮助发现淋巴管的异常形态及找到淋巴液渗漏部位,方便手术定位;小肠镜可发现肠黏膜水肿肥厚,绒毛形态改变伴大小不一的结节,组织活检病理可见黏膜下层及固有层明显扩张的淋巴管,有报告称在检查前给与患者高脂饮食有助于发现典型病变;电子胶囊内镜因其方便、痛苦小等优点,亦可用来协助该疾病的诊断。
肠道淋巴瘤的分类和内镜特点2023摘要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而在消化道恶性B中瘤中却较少见,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因仍未完全明确,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是其诊断金标准。
病理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活体组织检查或切除手术后病理。
与胃淋巴瘤相比,肠道淋巴瘤的确诊难度更大。
本文结合病理类型介绍了肠道淋巴瘤的内镜形态,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肠道淋巴瘤内镜表现及相应病理类型的认识。
淋巴瘤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W瘤,可发生于淋巴结及淋巴结以外的组织或器官。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gastrointestinalIymphoma)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占结外淋巴瘤的30%~45%°然而,胃肠道淋巴瘤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4%。
因此,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认知有限。
胃肠道淋巴瘤的病因仍未明确,潜在的危险因素有乳糜泻、免疫抑制剂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1型人类嗜T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和炎症性肠病病史等。
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黑便、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梗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伴随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是胃肠道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手段有内镜活检或切除手术后病理活检。
胃肠道淋巴瘤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胃,其次是小肠和回盲部,十二指肠和结直肠相对较少受累。
相对胃淋巴瘤而言,肠道淋巴瘤的确诊难度更大,因为部分患者起病时T殳倩况差,难以耐受肠道内镜检查和多块活检;肠道淋巴瘤大多起源于黏膜下层和固有层,深挖活检不足或取材过少,导致病理诊断困难。
此外,不同病理类型的肠道淋巴瘤在内镜下的形态具有高度异质性,易与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混淆。
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肠道淋巴瘤内镜下形态及病理类型的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病理分型归纳了肠道淋巴瘤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内镜表现。
一、肠道淋巴瘤病理分型与内镜分型根据病变细胞来源不同,肠道淋巴瘤主要分为B细胞来源和NK/T细胞来源。
典型病例典型病例图谱图谱图谱集集从2005年至今,OMOM 胶囊内镜在国内多家医院投入临床应用,两年来已积累起大量临床病例。
这些病例涵盖了胃、十二指肠、小肠、空回肠、结肠等多个消化道器官。
现精选部分病例图谱,以供消化内镜医务工作者参考、交流。
本病例图谱分别由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大新华医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大协和医院等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提供,特此表示感谢!第一章 胃病变胃陈旧性出血点 胃糜烂出血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灶 胃黏膜糜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糜烂性胃窦炎胃窦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并糜烂慢性胃炎并糜烂慢性胃炎并糜烂慢性胃炎并疣状增生慢性胃炎并疣状增生胃底、体黏膜糜烂胃底、体黏膜糜烂胃溃疡并出血出血糜烂性胃炎出血糜烂性胃炎球炎胆汁回流贫血胃黏膜像贫血胃黏膜像胃黏膜水肿(贫血)胃黏膜水肿(贫血)球部糜烂痘疹样胃炎胃体糜烂胃黏膜肿胀、痘疹样改变胃黏膜肿胀、痘疹样改变慢性糜烂性胃窦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慢性胃窦炎糜烂性胃炎胃充血水肿糜烂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窦黏膜散在糜烂胃溃疡胃黏膜充血 胃黏膜糜烂胃黏膜糜烂 胃黏膜片状出血胃黏膜斑片状充血糜烂伴胆汁反流 胃内息肉第二章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病变病变十二指肠出血十二指肠镜粘膜糜烂肿胀十二指肠降部出血十二指肠片状充血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上段炎症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隆起行病变+血管畸形十二指肠隆起行病变+血管畸形十二指肠线性溃疡十二指肠炎病变空肠病变第三章空肠近端空肠活动性出血空肠出血空肠活动性出血空肠占位出血空肠上段憩室并出血空肠血管畸形空肠黏膜节段性充血糜烂空肠回肠交界处血管畸形空肠血管畸形可能空肠局部炎症空肠上段黏膜糜烂黏膜灶性糜烂空肠多发性息肉空肠多发性息肉空场上段可疑隆起性病变空肠不明占位空肠不明占位空肠占位空肠占位空肠占位(手术证实为小肠黏膜下海绵状血管瘤)空肠占位出血空回肠交界处不明占位空肠远端占位伴出血空肠远端占位伴出血空肠淋巴小结增生空肠淋巴小结增生空肠淋巴管扩张空肠淋巴管扩张空肠静脉瘤空肠血管瘤病变回肠病变第四章回肠回肠远端活动性出血回肠远端溃疡伴出血回肠末段憩室-疑似美克尔憩室回肠炎症疑似回肠憩室回肠多发性溃疡回肠多发性溃疡回肠多发性溃疡回肠末端充血糜烂回肠末端溃疡回肠末端小糜烂灶回肠末端小糜烂灶回肠末端炎症回肠末端炎症回肠炎症回肠息肉回肠多发性息肉回肠息肉回肠息肉回肠末端息肉回肠末端息肉样增生回肠近空肠端不明隆起回肠近空肠端不明隆起回肠末端占位性病变回肠上段不明原因肿物回肠上段隆起顶端破溃出血回肠下段隆起性病变回肠占位回肠粘膜隆起回肠粘膜隆起回肠淋巴滤泡增生回肠淋巴滤泡增生回肠末端血管畸形近段回肠占位回肠散在增殖性病变回肠散在增殖性病变回盲瓣回肠出血性病变回肠出血性病变回肠出血性病变病变第五章结肠结肠病变结肠憩室炎升结肠憩室升结肠憩室结肠炎结肠炎结肠炎结肠炎(静脉瘤?)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结肠炎症升结肠炎-疑克罗恩病升结肠炎-疑克罗恩病结肠息肉结肠息肉结肠息肉 结肠多发息肉结肠多发息肉 结肠多发息肉结肠多发息肉 升结肠多发性息肉 第六章 小肠小肠及其他及其他及其他病变病变活动性出血 活动性出血活动性出血活动性出血活动性出血小肠出血小肠静脉瘤小肠静脉瘤小肠静脉瘤小肠静脉瘤小肠血管瘤小肠憩室小肠血管显露伴可疑包块小肠血管显露伴可疑包块毛细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血管畸形血管显露阿弗他样溃疡克罗恩氏病慢性小肠炎黏膜充血水肿小肠多发性糜烂胃体多发性糜烂小肠溃疡-疑克隆恩病十二指肠乳头小肠溃疡小肠溃疡小肠散在糜烂小肠炎小肠炎粘膜下占位不明原因肿物不明原因肿物小肠癌小肠癌小肠黏膜下肿瘤小肠增生、糜烂、息肉小肠隆起性病变伴出血小肠隆起性病变伴出血小肠隆起性病变伴出血小肠隆起性病变伴出血息肉伴出血小肠不明隆起小肠多发性息肉小肠多发性息肉小肠多发性息肉小肠多发性息肉伴出血小肠隆起病变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息肉小肠多发息肉小肠肿瘤小肠隆起小肠隆起小肠钩虫小肠钩虫小肠钩虫小肠钩虫小肠钩虫小肠蛔虫小肠蛔虫小肠蛔虫肠结核黏膜红斑+出血黏膜红斑+出血活动性出血空回肠黏膜广泛灶性糜烂空回肠黏膜广泛灶性糜烂小肠节段性黏膜出血及黏膜肿胀小肠节段性黏膜出血及黏膜肿胀小肠节段性黏膜出血及黏膜肿胀小肠黏膜肿胀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黏膜下出血+末端回肠巴色小结节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黏膜下出血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黏膜下出血+末端回肠巴色小结节+末端回肠巴色小结节下段小肠糜烂、溃疡小肠出血小肠出血小肠隆起性病变小肠出血+隆起样病变小肠多节段黏膜充血、糜烂、结节样增生小肠多节段黏膜充血、糜烂、结节样增生小肠多灶性红斑和小溃疡小肠多灶性红斑和小溃疡小肠多灶性红斑和小溃疡小肠节段性黏膜隆起糜烂小肠节段性黏膜隆起糜烂小肠上段隆起样变并凹陷小肠上段隆起样变并凹陷小肠上段灶性红斑小肠新生物小肠新生物+残留血迹小肠增生、糜烂、息肉.小肠黏膜充血肿胀并散在红斑小肠黏膜充血肿胀并散在红斑小肠黏膜糜烂小肠黏膜糜烂克隆恩病克隆恩病胆汁返流性胃炎+小肠炎症胆汁返流性胃炎+小肠炎症小肠出血小肠毛细血管畸形小肠毛细血管畸形小胃溃疡并出血+慢性胃炎+小肠炎?回盲瓣小肠糜烂小肠糜烂,多发性浅溃疡小肠糜烂,多发性浅溃疡毛细血管扩张黏膜充血小肠多发溃疡伴狭窄小肠多发溃疡伴狭窄小肠多发溃疡伴狭窄小肠淋巴扩张小肠淋巴扩张。
胶囊内镜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贺程程;赖华生;黄骏盛;李爱民;张洁;刘思德【摘要】目的评估胶囊内镜在儿童患者使用中的效果、安全性及耐受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我院186例儿童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耐受度,以及其病变检出率、确诊率.结果 186例儿童中,除外1例患者出现吞服胶囊困难,其余均耐受良好.2例患儿出现胶囊胃潴留,经药物及胃镜推送至十二指肠.167例完成胶囊内镜全小肠的检查(小肠检查完成率89.8%),其中胶囊内镜发现阳性病灶者共132例(检出率79.0%),最终确诊的病例为68例(确诊率51.5%).所有受检者终无胶囊滞留现象.确诊克罗恩病者共43例,胶囊内镜发现39例阳性(检出率90.7%),其中13例参与了胶囊内镜的随访,10例患者在随访中达到黏膜缓解(Lewis评分<135分),3例患者仍处于内镜下活动(Lewis评分≥135分).结论在儿童患者中,胶囊内镜的使用具有良好的耐受度及安全性,并能达到一定的诊断率,胶囊内镜在儿童克罗恩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7(022)006【总页数】3页(P832-834)【关键词】儿童;胶囊内镜;克罗恩病【作者】贺程程;赖华生;黄骏盛;李爱民;张洁;刘思德【作者单位】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5105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胶囊内镜是内镜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突破了传统内镜对于小肠部位无法探查的这一常规,自胶囊内镜于2001年被美国FDA批准使用后,它开始在小肠疾病探索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004年胶囊内镜被批准使用于10~18岁的儿童患者。
2009年胶囊内镜与探路胶囊内镜均被批准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1]。
2020中国消化内镜技术诊断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专家指导意见(完整版)【摘要】消化内镜技术是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目前国际上尚缺乏消化内镜技术在IBD诊治中的共识意见。
国内IBD领域的专家、内镜医师参照并采纳各类共识意见中的相关条款、临床研究结果,并在结合国内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专家指导意见,以期为各IBD 医疗中心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消化内镜技术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随访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虽然各种内镜技术在我国已开展得十分普遍,但IBD亚专科专业性强,对内镜操作技术、结果解读和应用规范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诊治过程中良好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是规范各中心医疗质量和技术行为的重要保障。
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织国内IBD和消化内镜领域部分专家,针对IBD领域中内镜相关的各种技术问题、意见和操作常规制定本指导意见,以供业内同道在临床实践和质控标准建设中参考。
一、消化内镜技术在UC中的应用(一)UC内镜诊断1. 内镜检查目的:全结肠镜检查是诊断UC最重要的手段。
通过内镜下相对特异的表现建立临床诊断;评估病变特征、范围、活动度及并发症;同时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或合并症。
2. 内镜检查相关问题:(1)检查适应证:原因不明腹泻、便血超过数周,对症处理无缓解,临床疑诊IBD者;IBD患者复查评估病情。
(2)检查相对禁忌证:存在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明显功能障碍;存在电解质、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等明显异常;重症UC患者酌情避免全结肠镜检查,替代方案可选择限制性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
(3)典型UC内镜下主要表现:病变呈弥漫、连续性,表面糜烂和浅溃疡,有合并症者溃疡形态多样。
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作者:黄明海谭瑞明廖志丹刘勇罗萍李红莲匡绚亚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02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泻患者行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 102例患者均完成检查,其中19例未发现明显异常,其余83例均有发现病灶(81.4%),其中包括小肠血管畸形28例,小肠溃疡13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0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炎症9例,小肠肿瘤6例,小肠钩虫病14例。
102例胶囊均自然排出体外,无并发症,所获取的图像清晰稳定。
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完全、无痛苦,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小肠疾病的方法,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首选。
[关键词] 胶囊内镜;小肠疾病;诊断价值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30-02小肠疾病的诊断一直是消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胶囊内镜以胃肠蠕动为前进动力,无痛苦地实现了对全小肠黏膜面的观察,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开创了崭新的时代[1-2]。
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共行胶囊内镜检查102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经常规胃镜、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的住院患者102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35例,年龄26-79岁,平均42.3岁。
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1例,反复腹痛36例,反复腹泻25例。
1.2 仪器设备重庆金山公司生产的OMOM智能胶囊内镜系统,该系统包括智能摄像胶囊、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三部分。
智能摄像胶囊仅一次性使用,大小为11.0mm×25.4mm,视角度为140°,视矩3.0cm,分辨力0.1mm,重量1.3 检查方法检查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胶囊内镜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相关内容,患者本人及直系亲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蛋白丢失性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报道吕聪;王崇;李娜;胡玉琳【摘要】蛋白质从肠道丢失情况较为常见,但在临床工作中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 losing enteropathy,PLE)的病例却非常少见,本文通过分析1例PLE-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治过程,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5【总页数】3页(P595-597)【关键词】蛋白丢失性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作者】吕聪;王崇;李娜;胡玉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吉林长春130000;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吉林长春130000;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吉林长春130000;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吉林长春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 losing enteropathy,PLE)是指各种病因导致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向肠腔内异常大量排出,随粪便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
由于PLE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出现误诊、漏诊,蛋白从空肠丢失更罕见。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低蛋白血症、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肠(空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进行报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病例患者,男,57岁,因“间断颜面部、双下肢浮肿2年,加重伴腹胀半个月”于2017年12月19日入我院。
患者近2年内反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双下肢浮肿,每次发作时查白蛋白水平降低(17~20 g/L),需要输入大量白蛋白后,浮肿可逐渐缓解。
既往史:“白癜风”病史40余年,未治疗。
饮酒史30余年,折合酒精含量约100 g/d。
吸烟史30余年,约15支/d。
查体:一般状态良好,颜面部浮肿,腹部饱满,中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明显凹陷性浮肿。
辅助检查: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520.0 μl-1,尿红细胞86.7/HPF,复查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肝功:γ-谷氨酰转肽酶101.1 U/L,胆碱脂酶5 218 U/L,白蛋白17.4 g/L;血糖、肾功正常;糖链抗原125:161.04 U/ml。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赵雪梅;邓思燕;朱渝;万朝敏【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PI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5岁,生后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腹胀、腹泻、全身水肿.实验室检查显示低白蛋白血症、淋巴细胞减少症、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空肠弥漫的白色斑点,活检证实黏膜间质淋巴管扩张.确诊后予静脉输注白蛋白、利尿和调整饮食等治疗,病情很快缓解出院.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罕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诊断主要依靠小肠病理活检.早期诊断、及时饮食干预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可以很好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低白蛋白血症;腹泻【作者】赵雪梅;邓思燕;朱渝;万朝敏【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感染儿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感染儿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感染儿科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感染儿科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rim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PIL),也称Milroy 病、Waldmann病,即遗传性或先天性淋巴水肿,是一种罕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1892 年由Milroy首先报道。
1961年Waldmann等[1]用51Cr标记白蛋白方法研究蛋白质渗出部位,进而提出本病。
PIL的特征为肠腔内黏膜下淋巴系统扩张,淋巴液向肠腔渗漏。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PI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探讨PI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期提高儿科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患儿,女,5岁,因腹部、外阴部肿胀5年,加重伴腹泻1年入院。
入院前5年即患儿生后不久家属就发现患儿腹部、外阴部较其他同龄儿童丰满,未予重视。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二例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二例
张冰凌;厉有名;陈春晓;吴加国;曹海军
【期刊名称】《中华消化杂志》
【年(卷),期】2007(027)003
【摘要】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是一种罕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它以小肠淋巴液回流受阻、乳糜管扩张以及绒毛结构扭曲为特征,淋巴管的阻塞以及小肠淋巴压力的升高导致淋巴液漏出至小肠管腔,最终导致吸收不良和蛋白丢失。
该病白1961年Waldmann等Waldmann等首次报道,目前国内报道少,主要通过手术、胃十二指肠镜或淋巴管造影得到诊断。
胶囊内镜能直观地显示全小肠黏膜,有助于提高此种疾病的诊断率。
我们报道2例胶囊内镜参与诊断的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并对该病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总页数】2页(206-207)
【关键词】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内镜诊断;胶囊内镜;蛋白丢失性肠病;淋巴液回流;胃十二指肠镜;淋巴管造影;结构扭曲
【作者】张冰凌;厉有名;陈春晓;吴加国;曹海军
【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科;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