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要抓住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4
亲近自然__8213___8213_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辅导0905 2254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作指导】写景要抓住特征绘画上的写生,总是用呈现在眼前的物象来作描摹的模特儿的。
写作上的写生也是这样。
呈现眼前的物象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的形体、位置、色调、明暗,明明摆在那儿,就得照它的本来面目,如实描摹,不能以意为之。
方的不能写成圆的,红的不能写成黑的,一丝假也做不得。
如果不是这样,文章写的是甲,可是让读了以后,却以为写的是乙,或者根本看不出写的是什么,那就失去文章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看见一株树,你试写一写,看见一幢建筑物,你试写一写,下了一场春雨,你试写一写……无一不是练习写生的机会。
写了之后,给别人读一读,问他从文章里读出来的那株树,那幢建筑物,那场春雨……是什么样子;然后问自己,他说的跟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样。
如果不一样,那就是写走样了,以后写的时候就改进。
写生这个基本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蒋仲仁《写作的基本功──写生》【佳作赏析】佳作一: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
葛利高里极度绝望。
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地摇晃着。
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
一切都完了。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
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
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
佳作二:三峡之秋方纪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
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写景的注意点
写景的注意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景物的特征:要善于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特征。
只有深入挖掘景物的特点,才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安排好顺序:在写景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织材料,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整体到局部等。
合理的顺序能够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 描绘生动:在描绘景物时,要运用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要注意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景物的细微之处。
4. 融情于景:在写景时,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景物充满情感色彩。
只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5. 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写景时,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拓宽思路,丰富文章内容。
6. 虚实结合:在写景时,不仅要描绘实景,还要注意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虚化、夸张等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加富有艺术感。
7. 注意用词精准:在写景时,要注意用词精准,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文章更加流畅、优美。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写方绍鱼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心旷神怡。
同样,作品中经典的景物描写,能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陶冶性情,抒发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景物描写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以景动人,以情感人。
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一、写景,要善于观察写景,眼中要先有景。
这就必须观察。
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姿态、布局,乃至于格调、气象等。
观察它们在不同的时令、季节、地域中的差异。
比如春雨与秋雨、夏荷与秋荷有什么不同,江南柳与漠北柳有什么差异。
同时,我们还要选择不同的立足点进行观察。
立足点不同,或许看到的景物的特征就不同。
俯视与仰望,远观与近视,带给我们的是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
所以,我们不仅要观察,而且要变化观察的时间地点,捕捉景物的特征。
二、写景,要优化顺序写景,要条分缕析。
这就需要优化写景的顺序。
写作的景物相对固定时,我们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先总写概貌,再分层具体描写。
写作的景物与季节时令关系密切时,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如写秋景,我们可按初秋、深秋、晚秋的顺序来,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
写作之景繁复,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则可按照空间顺序,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来写景,游记散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写景。
作文时,根据写作对象和表达需要的不同,灵活地安排写景的顺序,才可条分缕析,特征突出。
三、写景,要变化角度写景,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还要用心灵去感受,写出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气味等特征。
只有动用多种感官,写出的景物才意境生动、特征突出。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秋色、秋果、秋声、秋味、秋韵等,勾勒出一幅幅秋意图。
写景,还需要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这样才能突出景物韵致,营造意境氛围。
朱自清写荷塘景色,先写静景,写荷花的形状、颜色、情态;再写动景,写微风吹拂下的荷香与荷波;动静结合,景色便有了生机,有了诗意。
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在写作文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注意地域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
如南方与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
如: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令人惊叹的,而这座城市则是悠久文化的集中体现。
这里不但有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更有凝聚人们智慧的现代化建筑物: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新建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这段话的作者抓住最能代表北京这个城市的景物来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
2.注意动静搭配。
我们还可以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写,我们所观察到的景物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活动变化的,因此在写景时既要对景物的静态进行描写,也要对景物的动态进行描写,做到动静结合,这样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更形象。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第8课《小镇的早晨》第一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二自然段是动态描写,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
3.注意景物的形状和颜色。
除动静的变化之外,还有景物的形状,颜色的特点。
如:湖水清澈见底,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倒影在平静的湖水中,显得更加青翠。
这是,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立刻泛起了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银光,湖上像撒满了珍珠一样,微风一过,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再如《桂林山水》中对山水的描写:我攀登过峰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4.注意景物形状、颜色的变化。
除动静的变化之外,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往往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不仅要注意写出动静变化,还要注意景物的形状,颜色等发生的变化.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让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3. 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景物,发现并抓住景物的特征。
2. 教学难点: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景物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景物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自己看到的景物特征。
2. 讲解:教师讲解写景的目的和意义,强调抓住景物特征的重要性。
3. 示范:教师选取一个景物进行示范描写,展示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并进行描绘。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景物进行观察,尝试抓住景物特征并进行描写。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描写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个景物进行描写,要求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
2.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景物,发现景物的特征。
2. 在示范描写时,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为学生做好榜样。
3. 在学生练习描写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描写能力。
4. 作业布置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能否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2)语言是否生动、形象;(3)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描写是否有情感表达。
2. 评价方法:(1)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3)学生自我评价。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他们亲身体验抓住景物特征的乐趣;2. 举办“最美景物”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3. 邀请当地作家或诗人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写景的技巧和方法。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2作者: 加入日期:10-02-02一丘一壑也风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湖北松滋第一中学一、目标概说1.教学目的与要求(1) 使学生明确景物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2) 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2、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3、教学难点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学有所获。
二、教学创意本课最独特的创意在于:以禅宗“三境界”之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和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概括景物描写的两重境界,即真实客观的再现景物和渗透主观情意的传神绘形,既恰切又生动。
本课的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通过视频文件、图片、文字等感性材料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归纳写作手法,并当堂训练,展示成效。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你也许曾无数次为之驻足留连,却遗憾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它们尽情抒写。
那么,就随老师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一丘一壑也风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二)写作指要感知有特征的景物过渡语:何谓特征?特征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区别的地方。
那么,景物的特征包含哪些因素呢?请大家先欣赏一组图片2、归纳景物特征同学们得出上述结论,所依据的就是景物的地域、时令特征,加上物种的差别,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的特征,是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的对象。
另外,景物还具有感情特征。
这是因为景物因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异。
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
即使在同一个人眼里,心情不同,反映也截然不同。
出示课件写法指导过渡语:如何才能在写景时抓住景物的上述特征呢?如何才能让你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老师将景物描写分为两重境界,现在就让我们我们通过学习,逐步登上这两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解说: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客观景物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果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就自然显现。
(1)归纳实施办法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呢?出示课件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
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
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
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峻青《海滨仲夏夜》这段文字出自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请学生阅读并思考:文中所写的景物,作者分别通过何种感官感知?这些景物能否真实反映“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为什么?明确:“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得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时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
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
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夜”这一时间特征。
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
所以,我们可以将景物描写的第一重境界的实施办法归纳为“用心观察,如实摹写”(2)写作实践要求调动各种感官用心观察画面上的景物,并且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下来,100字左右。
2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1)明确含义,归纳写法第二重境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为:不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致力于对其进行传神地描绘。
出示课件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市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文字。
引导学生分析明确:相比前面《海滨仲夏夜》中那段较为平实的景物描写而言,老舍先生的描写简直将景物写活了。
在先生笔下,树尖上顶着白雪的“矮松”成了“日本看护妇”,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象被描绘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有肌肤,而落日映照下的“薄雪也会害羞”,这可不是典型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吗”?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呢?很显然,先生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景物的神韵。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绿》苏州城的小桥实在小,有的,长,只有一两根扁担那么长,步子跨大一点,十步不满;宽,三四个人并排走就觉得挤了。
如果登上五六曾的楼房,远远望它,就好比是书本上的一个破折号。
——范培松《小桥赋》明确:第一段文字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的外形特点,并且巧用通感突出月光的清冷洁白。
第二段文字用对比的手法,写梅雨潭的绿浓淡适宜、明暗适中。
第三段文字则用夸张和比喻极言苏州小桥之小。
三段写景都细腻而传神。
所以,我们想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得形象而生动,就必须“妙用修辞,传神绘形”。
那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层含义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两段写景文字。
出示课件文段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文段二:四顾廓然,湖光满眼。
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怆然。
水底看见暗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
旋转的次第入望。
——冰心《往事(二)之六》问:两段文字同是写秋,却各有不同,文段一中生机勃勃,文段二中愁云惨淡,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明确:两位作者的心境不同。
毛泽东写作《沁园春长沙》时是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青年,词中壮丽绚烂、富有生机的秋景正是他豪情壮志的体现;冰心写文段二时正在美国留学,远在异国他乡又适逢中秋前夕,孤独的她乡愁更甚,所以,在她的笔下,山是“黯青着”,而“湖水也翠得很怆然”。
出示课件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品味自然美景,领略大好河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由此可见,以不同的心情面对自然山水时会有截然不同的反映,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决不能只是单纯地描形摹态,而应该在其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只有注入了“情的活水”,我们笔下的山水才会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归纳实施办法为“融情入景,提升境界”。
小结:景物描写的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要传神地描绘出渗透了主观情感的景物,可以通过“妙用修辞”和“融情入景”来达到。
(2)、写作实践根据第二重境界的实施办法,将下面的画面写得既传神又动人。
任选其一,描写出相应的心情:考试失败后或同学郊游时。
100字左右。
3、写法总结出示课件用心观察,如实摹写——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妙用修辞,传神绘形见山不是山,溶情入景,提升境界——见水不是水布置作文校园春色展示教师下水作文湖畔春色穿过一条幽僻的林间小路,我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片明净的湖静静地卧在那里,仿佛一位性情娴静的少女。
我轻轻地走近,生怕惊扰了她。
湖水平滑似一幅绿绸。
初春的暖阳映照在湖面上,那闪闪的绿色直逼你的眼。
一阵清风掠过,这绿绸现出层层褶皱,连映在上面的蓝天白云也随之摇曳起来。
湖边的垂柳大约是想抚平这一池春水吧,纷纷抢着将纤细柔软的枝条伸向水中。
这些枝条上缀满了黄绿色的新叶,叶子鲜嫩欲滴,好像轻轻掐一下就会渗出水来。
每一片嫩叶都调皮地向上翘起,又像是一只只飞累了的绿色蜻蜓。
耳畔传来几声鸟啼。
啼声滴沥婉转,是黄莺儿吗?抬眼望去,之见三两只补知名的小鸟飞快地掠过水面,淹没在湖对岸那一片迷蒙的翠色中了。
我的心仿佛被带到很远很远,静极了,柔软极了,好像谁用了一双温柔的小手,将我心中的角角落落全都抚得平平整整。
不知过了多久,几声欢快响亮的“嘎嘎”声将我的思绪拉回。
湖面上不知何时游来了一只鸭子,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肚羽,高昂着头,很是神气。
它好像很享受着一片湖水,一会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去寻找食物,一会儿又从水中钻出来,使劲地摆摆头,弄得水花四溅。
一身浸湿的羽毛在阳光下愈发油亮可爱,满湖都是它响亮的笑声。
有一两次,它大约是想腾空飞起,“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做出起飞的样子,可惜身子实在太笨重,只飞了一尺来高就重重落下。
但这丝毫也没有败坏它的兴致,反而惹得它又一阵“嘎嘎”的大笑。
这情景真叫人眼馋!我恨不得变成一只鸭子去水中尽情嬉戏!但这毕竟是幻想,我恐怕是没办法去拥抱这一池绿水了,那就退而求其次,让身体和大地来个最亲密的接触吧!我仰面躺在湖畔青青的草地上,满眼是碧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
伸开双臂,这一片天地就好像是我一个人的。
这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我不由得舒服地闭上了眼睛,新鲜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直钻入鼻孔,深深吸上一口,就像是吃了传说中的人参果,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舒坦。
风里还夹着一丝淡淡的花香,我侧身看去,原来是蒲公英。
这些黄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丛中,因为生得矮小,我先前竟不曾留意到它们!真想就这样沉沉地睡去,做一个自然地女儿!可是太阳却渐渐地西斜了,是回家的时候了。
我恋恋不舍地从地上爬起来,踏上归程。
不知今春还有机会再来赏玩否?但是无碍的,这一片湖畔春色已经深深印入我心中,从此将夜夜伴我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