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调整理解
- 格式:docx
- 大小:807.64 KB
- 文档页数:26
新旧规范风荷载对比差别很大按照2012新规范计算的风荷载标准值与2006规范相比,差别很大。
特别是局部体型系数,墙角区新规范才1.4+0.2=1.6,而旧规范1.8+0.2=2.0.造成计算后差别巨大,墙面区新规范减少约7%,而墙角区按新规范计算居然减少25%很震惊,不知道是不是我计算错误。
维护构件的面板不再折减了,新规范的迎风侧面墙角区域要比老规范的墙角区域范围更大。
是的!新规范中转角区域的标准风压值是减小了,但是转角区域的范围确是增大了不少!老规范中转角宽度为10%的房屋宽度,新的规范中是20%的房屋宽度(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建筑高度大于建筑宽度),整整提高了一倍,所以综合一下,两都就差不多了还不如全部都按照墙角区域计算,省得麻烦!真正做的时候,有几个是把转角材料和中间大面材料分开的,还不是用的一种材料。
请问各位大侠,局部体型系数,规范只是说封闭矩形平面的墙面和墙角取值,可是现在的建筑很少矩形平面呀。
特别是有做幕墙的建筑,这个时候怎么取值呀?按照规范可以区主体“S勺1.25倍,可是没有说怎么区分墙角和墙面呀。
难道统一取同一值,不再区分墙角和墙面?这个问题对于幕墙设计注定又会是模糊着的,现在的建筑平面千奇百怪,各种勺弧形。
从设计勺角度看统一成墙角区是最简单勺了。
说实话,我们把墙角区和墙面区设计时区分对待,并在图上注明,真正施工时没几个能把它们区分勺,更多勺就是转角一根料当作墙角区对待。
我个人注意到:较大勺区别在8.3.3封闭式矩形平面房屋的局部体型系数取值有变化,角区的取值区别较大。
楼上说的是封闭的矩形平面房屋,可是现在的房屋基本没有矩形平面房屋(特别是做幕墙的公共建筑),不知道这个时候怎么区分墙角墙面区,按照规范第8.3.3条第三款的规定取值的话,那就是不区分墙角墙面区了,求高手解惑。
新版规范里多了个相邻建筑物的风绕系数,分为顺风和横风。
实际中建筑都不是绝对的矩形,计算幕墙风荷载时按新规范8.3.1,正面是按0.8,乘1.25,还是按8.3.3正面取1再乘1.25,墙角的1.4是不是也要乘1.25呢,还是说墙角部位是平墙不用乘,如有凹凸就要乘,请高手指教关于乘以1.25,规范是说如果非封闭矩形平面建筑的局部体型系数按照第8.3.1的体型系数乘以1.25得到。
新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主要修订新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主要修订《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主要修订内容简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修订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5⽉28⽇发布,同年10⽉1⽇实施,再到10⽉中旬正式上架,经历的时间是够长的。
结合这次新版规范的培训,查阅相关资料以及个⼈的理解进⾏总结,仅供⼤家参考。
⼀、扩充荷载规范的涵盖范围和内容第1.0.4条,规范编制依据由《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标准》GB 50068-2001改为《⼯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标准》GB 50153-2008,以便扩⼤设计范畴。
第1.0.4条,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的作⽤包括直接作⽤(荷载)和间接作⽤。
前者是指分布或集中作⽤中结构上的⼒,习惯称之为荷载,如恒载、活荷载、风雪荷载等,后者是指引起结构变形的原因,如温度、收缩和徐变等。
现⾏荷载规范只涵盖直接作⽤,这次增加了温度作⽤后,规范内容覆盖了直接作⽤和间接作⽤。
根据⼯程建设标准体系,荷载规范属于通⽤设计标准,名称为“建筑结构荷载和间接作⽤规范”。
但本着尊重习惯、⽅便使⽤的原则,新的荷载规范名称保持不变。
修订后的荷载规范共有10章、10个附录。
其中增加l了“永久荷载”、“温度作⽤”和“偶然荷载”3章,增加了“消防车荷载考虑覆⼟厚度的折减系数”、“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的等效风荷载”和“⾼层建筑顺风向和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3个附录。
⼆、荷载分类和组合1.增加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年限的调整系数设计使⽤年限是指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要进⾏⼤修即可按其预定⽬的使⽤的时期。
主要体现在调整荷载设计值和耐久性两个⽅⾯。
《⼯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标准》(GB 50153-2008)规定的建筑结构的设计使⽤年限如下表:类别设计使⽤年限⽰例(a)1 5 临时性建筑结构2 25 易替换的结构构件3 50 普通房屋和构造物4 100 标志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在强条第3.2.3条的荷载基本组合式中,增加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年限的调整系数,荷载基本组合公式改为:(1-1)(1-2) 式中,、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第i 个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年限的调整系数;、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效应值;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
新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主要修订《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主要修订内容简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修订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5月28日发布,同年10月1日实施,再到10月中旬正式上架,经历的时间是够长的。
结合这次新版规范的培训,查阅相关资料以及个人的理解进行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扩充荷载规范的涵盖范围和内容第1.0.4条,规范编制依据由《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改为《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以便扩大设计范畴。
第1.0.4条,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的作用包括直接作用(荷载)和间接作用。
前者是指分布或集中作用中结构上的力,习惯称之为荷载,如恒载、活荷载、风雪荷载等,后者是指引起结构变形的原因,如温度、收缩和徐变等。
现行荷载规范只涵盖直接作用,这次增加了温度作用后,规范内容覆盖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根据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荷载规范属于通用设计标准,名称为“建筑结构荷载和间接作用规范”。
但本着尊重习惯、方便使用的原则,新的荷载规范名称保持不变。
修订后的荷载规范共有10章、10个附录。
其中增加l了“永久荷载”、“温度作用”和“偶然荷载”3章,增加了“消防车荷载考虑覆土厚度的折减系数”、“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的等效风荷载”和“高层建筑顺风向和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3个附录。
二、荷载分类和组合1.增加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是指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要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主要体现在调整荷载设计值和耐久性两个方面。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规定的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如下表:类别设计使用年限示例(a)1 5 临时性建筑结构2 25 易替换的结构构件3 50 普通房屋和构造物4 100 标志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在强条第3.2.3条的荷载基本组合式中,增加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荷载基本组合公式改为:(1-1)(1-2) 式中,、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第i 个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效应值;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计算及其在PKPM软件中的实现引言相对于上一版规范GB50009-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2012规范)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做了较大的修改。
其中不仅调整了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体型系数等静力计算内容,而且对风振计算的内容与方法做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工作,这其中包括:修改了顺风向风振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和计算参数,增加了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计算的原则规定;增加了横风向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计算的规定,增加了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组合工况的规定;增加高层建筑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内容。
在风荷载的计算中,除了少数工程通过风洞试验获得数据以外,大多数工程仍需要借助于软件的自动计算功能,这就需要由工程人员自行确定相关的参数,由于2012规范中风荷载计算涉及的参数较2001规范明显增多,且计算方法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参数的选择和对计算结果的定性校核变得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各参数的选择和主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
在本文中,依据2012规范提供的计算方法,结合PKPM的软件,讨论了不同的参数设置和结构的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规范中的重要条文,如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重点探讨。
1顺风向风荷载2012规范关于顺风向风荷载的计算公式没有形式上的变化,仍然采用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的表达形式。
对于主要受力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1)其中:—风荷载标准值(kN/m2);—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如果不考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则由平均风压引起的静荷载取决于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基本风压这三项因素,下面首先讨论顺风向作用下的静荷载计算:1.1基本风压2012规范在2001规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统计,部分城市在补充新的气象资料重新统计后,基本风压有所提高。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有关问题的探讨摘要:本文探讨的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中有关荷载效应和消防车等效均布荷载以及荷载效应组合等内容。
关键词:荷载效应荷载效应组合风荷载一、荷载效应的取值在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新规范)中,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以下简称原规范)使用期间反馈的意见和设计院的设计经验,并参考国外规范的相关规定,对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做了以下的调整:1.提高了教室活荷载标准值。
将教室活荷载取值由2.0kN/㎡提高至2.5kN/㎡。
这主要是考虑到。
原规范教室活荷载取值偏小,目前教室除传统的讲台、课桌椅外,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控制柜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显著增加;班级学生人数可能出现超员情况。
2.增加运动场的活荷载标准值。
新规范中运动场活荷载标准值取为 4.0 kN/m2。
这主要是因为现行规范中尚未包括体育馆中运动场的活荷载标准值,运动场除应考虑举办运动会、开闭幕式、大型集会等密集人流的活动外,还应考虑跑步、跳跃等冲击力的影响。
3.增加经营百货食品的大中型超市的活荷载标准值,取值为5.0 kN/㎡。
该荷载值针对普通的货架高度与间距,不包括生鲜货物的冷藏设备、水族箱等重量。
其他类型的超市,如带有大型货架的仓储式超市、建材超市等,活荷载应按实际情况取值。
4. 提高第1 项建筑中浴室和卫生间的活荷载标准值。
新规范中将浴室和卫生间的活荷载从2.0kN/㎡提高到2.5kN/㎡。
因为近年来,在浴室、卫生间中安装浴缸、坐便器等卫生设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5. 楼梯单列一项,除了使用人数较少的多层住宅楼梯活荷载仍按2.0kN/㎡取值外,其余楼梯活荷载取值均改为3.5kN/㎡。
在发生特殊情况时,楼梯对于人员疏散与逃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汶川地震后,楼梯的抗震构造措施已经大大加强。
二、消防车等效均布荷载长期以来由于消防车活荷载本身较大,对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层高与经济性影响显著,而在原规范中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故在新规范中对荷载取值和构件计算时的折减系数和是否折减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计算及其在PKPM软件中的实现引言相对于上一版规范GB50009-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2012规范)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做了较大的修改。
其中不仅调整了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体型系数等静力计算内容,而且对风振计算的内容与方法做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工作,这其中包括:修改了顺风向风振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和计算参数,增加了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计算的原则规定;增加了横风向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计算的规定,增加了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组合工况的规定;增加高层建筑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内容。
在风荷载的计算中,除了少数工程通过风洞试验获得数据以外,大多数工程仍需要借助于软件的自动计算功能,这就需要由工程人员自行确定相关的参数,由于2012规范中风荷载计算涉及的参数较2001规范明显增多,且计算方法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参数的选择和对计算结果的定性校核变得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各参数的选择和主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
在本文中,依据2012规范提供的计算方法,结合PKPM的软件,讨论了不同的参数设置和结构的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规范中的重要条文,如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重点探讨。
1顺风向风荷载2012规范关于顺风向风荷载的计算公式没有形式上的变化,仍然采用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的表达形式。
对于主要受力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1)其中:—风荷载标准值(kN/m2);—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如果不考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则由平均风压引起的静荷载取决于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基本风压这三项因素,下面首先讨论顺风向作用下的静荷载计算:1.1基本风压2012规范在2001规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统计,部分城市在补充新的气象资料重新统计后,基本风压有所提高。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调整理解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计算及其在PKPM软件中的实现引⾔相对于上⼀版规范GB50009-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2012规范)对风荷载的计算⽅法做了较⼤的修改。
其中不仅调整了风压⾼度变化系数和体型系数等静⼒计算内容,⽽且对风振计算的内容与⽅法做了⼤量的改进和完善⼯作,这其中包括:修改了顺风向风振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和计算参数,增加了⼤跨度屋盖结构风振计算的原则规定;增加了横风向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计算的规定,增加了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组合⼯况的规定;增加⾼层建筑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内容。
在风荷载的计算中,除了少数⼯程通过风洞试验获得数据以外,⼤多数⼯程仍需要借助于软件的⾃动计算功能,这就需要由⼯程⼈员⾃⾏确定相关的参数,由于2012规范中风荷载计算涉及的参数较2001规范明显增多,且计算⽅法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参数的选择和对计算结果的定性校核变得⽐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各参数的选择和主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详细的分析讨论。
在本⽂中,依据2012规范提供的计算⽅法,结合PKPM的软件,讨论了不同的参数设置和结构的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规范中的重要条⽂,如适⽤范围等进⾏了重点探讨。
1顺风向风荷载2012规范关于顺风向风荷载的计算公式没有形式上的变化,仍然采⽤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的表达形式。
对于主要受⼒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1)其中:—风荷载标准值(kN/m2);—⾼度z处的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如果不考虑结构在风荷载作⽤下的动⼒响应,则由平均风压引起的静荷载取决于体型系数、风压⾼度变化系数及基本风压这三项因素,下⾯⾸先讨论顺风向作⽤下的静荷载计算:1.1基本风压2012规范在2001规范数据的基础上进⾏了重新统计,部分城市在补充新的⽓象资料重新统计后,基本风压有所提⾼。
新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主要修订精品《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主要修订内容简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修订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5⽉28⽇发布,同年10⽉1⽇实施,再到10⽉中旬正式上架,经历的时间是够长的。
结合这次新版规范的培训,查阅相关资料以及个⼈的理解进⾏总结,仅供⼤家参考。
⼀、扩充荷载规范的涵盖范围和内容第条,规范编制依据由《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标准》GB 50068-2001改为《⼯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标准》GB 50153-2008,以便扩⼤设计范畴。
第条,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的作⽤包括直接作⽤(荷载)和间接作⽤。
前者是指分布或集中作⽤中结构上的⼒,习惯称之为荷载,如恒载、活荷载、风雪荷载等,后者是指引起结构变形的原因,如温度、收缩和徐变等。
现⾏荷载规范只涵盖直接作⽤,这次增加了温度作⽤后,规范内容覆盖了直接作⽤和间接作⽤。
根据⼯程建设标准体系,荷载规范属于通⽤设计标准,名称为“建筑结构荷载和间接作⽤规范”。
但本着尊重习惯、⽅便使⽤的原则,新的荷载规范名称保持不变。
修订后的荷载规范共有10章、10个附录。
其中增加l了“永久荷载”、“温度作⽤”和“偶然荷载”3章,增加了“消防车荷载考虑覆⼟厚度的折减系数”、“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的等效风荷载”和“⾼层建筑顺风向和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3个附录。
⼆、荷载分类和组合1.增加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年限的调整系数设计使⽤年限是指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要进⾏⼤修即可按其预定⽬的使⽤的时期。
主要体现在调整荷载设计值和耐久性两个⽅⾯。
《⼯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标准》(GB 50153-2008)规定的建筑结构的设计使⽤年限如下表:类别设计使⽤年限(a)⽰例15临时性建筑结构225易替换的结构构件350普通房屋和构造物4100标志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在强条第条的荷载基本组合式中,增加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年限的调整系数,荷载基本组合公式改为:(1-1) (1-2)式中,、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第i 个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年限的调整系数;、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效应值;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
新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主要修订《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主要修订内容简介《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修订从2009年开始,到2012年5月28日发布,同年10月1日实施,再到10月中旬正式上架,经历的时间是够长的。
结合这次新版规范的培训,查阅相关资料以及个人的理解进行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扩充荷载规范的涵盖范围和内容第1.0.4条,规范编制依据由《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改为《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以便扩大设计范畴。
第1.0.4条,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的作用包括直接作用(荷载)和间接作用。
前者是指分布或集中作用中结构上的力,习惯称之为荷载,如恒载、活荷载、风雪荷载等,后者是指引起结构变形的原因,如温度、收缩和徐变等。
现行荷载规范只涵盖直接作用,这次增加了温度作用后,规范内容覆盖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根据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荷载规范属于通用设计标准,名称为“建筑结构荷载和间接作用规范”。
但本着尊重习惯、方便使用的原则,新的荷载规范名称保持不变。
修订后的荷载规范共有10章、10个附录。
其中增加l了“永久荷载”、“温度作用”和“偶然荷载”3章,增加了“消防车荷载考虑覆土厚度的折减系数”、“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的等效风荷载”和“高层建筑顺风向和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3个附录。
二、荷载分类和组合1.增加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是指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要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
主要体现在调整荷载设计值和耐久性两个方面。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规定的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如下表:类别设计使用年限示例(a)1 5 临时性建筑结构2 25 易替换的结构构件3 50 普通房屋和构造物4 100 标志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在强条第3.2.3条的荷载基本组合式中,增加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荷载基本组合公式改为:(1-1)(1-2) 式中,、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第i 个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分别为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效应值;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计算及其在PKPM软件中的实现引言相对于上一版规范GB50009-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2012规范)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做了较大的修改。
其中不仅调整了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体型系数等静力计算—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风 2 (1) 如果不考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则由平均风压引起的静荷载取决于体型系数压高度变化系数1.1 及基本风压这三项因素,下面首先讨论顺风向作用下的静荷载计算:基本风压2012规范在2001规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统计,部分城市在补充新的气象资料重新统计后,基本风压有所提高。
1.2 体型系数2012规范中表8.3.1中增加了第31项,对于高度超过45m的矩形截面高层建筑需考虑深宽比D/B对背风面体型系数的影响。
当平面深宽比D/B≤1.0时,背风面的体型系数由-0.5增加到-0.6,矩形高层建筑的风力系数也由1.3增加到1.4 。
8.3.2条还增加了矩形平面高层建筑的相互干扰系数取值。
在PKPM软件中,基本风压和体型系数由设计人员直接指定,以上两项变化需由设计人员确认并在软件参数中体现,软件不做改变。
1.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2012规范在保持划分4类粗糙度类别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了C、D两类粗糙度类别的梯度风高度,由400m和450m分别修改为450m和550m。
B类风速剖面指数由0.16修改为0.15,适当降低了标准场地类别的平均风荷载,具体变化如下:2001规范2012规范zAz1.37910 z1.00010 z0.61610 z0.318100.24z 1.170.32AzAz1.28410 z1.00010 z0.54410 z0.262100.24z 1.090.30Bz 1.00 (2)0.44AzBBB z 1.00 z0.44Cz0.60Cz0.74Czz 0.650.60CDzBz0.62Dzz 0.51B图1列出了四类地貌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新旧规范对比,可以直观看出2012规范四类地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均比2001规范减小:图1在PKPM软件中,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由程序根据上述公式自动进行计算。
风荷载调整系数风荷载调整系数是指在建筑物设计中,为了考虑到实际的气象条件对建筑物所产生的风荷载的影响,而对设计荷载进行修正的系数。
在建筑物设计中,风荷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风荷载不仅会对建筑物本身产生影响,还会对建筑物周围环境和人员安全产生影响。
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风荷载的影响。
风荷载调整系数是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建筑物高度、形状、结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
一般来说,风荷载调整系数越大,说明该地区所受到的风力越强,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国家标准和规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确定风荷载调整系数:1. 确定基本风压基本风压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点,在某一特定高度上所受到的标准基本风压值。
这个值可以通过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来确定。
2. 确定地面粗糙度系数地面粗糙度系数是指建筑物周围地面的粗糙程度。
一般来说,地面越平坦,粗糙度系数就越小;而地面越崎岖,粗糙度系数就越大。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可以通过实测或查阅资料来确定地面粗糙度系数。
3. 确定高度调整系数高度调整系数是指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对基本风压进行修正的系数。
一般来说,建筑物高度越大,所受到的风荷载就越大。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高度对风荷载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4. 确定结构形式系数结构形式系数是指根据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类型对基本风压进行修正的系数。
不同形状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所受到的风荷载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类型对风荷载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5. 确定动力调整系数动力调整系数是指根据建筑物的振动特性对基本风压进行修正的系数。
建筑物在受到风荷载时会产生振动,而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所产生的振动特性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振动特性对风荷载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可以得出最终的风荷载调整系数。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以确保建筑物在受到风荷载时能够保持安全稳定。
2012新荷载规范风荷载计算及其在PKPM软件中的实现引言相对于上一版规范GB50009-2001(以下简称2001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以下简称2012规范)对风荷载的计算方法做了较大的修改。
其中不仅调整了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体型系数等静力计算内容,而且对风振计算的内容与方法做了大量的改进和完善工作,这其中包括:修改了顺风向风振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和计算参数,增加了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计算的原则规定;增加了横风向和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计算的规定,增加了顺风向风荷载、横风向及扭转风振等效风荷载组合工况的规定;增加高层建筑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风振加速度计算等内容。
在风荷载的计算中,除了少数工程通过风洞试验获得数据以外,大多数工程仍需要借助于软件的自动计算功能,这就需要由工程人员自行确定相关的参数,由于2012规范中风荷载计算涉及的参数较2001规范明显增多,且计算方法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参数的选择和对计算结果的定性校核变得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各参数的选择和主要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
在本文中,依据2012规范提供的计算方法,结合PKPM的软件,讨论了不同的参数设置和结构的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规范中的重要条文,如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重点探讨。
1顺风向风荷载2012规范关于顺风向风荷载的计算公式没有形式上的变化,仍然采用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的表达形式。
对于主要受力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公式如下:(1)其中:—风荷载标准值(kN/m2);—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
如果不考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则由平均风压引起的静荷载取决于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基本风压这三项因素,下面首先讨论顺风向作用下的静荷载计算:1.1基本风压2012规范在2001规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统计,部分城市在补充新的气象资料重新统计后,基本风压有所提高。
1.2体型系数2012规范中表8.3.1中增加了第31项,对于高度超过45m的矩形截面高层建筑需考虑深宽比D/B 对背风面体型系数的影响。
当平面深宽比D/B≤1.0时,背风面的体型系数由-0.5增加到-0.6,矩形高层建筑的风力系数也由1.3增加到1.4 。
8.3.2条还增加了矩形平面高层建筑的相互干扰系数取值。
在PKPM 软件中,基本风压和体型系数由设计人员直接指定,以上两项变化需由设计人员确认并在软件参数中体现,软件不做改变。
1.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2012规范在保持划分4类粗糙度类别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了C 、D 两类粗糙度类别的梯度风高度,由400m 和450m 分别修改为450m 和550m 。
B 类风速剖面指数由0.16修改为0.15,适当降低了标准场地类别的平均风荷载,具体变化如下:62.010318.074.010616.000.110000.117.110379.1200160.044.032.024.0≥⎪⎭⎫ ⎝⎛=≥⎪⎭⎫ ⎝⎛=≥⎪⎭⎫ ⎝⎛=≥⎪⎭⎫ ⎝⎛=B z D z C z C z B z B z A z A z z z z z μμμμμμμμ规范51.010262.065.010544.000.110000.109.110284.1201260.044.030.024.0≥⎪⎭⎫ ⎝⎛=≥⎪⎭⎫ ⎝⎛=≥⎪⎭⎫ ⎝⎛=≥⎪⎭⎫ ⎝⎛=B z D z C z C z B z B z A z A z z z z z μμμμμμμμ规范 (2) 图1列出了四类地貌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新旧规范对比,可以直观看出2012规范四类地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均比2001规范减小:图1在PKPM软件中,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由程序根据上述公式自动进行计算。
当基本风压和体型系数不改变时,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是影响顺风向静荷载的唯一因素,因此,图1也等价于结构不同高度处风荷载标准值的变化规律。
图2统计了A-D四类场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两版规范的差异,其中D类场地2012规范减小的最多(17.7%),其次是C类(11.7%)、A类(6.9%)和B类(0~6.7%)。
除B类外其余三类均接近等比例减小,B类在梯度风高度(350米)以内随结构高度增加,差异相应增大。
这四类地区在超过梯度高度后,2012规范与2001规范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 2.91和 3.12,因此最终差异均为(2.91-3.12)/3.12=-6.7%。
图2图3图3统计了A-D四类地区,在层高均匀的前提下,按新旧规范计算的风荷载总值(即基底剪力)的差异随结构总高度变化的趋势:对于A类地区,2012规范计算的基底剪力减小6.8%左右,其差异基本不受结构总高的影响;B类地区随结构高度增加,基底剪力的差异相应增加,结构总高100米时,新规范剪力减小3.2%左右,200米时减小4.6%左右,400米时减小5.8%左右,600米时,减小6.2%左右,即2012规范对于较高的结构,风荷载总值相对降低的越多;C 类地区在400米以内时,减小11.7%左右,超过400米后,差异逐渐减小,600米时差异为9.7%;D 类地区在450米以内减小17.6%左右,超过450米后差异逐渐减小,600米时为14.6%。
理论上,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四类地区基底剪力的差异最终都将趋近于-6.7%,即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最终差异。
1.4 风振系数接下来讨论2012规范中顺风向风振的计算,在2001规范中风振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z z z μξνϕβ+=1 (3)其中ξ为风振动力系数,与结构的阻尼比、基本风压及基本自振周期有关;z ϕ为结构的振型系数,在PKPM 软件中一律采用弯剪型的近似公式:;(4)ν为脉动影响系数,与粗糙度类别、高宽比及结构总高度有关;z μ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2012规范风振系数采用如下公式:210121R B gI z z ++=β (5)其中g 、10I 分别为峰值因子和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均为常量;R 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6) 其中21R +与2001规范的ξ的表达式相同;z B 为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7) 其中与2001规范zz μϕ项相同,其余各项与粗糙度类别、结构总高和迎风面宽度有关,这与2001规范的脉动影响系数ν的影响因素相似,区别在于ν与高宽比H/B 相关,而项则直接与迎风面宽度B相关。
可见新旧规范风振系数均与粗糙度类别、基本周期、基本风压、阻尼比、结构总高度、高宽比及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有关。
假定基本风压0.5KN/m2,阻尼比5%,高宽比等于5,结构高度200米,基本周期3.3s,分别比较A-D四类地区的风振系数,如图4所示:图4从图4对比可知2012规范四类场地的风振系数均比2001规范明显提高,为比较相对变化规律,对于100米、200米和400米的结构,分别比较了不同高度处风振系数2012规范相比2001规范的百分比差异,以C 类地区为例,仍然假定基本风压0.5KN/m 2,阻尼比5%,高宽比等于5,考虑结构基本周期随高度的变化,假设n T 05.01=,楼层平均层高3米,则取60/1H T =,计算得到不同高度结构的风振系数沿其自身高度的变化差异,如图5所示。
图5针对本算例,结构总高100米时,2012规范风振系数增加6%~19%,结构总高200米时,风振系数增加4%~15%,结构总高400米时,风振系数增加2%~10%,且均呈现出越往高处风振系数相比2001规范增大越多的规律。
另一方面,当结构总高度越高时,风振系数的变化相对越小,例如对于200米和400米的结构,100米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分别相对2001规范增大12%和6%。
可见2012规范相对增加了结构较高处的风振系数,但相对减小了较高结构的风振系数综合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风振系数的影响,仍以C类地区为例,分别比较上述三种不同高度结构的风压标准值的变化(比较条件同上),如图6所示:图6考虑风振后按新旧规范计算的风压标准值沿楼层高度变化规律为先小后大,即在底部楼层略小于2001规范,越往上层,2012规范风荷载增加越快,在上部楼层可能超过2001规范,但也有可能偏小,这与结构总高度等因素有关,例如上例中100米和200米的结构在上部楼层的风压标准值超过2001规范,而400米结构则各层风荷载均偏小,从上文可知当结构越高时,风振系数增加越慢,而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因此风荷载增加的越慢。
从上述比较可知考虑风振后的风荷载总值即基底剪力与2001规范相比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图7总结了A-D 四类地区新旧规范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差异与结构总高度H 的关系,比较条件同上。
图7多数情况下,当结构高度越小时,基底剪力相应增加越多,随着结构高度增加,基底剪力的增加相应减小,超过一定高度后,2012规范的数值将小于2001规范,即新规范增加了高度较低结构的风荷载,而相对减小了较高结构的风荷载。
例如C 类地区,结构总高小于150米时风荷载总值大于2001规范, 150~200米左右时二者相当,超过200米后则小于2001规范,且结构越高,则风荷载总值相对减小的越多。
对于较低的结构,B 类地区风荷载增大最多,其次为A 类、C 类和D 类,而对于较高的结构,D 类地区风荷载将明显减小,其次为C 类,而A 类和B 类则和2001规范基本相当。
由于风振系数同时还与结构基本周期、阻尼比、高宽比等多项因素有关,而图7只是在固定这些参数条件下的比较,因此只能体现其变化趋势,而具体变化幅度则取决于各项参数的综合作用,例如对于上述C 类地区,同等条件下,阻尼比5%时,当高度为170米时新旧规范风荷载数值大小相当,而阻尼比为2%时,则在300米左右时新旧规范风荷载大小相当。
同样,结构基本周期、基本风压等参数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因此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具体工程的差异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2 矩形平面结构的横风向风振按2012规范8.5.1条,“对于横风向风振作用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以及细长圆形截面构筑物,宜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
”由于判断是否需要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比较复杂,涉及建筑的高度、高宽比、结构自振频率及阻尼比等因素,因此条文说明中给出“建筑物高度超过150m 或高宽比大于5的高层建筑可出现较为明显的横风向效应”这一条件。
横风向风振的荷载可以通过风洞试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获得,2012规范在附录中给出规则结构的计算方法。
有关风洞试验的数据可以通过文件的形式接入PKPM 的计算,这里主要讨论规范附录中提供的计算方法。
2.1 基本计算公式根据规范,对矩形截面高层建筑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整理如下:2'L 0LK 1Lz R C gw w +=μ (8) 其中LK w ——横风向风振等效风荷载标准值(2m /kN );'L C ——横风向风力系数;L R ——横风向共振因子;g ——峰值因子,可取2.5;0w ——基本风压;z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