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理科测试
- 格式:ppt
- 大小:5.60 MB
- 文档页数:16
高一理科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本试卷共8页,70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总量B.出生率C.死亡率D.出生率、死亡率2.“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A.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极高死亡率,很高出生率,极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近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A.非洲、北美洲B.亚洲、非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南美洲下图为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图中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5.图中丁国将面临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重 B.少年儿童比重大、失业率高C.人口总数少、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过剩6.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正确说法是A.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B.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的属于人口迁移。
D.空间移动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7.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8.下列对环境承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类生存环境是有限的,地球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空间、资源、环境条件对于所容纳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物种群的数量、规模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定性,因此,环境承载力是固定不变的。
B.决定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因素是土地。
C.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具有精确的数值。
高一地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36小时答案:A2.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A. 亚洲B. 非洲C. 南美洲D. 北美洲答案:A3.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A. 365天B. 365.25天C. 366天D. 367天答案:B4.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A. 30%B. 70%C. 50%D. 90%答案:A5. 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是:A. 马里亚纳海沟B. 阿留申海沟C. 秘鲁海沟D. 菲律宾海沟答案:A6.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A. 大西洋B. 太平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答案:B7. 地球上的赤道周长大约是:A. 40,000公里B. 20,000公里C. 30,000公里D. 10,000公里答案:B8. 地球的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A. 21公里B. 21毫米C. 21厘米D. 21米答案:A9.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是:A. 平流层B. 对流层C. 臭氧层D. 电离层答案:B10. 地球的地壳主要由以下哪种岩石组成:A. 火成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地幔和地核。
答案:地壳2. 地球的大气层中,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____层。
答案:对流层3.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比例大约是____。
答案:三比七4.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____形。
答案:椭圆形5.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
答案:自西向东6.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大约____公里。
答案:217.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____半球。
答案:北半球8. 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是____。
答案:撒哈拉沙漠9.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
答案:苏必利尔湖10. 地球上最深的湖泊是____。
答案:贝加尔湖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地球公转的意义。
高一地理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A. 12小时B. 24小时C. 48小时D. 72小时2.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A. 季节的变化B. 昼夜长短的变化C.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3. 以下哪个地区属于中国的北方地区?A. 珠江三角洲B. 长江三角洲C. 黄河流域D. 松花江流域4.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A. 热带季风气候B. 温带季风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寒带气候5.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洞庭湖B. 鄱阳湖C. 太湖D. 青海湖6.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A. 俄罗斯B. 哈萨克斯坦C. 印度D. 澳大利亚7. 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的“南大门”?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乌鲁木齐8. 以下哪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A. 圣诞节B. 万圣节C. 春节D. 感恩节9. 以下哪个地区是中国的“煤海”?A. 内蒙古B. 陕西C. 山西D. 河南10. 以下哪个是中国的“油城”?A. 大庆B. 克拉玛依C. 长庆D. 胜利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______千米。
12. 中国的四大高原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______。
13.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其源头位于______省。
14.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沙漠。
15.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______岛。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对/错)17.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东向西。
(对/错)18. 中国的地形特点是东高西低。
(对/错)19. 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但以热带气候为主。
(对/错)20.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对/错)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21. 简述中国地理的四大区域特点。
22. 描述中国的主要河流及其特点。
23. 阐述中国的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高一地理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A. 24小时B. 12小时C. 48小时D. 36小时2. 下列哪项不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A. 昼夜长短变化B. 季节更替C. 月食D. 潮汐现象3.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洞庭湖B. 鄱阳湖C. 太湖D. 青海湖4.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A. 南半球B. 北半球C. 东半球D. 西半球5.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金砖国家”?A. 中国B. 俄罗斯C. 印度D. 澳大利亚6. 地球上的大气层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是:A. 对流层B. 平流层C. 高层大气D. 电离层7. 我国最长的河流是:A. 黄河B. 长江C. 珠江D. 黑龙江8.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A. 塔克拉玛干沙漠B.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C. 巴丹吉林沙漠D. 库木库里沙漠9. 以下哪个国家位于亚洲?A. 巴西B. 阿根廷C. 印度D. 澳大利亚10.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A. 台湾岛B. 海南岛C. 崇明岛D. 舟山群岛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1.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_________公里。
12. 我国位于东半球,属于_________带。
13. 我国领土最南端位于_________省。
14. 我国最大的盆地是_________盆地。
15. 我国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__高原。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6.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17. 描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8. 阐述我国的主要河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9. 分析我国地形的复杂性及其对气候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B4. B5. D6. A7. B8. A9. C10. A二、填空题11. 4007512. 温13. 海南14. 塔里木15. 青藏三、简答题16.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地轴旋转,周期为24小时,产生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高一地理理科班第三次质量跟踪测试卷命题范围:第一、二、三章右图为“广东省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统计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时间段内,广东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特征是 ( )A .持续增长B .持续下降C .先降后升D .先升后降 2.近年,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B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C .高出生、低死亡、低增长D .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完成3~4题。
3.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 .总量呈下降态势B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 .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 .增长模式没有变化4.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 .1990年以前B .1990~2000年之间C .2000~2004年之间D .2004年以后读反映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5~6题。
5.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6.按照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回答7~8题。
7 .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 组城市是 ( )A.abcB.acdC.abdD.bcd 8.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A.aB.bC.cD.d 9.“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
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 )A.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B.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C.饮用水质量好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读重庆市城区图,回答10~12题。
高一地理试卷(理科)一、单项选择题(共65小题,其中1-50每小题1分,51-65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国家甲乙丙丁人口出生率(%)2.9 2.6 2.4 1.3人口死亡率(%)2.3 1.2 1.0 1.1人口增长率(%)0.6 1.4 1.4 0.2人口迁移率(%)-0.2 -0.1 0.1 0.21.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3.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 更高的社会地位B. 更多的休闲时间C. 更高的收入D. 更优的自然环境下图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当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读图,完成4-6题。
4.我国人口负担最轻、最佳的时期是()A. 1960—1970年B. 1990年前后C. 2010年前后D. 2040—2050年5.据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一般为()A. 20年左右B. 40年左右C. 60年左右D. 80年左右6.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A. 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B. 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C. 劳动力供给不足,失业率下降D. 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尤以山东人最多。
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
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增长迅速。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7-9题。
哈师大附中2020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参考答案(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二、综合题(本题3小题,总分共40分)41.(12分)(1)0.001 3 km2/人(1分)0.001 2 km2/人(1分)8 234 m3/人(1分)本题无单位不给分(2)耕地(1分)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任答2点即可,2分)(3)淡水/水资源/水源(1分)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任答2点即可,2分)(4)加强对资源的勘测,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人口素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等。
(任答3点即可,3分)42.(18分)(1)C(1分)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水质较好/水源清洁/无污染(2分)(2)D(1分)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远郊,靠近铁路和煤矿,便于原料运输(2分)(3)B(1分)位于城市河流下游(2分)(4)A(1分)地处城区,有大量劳动力和广阔市场(2分)(5)东北(1分)大气污染小,土地多,既接近城区,也接近农业区,又便于运输(任答2点即可,2分)(6)西南(1分)与重工业分隔,在铁路与城区之间,减轻污染,减弱噪声(2分)43.(10分)(1)合理。
(1分)因为该工业区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每点1分,共3分)(2)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每点2分,共6分)。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按产品用途,可将农业分为()A.种植业和畜牧业B.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C.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D.混合农业和种植业2.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区位因素是()A.市场需求量B.交通运输条件C.国家政策D.光热和降水3.下列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干旱,植被稀疏B.大牧场土地租金昂贵C.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D.牧羊业占重要地位4.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A.能量密集型农业B.技术密集型农业C.劳动密集型农业D.资金密集型农业5.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主要分布在()A.西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B.大分水岭东部C.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D.大自流盆地6.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越的区位条件是()A.气候炎热,终年湿润多雨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C.劳动力资源丰富D.临太平洋,便于商品经营7.工业集聚可以()A.扩大总体生产能力B.提高生产成本C.降低利润D.获得分散效益8.意大利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A.以大中型企业为主B.以重工业为主C.资本集中程度高D.形成“分散型工业化”地区9.下列工业部门中,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是()A.纺织工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采掘工业10.钢铁工业最早的区位指向()A.铁矿产地B.煤矿产地C.消费市场D.沿海港口11.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亚马孙平原C.密西西比河谷地D.长江中上游地区12.下列城市中,因开采铁矿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是()A.鹤岗B.开滦C.玉门D.包头13.下列城市与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A.筑波——宗教B.拉萨——自然资源C.株洲——交通D.悉尼——政治中心14.下列关于城市化主要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A.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大城市中心区萎缩15.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有力措施是()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阻止乡村人口流入城市C.扩大城市中心区的规模D.禁止在城市及其周围建工厂16.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A.莫斯科B.符拉迪沃斯托克C.柏林D.鹿特丹17.下列城市中,位于京九线上的有()A.长沙B.九江C.郑州D.济南18.建设港口需要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是()A.航行条件B.停泊条件C.腹地条件D.筑港条件19.人们出行,接触最多的交通运输点是()A.航空港B.河港C.海港D.汽车站20.解决城市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是()A.控制私人汽车数量B.绿化美化交通道路C.控制汽车尾气排放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21.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B.水路运输C.公路运输D.航空运输22.下列关于邮电通信的叙述,正确的是()A.邮电通信分为邮政通信和电子通信两大部门B.邮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C.电信通信跨越时空,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D.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23.下列关于上海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海港的主要港区沿长江分布B.长江三角洲坡度极缓,泥沙容易淤塞航道C.长江三角洲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D.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腹地广阔24.我国的“四大工程”中,属于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的是()A.西气东输,南水北调B.西气东输,青藏铁路C.西电东送,南水北调D.西电东送,青藏铁路25.有关电子通信的说法,错误的是()A.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的排头兵B.“信息高速公路”最早是由美国提出来的C.国际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D.电子通信妨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