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与实践——基于“互联网+”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互联网+”时代也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支撑,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
一、数据化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管理应该向数据化管理转变。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图书馆可以将图书馆工作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数字化、系统化管理,包括读者使用数据、图书资料数据、馆藏管理数据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和图书馆资源分布情况,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数据化管理也可以帮助图书馆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字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加大数字化服务的力度。
图书馆可以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将纸质图书和期刊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读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资源检索和获取。
还可以推出数字化借阅服务,为读者提供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等数字资源借阅服务,减少实体图书的借还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图书馆还可以注重数字资源的开发和采购,为读者提供更多丰富的数字资源。
三、智能化服务智能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创新方向。
图书馆可以引入智能化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
通过智能检索系统,读者可以更加快速精准地找到所需的资源;通过智能推荐系统,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偏好,为其推荐相关资源;通过智能问答系统,为读者提供在线咨询和解答服务等等。
这些智能化服务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四、全面开放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当更加注重全面开放。
除了传统的实体馆藏开放之外,图书馆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资源开放平台,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向外界开放,推动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
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图书馆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转型是指将传统图书馆通过应用数字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与升级,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和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本文将从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阅读服务、智能化信息管理等方面探讨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一、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工作,它包括对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存储,建立数字文献库,并进行资源的数字化加工与管理。
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图书馆可以实现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存储与传播,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同时,数字化资源建设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资源选择,满足了用户对多样化信息需求的要求。
二、数字阅读服务数字化转型使得图书馆的阅读服务面临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阅读服务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阅览与借阅、在线阅读以及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等。
数字图书馆通过提供数字化图书馆藏资源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服务,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电子图书阅览与借阅则通过数字阅读设备或移动终端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图书阅读体验,用户可以在线借阅和阅读图书,解决了实体图书和馆藏容量的限制,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在线阅读通过提供数字化期刊、报纸等在线阅读服务,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喜欢的刊物。
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则为用户提供了无时空限制的远程访问服务,减少了用户前往图书馆的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智能化信息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图书馆的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工具,智能化信息管理成为图书馆数字化创新的重要方向。
智能化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智能化检索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和知识图谱应用等。
智能化检索服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对用户检索查询的分析,提供准确、快捷的检索服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个性化推荐服务则通过对用户的阅读行为与兴趣偏好进行分析,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图书馆资源,提高了用户体验和访问粘性。
图书馆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探讨1.引言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的支撑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普及。
目前,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迅速,已经在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人们的传统生活、工作模式进行了革新和改良,大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因此,根据当前成熟的IT系统开发设计方法,立足当前系统现状,基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设计先进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工作者研究热点,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统计,我国98%的高职院校已经使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的方便了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工作,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2.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架构2.1 系统C/S体系架构分布式应用系统设计时采用的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分别是C/S体系架构模式和B/S体系架构模式。
目前,分布式应用系统主要是采用计算机管理技术、数据库存贮技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开发设计得到的软件产品,因此,这些软件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如何设计才能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是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众多的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诞生了许多健壮的软件体系架构,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C/S体系架构模式。
C/S 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分别是客户机(Client)和服务器(Server)。
在C/S体系架构中,客户机最重要的功能是处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浏览器发送的业务功能、数据处理请求,同时将业务功能处理结果发送到服务器端,以便服务器按照处理得到的请求进行解析和处理,把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机,然后由客户机发送给客户,也就是将数据处理结果输出到显示器。
在分布式应用软件系统中,其数据处理过程主要依赖服务器进行完成,服务器是由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共同构成的,他们能够有机结合,协作完成客户机发送的业务功能处理请求或者数据请求等。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策略探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成为了图书馆大力推动的方向,不仅满足了数字时代人们多元的阅读需求,也推动了图书馆向智慧型转型的步伐。
然而,数字化阅读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在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中,仍需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满足读者多样的需求和提升阅读体验。
一、数字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战略的第一步是扩大数字资源的范围。
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国内博大精深的数字资源平台进行合作,整合并开展数字资源服务,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图书借阅服务。
另外,如何将众多散落在网络上的文献、论文等半公开或私人数字资源尽可能的整合起来,也是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发展的重要环节。
图书馆可运用爬虫技术,将相关的数字资源进行专题整合,形成有价值的数字图书馆资源。
二、阅读体验的视觉美化数字化阅读虽然提供了极高的便捷性,但是在可读性和阅读体验上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提升数字化阅读的体验和质量,图书馆在阅读软件、阅读页面和阅读体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图书馆可在开发阅读软件时注重软件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和阅读功能,将外观和操作等设计为无缝衔接、易于使用的界面。
此外,在阅读页面设计时,可以设计专业的排版,使阅读更加清晰明了。
在阅读体验方面,图书馆可考虑推出音频书籍、电子书阅读直播等服务来增强用户体验感。
三、培养数字阅读自助服务数字化阅读的普及需要带动人们对数字化阅读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同时,为了让使用者感受到图书馆中数字化阅读的方便和快捷,积极培养数字阅读自助服务必不可少。
如何让读者能够自助运用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需要图书馆开展一系列的参与数字阅读的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在线数字化阅读培训课程、推广高品质“数字阅读服务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这类的问题问答直播,促进读者对数字读物的使用和阅读。
四、创建数字阅读社区数字阅读社区是一个数字读物爱好者们彼此分享、互相交流阅读体验的平台。
通过创建数字阅读社区、开展在线分享等活动,图书馆可以满足读者对于数字阅读社区需求的需求;通过在线社区可以搜集用户对于图书馆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的反馈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本文将从数字化建设、智能化技术、用户体验和知识服务等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
一、数字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
高校图书馆需要将传统的纸质文献数字化,并建设数字图书馆系统。
通过数字化建设,图书馆可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方式。
数字化建设也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文献资源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等工作,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二、智能化技术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
高校图书馆可以引入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进行升级和优化。
图书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检索系统,帮助读者更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读者借阅行为进行分析,精准推荐相关资源;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字资源的存储和共享等。
通过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三、用户体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成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核心。
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可以通过建设智能化的自助借还书系统、实现图书馆APP的功能扩展,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借阅服务;通过建设数字阅览室、开设网络文献资源查询终端,为读者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可以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和依赖度,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知识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除了提供传统的文献资源服务,还可以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知识产权指导、学术研究支持等服务,为读者提供更专业化的知识服务。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问题与解决策略【摘要】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问题与解决策略。
在现实中,图书馆建设存在人才培养与服务水平不匹配、资源数字化共享不足以及信息技术设施更新滞后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困境,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数字化资源共享以及加大投入更新信息技术设施的策略。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高职院校图书馆将得以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用户需求,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深入,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将迎来更多挑战和机遇,但有望通过持续改进与创新,提升其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问题、解决策略、人才培养、资源数字化、共享、信息技术设施、发展前景1. 引言1.1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我们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使得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实现更高效的决策和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平台,承担着收藏整理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职责。
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角色愈发凸显,不仅要满足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求,还要积极开展数字化服务、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工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信息资源支持。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师生学习和科研的需要,更是为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其信息资源的质量与数量,使之能够满足师生在各种学科领域的学术需求。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考1. 引言1.1 数字化时代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影响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已经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数字化时代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数字化时代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数字资源建设。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数字资源如电子书籍、数据库、电子期刊等在网络上得以充分传播和应用。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积极开发数字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
数字化时代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需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管理系统、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自助借还系统等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图书馆实现智能化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和学习指导,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服务。
数字化时代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要想适应这一变革,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1.2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和学习需求,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图书馆建设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数字资源的采集、整理和服务机制,为师生提供更多元化、便捷化的信息服务。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还在于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学界合作与交流。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还能够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加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团队中,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浅析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未来发展新趋势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计算机网络工程已经在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体系中也不例外。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基于“互联网+”支持下的图书馆未来发展,并找出当前状况下未来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希望为日后的未来发展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
标签:“互联网+”;图书馆;未来发展研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当今的图书不光有纸质书,并且电子书的数量也逐渐的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当前状况下,许多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人员还保持着陈旧的未来发展观念,忽略了网络书籍的未来发展。
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未来发展的未来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基于“互联网+”支持下的图书馆未来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日后的未来发展模式提供可行的参考。
一、基于“互联网+”支持下的图书馆未来发展问题研究(一)图书馆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不能正确的认识工作的性质图书馆中的未来发展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未来发展的工作性质就是对图书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因此,计算机技术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耐心。
当前状况下,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对于未来发展工作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种情况导致了计算机技术人员对工作缺乏积极性,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对图书进行未来发展时出现很多错误。
这种现象在当前社会中十分普遍。
若不使计算机技术人员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未来发展的顺利进行。
因此,提高计算机技术人员对于未来发展工作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二)图书资源发展体系不够完善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悄然来临,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未来发展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第23期
57
㊀作者简介:李龙万(1988-)
,男,广东江门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设计系实训管理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与实践
基于 互联网+ 模式
李龙万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摘㊀要: 互联网+ 模式广泛的应用,高职院校也积极的探索 互联网+图书馆 模式的发展规划.为此,分
析了当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㊁紧迫性,探讨了图书馆转型的多种途径,使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好的顺应当前发展形势.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F 2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6.23.0301㊀引言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心脏,是社会㊁学校的文献情
报中心,是人们获得知识和力量的重要圣地,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但是,在这个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图书馆越来越感觉到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上首次提出 互联网+ 的模式. 互联网+ 战略意义就是借助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改变产业㊁行业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借助 互联网+ 的模式,寻求转型的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
2㊀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
2.1㊀信息环境与信息技术在变化
在数字化时代㊁互联网时代㊁大数据时代㊁云计算时代,现代化的技术发展极大的方便了阅读.传统的阅读形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已被颠覆了.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阅读,更包括一切基于互联网或电子设备的文字㊁影像㊁图片等内容,大大扩展了阅读的内涵和外延.当你坐在车上的时候,拿着电子终端随时随地的阅读国内外名著.信息环境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迫使高职院校图书馆务必要抓住机遇,顺应这种大趋势.2.2㊀出版模式在变化
纵观图书刊物的产生㊁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图书刊物的网络化㊁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图书的网络化打破了传统的流程运作方式,转变为 作者网站ң读
者 ㊁ 作者ң出版社网站ң读者 等多种方式,都以开放的形式在进行.网络出版极大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增强交互式的交流,降低阅读的成本.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顺应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积极的实现馆藏图书的数字化㊁网络化,以适应现代图书流通传递模式的发展.2.3㊀读者需求与阅读习惯在变化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基地,其目的是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在传统阅读中,图书馆仅仅依靠单一且封闭式的到馆阅读形式去传播知识,已不能满足
教师㊁学生等其他读者需求,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在 互联网+ 的时代,阅读渠道得到大大的拓宽,阅读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优化,读者的阅读广度㊁深度以及自由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尤其是随着电子阅读设备㊁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通过网络㊁手机㊁电子阅读器等途径和方式看书的人正在不断增加.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阅读质量上也有更高的要求.阅读的习惯不局限于时间与空间,而是随时随地㊁不受限制的进行.读者的需求在变,阅读习惯在变,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必须寻求自我转型的方式去真正的服务读者,营造全校阅读㊁全民阅读的氛围.
3㊀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的途径
3.1㊀转变服务理念
图书馆是一个集学习中心㊁知识中心㊁文化中心于一体的地方.在全民阅读热情高涨氛围的影响下,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从被动封闭向主动开放转变,扩大了服务地域范围和服务人群,覆盖高职院校以及相关行业㊁产业的知识技能,转变为一个开放型的图书馆.它将成为阅读圣地和知识连接器,将学校与区域㊁社会紧密的连接起来,从校内读者向社会化读者转变;在职业教育现代化阶段,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不仅要传承文明㊁服务大众,还要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㊁科研㊁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需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以读者为中心,紧紧围绕读者的需求㊁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转变服务观念㊁探索多种形式服务创新机制,才得以找到发展的空间.3.2㊀做好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
面对出版模式大变的局面,图书馆必须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这种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但它是渐变的㊁全面的转型.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需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第一,馆藏资源电子化.作为新型的图书馆,要有数量多,种类齐全的纸质藏书,也要有可广泛传阅的电子化书籍.馆藏资源的电子化有利于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不受约束.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由传统馆藏转变为电子信息资源,服务
品牌战略与电子商务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第23期58
㊀㊀
作者简介:王辉(1973-)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英国东伦敦大学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市营销教学与研究.
内容由文献传递转变为知识传递,服务手段由手工操作转变为自动化㊁网络化.第二,先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应用.为了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首先必须将图书馆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加快建设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图书馆的数据处理能力.将领先的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如云计算㊁移动服务等,持续重视和加强各种技术的应用,建设智能型图书馆.第三,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㊁官方微信等网络方式来宣传馆藏服务资源,促进服务远程化㊁个性化㊁数字化,延伸图书馆的实体服务.
3.3㊀加强合作与共享
图书馆的发展应更注重馆与馆之间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积极的与其他院校图书馆㊁其他学术机构㊁出版商等合作,不断优化自身的图书结构,加强合作交流和共享资源.积极实施 互联网+图书馆 战略,向建立 云阅读 大数据时代的复合型图书馆转型,构建图书馆之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服务体系.最终建立图书馆联盟,凝聚集体的力量将阅读的服务覆盖到更大范围,借助众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发展.3.4㊀实现服务的个性化
图书馆应站在读者的角度重新定义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从支持教学和科研㊁传承文化等方面着手改革,深度挖掘和关联读者数据与馆藏资源,提升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一种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通过分析读者在阅读中习惯㊁分享轨迹记录等方面的工作去沉淀用户知识行为大数据,从而有针对性,方向性的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图书馆自身的服
务质量.3.5㊀重视馆员的培养
图书馆的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馆员.我们要重新定位馆员的工作,注重馆员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馆员的专业知识.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馆员素质,可以开展各种业务专门培训㊁针对性岗位培训㊁在职培训㊁馆之间的交流等.通过多种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提高馆员的计算机能力㊁网络驾驭能力㊁信息处理能力.图书馆员应顺应时代创新而求变,成为信息导航员和知识服务者.
4㊀结语
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并非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
那些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 .在 互联网+ 及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主动适应当前形势,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需求变化,真正的建设一个覆盖范围广㊁影响力大㊁服务一流的智能型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吕季贵.基于 互联网+ 模式的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J ].
图书馆学刊,2016,(06).[2]张雪梅.浅谈 互联网+图书馆 服务模式的构建[J ].创新与探索,2015,(04).[3]宫婷婷.浅谈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J ].科技信息,2012,(36).
[4]« 互联网 +时代的全民阅读»
系列访谈二:韩永进读 互联网+ 时代图书馆阅读[E B /O L ].h t t p ://c u l t u r e .p e o p
l e .c o m.c n /n /2015/0420/c 87423-26874177.h t m l ,2015G4G20.
实用的市场细分方法思考
王㊀辉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㊀要: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很多按照传统标准进行市场细分的方法已经过时了,这些传统的方法
已经不实用了,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企业有必要采用两种科学而实用的市场细分的方法:评价模型和双目标市场细分.
关键词:实用;市场细分;标准;市场细分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F 2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6.23.031㊀㊀在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
市场细分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目标市场选择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过科学合理的市场细分,才能有效地进行经营,获得最大化的盈利.但是目前在中国,很多企业的市场细分的方法并不是很有效且实用的,所以很多企业都在探索一些实用的市场细分的方法和技巧.
1㊀市场细分的概念和必要性
1.1㊀市场细分的概念
市场细分就是企业根据经营目标和自身条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需求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把大市场划分成若干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使每一个顾客群体的需求特点相似或相同的过程.
1.2㊀市场细分的必要性
从市场细分的概念可知,市场细分在现代的市场条件下,具有很明显的必要性.现代的市场应该属于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人们的需求是变动的和多样的,但每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使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它的资源也不可能是无限的.所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