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架下的创意工场——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生态办公楼改造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80.41 KB
- 文档页数:4
从大拆大建到精更新细更新,重建城市之美O 记者邹孝听/一走在苏州工业园区的马路上,不经意间总会 十T 看到路边工程项目的绿色围挡上面印着"重I J 建城市之美”的字样。
没错,这些都是苏州工业园区城市重建有限公司的项目。
从2005年成立至 今,城市重建一直伴随着园区的城市发展历程而发展 壮大。
从最初的东环路综合改造任务到六个老镇改造, 再到四个产业园综合改造,城市重建见证着园区城市更新一“片区改造”模式的演变。
随着园区产业转型战略的推进,城市重建又迈开了园区城市更新一 "工业旧改”模式的步伐,通过园区工业载体改造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开拓园区城市空间资源拓展的新模式。
近日,城市重建企业发展部负责人谭亚升向记者讲述了城市重建与园区城市更新一路并肩前 行的故事。
源于片区综合改造,古与今有机对接14年前,城市重建成立之初的首个城市更新项目是东环路8平方公里区域的综合改造。
"园区从1994年开发建设,到了2005年,现代化城市面貌逐步显现,但 园区西侧的东环路与姑苏区交界地带却仍然破旧,为了打造新城门户形象,我们在园区工委、管委会、规建 委等部门的领导下,重新做规划,通过综合改造,实现'古'与'今'的有机对接。
”通过七年的努力, 城市重建围绕区域环境整治、道路建设、动迁安置等 方面积极展开工作,全面提升了园区东环路沿线的环 境质量水平和整体市容形象,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筹兼 顾,为园区城市改造树立了效益平衡的科学案例。
2012年,基于东环路改造的成功实践,园区工委、管委会授权城市重建作为园区车坊、唯亭、斜塘等六个老镇综合改造任务的实施主体。
六个老镇综合改造范围5平方公里,总投资140亿元。
城市重建通过 “PPP 模式”和"受托管理服务模式”推进六个老镇改 造项目,多样的运作模式既拓宽了项目融资渠道、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又提高了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和供 给效率,同时也探索了片区开发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赋能。
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绿色建筑——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佚名【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6页(P74-79)【正文语种】中文李铮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负责项目:独墅湖医院、苏州湾水街、苏州广电现代传媒广场、苏州圆融时代广场、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大厦、永旺梦乐城(苏州)等。
程开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LEED AP。
参与项目:泰康之家·吴园、金辉优步花园等。
段然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
参与项目:嘉润广场、同程网研发办公楼、苏州新闻大厦等。
武鼎鑫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暖通工程师。
参与项目:嘉润广场、华谊影城电影文化体验园、苏州广电现代传媒广场、吴江大剧院、吴江东太湖大厦等。
绿色建筑没有通用公式,每栋建筑总有独特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其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平衡。
2015年10月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正式启用,项目先后获得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一等奖,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等荣誉。
在这些荣誉背后,体现的是研发中心以人为本、古今相融、“主”、“被”动结合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中衡设计集团研发中心占地约1.4万m2,总建筑面积约7.5万m2,其中地上42 380m2,地下32 518m2。
研发中心地上23层、地下3层;地下2、3层为车库,地下一层为员工餐厅等服务及商业空间;地面1~3层为配套商业,4层以上为研发中心的主要办公场所。
自然通风优秀的空间布局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可使建筑物能够趋利避害,有利于微气候的形成。
在总平面设计中,将塔楼设置于地块的中部偏北,裙房设置于地块南侧,裙房南侧设置了一个大型下沉广场。
这样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场地中的气流组织,夏季东南风容易掠过较低的裙房,带走热量,冬季寒冷的西北风被高层的双层幕墙遮挡,调节了微气候。
旧厂房的创意改造方法探析摘要:文章介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9号厂房改造为绿色生态办公楼的实践,将生态、节能、经济性与“四节一环保”融入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
关键词:三重空间自然采光被动节能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的南部工业区,随着工业园区16年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首批进驻区内的工业生产企业逐渐外迁。
原工业区优二进三,调整为基础设施完善、规划合理、环境优美的生态高科技产业区。
区内大量结构完整的各类厂房,按照使用年限50年计算,还有40年的使用期。
如果直接拆除重建,势必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污染。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此类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融入高效健康人性化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创造改造项目绿色生态设计的新范例。
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设计机构,设计人员超过500人。
原办公楼位于古城市中心。
由于近年来,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负荷日益增大,拥挤的交通和停车问题给公司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原办公楼已不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
鉴于以上的原因,在2009年初,公司决定搬迁至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9号,并希望通过对一幢旧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后作为公司的新办公楼。
以此创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暨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的新路子,为全省和全国树立典范。
二、项目改造前后的概况该厂房所在地块共有28亩,原整个地块东部是厂房,西部是仓库和预留用地,厂房是一个层高8.4米(局部单层高达14.5米)的单层厂房,建筑面积为6700平方米,整个地块的土地利用率非常低。
厂房功能是生产航空机械,所以原厂房内吊车林立,还有部分污水处理设备。
原有厂区总图布局是以物流运输方便来组织的,立面也比较简单。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改造时结合既有建筑现状和苏州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单层8.4米的特点,在原结构中间加了一层楼板,在原厂房局部14.5米高的空间里,增加了两层楼板,其三层楼面为员工休闲锻炼的健身房和羽毛球场,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6700平米改造为13100平方米的绿色生态创意空间,使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一倍。
在高层建筑中营造现代园林佚名【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4页(P36-38,48)【正文语种】中文近日,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正式启用。
在这座99m高的现代高层建筑中,出现了一座“向苏州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的现代园林式办公空间。
一个为他人构划空间的设计机构自身的存在样式应当是其创作思想与实践最直观清晰的展示。
在人们习惯以“洋苏州”概括的工业园区,一座现代建筑执著于致敬苏州古城的努力,值得关注。
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密集出现,它们不仅强有力地改变着城市的天际线,也在彼此之间制造了关于阳光、空间、绿化的种种侵入与竞争;与此同时,越长越高的钢筋水泥丛林事实上成为“隔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种力量,那么多具体而微的白领保健贴士、养生秘诀在朋友圈的流行,似乎也可验证被“隔离”起来的人需要亲近自然,需要接地气。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月亮湾CBD,是一个集中了多座高层现代建筑的新兴城市区域综合体,身处其中的中衡设计研发中心,也当然是一座改变了城市天际线的高层建筑,在独墅湖、苏州古城区、CBD三者之间,在解决功能需求的同时,研发中心还可以有哪些承担?研发中心总建筑面积75000m2,由塔楼和裙房组成。
塔楼的矩形体量规整、干净,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充满生气的空中花园镶嵌在塔楼的顶部,简洁明了。
大面积的办公空间是标准化的体现,也容易产生单调与呆板,设计者巧妙地采用每3层配备一个大型空中共享花园的做法,将每层独立的办公空间串联成一个立体共享空间,并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让共享成为每层办公空间的中心,让穿行其间者享受到了更自由、宽松的空间感。
塔楼南的裙房,是设计者“重现苏州古城布局与园林空间构划”的着力点:借鉴苏州民居“进”与“落”的空间组合手法,将园林空间元素穿插于各个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之中;贯穿大楼南北的中庭是对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现代演绎,白色的石材地面以“河”的寓意被引入设计之中,两侧办公空间的连桥跨“河”而过,图书馆,多媒体中心以“亭子”的姿态融入空间之中,两侧廊上出挑的平台像极了枕河人家的河埠头。
【规划设计】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8月绿色建筑技术在科技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杲庆帅(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0)摘要:绿色建筑技术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低碳、节能、环保等多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使用空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具体体现。
文章阐述了地源热泵技术系统、天棚辐射系统、带热回收置换新风系统、活动外遮阳系统等绿建技术措施在科技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绿建技术;高舒适;低能耗;科技住宅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8-0072-01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迎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伴随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渐渐形成了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等问题。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此类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人类带来高品质的感受。
1 科技住宅的特点科技住宅有两大特点:高舒适、低能耗。
一切从人体舒适的角度出发,探究、指导室内舒适环境的营造,打造恒温、恒湿、恒氧、低噪、适光的高舒适、低能耗的绿色科技住宅。
2 绿色建筑技术的措施2.1 地源热泵技术系统科技住宅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系统进行空调采暖,摆脱了传统空调的束缚,可以通过切换阀门来转换不同季节的运行工况,是一种高效的供能技术,实现了节能、减排,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
冷却塔根据地源热泵技术系统运行情况及地下温度检测情况实时开启,即在夏季运行时为地埋管系统放热提供补充,从而保证地下热场的平衡,避免冷热堆积。
地源热泵机房设置于地下室。
地源系统采用垂直打井,单U布置,地源井设置在基地内地下室底板下及周边绿化带区域,通过地源分集水器接至地源热泵机房。
冬季,热泵机组可以向天棚辐射系统提供28.5~25.5℃的热水,向新风系统提供35~30℃的热水;夏季,则向天棚辐射系统提供17.5~20.5℃的冷冻水,向新风系统提供7~12℃的冷冻水。
古建筑盘点苏州新时代的十大建筑苏州,江南园林精粹汇聚之地。
自古以来,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寻常百姓,都对苏州喜爱有加。
苏州除了桥美水美,苏州的建筑同样美,高楼林立与粉墙黛瓦相得益彰,在古香古色的映衬下,新时代的苏州十大建筑,你都知道吗?苏州博物馆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毫无争议地成为第一名。
此建筑位于拙政园西南,采取新苏州风格设计,追求“苏而新”的效果,堪称世界级建筑的典范之作。
苏博新馆的成功,不仅仅是苏州改革开放后的一次成功,更是改变了苏州新时代的建筑审美取向,成为了中外游客来到苏州的必游之地!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被称为“小鸟巢”,是法国建筑大师安德鲁的作品。
设计理念为“一颗珍珠,一带粉墙,一座园林”,其独具匠心的外墙装饰构思灵感源自苏州园林的花窗和蚕茧的微观纹理(象征着苏州丝绸),是整座建筑最为经典之处。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坚持自行组织文艺演出,引入大量世界顶级水平的演出,成为国内知名的顶级演出场所。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也成为苏州现代文明的象征,与古城区内的苏州博物馆,一古一今、一中一西,如同双壁一般,相映生辉。
苏州火车站苏州火车站的设计能很强烈的感受到贝聿铭的影子!苏州火车站是苏州历史上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
2007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山东省建设厅、威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银奖。
昆山文化艺术中心设计理念源于昆山的两大特产:人文特产昆曲的水袖,自然特产并蒂莲花。
从空中俯瞰,建筑造型优美灵动,极富创意。
但最致命的缺点在于,人们在地面上感受到的只是一些并无多大特色的奇形怪状的建筑而已,其美感大打折扣。
圆融时代广场全世界最长的天幕电影,给这座商业建筑增添了不少亮点!总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51万平方米。
这是苏州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站式消费的复合性商业建筑。
从建筑自身来讲,时代广场乏善可陈,但从商业设施的发展来讲,作为苏州最早的综合体,还是应该在十大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苏州光大国家静脉产业示范园概念设计[摘要] 由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方案的苏州市光大国家静脉产业示范园区以尊重环境、节能、环保为原则考虑,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实现产业园内部污染物零排放,将为苏州市民开辟一个具有环保、低碳教育意义的生态工业区。
[关键词] 生态、环保、绿色能源、零排放当今,在全球倡导低碳理念、力推绿色产业的大背景下,由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总投资达35亿元的苏州市光大国家静脉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对其1.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进行了整体布局,突出生态、环保、绿色能源、零排放等关键词,将目前正在使用的七子山垃圾填埋场周边地区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的花园式环保园区,不仅没有任何异味,而且鸟语花香,园区内还将建造门球场、轮滑跑道等设施,老人可以来晨练,孩子可以来放风筝、喂鸽子……。
这一幅美好的愿景,已由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方案,最快将在明年底变成现实。
1规划区位及意义光大静脉产业示范园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七子村南侧,项目基地南靠七子山,北邻规划中木椟滨江新城,西接宝带西路。
产业示范园区规划5.2平方公里,核心区1.4平方公里,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教育基地、市民低碳体验馆、太阳能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示范项目等10余个低碳项目组成,这些项目将与现有项目有机结合,作为光大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回馈社会,承担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基地的静脉产业示范园项目,在其建筑设计及整体布局方面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资深设计师们都以尊重环境、节能、环保为原则考虑,扩大园区绿化、水系、湿地面积,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实现产业园内部污染物零排放,为苏州市民开辟一个具有环保、低碳教育意义的生态工业区。
2功能结构分析2.1总平面布置光大静脉产业示范园中央区的主入口布置在基地西侧,开向宝带西路。
正对主入口大门规划中心广场及中心湖景,办公塔楼布置于湖对岸,作为中心广场的对景及示范园的标志性建筑。
•生产厂房布置于基地南端,方便厂房运输车辆与基地南侧已有厂房共用交通道路,避免对展示园区的交通及景观干扰。
文化创意传媒设计之都: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中国首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产业园,是一个集文化展览、创意设计、传媒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它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若干重要的文创创意园区内,并且与苏州工业园区紧密相邻。
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于2001年开园,成立初期主要以传统文化及手工艺品为主导,并逐渐发展为囊括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电影制作及传媒创作等多元化的文化创意领域。
园区内拥有众多的创意设计企业、艺术机构、传媒公司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首先,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作灵感。
同时,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紧邻苏州工业园区,这为企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产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创意设计和传媒企业进驻园区。
其次,园区内的各类创意设计企业及机构,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这些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园区,同时也可在园区内寻找合作机会。
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还为企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支持,以促进企业的创新研发和市场拓展。
园区内还举办各类创意设计、艺术展览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园区内的传媒产业也是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传媒企业提供了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和先进的设备设施,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
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政策扶持、市场推广、融资支持等多方面的帮助,加速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政府还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创意设计竞赛,鼓励企业创新创业,提升了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结来说,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节点,为文化创意、传媒设计等领域的公司和机构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