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1
- 格式:docx
- 大小:18.12 KB
- 文档页数:4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翻译赏析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①。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②。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④。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⑤。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⑥,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作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一点与前代诸多诗人不同。
他的诗论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创新,在古代文学理论中独树一帜。
白居易对他诗歌理论的阐述比较系统、完整,形成一个严密自足的体系,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说明] 这首诗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八○六),白居易做盩厔(zhōu zhì周至)尉时的作品。
它通过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麦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诗里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同时因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感到十分内疚。
[注释] ①覆陇(lǒng拢)黄:形容成熟的麦穗覆盖田埂,一片金黄。
“陇”,同“垅”,田埂。
②荷(hè贺):用肩担着。
箪(dān丹)食:圆形竹哭盛的食物。
浆:汤水。
③饷(xiǎng 响)田:送饭到田里去给干活的人吃。
南冈:南边的山坡。
④灼(zhu ó酌):烤。
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太原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鉴赏: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
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接着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
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
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爲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元和三年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字句浅释】妇姑:泛指妇女。
荷:担、扛。
箪食:用竹篮盛着的饭食。
童稚:小孩子、儿童。
壶浆:用瓦壶盛着的浓汁饮料。
饷:用食物款待。
丁壮:青壮年男子。
秉:执持、拿着。
吏禄:官吏的奉禄。
石:容量单位,等于十斗。
岁晏:年终。
【全诗串讲】种田人很少有闲遐日子,五月间更是要加倍繁忙。
夜晚间只一阵南风吹过,一行行小麦被吹得金黄。
妇女们扛起盛饭的竹篮,小娃娃提着一壶壶水浆。
一起到地里去送饭送水,青壮年辛苦在南面坡冈。
脚下的热土熏蒸着暑气,背上烘烤着烈日的阳光。
筋疲力尽了不觉得炎热,想多干活喜欢夏日天长。
又看见一个贫困的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去拾起散落的麦穗,左臂挂一个破烂的竹筐。
听她对围观者诉说真相,耳闻目睹后都爲她悲伤。
家中田産爲纳官税卖光,来捡点落麦穗暂充饥肠。
眼下我有什麽功德可讲,从未耕田犁地养蚕种桑。
却拿着三百石官家奉禄,到年终还总是家有余粮。
想到此我心中自觉惭愧,这件事一辈子不会淡忘。
【言外之意】小麦黄了就要抢收,不然就可能散落到地里烂掉。
年青力壮的男人们都到南坡上的麦地里使大力气去了,就连妇女和小孩子都一起投入,送水送饭,作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地面暑气上蒸,天上烈日烘烤,男人们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了,也没觉得天气的炎热,因爲他心中只想着趁夏日白昼天长多干点活、早点把麦子抢收起来。
观刈麦原文观刈麦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观刈麦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作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一点与前代诸多诗人不同。
他的诗论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创新,在古代文学理论中独树一帜。
白居易对他诗歌理论的阐述比较系统、完整,形成一个严密自足的体系,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观刈麦赏析一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观刈麦》1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明确目标。
(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观刈麦》教学设计1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