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内经》外的方剂学成就
- 格式:pdf
- 大小:161.33 KB
- 文档页数:3
绪论一、填空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及其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之后,遵循,选择合适的,明确,酌定、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A型题1、我国古代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普济方》B.《外台秘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千金翼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伤寒杂病论》3、初步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考》4、具有简、便、廉、效特点的方书为A.《小品方》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医方考》5、《医方集解》的作者为A.张秉成B.孙思邈C.吴崑D.吴仪洛E.汪昂二、填空题1、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最早的外科方书是。
2、东汉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收载方剂共。
3、《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4、《景岳全书》的作者是。
5、金元时期,著《》,开方论之先河。
三、改错题1、《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2、《外台秘要》是唐代的方书。
3、《五十二病方》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4、《黄帝内经》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四、问答题1.《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选择题A型题1、归纳总结出“八法”的医家是A.吴鞠通B.程钟龄C.吴崑D.吴仪洛E.汪昂2、下列何法不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固法3、下列哪项提法不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A.其在皮者,汗而发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在卫汗之可也4、下列称为和法的内容哪项不属于治法讨论范围()A.和解少阳B.调和肝脾C.分消上下D.调和肠胃E.峻剂小量分服二、填空题1、吐法对于、、等类人应当慎用。
2、下法包括、、、、等法。
方剂学——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 病,药物247 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 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 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 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大纲要求1.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
4.熟悉辨证论治相关概念的含义。
5.熟悉《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6.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及发展概况。
7.了解中医学基本特点的主要内容。
各类习题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整体观念E.辨证论治2.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精气学说D.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E.辨证论治3.中医学的诊疗特点是()A.治病求本B.辨证论治C.辨证求因D.四诊八纲E.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论著的作者是秦越人()A.《伤寒论》B.《金匮要略》C.《中藏经》D.《难经》E.《针灸甲乙经》5.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诸病源候论》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中藏经》7.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是()A.《针灸甲乙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 D.《黄帝内经》E.《难经》8.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A.《伤寒论》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难经》E.《脾胃论》9.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A.张介宾B.华佗C.钱乙D.陈无择E.张机10.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11.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致病说”的医家是() A.王清任B.华佗C.张介宾D.陈无择E.巢元方12.将诊脉方法加以推广的医家是()A.巢元方B.陈无择C.张机D.王清任E.王叔和13.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张从正C.王清任D.叶桂E.刘完素14.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刘完素C.叶桂D.吴塘 E.薛生白15.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A.李中梓B.李杲C.陈无择D.叶桂 E.刘完素16.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A.王清任B.吴有性C.李杲D.张从正E.朱震亨17.重视命门学说的代表医家是()A.朱震亨B.李杲C.张介宾D.张机 E.吴瑭1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瑭 B.薛生白C.王孟英D.吴有性E.叶桂19.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震亨B.吴瑭C.吴有性D.刘完素E.薛生白20.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1.最早的药物加工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药典的时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E.清朝23.首倡药物“归经”理论的医家是()A.张机B.孙思邈C.刘完素D.张元素E.李时诊24.在国内外药学界影响最深远、成就最大的药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25.《本草拾遗》的作者是()A.张机B.李时珍C.陈藏器D.李中梓E.赵学敏26.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著的大型方书是()A.《千金要方》B.《千金翼方》C.《外台秘要》D.《太平圣惠方》E.《普剂方》27.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是()A.《太平圣惠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普剂方》D.《千金要方》E.《医方集解》28.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的作者是()A.张机B.华佗C.皇甫谧D.王叔和E.陶弘景29.以“火热立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钱乙3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2.首倡相火理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E.陈无择33.集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难经》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3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五脏B.六腑C.奇恒之府D.形体官窍E.经络35.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A.整体观念B.恒动观念C.同病异治D.异病同治E.辨证论治(二)B1型题:A.汉代B.晋魏时期C.唐代D.宋代E.明清时期1.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2.药物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最早提出的时代是() A.《新修本草》B.《本草拾遗》C.《食疗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海药本草》3.开创世界药物著作图文对照方法先例的是()4.唐慎微所著的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图经》E.《新修本草》5.清代医家赵学敏所撰的著作是()6.由宋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是()A.《本草图经》B.《海药本草》C.《食疗本草》D.《千金要方》E.《针灸大成》7.唐代孟诜所著的是()8.李珣所撰的第一部泊来药物专著是()A.《医林改错》B.《医方集解》C.《成方切用》D.《温病条辨》E.《普剂方》9.清代汪昂所著的方书是()10.王清任对瘀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食疗本草》 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11.第一部食用药物专著是()12.最早运用自然分类法对所载药物进行分类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E.《千金要方》13.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论著是()14.被尊为“方书之祖”的著作是()A.张机B.秦越人C.皇甫谧D.孙思邈E.王惟一15.《千金要方》被称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其作者是()16.率先铸造铜人模型的是()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B.“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D.“旦慧、昼夜、夕加、夜甚”E.“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7.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表现为()18.昼夜晨昏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多为()(三)X题型1.确立中医学术体系的论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神农本草经》2.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B.张元素C.钱乙D.李杲E.张从正3.明清时期对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有()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吴瑭4.力倡命门学说,为温补学派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家是() A.张介宾B.吴有性C.叶桂D.赵献可E.王清任5.下列属于《中医学基础》主要内容的是()A.整体观念B.哲学基础C.诊法辨证D.病因学说E.病机学说6.对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思想有()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辨证论治E.精气学说7.“证”从哪几方面揭示了病理变化的本质()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D.邪正关系E.疾病的传变8.中医学有诸多的特征,但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A.恒动观念B.辩证观念C.整体观念D.思辨观念E.辨证论治9.下列哪些观点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思想()A.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构成有机整体;B.中医学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为理论依据进行察病的;C.中医学诊治用药强调结合机体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D.中医养生原则之一是强调顺应自然;E.中医学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方剂学发展史概况方剂学发展史概况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黄帝内经》:①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②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传世的《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备急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肘后救卒方》系从《金匮药方》100卷中摘录3卷而成。
该书共收单方510首、复方494首。
用青蒿一握取汁服,以治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后世葱豉汤、黄连解毒汤等,实为此书首见。
所以,简、便、廉、效是《肘后备急方》的显著特点。
(2)《刘涓子鬼遗方》原为晋人刘涓子初辑,后经南齐龚庆宣整理而成,主要收录和论述金疮、痈疽、疥癣、汤火伤等外科方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外科的用药成就,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4、隋唐时期(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
(2)《外台秘要》作者王焘,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先秦、两汉时期《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书中记载的比较完整的189首方中,单味药方达110首,显示了方剂的组成由单味药到数味药配合的历史过程。
西汉中期《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有汤、丸、散、丹、膏、酒,其对治则与治法的总结,对方剂分类方法及组方结构等理论的阐述,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载方314首,被尊为“方书之祖”,该书创造性的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且剂型丰富,煎服有法,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临床基础。
晋唐时期东晋《肘后备急方》葛洪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其中的要方法“皆已试而后录之”,用药力求“单行径易,约而有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简、便、廉、效”是该书的显著特点。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载方790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科,专辑“食治”。
《外台秘要》载方6800余首,整理并保存了大批唐代及以前的医方,如《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深师方》、《崔氏方》、《集验方》,清人徐大椿称“纂集自汉以来诸方,荟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宋元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政府组织编撰,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近2万,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严用和《济生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由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将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而成,是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分析了《伤寒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
金元时期刘完素“寒凉派”《黄帝素问宣明方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亲》汗、吐、下病由邪生,邪去而正安李杲“补土派”《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朱震亨“滋阴派”《丹溪心法》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明清时期方书卷帙浩繁,方剂数目巨大,在医方义理、方剂分类、治法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8・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7月第8卷第7期先秦《内经》外的方剂学成就△朱建平(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我国先秦时期中医方剂学成就主要反映在马王堆出土医书与《内经》之中,《内经》的方剂学成就因另有文章论述,故本文主要讨论屿工堆出土医甘《五1二病方》、《养生方》、《杂,力亨》及先秦诸子文献有关中医治法,处方用药,以及方剂组方原则、制剂、临床运用等方剂学内容,以揭示这一时期方剂学萌芽和初步形成的史实。
这对医学史研究、当今方荆学研究部有积极的意义。
1方剂的出现医药起源可以上溯到人类出现2初,而照早记载则为传说时代的“神农尝百草”。
《淮南子》…说:“古者……时多跌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亓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辟就。
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一论述一直作为药物学起源的最早文献而被J、为征引.如果把单味药看作单方,那么这也是最早记载医方起源的文献:所以,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1指出:“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丰医病,《绎方》、《本草》、《素问》之书咸…焉:”末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嘉祜补注总叙”办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LJ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说明神农时期已出现医方.至少单方已鲐出现了。
医药之术,性命攸关。
先秦文化阶层对此也十分重视。
据载,春秋时文人便搜集验方,以备不时之用。
如《孔丛子》”】记载:“宰我使于齐而反见夫子,日:粱丘据遇虺毒三句而后摩.朝齐君,会大夫众宾而庆焉。
弟子与在宾列,大夫众宾并复献攻疗之与。
”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收集验方,并以“献方”的形式进行传播,但尚不能说明当时所集的验方中是否已经有了复方。
由多味药组成的复方最早是何时出现的El前尚难确定。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战国名医扁鹊治虢太子暴厥证“以八减之齐和煮之”,此处“和煮之”当是复方无疑。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士的《于『_十二病方》被认为是虽古的医方书,要早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
《h十二痫方》载方283菖,其中有43首是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
另外,与《五斗一病方》同时出上的同时代的医方帛书还有《养生方》、《杂疗方》等,亦载有复方30多首。
可惜还没有方名。
2方剂的分类与数量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N口:G1999054400)《h十一二病方》is]采用疾病分类的方法,将所载方剂分列于52种病之卜。
每一种病所列方剂数量小等.如“诸方”载方17苗,而“婴儿索痔”则载方l首。
这种以病类方的分类法,因其方便临床医生乃至病家按病索方的特点,而为后世如晋《备急删后方》、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和剂局方》、明《普济方》等所沿用。
这一时期医方的数量,目前尚难作出精确的统计.如果从传世和出上文献看,马王堆出土医方载医方400余首.邪么至少有400多首。
但实际的数量还会多得多。
象前面所述齐国“献与”之举在当时可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么每一次显贵患病,就会有这样的“献与”活动,病家还可能会将献来之方“结集”成验方集。
如此一来,方剂的数量将是相当可观的。
从编撰风格和特点来看,《五十二病方》象《内经》一样是一韶非一时一人之作的验方集。
而且《五十’二病方》以病类方,与当时为某病“献方”,后结集成册订着致性.两者可以互为印证。
3方剂的治法先秦时期.中医冶疗“八法”虽然还投有明确提出,不过其主要内容则可散见于有关医书。
《五十二病方》载有汗、温、清、消、补五法。
关十汁法,治痉,一方用炒盐温熨,使“汗出”:另一方用薤、醇洒煎服,“温衣”使“汗出”。
关于温法,治疽用姜、桂、椒,以方测证,当属寒性阴疽,用温法。
关于清法,治“困疽始发,德慷以热”用戴糁(黄芪)、黄芩、白蔹清热解毒。
关于消法.用蒲席炭l卜血化瘀“令伤者毋痛.毋出血”;用蒺孳、白蒿破血解毒疗蝎螫伤:用冬葵子利尿治癃:蜗卞、薤白行气利尿:芎防乌桂消痔凡:狗胆消癍:藜乌矾茹芫治疥。
关于补法,用青梁米补脾胃、养肾气;用鹿肉、野猪肉补益脏腑;胶米补虚。
此外,还有两法合用,如治伤痒,汗温兼用;如冬葵子白胶、冬葵子枣蜜治癃,消补同施:如黑菽牛}=蛎毒堇治癃病,清消同用:如蔹芪芍梓姜椒萸七物治疽方,温消联用等。
4方剂的配伍经初步查阅分析《矗十二病方》等早期医方书,不难发现当时医生已能较好地组织复方。
如《五十一二病方》记载治疗疽病的两张处方,一方由白颤、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酒8味药物组成;另一方是在前方基础I加目草而成,可见其处方基本固定。
反映出较高的组方配伍水平。
同时,在万方数据2001年7月第8卷第7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9-前方的使用上,还说明小同疽病须调整处方中某味药物的用6制剂与临床应用量,“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苠,肾疽侣芍药”,这充分反映了马王堆医方书所载方剂的制剂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中医早期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思想。
汤、涌、醋、丸、末、膏、油膏、饼、睦、药浆、洗、丹、早期的中医复方配伍方法很口J能得益r饮食的烹调方洒浆、药糊、肉脯、药布、阴道栓剂等17种之多。
法=殷商时期我国的饮食烹调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商初马王堆出土占医书《无十二病方》、《养牛方》.《杂疗的伊尹精于烹调,曾以烹饪之味来比喻治国之道。
《R氏春方》所载方剂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眼、伤秋》“记载:“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之材.九沸九变,火科的疾病,此外还有食疗方、养生方等。
其L}J以外科、内科为之纪,时疾时徐;火脾去臊除嬗,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治病方以及养生方为主。
《五t二病方》治疗范围达52种疾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故久而不弊,熟而小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臌。
”饮食有五味,不同味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烹调效果。
不同季节,人体对五味的需要也不相同,需因时制宜,如《周礼》171指出:“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五味于人体五脏也各有所主,如春秋时期《管子》说:“五味者何?酸主脾.威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
”不同味的食物配伍目的是补不足而泻有余,如《春秋左传》[81昭公二十年云:“齐之以味,济其不及,溲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前面所述的食物烹饪和五味配合理论,对中医药物五昧的配合和复方组成当有直接启迪和借鉴的作用。
周代对药物之味与人体组织、功能物质的作用和联系已有原则性的论述。
如《周礼》[gJ指}}j:“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眩.以苦养气,以d养肉.以滑养窍。
”药物配合调剂成方,耍遵守一定的规程。
如《蒯礼》[I”东汉郑玄注:“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
”由于“药食问源”.当时人们已可能将对食物的认识直接引申于药物,诸如食之五昧应用于药之五味,食之五昧的配合应用于药之无味的配合,食与人体脏腑作用的关系引申于药与人体脏腑作用关系等等。
所以,前人有不少论述.认为伊尹不仅精通食物烹调,而且还著有《汤液经》,为巾医汤液之祖,如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最先提出:“伊尹以亚圣之片,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浚文献不^条线索,即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伊尹《汤液经》有渊源戈系,如果伊尹《汤液经》确有其书,那么应该是一部医方书。
5复方组方理论五味配伍、君臣佐使配伍是中医重要的组方原则.这在《内经》之外的先秦诸子文献中也有迹可寻。
春秋时期《晏子春秋》【l“论及五味之“和”(调配):“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谈刚臣威”,引用“君”、“臣”主辅的概念来说明两种味道之间的地位和配伍关系,可认为是中医方药五昧配伍、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的滥觞。
战国时期《庄子》“3云:“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雇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
”意为这四种药都足贱药,而药无贵贱,愈病则良,药病相当,便口J为_#主(帝也)。
这一论点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的组方理论完全敛。
病,其中3个病名缺篇目,其余绝人多数是外科疾病,包括各种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及痔病等;其次为内科疾病,包括癫痫、痉病、疟病、饮食病、疝病、癃病、淋病及寄生虫病等;再次为儿科疾病.包括小儿癫痫、瘿疯。
另有眼科病1种(痛)、妇科病1种(婴儿索痉)。
《养生方》应用范围主要是防治衰老、增进体力、滋阴壮阳、房中补益、黑发方、健步方.治全身偏枯,阴痿、阴部肿胀等。
《杂疗方》所载方主要是益气补阳、壮阳壮阴、益内利中,以及治蜮虫及蛇、蜂所伤。
7对后世的影响研究者发现,《五卜二病方》所载医方中,多数来被后世医方拈转载,但还有小部分被后世方书直接记载,主要是简效单方。
如治冻疮“以兔脑涂之”,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载“兔脑治冻疮”,宋《太平圣惠方》卷68载:“治手足皲裂成疮方:……以兔脑生涂之.良。
”如此之娄还有桑汁涂治蛇伤、蛇床子治疥癣、石韦治石癃等等。
另外,有些是后世医方的原始基础方。
据马继兴《马上堆古医书考释》¨”研究.治疗诸伤用甘草、桂、姜、椒,后代医书如唐代《千金要方》卷25中的当归散、内补敞等方.在药物的组成和应用方面都有继承和发展;治疗痔病所用的川芎、防风、乌头、肉桂,成为后世治痔的常用药,如《医部全录》卷208~209所载收肠方、大瘘方等。
孙肩明撰文研究了帛方治疽方与《灵枢》药熨方、帛书豕膏方与《灵枢》豕膏方等渊源关系,认为“《五十二病方》‘151中的古医方,正是我国方剂学发展史的源头。
”这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如果当时人们有目的地使用单味药治疗疾病,那么这个单昧药就是后人称作为单方,这样方剂的起源就可推溯至远古。
当然这推论尚需更多的史料加以证实。
但文献记载的齐国“献方”之俗应是可靠的,所以说方剂皇迟在春秋末战国初就已出现。
战国时期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工堆医方书,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复与配伍、辨证论治等内窖,可以代表战国时期《内经》之外我周方剂学的成就和水平。
参考文献汉・刘安《淮南于》卷19见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影钞北宋本《四部丛刊初编》了部第24册上143万方数据・10・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7月第8卷第7期中风病发热证治九法李瑛东巾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中风病发热系临床难治之症,其病机复杂,病情多危重.治疗常难收牟功:笔袁现就多年来诊治本病的9种方法总结如下。
1清心化癀开窍风火痰热闭窍扰种。
症见神昏,骤然腹背灼热而四肢厥冷,面赤油垢,鼻鼾气粗.口臭牙紧.舌质红,苔黄腻或黄褐,脉弦滑有力。
治当清心化痰开窍,用清丌灵注射液静滴,或安宫牛黄丸水研鼻饲或保留灌肠。
另以清营汤加减水煎鼻饲。
2通腑泻热涤痰痰热结滞,胃腑小通,痰壅热扰,神明州塞,阳热亢盛,内蒸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