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大理国的影响概论_闫峰
- 格式:pdf
- 大小:125.62 KB
- 文档页数:3
佛家文化与思政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
佛教思想强调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世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的融入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本篇论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挑战。
佛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佛教思想源于古印度的文化环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的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中部地区,当时印度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的生活困难,思想上也在寻求新的出路。
悉达多在反思生命意义和苦难的本质时,创立了佛教。
佛教思想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汉武帝的统治,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影响和变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魅力,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密切相关。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和中国的儒、道、法家等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和变革。
唐朝时期佛教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宋朝时期,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明清时期,随着禅宗和律宗的兴起,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关注,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佛法、菩提、般若。
其中,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法则;菩提是指悟道、证道、修行和成佛的过程;般若是指了解和体悟世间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只有摆脱轮回才能得到解脱和超脱。
佛教思想主张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追求智慧和慈悲。
大理的宗教文化了解多少大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城市,以其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独特的宗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当我们谈及大理的宗教文化,就仿佛打开了一本充满神秘与智慧的厚重书籍,每一页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
大理地区的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这里都有着各自的信徒和活动场所。
佛教在大理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从唐代开始,佛教逐渐传入大理地区,并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大理佛教。
在大理,佛教寺庙众多,其中崇圣寺三塔更是成为了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崇圣寺的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寺内的佛像庄严肃穆,香火旺盛。
每逢佛教节日,信徒们纷纷前来朝拜祈福,场面十分热闹。
除了崇圣寺,还有感通寺、鸡足山等著名的佛教圣地。
鸡足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和游客。
山上寺庙林立,禅意弥漫,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道教在大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道教的一些理念和信仰与大理当地的传统文化相契合,例如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阴阳平衡的追求等。
在一些古老的村落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元素的存在,如庙宇、祭祀活动等。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大理虽然信徒相对较少,但它们也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
这些宗教的传入,为大理的宗教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构成了大理多元宗教文化的和谐画卷。
大理宗教文化的多元融合,不仅体现在宗教种类的多样性上,还体现在宗教与当地民族文化的紧密结合上。
白族是大理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元素。
在白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
例如,白族的本主崇拜就是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
本主是白族村落的保护神,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本主,本主的形象和故事丰富多彩,有的是历史人物,有的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
人们通过祭祀本主,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十分广泛,其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是通过航海传入的。
后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得到传播,受到了当时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唐朝的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佛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对语言的影响。
佛教在传播中,重视用汉语进行传讲,也是为了更好的与中国民众进行沟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佛教术语及相关翻译,包括“佛教名词”,“佛教典籍”,“佛经”。
这些术语、典籍对汉语的发展与丰富也产生而极大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思想中,强调心灵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中国的道德观念、法制建设和社会文化中也有良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佛教对中国的绘画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建筑既有大型庙宇,也有普及化的妙相塔和石窟寺等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在设计与建造中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艺术还深入到中国的绘画领域,佛教造像、佛教壁画、佛教石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艺术财富。
三、佛教在中国的现状在现代中国,佛教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有很多人都是佛教徒。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佛教的发展和保护佛教的遗产。
与此同时,中国的佛教道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现代以来,创设了一些佛教团体和佛教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四、结语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在宗教信仰领域,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关注佛教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认识中,佛教被看作是来自外国的宗教,然而却在中国土地上融合、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与文化的互动,更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氛围。
本文将简单梳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当时由于受到西域文化和交通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汉代开始传播。
而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则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
一直到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到达顶峰,总共传播了十大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西域丝绸之路所提供的文化和交通的环境,还依托于当时中国社会对于佛教宗教、文化影响的需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艺术和建筑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融合。
从建筑和造像到绘画和雕塑,佛教运用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和建筑,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例如,远古时期的魏晋石窟和五代时期雪窦法师创造的木彩佛,都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2、思想和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老之后,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而佛教的兴起,则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教导逍遥,宣扬解脱,倡导无我。
这些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思想观念。
3、文学和散文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如《红楼梦》的“道场梦”,就和佛教故事息息相关。
另外,佛教的散文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尤其是在唐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佛教充塞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密宗阿吒力是云南佛教的四大系列之一,它主要分布在大理及昆明地区,为白族及部分彝族、汉族所信仰。
密宗在传入大理地区的过程中与白族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也称为白密。
大理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是云南佛教史上的重要派别,其在云南传播的历史最悠久、形态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特点最显著、影响最深远,从各个维度对其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从政治与宗教关系的视角来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与政治的互动。
一、佛教密宗是洱海地区各部族从前国家社会跃进到国家的重要文化凝聚力量唐代贞观末年,享有丰厚自然资源的洱海地区已形成十多个诏,通过相互的兼并,留下六个,史称“六诏”。
六诏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各诏都建立起较严密的政治和军事机构,拥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形成胜兵数万的六诏政权。
而这一时期吐蕃向东扩张,并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区,使唐王朝在西北、西南边疆的安全面临危机。
唐王朝非常重视与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
而洱海地区诸蛮对唐王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与白族先民政治生活的积极互动周俊华1,雷信来2,赵金元2(1.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昆明650091;2.大理学院政法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摘要]佛教密宗在洱海地区的传入,重新建构了洱海地区各部族的民族认同观念,为白族先民共同体的形成发挥了文化凝聚的功能,是洱海地区各部族从前国家社会跃进到国家的重要文化力量,成为南诏时期国家与民族之间实现积极互动的工具。
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形成了与政治权威结合、与本土文化融合、与世俗社会结构对应的僧侣和僧团组织;释儒阶层的产生是佛教、儒教与白族本土文化相互嫁接、吸收、融合的产物,从释儒到儒商,再到乡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化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白族社会彰显自身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南诏;大理国;佛教密宗;政治生活;互动[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1)09-0001-05Positive Interaction in Political Life between Tantric Buddhism and Bai Ancestors in Nan Zhao and Dali Kingdom PeriodZHOU Junhua 1,LEI Xinlai 2,ZHAO Jinyuan 2(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2.悦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Abstract 〕Tantric Buddhism has reconstructed the concept of ethnic identity and played a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i culture to form the ancient Bai community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Erhai lake region.It is an important social cultural force for ethnic groups in Erhai region to leap from pre-country period to country period and it remains a positive interactive tool among countries and ethnic groups in Nan Zhao period.Tantric Buddhism in Dali area has combined the political authority,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secular societ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onks and the monk organization.The mutual grafting,absorbing and fusing of Buddhism,Confucianism and Bai culture produce Confucianism Buddhism.The different social role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t,Confucian Entrepreneurs and squir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hed much light on their own values and functions in the Bai ethnic community.〔Key words 〕Nan Zhao;Dali Kingdom;Tantric Buddhism;political life;interaction 大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第10卷第9期2011年9月Vol.10No.9Sep.2011朝时叛时附。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
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
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教在两汉之际的传入,并且获得发展。
佛教,在与中华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华文化。
其传入,不仅对中国的艺术、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逐渐与中国哲学相互融合和相互吸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深远。
佛教在传入后,能够逐渐融入中华文化,并且影响中国哲学,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接受佛教,并且根据中国实际对佛教进行改造。
2.倡导内在超越、重视主体思维的佛教哲学思想和主张心性修养的儒道两家,均具有鲜明的心性旨趣。
心性论成为连接佛教哲学和中国原有哲学的桥梁。
3. 大乘佛教,盛行于中国,其入世思想与中国儒家历来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相一致。
它的许多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有很多想多之处。
4.中国佛教,既出世又入世。
其在发展传播过程中,迎合了人们徘徊于出世与入世间的特殊心态,深受广大士人的推崇。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表现在:
1.将孝顺父母、尊长等儒家伦理与佛家的布施、持戒、供养三宝等同起来,一齐看成是善根的“外发相”(外部表现),从而把儒家思想纳入了佛家教义。
2.在儒家和道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之时,隋朝王通提出“三教
合一”,主张儒家、道家和佛教相互吸取、取长补短。
(但有局限,王通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没有提出具体的结合办法。
)
3. 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佛教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其哲学宇宙论学说,最终,建立了新儒学哲学体系。
魏晋时期的佛教思想及其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思想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并逐渐融入中国文化。
本文将探讨魏晋时期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始于印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起初,佛教在中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认可和接纳。
直到魏晋时期,佛教才开始得到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持续传播。
在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域道路。
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更为广泛。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一些熟悉汉语和文化的外国人来推广。
这些外国人多数来自于中亚一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一位叫做康僧会的印度僧人。
康僧会不仅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教义,还翻译了佛经和许多佛教经典。
二、佛教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的入华,对于当时正处于重大思想变革和求索的魏晋时期的中国哲学有着深刻影响。
众所周知,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内,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等诸多学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革。
在这种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佛教的传入,更是为中国的哲学思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指引。
首先,佛教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空”。
空是一种对于存在的否定,一种直面无常和虚幻的态度。
佛教的空观念,影响了魏晋时期儒家和道家的哲学观念,使他们的思想更具有开放性和阐扬性。
另外,佛教思想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差别”。
“差别”是指事物并不是单纯的存在,而是通过对比而存在的。
这种认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更加把哲学的视线拓展到事物之间的比较和对比上。
综上所述,佛教思想的传入,丰富了魏晋时期哲学思考,更加塑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雕琢理念的基石,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三、佛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佛教思想对于魏晋时期文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许多文学作品也随之被引进。
这些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佛经、佛传或者有关佛教名家思想的著作。
简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摘要:佛教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早。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意为仁慈的人、清静寂默的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理念里德行善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关键词:佛教禅宗中国文化当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中国传播时,中国已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的碰撞调合,它也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变革。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自西汉以来,社会各阶层曾极力推崇的儒学,正处于衰弱状态,文人开始追求玄学中返自然,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
随着儒学礼教渐渐失势,玄学之风为文人创造比较开放的环境,也同时为佛教和禅学、般若学敞开了大门。
如此儒、玄、佛三家在激烈的碰撞、调合中也达找到了契合点。
于是到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化中的玄学与印度佛学中的禅学极其自然地走到一起。
禅宗获得了借以扎根的土壤,为后来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变革、创新直到真正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一种外来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和当地文化接触时,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印度佛教禅学在传入中国时,我们未知它的影响,但是作为印度佛学的一个部分,我们自然欣欣向之。
禅宗在中国植根、开花、结果的过程自然是离不开印度禅学那样一个温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才结成今天的硕果。
首先,印度式的“坐禅”时期,禅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珈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修习四禅、四无定色, 并结合瑜珈等修持方法创建了佛教自己的禅法。
最初, 它作为一种入定的方法, 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
随着原始佛教的不断演化发展, 原始禅法也分化成大乘禅法和小乘禅法, 它们都有各自理论体系的禅经。
禅宗的最初形态——印度禅法也在同一时期随着禅经的译介传入中国。
5前沿62008年第7期佛教对大理国的影响概论闫峰*(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提要]佛教之于大理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
一方面,佛教依附于大理统治者,与云南多民族复杂的社会政治体制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并成为大理国统治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基础;同时,由佛教为主体宗教内容而衍生出来的寺院经济和庙会,则是西南民族经济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形态。
另一方面,佛教与云南固有的丰富的巫教、本主和土主崇拜等原始宗教与文化相融合,成为云南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习俗以及社会生活起到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佛教大理国影响[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08]7)0085)03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中后期传入云南后,逐渐得到南诏统治者的利用而发展成/国教0。
大理国建立后,佛教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
其时,佛教意识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无山不寺,无寺不僧0/洱海与苍山,佛教之齐鲁0的历史阵势,以至于大理国誉有/妙香佛国0之称。
自然而然,佛教意识对于大理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习俗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
一方面,佛教依附于大理统治者,与云南多民族复杂的社会政治体制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并成为大理国统治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基础;同时,由佛教为主体宗教内容而衍生出来的寺院经济和庙会,则是西南民族经济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经济形态。
另一方面,佛教与云南固有的丰富的巫教、本主和土主崇拜等原始宗教与文化相融合,成为云南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习俗以及社会生活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与大理国的政治、经济(一)/帝僧0王国大理国时期,各种宗教文化中以佛教意识最为繁盛。
大理国建立之初,开国之主段思平就开始大兴寺庙。
5南诏野史6载:/思平丁酉岁立位,国号大理。
建灵会寺,,,重创三灵庙。
0又云: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
0[1]此后,由于段思平的崇佛,大理国王室崇佛之风愈盛。
据5南诏野史6王本、胡本等统计,大理国前期延14世,就有5位国王避位为僧;后理国8世,有3位避位为僧。
凡大理国300年间,共有8位国王出家为僧[2]。
正所谓上行下效,在大理国王室的推崇和引导下,大理国重臣高量成亦/善建伽蓝,无不周备0。
高氏相国子弟出家为僧者亦为不少。
由此,大理国一年盛一年的崇佛风尚,实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帝僧0王国。
佛教在大理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依附于大理国统治者,形成政教密切联系的政治体制。
5南诏野史6载: /段氏据云南二十二主,三百六十年。
段世有国,亦开科取士,所取悉僧道,读儒书者,以僧道为官,属亦以佛法为治。
称之为佛教国,亦未始不可。
故其民咸知佛法,易于治理。
而不尚军旅。
05云南通志6亦载:大理国/凡官属大都用佛徒以佐治理。
而佛徒亦多读儒书,故称儒释焉。
0这种/僧为官,官为僧0的政治局面成为佛教与大理国政治体制的密切联系的铁证。
并且,元初郭松年5大理行记6中谓:大理国境内/花木禅房,,至其处者,使人名利之心俱尽。
0可见,在大理国政教密切联系的统治体制下社会思维意识的佛教化。
佛教意识的宗教功能,完全指向未来,是一种对现实生活幸福的前瞻性祈祷和希冀,其目的就在于让世人安于现实,安分守己。
徐嘉瑞先生在5大理古代#85#*[作者简介]闫峰(1981-),女,山东济南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民族史。
文化史稿6一书中就曾指出:/南诏及大理国,都利用密教安抚人民以巩固其统治。
0这都说明佛教及与儒学的融合已成为大理国统治的思想基础。
此外,在军事上,佛教中的阿吒力密教把其法术应用到战争,为扶持它的大理国统治阶级服务[3]。
段思平创建大理国的过程中,就曾得到佛教徒的积极帮助。
据5南诏野史6载,段思平重用阿吒力僧董伽罗为军师,联合普遍信仰佛教的三十七夷众为帮手,终于打败杨干贞成就霸业[1]。
因此,大理国建立后,段思平/封董伽罗为相国, ,,年年建寺0。
自此,佛教与大理国统治者/联姻关系0日趋亲密。
(二)寺院经济与庙会大理国佛教的繁盛与传播促成了寺院经济、庙会等新的商品贸易、市场的经济形态的产生。
佛教在大理王室的直接资助下,政治特权、经济实力日益增长,兴建寺院蔚然成风。
段思平建国,/岁岁建寺0,大理重臣高量成亦/善建伽蓝,无不周备0。
在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兴建的佛寺颇为壮观:昆明地藏寺、西林寺、圆通寺、法定寺,晋宁法轮寺,太和崇恩寺,邓川钟山寺等一大批寺院兴建起来。
大理国佛教的兴盛繁荣,使寺院成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而随着寺院经济力量的增强, /寺院经济0由此衍生。
大理国寺院、僧侣不仅享有政治特权、赋税经济的豁免权,寺院还占有大量的田产、山林。
寺院、僧侣通过购置、增值田产,增强了寺院经济力量;通过租佃土地给劳动者,形成了佃农对寺院的人身依附关系;通过商业活动,高利贷输出等形式,寺院的经营活动也出现多元化趋势。
总之,随着寺院经济力量的壮大,寺院逐渐发展成了独立的经济单位,即寺院经济。
例如葛元声5滇史6卷八就曾记载:/段智祥建法华寺,山下田亩以供僧人0。
因此说,大理国时期开始产生的寺院经济是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是西南民族经济中最有典型意义的部分[4]。
值得一提的是,就当今世界的税收体系、福利制度也可从早期的寺院经济功能中找到其雏形[4]。
由此亦可见,寺院经济的历史影响之深远。
因而,佛教不单仅仅是一种宗教意识而已。
首先,大理国佛教的传播与社会生产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皈依佛教的少数民族往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如白、傣。
这些佛教化的少数民族要么是处在与汉族杂居的状态,要么是与汉族的经济交往较为频繁的部分少数民族。
其次,历史上这些民族地区形成的贸易集市,大部分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宗教,尤其是佛教对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商业的繁荣起过推动的作用。
例如庙会这种变相的经济交流形式最早起源于寺庙,随着唐宋佛教的盛行而逐渐繁荣,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定期贸易集市。
再者,庙会正是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活动的经济形态化产物。
所谓庙会是指在寺庙内或附近举行的娱乐、交易并举的定期集市。
随着庙会在衣食住用行等需求性功能突出,商业性活动应运而生,而逐渐发展成为定形的集市贸易。
庙会的性质也从宗教活动向商品交易活动蜕变。
例如/大理三月街0,5云南通志6载:/自唐永徽年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
0所以,在大理国历史上,由佛教为主体宗教内容的宗教活动逐渐演变成的庙会、贸易集市,对云南的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起过重要的影响作用。
庙会自其诞生就一直是西南地区盛行不衰的主要经济交流形式,且是西南民族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4]。
直到现在,这些庙会在云南的许多民族地区仍起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二、佛教对大理国的社会影响在大理国历史上,佛教不仅对政治体制、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文化传播,教育的普及乃至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方面都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佛教与大理文化及教育大理国佛教之所以兴盛,除了统治者可利用的精神工具以外,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发挥着宗教教育、文化教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宗教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宗教社会功能现象。
原始宗教的祭师或巫师,往往是本民族的知识分子。
他们掌握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并起着传承后代、教化民众的作用。
佛教之于大理国,其宗教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更为显著。
5南诏野史6载:大理国/开科取士,所取悉僧道,读儒书者,以僧道为官,属亦以佛法为治。
0郭松年5大理路兴举学校记6也称:/云南西陲,俗通天竺,徒事释氏之书。
0可见,佛教教育、教化功能的社会广泛性。
大理国既/以佛法治国0,佛教不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化的思想基石,其社会的教育、教化影响亦是鲜明。
大理国知识阶层多自称/儒释0或/释儒0,段敬全在5袁豆光敬造佛顶尊圣宝幢记6中,自称/儒释0;杨才照在5兴宝寺德化铭并序6和5褒州阳派郡嵇肃灵峰明帝记6中,自称/释儒0,而僧侣则自称/师僧0。
元代李京5云南志略6载:大理/师僧教童子,多读佛书,少知六经者。
0亦释亦儒的僧侣集团是大理国统治阶层的组成部分。
郭松年5大理行记6:/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
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选士,皆出此辈。
0大理国的知识阶层都是一些饱读儒书的佛教徒,他们广泛集中于各大寺院庙宇之中,教授佛经、儒学。
总之,佛与儒的融合,是大理国佛教繁盛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大理国时期,佛寺在大理实际上起着学校教育的作用,大理的白族僧侣称师僧,他们在佛寺中教儿童念佛经,读儒书,因而,学校不是与孔庙并立而是在佛寺之内[5]。
# 86 #同时,段思平建大理国,/岁岁建寺0。
以佛寺、佛塔、佛像等为主体的佛教文化艺术兴盛一极。
佛教文化艺术广泛承载于石幢造像艺术、佛塔雕铸技艺、寺庙建筑艺术、佛像绘画艺术等等形式之中,留下了大批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这些佛教遗迹、文物,皆创造出丰富灿烂的佛教文明与文化,构成了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云南古文化的重要象征。
例如在绘画艺术方面,大理国佛教绘画艺术世所罕见,珍贵之极。
其中,/最为恢宏,最为灿烂,至精至宝当是5张胜温画卷60[6]。
这部画卷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绘画艺术杰作,而且为研究大理国佛教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物资料。
(二)佛教与大理的社会生活习俗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教徒的观念、活动无疑会产生广泛而具体的约束与影响作用。
例如在云南众多风土人情中,佛教的传播对于大理国的姓名习俗与丧葬习俗的影响尤其显著。
在姓名命名方面,南诏时期的人名称谓方面没有夹杂佛教的意识。
而到大理国时期,白族在取名方面则多在世俗的姓与名之间加进了佛号,形成以姓+佛号+名的方式,以表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7]。
据宋代范成大在5桂海虞衡志#志蛮6/大理0条载:/乾道癸己(公元117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率以三字为名,凡二十三人,至横山议市马。
0另据大理五华楼遗址出土的5大理国故高姬墓铭6碑文曰:/,,姬,大高氏,讳金仙贵。
天下相君高妙音护之女,母建德皇女段易长顺,翰林郎李大日贤之内寝也。
0以上所提到的/观音0、/妙音0、/易长0、/大日0等均为大理国人名中的佛、菩萨的尊号;而/般若0以及未曾列举到的人名中的/金刚0、/华严0则是佛典经书的名称。
在丧葬习俗方面,佛教与大理土著巫教文化传统结合,逐渐流行火葬咒语的风俗。
据元代李京5云南志略6载:大理白族/人死,浴尸,束缚令坐,棺如方柜。
击铜鼓送丧,以剪发为孝,哭声如歌而不哀。
既焚,盛骨而葬。
0另据明5景泰志6卷一5云南府风俗6载:/土人(即当地白族人)死,则以方布令有室僧阿吒力者书咒八字,其上曰-地、水、风、火、常、乐、我、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