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区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自从踏上山区教育的这片热土,我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扎根山区的教师,我深知这里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然而,这里的孩子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们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在这里,我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
以下是我作为一名山区教师的心得体会。
一、热爱山区教育,坚定信念山区教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我深知,只有热爱这片土地,才能坚定信念,克服一切困难。
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助力他们实现人生梦想。
二、关爱学生,用心教学山区孩子们的家庭环境相对较差,他们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留下了他们在家里。
作为他们的引路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教育他们的重任。
在日常教学中,我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三、发挥特长,丰富校园生活山区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各类课外活动。
如:举办文艺晚会、开展体育比赛、组织课外阅读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我时刻以一名优秀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
我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关爱学生,关心集体,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五、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山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在工作中,我积极与同事们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
我们团结协作,共同为山区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感恩回馈,助力山区教育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山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积极回馈社会,关注山区教育事业,为更多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扎根山区优秀教师事迹中国山区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群教师默默地坚守在这里,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执着,为这些孩子带来了希望和未来。
他们就是扎根山区的优秀教师。
1、英雄教师——朱丽红位于湖南的石门县,是一个山高水长的地方,那里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
朱丽红是当地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在这里已经教了20多年了。
她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很多人家里连一本书都没有。
但是,朱丽红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教育这些孩子。
她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学校,给学生们准备早餐。
她会亲手做好饭菜,然后把它们装进一个个保温桶里,送到学生手中。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上午的学习中有充足的精力。
下午下课后,朱丽红会带着学生们一起种植花草,教他们如何爱护自然环境。
朱丽红并不是一位科班出身的老师,但她的教育理念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她主张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习中玩,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她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他们都把朱丽红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耕耘教师——张建国张建国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一名小学教师。
他在这里已经教了10年,他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的特别。
他把教育融入到了生活中,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们跟着他一起耕种、播种、收获。
在学校里,张建国有一个小菜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水果,他会带着学生们一起去种植、浇水、施肥。
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又能学到生活中的技能。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除了教育方面,张建国还会关心学生的生活。
他会经常到贫困生家里看望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他的这些举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和关爱。
3、心灵教师——王文王文是云南省的一名小学教师,他在这里已经教了15年。
他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的特别,他主张让学生们在爱的氛围中成长。
他会经常跟学生们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扎根山区教育,成就美丽人生——记xx县xx小学梁xx先进事迹提起xx小学,人们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一所被省评定为“广东省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基地”的体育名校,也一定会自然地想到该校的一位普普通通、质朴无华,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梁xx。
是他,用自己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在教坛上默默耕耘,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体育苗子,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自己平凡而又灿烂的人生。
一、情倾教坛,忘我工作30多年前,梁xx高中毕业,看到家乡体育教学落后的面貌,出于一种最朴素的想法:发展家乡的体育事业,参加了教学工作。
多年来,他暗暗地把“甘为人梯不言悔,愿作红烛照他人”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并深化在教书育人工作中。
梁xx一直扎根山区农村从事自己热爱的体育教育事业,认真对待每项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积累经验,走在全镇体育教学课改的前沿。
梁xx体育课的理念是:储备体能,发展技能,注重细节,回归课堂。
日常教学中,梁xx总是一丝不苟地制订计划编写好教案,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力求自己上的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喜欢,又能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正是这样,梁xx的课堂已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教学特色,体育课有序而精彩,同学们都十分喜欢他。
梁xx工作主动积极,责任心强,在处理生活与工作关系时,常常把事业的法码放重一边。
记得有一次,那是1990年秋天,他的女儿患了“肠梗阻”疾病,病情十分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急需到县人民医院留院治疗,在这紧急关头,梁xx只向学校请了半天假,办妥了住院手续,来不及陪伴一天自己的女儿就匆匆赶回学校给孩子们上课了。
因为梁xx深深懂得:自己的女儿固然需要亲人的照顾,而全校的几百个孩子更加需要老师上课,我决不能因为自己个人的事情耽误了孩子呀!有好几回,他由于工作过度劳累病倒了,学校领导多次劝说梁xx休养一段时间,调理好身子再上班,但几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刘秀祥说未来他将继续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刘秀祥,一位来自山区的教师,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爱心为根本”,他把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注入到教育中,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刘秀祥说,未来他将继续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他坚信,只有让孩子们掌握知识,才能让他们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他们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家乡。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学习中受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
刘秀祥的教育理念深受人们的赞赏,他的教育行为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他把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注入到教育中,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让他们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他们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家乡。
刘秀祥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他将继续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们在学习中受益,让更多的孩子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
扎根山区育桃李风雨兼程心无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偏僻的静宁县细巷镇朱张小学,年近花甲的祁老师老师坚守40年,为乡村教育事业默默地耕耘奉献,只为将孩子们送出大山。
半世时光,风雨兼程,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教育之歌。
从静宁县细巷镇出发,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行走约半小时车程,就到了被层层大山环抱着的朱张村朱张小学,校园内24间砖木结构教室、教师宿舍左右排列,校园正中迎风飘扬的国旗格外耀眼。
“这是汽车”“这是火车”“这是光头强”……笔者循声来到校园西南侧的一间教室门口朝里看到,一位教师正在指导一名小男孩阅读画册,说出画册中的内容,他们的身旁摆放着积木、篮球等各种玩具。
这位老师就是朱张小学校长祁老师,孩子是西华社的贾银风。
“贾银风家情况比较特殊,他母亲双目失明,没上过学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奶奶已去世,他主要靠爷爷抚养。
这孩子特别懂事。
”祁老师对笔者说。
下课后,祁老师老师领着贾银风拍篮球、踢足球。
这时,在一年级上学的贾银风的姐姐贾银圆也迫不及待地加入进来。
看着两个孩子灿烂的笑脸,祁老师老师欣慰轻松地微笑着。
朱张学校现在只有这两名学生,为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基本权利,细巷镇学区安排他和张卓老师担任着这两个孩子的教育教学和上下学护送工作。
宽敞空荡的校园虽然只有他们师生四人,但上课、课间活动一如既往地正常开展着。
祁老师和张卓既是老师,也扮演着父母的角色,一起呵护着两名学生成长。
中午12时,祁老师领着贾银风和贾银圆离开校园,将姐弟俩送到一公里外的家里。
祁老师说:“考虑到农村人忙,我这四十多年,一直坚持将学生带到家里,交到大人手中才安心。
”返回学校门口,看着空荡荡的校园,祁老师老师动情地说起自己的从教经历和朱张小学的曾经。
1982年2月,祁老师从静宁县细巷中学高中毕业,带着家人的期盼和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进入了细巷镇朱张村朱张小学任教,走上讲台,一站就是40年。
“我初到朱张小学,这些房子都是土房子,下雨天漏水。
”祁老师指着眼前整齐排列的砖木结构教室和教师宿舍说,“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我征得父母同意,把自家的椽檩一根根扛运到学校,又动员老师们自发修缮屋顶,下雨天孩子们才不受漏雨的苦头了。
扎根山区,无私奉献——记济源市王屋一中教师刘坤云梦想拥有雄鹰的翅膀,梦想看到超越的辉煌,却发现他的翅膀早已给了挚爱的学生。
在每一次雏鹰展翅的试飞里,在每一声理想扣击天堂的回响里,他执著于自己的追求,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
这就是他,一名普通山区教师的心声。
16个春秋寒暑,16年朝晖夕阴,扎根于山区教育这块沃土,他无怨无悔。
16年坚守,他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孩子的未来。
16年坚守,他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山区孩子的成长。
他只愿把满腔热血献给山里的孩子;他只愿把勤劳智慧融入三尺讲台;他只愿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他只愿山里孩子走出大山,去创造美好未来。
一、激情满怀,无私奉献他,1998年6月毕业于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风华正茂。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报纸上看到山里孩子求知的眼神,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毅然告别家乡,远离亲人,来到千里之外的陌生环境中,扎根山区,一干就是16年。
他也曾动摇过。
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他有过后悔。
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他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
作为教师,他不能对他的学生不负责任,唯有舍小家为大家!凭着这种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他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告诉自己要用心地做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地处理班级里的每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他播种阳光,收获了春天。
所以,他面对世人的不解不曾退却;面对众多的诱惑不曾动摇;面对雏鹰般跃跃欲飞的学生,他依然风里雨里、脚步坚定、豪情满怀!二、率先垂范,身教感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教育学生时,他想“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
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他总是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所以,当他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他首先做到忘我工作和刻苦钻研;当他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他没有指手划脚、拈轻怕重,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当他希望学生文明有礼时,他没有一味讲道理,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学生的言行。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扎根于偏远的山区乡村,用他们的知识和爱心,为孩子们筑起一座座知识的桥梁。
他们,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山区乡村教师。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青山绿水间,他们早已迎着朝霞,踏上了新一天的征程。
他们不是普通的教师,他们是山区乡村的希望播种者,是孩子们心中的明灯。
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坚守与奉献。
一、山高路远,初心不改山区乡村,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
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们的关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
他们知道,这里的孩子更需要知识,更需要教育。
李老师,一位来自城市的志愿者,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山区乡村。
他说:“我来到这里,就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就这样,李老师在山区乡村一待就是十年,他的课堂,成了孩子们向往的天地。
二、传道授业,倾注心血在山区乡村,没有豪华的教室,没有先进的设备,甚至没有稳定的电源。
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热情。
他们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着希望,用知识为孩子们点亮未来。
王老师,一位老教师,他已经在山区乡村奉献了二十多个春秋。
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因为他总能用最简单、最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复杂的知识。
王老师说:“我愿意用我余生的全部,去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三、关爱学生,无私奉献山区乡村的孩子,往往生活在贫困、孤独的环境中。
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是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亲人。
张老师,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用自己的积蓄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用自己的关爱陪伴着他们成长。
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我只是想尽我所能,让他们都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四、传承文化,铸就未来山区乡村,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之地。
老师们不仅教授孩子们知识,更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他们。
扎根山区情系教育化州市那务中学陈燕平扎根山区农村教育痴心不改。
一路走来,21年风雨兼程,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演绎着生命的精彩。
陈燕平老师用她无私的爱编织着她的梦想,用她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她的花草……一、矢志不渝,扎根山区教育陈燕平老师1998年毕业于江西省吉安师范学院,同年7月分配到化州市播扬镇(距离市区70多公里)第二中学任教初中英语。
因教学业绩突出,她于2001年9月调入那务中学(距离市区60多公里)任教至今。
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山区人民的热爱,21年来,她矢志不渝,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山区教育这块贫瘠的热土上。
从踏上工作岗位那一刻起,陈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信念从没有动摇过。
俗话说:“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21年来,许多教师因为无法忍受山区教育较差的环境条件而纷纷调离或下海经商。
她自己也有过出城的机会,也有过转行的机会,但她都放弃了。
她说:“我舍不得这个我深深依恋的温暖大家庭,舍不得这些亲如兄弟姐妹的同事,更加舍不得这群纯朴可爱的孩子。
”陈老师立足山区教育事业从未离开过。
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和岁月都献给了化州北部山区教育。
十多年来,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她坚持担任班主任。
在陈老师看来,担任班主任工作,不是任务,也不是评职称的需要,而是一份关乎责任和爱的事业。
她深深地知道,关爱农村留守学生、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但是政府和学校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此中,班主任可以做得更多。
于是乎,下乡家访便成了陈老师工作的常态。
这些年来,她下乡家访的足迹跑遍了那务镇80%以上的村庄,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每当课余、节假日,总见到陈老师骑着摩托车,或单身一人、或领着班干部,走在化北山区的乡村小路上。
即使家访到晚上十一点,带着疲惫,风里来,雨里去,陈老师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一竿斜阳中,广东省优秀乡村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的身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二、呕心沥血,关爱留守儿童那务镇是个化州市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镇。
优秀教师论文扎根农村教育事业_无怨无悔(共5篇)第一篇:优秀教师论文扎根农村教育事业_无怨无悔扎根农村教育事业,无怨无悔我是一名扎根乡村三十余年的普通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之路,潜心教书、老实做人,无怨无悔。
三十年前,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的神圣情感,我走上了三尺讲台。
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我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
在那一方黑板前,以事业为重,用真诚教书,用爱心育人。
潜心历练,植根课堂。
要想培育出合格的学生,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记得我刚刚参加工作那年,当我踏入那宽敞洁净的教室,看到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脸庞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教好书育好人的激情欲望油然而生。
但由于当时太年轻,许多家长对我都不信任,当时我精神压力特别大。
在学校领导和同行们的鼓励下,我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从此以后,我一面向老教师请教管理班级的经验,一面在抓教学上狠下功夫。
为增强集体凝聚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锲而不舍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下来,我负责的班级学风浓厚、秩序井然。
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赢得了家长的赞许。
教育改革的今天,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我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使命,勤学不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经过了不懈的努力,终得梅花扑鼻香。
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听你讲课真是一种享受”。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不断积累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形成一套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真诚关爱,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用浓厚的爱心来浇灌他们的心田。
我认为“爱心是伟大的,是教师的天赋,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
扎根山区教育
——向红勇教师先进事迹
向红勇老师2005年毕业于遵义师院物理系,同年八月到偏远的山村正安县杨兴乡桐梓学校任初中物理教学。
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一.春风化雨育新人,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感召学生
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向红勇老师深刻地领会到教师的人格和品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一点指导着他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感化、轻惩罚,始终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言谈举止影响学生。
对贫困学生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以言行抚慰他们敏感的心灵,在精神上给予支持。
他班的冯东霞同学,家庭贫困,总觉得低人一等,向红勇老师在观察到此事以后,鼓励她展示自己的特长,多给她机会,渐渐地冯东霞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学校举行的理科综合技能比赛中,冯东霞及另外两名同学荣获班级一等奖,冯东霞体验到了大家庭的温暖,重拾自信。
他所带班级于2008年荣获全乡统考第一名,并于2010年被评为“乡级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二、班级管理特色鲜明、扎实有效、成效显著
教育是一门艺术,他在教育工作中,不但有着一腔热情,而且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讲究技巧。
他的班主任工作能力也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工作富于开创性。
1、班级的日常管理长抓不懈,注重营造良好的班风。
平时一走进教室就看卫生, 严格限制同学们在教室内吃零食,以免学生养成不良的卫生习惯。
所带班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纪律严明. 在年级中,迟到人数最少,出操率最高;教室卫生情况好,多次获流动红旗和卫生评比第一名。
2、选拔、培养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实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所带班级凝聚力强,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屡获殊荣。
向红勇老师所带班级,班干部从来都是经过自主报名、竞聘上岗的程序产生,还独具一格地创立了班干部监督机构,一改原来单纯的“班干部监督普通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
在他的指导下,班委会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办一次班会活动,主题形式自选,先后开展了<<安全问题>>、<<学习经验交流>>、《音乐之声》等班会活动,采取了问答、辩论、小品、歌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形成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风。
3.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风浓厚,成绩辉煌。
向红勇老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习惯好,不论哪个学科,下课后老师周围总是围满了问问题的同学。
任课老师们都说:“我们累并快乐着。
”数学.物理.音乐.体育等多位老师选择他的班上公开课,获得广泛好评。
三、常规教学为立教之本、成绩优异
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教师首先要站好讲台,不能愧对学生。
这份朴实的责任心使他几年来扎扎实实搞好常规教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注重提高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
他所带的班级在中考中物理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向红勇老师乐于思考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勤于学习、思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珍惜每一次学习培训的机会,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工作的尽职尽责,教育教学成绩的出色,使他在学校赢得了广泛地赞誉,他自从工作以来年度考核都得到了好评,昨天已经过去,未来在于耕耘,虽然脚下的泥土并不肥沃,开拓事业的铧犁还很沉重,但他坚信:只要努力耕耘,施肥浇灌,收获定会一年胜过一年。
杨兴乡中心完小
201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