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花生品种系谱性状演变研究(英文)
- 格式:pdf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7
花生基因进展一、花生简介1、拉丁语学名:Arachis hypogaea;英语名: peanut, or Groundnut别名:长生果、长寿果、长果、番豆无花果、唐人豆。
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
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以与鸡蛋、牛奶、肉类等一些动物性食物媲美。
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适宜制造各种营养食品。
美国人倾向于利用花生酱等取代肉类食品作为摄入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2、花生的营养价值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种子含油45~55%,少数品种可达60%左右,是大豆的2.5倍多,比油菜籽高20%以上。
花生的蛋白质除大豆(与大豆相当)外,没有一种粮食比得上它。
花生中的蛋白质极易被人体吸收,吸收率在90%左右。
花生油是80%不饱和脂肪酸和20%饱和脂肪酸的甘油脂混合物,脂肪酸、油酸占33.3~61.3%,亚油酸占18.5~47.5%,品质优良,气味清香。
因此,花生被称为植物肉是当之无愧的。
(来自天涯社区)总结:花生的营养价值之高,就连被称为高级营养品的一些动物性食品,如鸡蛋、牛奶、肉类等,在花生面前也甘拜下风。
美国人倾向于利用花生酱等取代肉类食品作为摄入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花生的产热量高于肉类,比牛奶高20%,比鸡蛋高40%。
其他如蛋白质,核蛋素,钙,磷,铁等也都比牛奶、肉、蛋为高。
花生中还含有A、B、E、K等各种维生素,以及卵磷脂、蛋白氨基酸、胆碱和油酸、落花生酸、脂肪酸、棕榈酸等。
可见,花生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而又较全面,生食、炒食、煮食均可,尤其是炒花生,香脆味美,余味深长。
二、花生的产业化世界主要的花生消费国,利用花生的模式不同。
发达国家消费花生以食用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则以榨油为主,如印度有80%、中国55%的花生用于榨油。
美国所产花生仅15%用于榨油,且大部分都是那些次等或工业下脚料花生米,美国人每年要消费掉2721.6t花生和3175.2t花生酱,人均消费花生3kg左右。
本研究系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和泉州市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
文中品质测定和抗病性鉴定结果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段乃雄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陈永水,46岁,大学,副研究员 花生科技Peanu t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1999年增刊福建花生种质资源特征特性的鉴定与分析陈永水叶贻勋洪敦章庄卫东(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晋江362212)提 要 为探索已收集到的104份福建省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采用田间种植、室内测定方法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观察鉴定。
结果表明,福建花生种质资源较为丰富,不仅有经济性状良好的种质,也有高抗褐斑病、青枯病的材料,而且还有高蛋白、高脂肪、高油酸或亚油酸含量以及高油酸 亚油酸比值的基因源。
这些优异种质可供今后开展花生高产、优质、抗病育种利用。
关键词 花生;种质资源;性状鉴定福建花生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引进花生的省份之一。
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工选择,已创造了丰富的花生种质资源。
虽在50年代中后期就进行了资源的征集、观察等工作,但未作系统的鉴定研究。
为此,结合承担“七五”、“八五”国家花生种质资源攻关项目的部分研究内容,对本省已收集的104份花生种质资源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观察鉴定,为今后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花生新品种选配亲本时提供依据。
1111供试材料104份,其中珍珠豆型84份,多粒型3份,龙生型5份,普通型12份。
112田间种植春播,试验地为沙质壤土,偏酸性,肥力中等,排灌方便;采用顺序排列法,不设重复,每份资源种植10m 2,珍珠豆型和多粒型畦宽(带沟)1m ,畦长10m ,畦植3纵行,双粒穴播,穴行距20×20c m ;龙生型和普通型畦宽(带沟)018m ,畦长1215m ,畦植2纵行,双粒穴播,穴行距2616×2616c m ;其它栽培技术同品比试验。
113主要经济性状鉴定成熟时随机取样考种,每份资源取10株,考察主茎高、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单株生产力等。
花生新品种引进试验初报高峰【摘要】2015年引进9个花生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泉花557、桂花193和桂花69产量较高,比对照品种泉花7号增产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且抗逆性强、病害发生轻,可在福清市进行扩大示范种植.【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花生;新品种;品比试验【作者】高峰【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农业服务中心 350300【正文语种】中文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栽培面积在油料作物中列第2位,总产位居油料作物之首,占50%以上[1]。
花生也是福清市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 1万 hm2左右。
目前福清市种植品种主要有泉花7号、闽花6号等,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为福清市花生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因其应用时间较长[2-6],退化混杂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生产上急需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
2015年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泉州综合试验站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引进9个花生新品种在福清市城头镇进行品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1.1 参试品种参试花生新品种共9个,分别为桂花193、桂花69、贺油15、湛油16、粤油41、粤油18、贺花1号、泉花557和汕油52,以福建省主栽品种泉花7号为对照。
1.2 试验设计试验田设于福清市城头镇凤屿村,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上,地力均匀。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
小区长方形,面积13.3 m2。
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畦带沟宽1 m,畦植2行,株行距26.0cm×14.0 cm,穴播2粒,折合每667 m2播种1.91万粒。
田间管理按当地大田生产水平进行,治虫不治病。
2.1 丰产性分析2.1.1 荚果产量各参试品种荚果产量见表1。
Chr01-Chr11 Chr02-Chr12 Chr03-Chr13 Chr04-Chr14 Chr05-Chr15 Chr06-Chr16 Chr07-Chr17 Chr08-Chr18 Chr09-Chr19 Chr10-Chr20 subA-subB subA-subB subA-subB subA-subB subA-subB subA-subB subA-subB subA-subB subA-subB subA-subB
特异扩增有关,栽培种花生R基因数量显著减少是栽培种驯化过程抗性下降的原因,花生油脂代谢基因的选择性扩增和丢失是栽培花生高油产量的原因。
根据基因共表达模式构建了花生油脂代谢网络,为花生油脂含量和品质改良奠定了基础。
初步揭示了花生特殊固氮机制的遗传基础。
(4)课题组深入揭示了栽培花生的起源、物种进化和栽培驯化。
主要揭示了栽培种花生起源于前42~47万年,否定了栽培种花生起源于6600年前,且人类参与了栽培种花生起源的报道;栽培种花生四倍化后亚种和变种是独立演化的,是天然杂交产生的后代变异系被迁移到不同生态区域分别栽培驯化形成的;2个野生种正反交加倍后的人工四倍体保留不同倍数的亲本基因组含量,进一步佐证A. duranensis可能不是栽培种的祖先;现代花生遗传改良培育的优良品种,是聚合2个亚种的优良基因组成分的结果,研究鉴定了无冗余的1720万个SNPs和450万个InDels (大部分自来人工四倍体),为基因定位、克隆或目。
14个花生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加工属性综合评价作者:江巍李春维周美玲蔡建荣何胜生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21年第06期摘要:从收集引进的花生品种中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作为亲本,利用系谱法杂交选育出14个花生新品系,以龙花128为对照,开展比较试验及加工属性鉴定。
结果表明:综合产量、品质及加工属性考察,14个花生新品系中龙花182、龙花1821、龙花184、龙花186和龙花194等5个品系田间长势良好,荚果产量均比對照增产3%以上,籽仁产量增产2%以上,双仁果率>78%,蛋白质含量>28%,含油量≤49%,油亚比≥1.1,出仁率>82 g·hg-1,纯质率>89 g·hg-1,综合表现优异;其中龙花182的荚果产量及籽仁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其双仁果率81.4%,蛋白质含量29.1%,含油量48.6%,油亚比1.1,出仁率82.6 g·hg-1,纯质率94.2 g·hg-1,各项指标均符合加工咸酥花生的标准,可进一步开展品种登记加以推广利用;其余4个品系可作为后备品系继续参加试验。
关键词:花生;新品系;比较试验;品质;加工鉴定中图分类号:S 5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2301(2021)06-0045-07DOI: 10.13651/ki.fjnykj.2021.06.008Abstract: The peanut varieties suitable for the local cultivatio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introduced peanut varieties as the parents, and 14 new strains of peanut were bred by hybridization by using the pedigree method. Longhua 128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o carry out the comparative test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cessing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yield, quality and processing properties, Longhua 182,Longhua 1821, Longhua 184, Longhua 186 and Longhua 194 of the 14 new strains of peanut grew well in the fiel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d yield and kernel yield were increased by more than 3% and 2%, the double kernel fruit rate>78%, the protein content >28%, the oil content ≤49%, the kernel yield>82 g·hg-1, and the pure matter rate>89 g·hg-1, showing that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as excellent. Among which, the pod yield and the seed kernel yield of Longhua 182 were the highest 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double kernel fruit rate was 81.4%, the protein content was 29.1%, the oil content was48.6%, the kernel yield was 82.6 g·hg-1, and the pure matter yield was 94.2 g·hg-1. All the indexes were in line with the processing standard of salted criscoating peanut, so Longhua 182 could be further promoted and utilized through the variety registration. The other 4 strains could be used as the backup strains to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ment.Key words: Peanut; New strains; Comparative test; Quality; Proc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龙岩咸酥花生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是福建省重要的地方特色花生加工产品,更是我国烤花生类产量及规模最大的产品之一[1-3]。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5, 41(6): 979 987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 DOI: 10.3724/SP.J.1006.2015.00979栽培种花生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茎高和总分枝数QTL 分析成良强唐梅任小平黄莉陈伟刚李振动周小静陈玉宁廖伯寿姜慧芳*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30062摘要: 栽培种花生是异源四倍体, 基因组大, 构建花生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的工作缓慢。
本研究以遗传差异大的亲本组配杂交组合富川大花生×ICG6375构建F2作图群体, 采用公开发表的2653对SSR引物, 构建了一张含有234个SSR标记、分布于20个连锁群的栽培种花生遗传图谱。
该图谱覆盖基因组的长度为1683.43 cM, 各个连锁群长度在36.11~131.48 cM之间, 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在6~15个之间, 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7.19 cM。
结合F3在湖北武汉和阳逻环境下的主茎高和总分枝数鉴定结果, 应用WinQTLCart 2.5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
共检测到17个与主茎高和总分枝数相关的QTL位点, 贡献率在0.10%~10.22%之间, 分布于8个连锁群上。
综合分析武汉和阳逻环境的鉴定结果, 获得重复一致的与主茎高相关的6个QTL, 其中qMHA061.1和qMHA062.1位于连锁群LG06上TC1A2~AHGS0153标记区间, 贡献率为5.49%~8.95%; qMHA061.2和qMHA062.2位于LG06上AHGS1375~PM377标记区间, 贡献率为2.93%~5.83%; qMHA092.2和qMHA091.1位于连锁群LG09上GM2839~EM87标记区间, 贡献率为0.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