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业银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以山东分行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53.07 KB
- 文档页数:3
农业银行三农领域服务研究报告1. 引言农业银行作为我国的重要金融机构之一,一直致力于服务三农领域,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本报告旨在分析农业银行在三农领域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2. 三农领域金融服务需求分析2.1 农业领域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对金融服务的渴求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农业银行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2.2 农村领域农村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
农业银行应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关注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2.3 农民领域农民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涉及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消费升级和农民社会保障等方面。
农业银行应关注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符合农民消费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3. 农业银行三农领域服务现状分析3.1 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在三农领域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农户贷款、农村企业贷款和农业项目贷款等。
农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降低贷款利率,以满足三农领域的融资需求。
3.2 结算业务农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在三农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地区支付设施不完善,农村居民对电子支付的接受程度较低等。
农业银行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支付设施建设,推广电子支付,提升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水平。
3.3 保险业务农业银行的保险业务在三农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市场份额较小。
农业银行应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广农业保险和农村居民保险,提高农村地区的风险保障水平。
4. 农业银行三农领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4.1 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农业银行在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农行数字化发展的成功案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农业也不例外。
农业银行(农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金融机构之一,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发展,以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农行数字化发展的背景、数字化服务的创新以及数字化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农行数字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农行数字化发展的背景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农业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使命。
然而,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和农业企业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数字化转型,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二、数字化服务的创新农行在数字化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化服务,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首先,农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农村金融信息系统,实现了农村金融数据的互联互通。
这一举措打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使得农民和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操作。
其次,农行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通过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农行开发了一系列的农业智能化产品,如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农业物联网系统等,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农行还推出了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数字化金融产品,方便农民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易。
通过手机APP和二维码支付等方式,农民可以方便地进行购物、转账等操作,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三、数字化带来的影响农行数字化发展的成功案例,不仅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也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数字化服务的推出,使得农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金融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农业政策和市场信息,借助金融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经营风险。
全文共计5589字农业银行实施服务“三农”市场发展战略基本思路
实施服务“三农”、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必须始终把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农行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作用。
笔者通过专题调研,初步形成了继续做好信贷服务既是实施服务“三农”、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有效发展、培育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的有效途径的基本思路。
一、明晰市场定位
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行在县域商业金融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农行大部分资源配置在县域,已形成了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业务技术,做好市场定位能更好地把握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
要坚持“进城”而不“离乡”的经营思路,多方筹集支农资金,积极调整信贷市场定位,把资源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农业基础设施等优势行业和领域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不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区域定位上,努力拓展城区、重点乡镇业务市场,使其成为业务发展和生息赢利基地。
整合全行各种资源,加强城区、重点乡镇的
1。
农行服务“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问题及对策摘要:农行四平分行作为农行服务“三农”的试点行,将“立足三农,服务城乡”为己任,在支农信贷投放、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户贷款暴露出的风险问题也值得关注。
本文通过对农行四平分行服务“三农”工作情况的分析,揭示了农行服务“三农”工作对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行自身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三农”信贷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农户贷款风险2008年,农行四平分行被农总行确定为服务“三农”试点行,该行将“立足三农,服务城乡”为己任,在支农信贷投放、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户贷款暴露出的风险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农行四平分行共有63个营业网点。
其中:县(市)支行4个,县域网点46个,农村乡镇网点23个。
在岗员工1286人,其中县域“三农”客户经理194人。
服务“三农”试点以来,累计发放涉农贷款86.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农户贷款近70亿元,累计发放惠农卡72万张。
二、服务“三农”的主要方式(一)积极创新“三农”贷款方式,增加“三农”信贷投入1、努力探索,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户保证担保贷款。
在服务“三农”试点期间,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风险难控制问题,该行积极探索贷款方式创新,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农户保证担保贷款,有效增加了农户贷款的投放额度。
一是“农行+公司+农户”贷款方式,主要是由公司为其下属农户提供担保,然后由农行贷款;二是“农行+合作社+社员”贷款方式,主要是由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其社员提供担保,然后由农行贷款,解决了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生产资金不足问题;三是“农行+担保公司+农户”贷款方式,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四是“农行+信用村+农户”贷款方式。
选择经济基础和村民信用好的村,实行整村推进发行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五是“公务员+农户”贷款方式等。
农行面临问题与对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既有效的弥补了市场机制缺陷,又充分发挥了政府调控、示范引导和中介服务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现行农发行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3显凸现,制约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农发行改革,推动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发行业务发展现状2004年以来,农发行进人了业务转轨与扩展阶段,开始逐步向全面市场化过渡。
农发行在单一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发展了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及商业性贷款业务,业务范围从粮棉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全面支持粮棉生产、流通和加工领域,甚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小企业等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逐步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
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农发行的信贷总量快速扩大。
2004年末,农发行贷款余额为7189.84亿元,2010年末增加到16710.6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14.2%。
农发行全力做好粮棉油收储信贷工作,2005-2010年,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8275亿元,每年支持收购的粮食占商品量的60%左右、棉花占总产量的50%左右;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2007年业务开办以来,三年时间贷款余额达4682亿元,年均增长120%;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20o5—2010年累放贷款4968亿元,支持龙头和加工企业7673个,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整体经济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自信贷业务领域放宽以来,农发行的经营业绩实现了重大跨越,营利能力不断提高,经营利润大幅增长。
农行运营管理新思路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农村金融的发展,农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之一,在运营管理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改进。
本文围绕农行运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思路和建议,旨在为农行提供新的运营管理思路,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
1. 引言农行作为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承担着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农行的运营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农行需要思考和探索新的运营管理思路。
2. 问题分析2.1 农行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农行运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缺乏个性化服务:农行在对农户的金融需求进行评估时,往往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方式,并没有针对不同农户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信息流通不畅,农户对于农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了解不足,而农行也缺乏对农村市场需求的全面了解。
•核心竞争力不足: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农行在某些方面的产品创新力、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导致竞争力不足。
2.2 问题产生的原因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对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了解不足•农行内部流程的僵化和繁琐•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3. 新思路与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农行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3.1 增加个性化服务农行应该加强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和了解,针对不同农户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可以建立个人化金融顾问团队,通过与农户的沟通和了解,为其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方案。
3.2 加强信息传递与沟通农行应该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对于农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
可以在农村地区设立信息服务站点,定期组织宣传活动,向农户普及金融知识,并为其解答疑问和提供咨询。
3.3 创新产品和技术应用农行应当加强对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推出一些针对农村市场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如农村微贷款、农产品质量保障保险等。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70XIANGCUN KEJI 2021年2月(上)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徐贺睿(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要]农业金融发展,是促进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本文依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分析山东省农业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山东省农业金融的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山东省农业经济稳定展,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金融;山东省[中图分类号]F323;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4-70-3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大力发展农业金融,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是农业生产大省,但农业金融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大力发展山东省农业金融,是实现山东省乡村振兴目标的必然要求。
1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农业金融发展现状1.1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战略倾斜2018年,山东省已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重点立足农村,有多家股份制银行如民生、光大等已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同时多家农商银行与县(区)级政府签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
截至2018年年底,山东省扶贫小额信贷余额81.58亿元,惠及贫困人口31.32万,银行业县域及以下设立标准化网点8558个,占网点总数的60%;县域及以下安装运行各类电子机具56.86万台,对县域及偏远行政村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1]。
以上数据表明,山东省十分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多家银行积极响应政府发展乡村的战略,积极推进农业金融进乡村,已初步形成如东阿阿胶、菏泽牡丹等特色农业金融产品,并取得一定成效,从而促进了山东省乡村经济发展。
1.2农业存贷款逐年增加目前,山东省正在积极推进农业金融发展,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发展贷款不断增加,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