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路上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5篇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在路上,寻找,开拓。
在路上,思考,成长。
这一次与九一班的孩子共赴中考复习备考的征途,开启又一次重新出发的全新旅程。
本学期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端正思想,以生为本认真学习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把关爱学生作为立业之本,本着对一切学生负责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二、深入钻研,认真备课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能够驾驭教材。
初三下半学期就要进入综合复习阶段,所以要认真钻研每一册教材,结合考试考点对每册教材都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对知识点做好分类、归纳和总结,不上无准备的课,带领学生扎实系统的做好复习。
三、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初三后阶段学生往往会出现浮躁心理,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朗读、讲练结合、小组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力争使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
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当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懒懒散散,或旁若无人的说笑,或毫无顾忌的睡觉等违纪行为时,要以平和的心态调控课堂教学,尽量不使课堂受到冲击,最大限度地提高授课质量。
四、研究学情,有的放矢。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
而学生是被教的主体。
所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意志力薄弱、学习基础较低、家长因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或过分溺爱等给孩子造成的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学生的不断劣化等诸多棘手问题,学期初就准备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
因此,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了有计划的辅导。
五、针对考点重点,各个击破。
《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篇一读一本优秀的书,我们能遇见美丽的灵魂。
把生命凝结在语言文字中,能够遇见最好的自己。
这,肖培东老师做到了。
人,因思想而伟大。
一个人,真正能做到“群体穿越〞,抵达这个美好的世界,那得要拥有我们所不拥有的才情和孤独。
于此,生命的精彩只能交给时间,毋须追逐,一切自然而然了。
肖培东老师所著的新书《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语文教育界的大事情。
在众语成文的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蔚为大观。
而能够“浅浅地教语文〞,坚守语文的本真,真正站在学生和语言文字的起点来灵动地教语文,让语文美好绽放,这,恐怕,我们要一辈子的修行。
《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新书与2023年1月出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一道,成为肖老师语文人生的最好礼物。
语文,只有对其爱得深沉,才能参悟其中的奥秘,也才能融进自己的生命里。
没有语文的走遍千山万水,没有一堂堂课的铺陈,没有苦心孤诣地反思,没有无数个不眠之夜,怎么可能有教育的美好姿态?浅浅地教语文,教的不仅是语文,更是让我们找寻到了不知何时何地失去的青春吟唱。
原始的,纯洁的,真诚的,重拾我们教育的和语文的初心。
任生命一天天的流逝,那永不改变的却是“一颗不近黄昏的心〞。
3月6日下午,当我得知肖老师的专著《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在原创图书的微店购置后,时不我待,二话不说,找到网址,点击翻开,赫然在目的便是封面印有七个大字的书名——教育的美好姿态。
这书名竖行排版,方方正正,简简单单。
即使看看书名,就能让人想象得到肖老师是一位有生命情怀的语文人。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人心急躁,为名为利,人们走得太快,太远,忘记了生命最本来的样子。
真的能够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思考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生,并能用心写成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感动,这,需要有怎样“真实,灵动,大气,细腻〞的灵魂。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九年级语文答案说明1.主观题答案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可;如果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除有特别说明的题目外,答案中出现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但扣分不得超过该小题的分值。
3.附加题给分应从严。
题号分值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241 10 (每句1分,每句多、错、漏1字扣0.5分,扣完该句分值为止)(1) 1 蜡炬成灰泪始干(2) 1 沉舟侧畔千帆过(3)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 2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5) 4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 4 (1)拮据(2)亵渎(3)根深蒂固(4)自吹自擂(每词1分,错一字该题不得分。
)3 3 C【解析】C项中“鳞次栉比”本意是像鱼鱗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这里用来形容街道,用错对象。
4 3 A【解析】该选项否定不当,应删掉“防止”或“不再”5 4 (1)(2分)示例一:品功夫茶是盛行于闽南、潮汕地区的风俗,讲究品饮功夫。
示例二:功夫茶起源于宋,盛行于闽南、潮汕,讲究沏泡品饮功夫。
(答出“盛行于闽南、潮汕地区”给1分,答出“讲究品饮功夫”或“讲究沏泡品饮功夫”给1分,语句不够通顺可适当扣0.5分)(2)(2分)示例:功夫茶如诤友,先苦后甘,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开放性题目,根据学生答题灵活给分,能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给1分,语句通顺、表达优美给0.5分、书写工整给0.5分)二 46(一) 106 3 (1)消失(2)意趣、情趣(3)尽力(每小题1分)7 4 (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2分)(关键词:雾凇沆砀一)(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啊!(2分)(关键词:回,转,翼然,临,判断句式)8 3 B 【解析】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二) 99 3 C【解析】A项前者为“连词,表目的,来”,后者为“介词,凭借,借助”。
教师悦读张宏:在路上,看风景人物·成长三件事我是一位教龄十七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对海德格尔所说的“教育者要比受教育者更可教”笃信不疑,并以此时刻自我提醒、自我鞭策。
张宏西安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西安高新一中分校)教研室主任,曾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十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技术标兵。
人生最美的姿态,莫过于向阳而生,永葆生长。
换言之,未完成、不完美的状态才是生命最美的姿态,它昭示着生命朝向的无限可能,它蕴藏着生命丰盈的巨大能量。
佛家有言:花未全开月未圆。
人生,贴地飞行,一步一印,行走于“在路上”,沉醉于“看风景”。
世界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
教育的目的无他,就是让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曲折逼近“学以成人”。
我是一位教龄十七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对海德格尔所说的“教育者要比受教育者更可教”笃信不疑,并以此时刻自我提醒、自我鞭策。
保持生长,是人生的至境;追求专业成长,便自然而然成了教师人生天大的事。
教师该如何成长?我想,找到成长的“内驱力”,是关键之关键。
内驱力又从何而来呢?于我而言,它来自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实践。
专业阅读,从“悟课”开始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已经倒逼我不敢再痴信“学生一碗水与教师一桶水”的隐喻。
我更愿意相信:教师执掌教鞭、站稳讲台的底气,源自教师的精进与底蕴。
教师,应该是“不竭水源”,给学生以“源头活水”。
对教师而言,这样的源头活水,主要来自读书,或叫专业阅读。
书海茫茫,从何读起?这涉及人的阅读结构,一般来讲,就是三个“同心圆”。
从外往内说,就是一般性文史哲的人文底蕴阅读、一般性教育经典阅读、教师的学科本体性阅读。
我想举三本书为例,来说明这个知识结构,也试着勾勒自己的阅读史。
我是语文教师,最内核的知识结构,当是语文专业阅读,我要拥有关乎语文的根本认知和学科自信。
课改学习心得,课改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课改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宁晋六中课改学习心得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课改路上,你我同行。
为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寻找课改的新路子,追求高效课堂。
3月24日下午,我县30名教师在教师开展中心赵加魁、李达、申小乔、郑印良、孙正刚等专家团队的带着下,不远千里奔赴宁晋六中,开启为期一周的课改学习之旅。
一、接洽会上、校方报告拨云雾本次学习交流涉及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聚集了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江西五省近百名教师。
为了让与会领导和教师深入了解宁晋六中的课改历程,给每位教师配备了一本《宁晋六中课改纪实》,并观看了宁晋六中开展历程的宣传片,让每位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六中、走进六中。
接洽会上宁晋六中校长赵同报和副校长张文君分别与大家分享了《共谋教育改革之大计、共话教育开展之新篇》和《课改永远在路上》的精彩报告,听完报告后让人茅塞顿开真有一种“云开雾散终有时,守得清心待月明〞的感觉。
二、课堂模式、理念引领站位高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引领,只有这样才会在课改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宁晋六中的课改理念先进,“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再加上辩证地使用金太阳的导学案,宁晋六中的课改真是如虎添翼。
“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是一个理念,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像考试一样专注、高效。
“三〞是三个时间调控。
教师连续讲课不超过五分钟;累计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四〞是四个环节即自学、展示、精讲、训练。
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可以看到,“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每位教师的心理,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引领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意义,教师课上更轻松。
课改要想成功,一定要牢记“引领〞是关键,“开展〞是核心,“研究〞是内涵。
三、课前预习、课上展示求效率预习所学,未雨绸缪。
《礼记·中庸》:“凡事豫〔预〕那么立,不豫〔预〕那么废。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出行——落实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解析当语文遇见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将走向何方?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进一步突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促进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融合,而且它也将改变“讲学”式的传统课堂,让课堂于“存在”与“构建”中前进发展。
这一切要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需在课堂中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更要通过科学、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广泛关注“生命”,为学生的人格培养提供无限可能。
小小的语文课堂中必将会发生一场场静悄悄的革命。
我就执教的《酸的和甜的》的一课,简单谈谈在落实核心素养上的一些尝试:一、择高处,立目标,一览众山小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有高格局,懂得创造大精彩。
有效而精彩的课堂缔造者有二:其一为师,其二为生。
一节语文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主要取决于这节课的设计师——教师,所站立的高度。
作为语文教师,备课之初,就要立足制高点。
依据课标要求,选取适合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
要知道,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现象,一个站立于高山之巅的教师,方能带领学生感受“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在备课《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就提醒自己,站在高处思想,俯下身子倾听学生。
于是,我暗暗思考这是一篇连环画文体的小课文,是否要像其他普通课文那样,先解决生字词,再进行指导朗读,最后升华人生哲理呢。
显然,这样的想法是不够“大气”的。
每篇文章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文本特点,“量体裁衣”进行创造。
于是,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抛弃了星星点点的课文教学框架,设定了一个新目标——学会自主“讲故事”。
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引导,让学生能感悟这一类课文的自学方法。
于是,在充分借鉴“文体教学”的前提下,我引领学生走上了如何学习连环画的道路,教学中确定讲故事三大主线:“看、读、讲”。
案例片段:(配图播放音频,学生欣赏)师:简单的两幅插图,竟能讲出如此精彩的故事,你觉得讲好故事的秘诀是什么?生:要仔细看图,想象一下这个故事的内容来讲。
我们的语文教学教研在路上作文一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教研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
语文教学教研不仅仅是教师们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过程,更是一个共同进步、互相交流的平台,旨在提升学校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我们的学校,语文教学教研一直以来都是高度重视的。
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语文教学教研的目标和要求,为教师们提供了开展教研的时间和资源。
每周的例会中,教师们都要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心得和经验,同时参考其他同事的教学案例,进行互动和讨论。
这种交流与分享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和教学经验的汇聚。
作文二除了例会交流,我们学校还注重通过定期举行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能够深入研讨教材,分析学生的学情,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会组织教师们分成小组,围绕不同话题展开讨论和研究。
讨论会上,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让大家共同进步;也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点和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作文三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类教育研讨会、培训课程等活动,积极扩大自己的教育视野和知识储备。
参加这些活动,教师们能够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获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交流中,教师们会碰撞出火花,相互启发,迸发出新的教学灵感。
作文四除了教学层面的交流和研究,学校还鼓励教师们参与教育研究和论文撰写。
教师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文教育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并进行发表。
这样的交流和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也有助于拓宽学校整体的教育研究领域。
作文五总之,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教研一直在路上,不断前进。
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定期的教研活动和参与各类教育研讨会,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校的语文教学会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我们坚信,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研正在路上,我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发言稿我们的语文教研在路上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百花含苞待放的季节,新的学期开始了。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新学期无疑是师生们共同的的春天,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抖擞精神、努力进取的春天,对于教师来说,这是总结得失、潜心教研的春天。
在马校长关于进一步推进导学案编写与实施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经历了课程改革的洗礼,在原有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学科会诊的基础上不断将教研推向深入,正在迎接灿烂的春天。
今天,代表我们语文教研组在这里发言,我倍感荣幸却又深感惭愧,为我们的教学教研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肯定而荣幸,同时又为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而惭愧。
在运用导学案教学这一活动中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领导给我这个机会,我明白领导的良苦用心,是想要鞭策我们语文组再接再厉,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善导学案的编写与实施工作。
现在我将我们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想法汇报给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真诚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
一、回顾过去----我们做了什么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
作为一所乡镇中学,我们的语文教研组十二名成员,个个年富力强,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对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是一支致力于教育教研的队伍。
既有像朱青、靳璐这样的经验丰富、细心细致的中年教师,又有像李艳青、林丽丽、朱君兰这样的充满活力、力争上游的青年教师。
语文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在过去的一学期里精诚团结,同心协作,教学、教研工作踏踏实实,语文活动井然有序,中年教师起到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年轻老师虚心好学,真诚地向老教师请教,教育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学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成绩的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语文教学成绩在全镇统考中连年稳居第一,尤其是在上学期马校长倡导的学案编写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指导,更是我们全组教师和全体学生团结合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浅析“3+1”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原则——以《女娲造人》一课为例作者:杨燕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第16期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课堂问题的设置十分关键。
陕西省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在推行“3+1”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乐学、会学、学会”三个总体目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原则进行了实践探索。
在此,以笔者执教的《女娲造人》一课为例进行探究,说明如何通过高效的课堂问题设置,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一、探究语文教学问题设置原则的背景条件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推行的“3+1”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成就显著,它明确将“乐学、会学、学会”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其主要依据源于《论语》中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学习有效、高效,减轻其学习负担。
“3+1”学习共同体不仅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还指课堂中教学任务的落实。
在此探寻的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改革,从“乐学、会学、学会”的总目标出发,以“3+1”学习共同体为抓手,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并试图归纳设置的原则。
二、公开课的反思与问题设置的构思1.《女娲造人》公开课反思西安高新逸翠园学校目前针对“3+1”学习共同体已经在大学区内进行了8轮的探讨课,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参与了听课、评课。
笔者作为新教师,也根据自己的理解上了一节能够展示“3+1”学习共同体课改思想的语文常规课《女娲造人》,并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通过这次公开课,笔者真正认识到了“3+1”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同时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缺憾也促使笔者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立足于《女娲造人》,笔者认真思考了自己的得失,对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原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女娲造人》一课的问题设置笔者在教学《女娲造人》一课时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课文题目提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2)袁珂的《女娲造人》的故事与《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的故事相比,丰富了哪些内容?(3)《女娲造人》与《夸父追日》等上古神话比较,有什么共同点?(4)通过《女娲造人》等上古神话与西方创世神话的对比,思考学习《女娲造人》的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在路上
徐佐国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化”、“四多四少”。
一是写字教学弱化。
年级越高,写字越差。
教师写字也差。
学生写字难看,姿势不对,错别字多。
因此今年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中,增加了错别字减分比例,每错一字减1分,最多减10分。
二是语法教学淡化。
实施新课改后,语法教学不成体系,只分列了四种:词性、词类、句子结构、复句类型。
课标中规定的“语法知识不做考试内容”,造成了语法教学的缺失,与高中教学不接轨,与高考脱节。
学生作文、表达病句很多,无法修改病句。
三是作文教学无序化。
各版本教材无一系统作文教学要求。
教师写不成论文、总结;大学生错别字连篇。
母语教学很不过关。
四是空洞讲解多,深入品味少。
只对文章整体把握、分析,涉及到思路与方法时,不能给学生以指导。
教师对语言赏析、品味少。
五是照本宣科多,独立钻研少。
年轻教师不知如何教,教参图解化。
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离开教参无法上课。
缺乏自己独立的钻研,教师看课文读不过五遍,照搬他人思想。
六是无效劳动多,学生收获少。
课堂上充斥无数无效劳动,学生不能深入文本,课堂上很热闹,但学生收获却很少。
七是讲授知识多,指导方法少。
生字词读音抄在黑板上,教师该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掌握检字法,学生只做题不读书,课上听不到读书声。
阅读量太少,课文读不熟,读本不订,连要求读的课外名著都读不完,学生看得少。
九年级上、下课本甚至都不讲。
文言文也只讲16篇。
写作量不足,每两周一篇,写日记能坚持下来的也不多。
我认为写日记不如写随笔,写感悟,抄一些好文、好句。
陈树元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低,有教材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因素。
一是教材的阅读无序,没有编出非常实用的教材。
这是教学者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是教师问题,表现在:
1.教师功力不够。
读(包括阅读、诵读)不能给学生以示范,以言传身教的指点;教师缺少体验和实践,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足。
2.缺少“三性”:好多语文教师缺少韧性,每项训练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浅尝辄止;教师缺少“惰性”,喜欢越俎代庖;教师缺少悟性,完全听信教材、教参,不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和教师的体验。
3.课标虚化,教材不科学,教师缺乏独立建设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语文教学蓝图,自己要学会设计,要有处理单元的能力、处理课文的能力。
目标不准,过多、过高、过少都不合适,教学目标必须确立得当。
课上的过浅,主要是任务过多,目标过多,“一课一得”最有效,得得相连,课课、单元间相连,造成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4.注重形式,缺乏实效。
一是多媒体,二是分组学习。
多媒体有长处,直观,可以增大容量。
但它必须适时、适量、适体。
文学作品不适合用多媒体教学,说
明、议论等文体可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
适量即该用时用,要为教学服务,必须辅助教学。
如《小石潭记》,有的注释,没必要搬上多媒体;背景资料没必要在一开始就交待,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有助于阅读理解时再打出。
教师也缺乏处理、运用多媒体的能力。
“小组学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的补充方式,语文学习主要靠自己阅读、感悟,凡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讨论解决。
小组学习要培养,还要调控。
语文教学误区远不止如此,诚然如下:
1.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大多考虑怎么“教”方便,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得有趣。
盼学生“自主”,又怕学生“自主”(怕学生思维活了驾驭不了课堂);虽然口头上喊“课改”,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得又回到“一言堂”、“满堂灌”的老路上去。
结症:教学观念仍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更新。
2.缺乏正确的教材观。
把讲授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错误地认为上课就是讲教材。
教研活动中,教师最关心的是某某篇课文如何讲,教材中的课文要不要都讲,生怕漏掉课文中的一丝一点,丢掉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使教学依旧摆脱不了依赖教参处境,致使教学永远也“大”不起来。
结症:摆不正上语文课与使用教材的关系。
(对“教材无非是例子”没有深刻的理解。
如今课改的理念是——用语文教材去上语文课,而不是上课专讲语文教材)
3.对现代文教学极度漠视。
以往在“大纲”统治时期,有明确的“基本篇目”,平常的考试以及中考都围绕这些“基本篇目”命题,因而教学似乎有了牢固的“抓手”,讲什么,什么时候讲,规定的死死的,那时教师对现代文阅读异常重视。
实施课改后,中考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的一点就是现代文阅读命题并不出自教材,如何对待现代文阅读,许多教师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对教材内的现代文,要么一节课讲一单元,要么置教材中的现代文于不顾,随意找若干篇替代品应付了事。
教师的最大疑问是:既然中考不考,那还教什么?
结症:为考而教。
4.教学中的以“练”代“读”。
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中考采取的是“选文+练习题”的形式,这是笔试的通常做法,当然也暴露出这种形式的某种弊端。
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就以跟着中考指挥棒为由,效法中考的这一做法。
对某篇课文不是做整体的教学设计,不考虑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往往也是出几个联系体,让学生做做,然后订正一下答案,这篇课文的教学就算完成任务了。
结症:片面理解中考的导向作用。
5.课堂讨论过多过滥
有的教师每提一个问题,几乎都煞有介事地要学生“讨论”一番,至于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考虑地欠周到。
似乎是组织讨论了,教学气氛就活跃了,场面就生动了。
至于所提问题该不该讨论,应怎样组织讨论,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什么角色,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就算是应该讨论的问题,教师也往往是问题一摆,让学生充分“自由”了,至于,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如何,往往也没有及时地适当的反馈。
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组织讨论就是落实“合作学习”,这无
疑是对课改理念的曲解。
结症:追求表面的浮华和热闹。
6.哑巴阅读,很难听到琅琅读书声。
教学中朗读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
读书的方法就只剩默读或浏览,常课文如此,短课文也一样。
有的教师说朗读是小学生的事,到了初中强调朗读没有什么必要。
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常常有一篇课文学过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不准字音,多数学生读不流利的现象发生。
结症:忽视朗读的记忆功能及语感培养的作用。
7.作文教学上的盲目性
作文训练无序,想当然,作文题目信手拈来;作文批改老一套,通常是篇篇见红,评语泛泛,无视学生的感受及需求;作文指导空对空,不讲求方式,无重点;教师不“下水”,甚至有的教师不会作文,写作能力远不及水平较高的学生。
结症:由于自身缺乏写作经验,在课标“淡化文体”、教材无写作序列编排的情况下,不善于总结、归纳。
诚然,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上面种种,我们也只是摆出了一些现象。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愿各位同行能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