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

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

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
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

浅析社会方言之隐语行话

摘要:各种语言几乎都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人们一向对隐语行话有所误读与偏见,但事实上,流行隐语行话的群体,大多不属于涉嫌犯罪的群体,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关键词:隐语行话;语言生活;语言问题

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是某一社会群体为对外人保密而创制的专用语词。因此,长期以来隐语一直处于一种被封闭的状态;又由于当代的隐语基本上在违法犯罪人员中流行,甚至有人把隐语叫作“违法犯罪隐语”、“刑事犯罪隐语”,这就限制了对隐语的研究。本文拟就隐语的渊源、类型、特点、功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隐语的渊源

隐语,是隐其事而假以他辞进行表达的语词。《汉语大辞典》“隐语”:“指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它们的特点是回互其辞、隐伏诡诱,使他人难以理解,以达到对外保密的目的。例如:赶碟子(刮脸)、鞭托(动武打架)、不钻朵(说书的不识字)、挂丽(衣裳)、看花(窥探事主衣兜)等。

这里所列的隐语,有的是旧时行当、帮会的用语,有的是当代违法犯罪人员的用语。这些隐语的含义,外人是难以了解的,所以,隐语实际上就是某个言语集团即交际群体的一种交际工具,即文流信息的载体。

从广义上说,隐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谜语;从狭义上说,谜语已从隐语中分离出来,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隐语,除了谜语式的隐语,是不含其他谜语的。认清这一点,有利于集中认识隐语这个特殊而神秘的语言现象。

隐语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衍化出许多不同的称谓,如黑话、切口、行话、暗语、术语、春点(唇点)、市语、锦语、方语、俏语、杂话、秘密语、查语等。这些称谓,或反映了使用者的职事行当区别,或反映了流行的地域、范围,或反映了隐语内容的特点。⑴

黑话,是对隐语的一种俗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社会的帮会、无业游民、盗匪等所使用的秘密语。”人们之所以称隐语为黑话,是出于对隐语及其使用者表示厌恶,也反映了人们对黑话使用者的恐惧、抵制心理。不过,在隐语、行话长期使用、流传的过程中,江湖中人并不在意“黑话”这种称谓。

切口,与反切语有关。反切语又称切口语。反切语的特点是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合拼为一字。旧时北京语中的一说作也基,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就是用反切法构造隐语语词的。

其他如行话、春点、市语、锦语等名称,都同江湖上的行当(行话、暗语、术语、春点)、流行范围(市语、方语)、修辞效果(锦语、俏语)、内容〔查语一内容狠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市井中流行的称为市语,方语表明了流行的地域,锦语、俏语则表示隐语的绚丽不俗。

二、隐语的分类

大致上可以把隐语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以保密为目的的行当隐语

这种隐语,主要是各个行当在进行内部交际时使用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或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是对社会上各种行当职事的总称,流行于这些行当中的隐语,亦称行话。其最大特点是以回避人知为目的。我们从清翟硕《通俗编》卷三十八中所列举的部分行当的数词隐语中,便能看出各有一套、互不相通的特点:

米行:则一子,二力,三削,四类,五香,六竹,七才,八发,九丁,十足。丝行:则一岳,二卓,三南,四长,五人,六龙,七育,八豁,九底。绸续行:则一叉,二计,三沙,四子,五固,六羽,七落,八末,九各,十汤。铜行:一豆,二贝,三某,四长,五人,六土,七木,八令,九王,十合。药行:一羌,二独,三前,四柴,五梗,六参,七等,八壳,九草,十曹。[2]

这些独家使用的秘密语词,从某种程度上说,保障了其行当的存在、竞争与发展,以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又如一些行当所使用的隐语行话黑话:

理发行用语:扫青(理发)、光盘子(修面)、起锋(剃刀布)、窗头丝(假

发)、通勒(大木梳)、过相(镜子)等。

梨园用语:开花子(伞)、打黄梁子(做梦)、头衬(戏票)、攒锅(蒯窃别人之戏)、挂刀(八班拜师)、池子(客坐)等。

盗贼用语:翻高头(越墙贼)、介扉子(关着)、里帘(上衣里兜)、把咸(派人守望)、搬死倒(扒熟睡人的钱物)、奔货(扒窃)、钻底子(潜入船舱行窃)、毛挑(鸡)等。

赌博用语:摇堂(赌场)、郎中(善识牌者)、上风(押宝局主)、过搭(偷换吃牌)、叶子(麻将牌)、跳生(赌客)、挂牌头(招揽赌客)等。⑻上述用于行当内部的隐语,都围绕本行当活动的内容、特点而创设,其宗旨都是隐遁本辞,借他辞进行表达,以达到内部交流的目的。

(二)习俗避讳隐语

所谓习俗避讳,是指人们生活中的言语禁忌习惯。这种习惯,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约定俗成的群体或大众的行为。习俗避讳问题并非小事,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1.对死亡的避讳。生与死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

们却十分忌讳乃至惧怕死亡,遇到同死亡有关的情境时,犹加以避讳。在我国传统的避讳习俗中,避讳死亡的隐语很多,有难有俗,有褒有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黔首平民,都在使用。比如千秋、百年、百岁、仙逝、仙升、羽化、不测、不威、自裁、毕命、崩、鉴、卒、不禄、返圣、成仁、牺牲、就义、归天、归西、命归黄泉、上天堂、下地狱、见阎王、虫出、填沟壑、去世、离世、逝世、走了、老了、去了、不在了、离开我们了、回家、伸腿、三长两短等等。惧怕、厌恶死亡,却又要不得已而为之地涉及死亡,于是,就把本辞隐去,用别的语词进行表达,这起码在心理上能求得些许的平衡。

2.对凶祸的避讳。趋吉避凶,以求岁岁平安、吉样如意,是人之常情。旧时戏班中人称伞为“开花子”,因为“伞”、“散”音同,“散”有散班、散伙之嫌;

帮会中称路为“条子”,因为“路”同基露、败露中的“露”同音,鸭同关押的“押”同音,则鸭子为“扁嘴子”。生意人把下班关门称作打徉而不说关门,也是为回避因关闭、倒闭而关门的凶祸,人若生病,犹有死亡之虞,则称生病为“延年”,反映出对疾病、死亡的抵制、抗争。

3.对污秽的避讳。污秽,指不洁的事物,受我国传统的圭寸建意识影响,最为不洁的恐怕就是与性有关的了。在漫长的性神秘、封建性道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势,即凡关系性的,都被视为不洁,都是必须避讳的。在这种背景下,也就创制出有关的避讳隐语。如称男性生殖器为:乾、大腿等;称女性生殖器为坤、牡丹等。不洁的事物中,还有大、小便,其避讳隐语如出恭、洒酥、撤条等。⑷

习俗避讳隐语,主要来源于民间的习俗避讳习惯。行当、帮会中也使用习俗避讳隐语,甚至内容比较粗俗,但是,总的说来,习俗避讳隐语是大众的。行当,尤其是帮会使用的隐语一般可称为黑话,民众中使用的习俗避讳隐语却不可以称为黑话,因为其创制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对外人保密,更不是为了进行“黑道”活动。

(三)谜语、歌谣式隐语

从狭义上说,我们现在所说的隐语,是不含谜语的,但是,谜语中有一些虽然不是为了对外人保密,从其隐约其辞的性质看,却具有隐语的某些特征,并同上面所说的两类隐语相辅相成地组合了隐语这个家族。

实际上,谜语、歌谣式的隐语,同藏头诗、藏词、回文诗等应属于同样的情况。这些运用语言游戏手法构成的隐语,主要不是为了保密、不让人知晓,而是在隐遁、回互变化中,让人们体味个中含义。当然,像上面所举的“出世迟诗”

就只限于内部人进行交流了。

(四)隐字、手势语、茶阵

隐字、手势语、茶陈,均为非言语形式的隐语。这种形式的隐语采用的是非言语手段,在交际中传达的是特定语义的信息,使用非言语或隐语进行交际。

三、隐语的特点

(一)内容庞杂,种类杂多

清人卓亭子删定的《新刻江湖隐语》,共辑录了江湖上流行的隐语三十四类,包括:天文、地理、时令、官职、亲戚、人物、店铺、工匠、经纪、医药、星卜、娼优、乞丐、盗贼、释道、身体、宫室、器用、文具、武备、乐器、舟器、章服、饮

撰、珍宝、数记、草木、五谷、百果、鸟兽、虫鱼、疾病、死生、人事等等,涉及诸多行当职事。[5]由此可见,隐语的内容庞杂,种类繁多。

(二)形式简单,时间性强

隐语的构造方式在品类繁多。包括反切秘密语(利用汉语语音特点,特别是声、韵可以分开的特色构成;词语秘密语;语句式秘密语;谣诀式秘密语;体态、

物态秘密语。虽然隐语的构造方式很多,但总体上来说它们的形式都是很简单的。

而且时间性强,前人创造出来的隐语,从开始一直流传到现在,并在时间的前行中得以加工和改造。

(三)传播迅速,流传面广

以前的隐语,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流传范围不是很大,现在由于交通方便,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又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所以隐语传播的速度快,流传的范围广。

四、隐语的功能

隐语的功能,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社会集团用以进行内部文际、传达信息时,可避免外人知晓。二是可借以验证对方是否同道中人;三是江湖上的通用隐语可用来进行行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上述隐语的三个方面的功能,促使江湖中人必须谙习隐语行话,并视其为存身立命之本。“要会江湖口,走遍天下有朋友”,否则,就会四处碰壁甚至有杀身之祸。因此,在江湖上的许多规矩中,不能把本行当的隐语行话传与外人,是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死规定,如有违犯,就要以家法处置、严惩不贷。“春点学不全,花打是枉然。能送一锭金,不吐半句春;能送十千钱,不把艺来传”,足见隐语对江湖中人的重要性。

五、总结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隐语也是如此,即使再特殊,它也是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我们不能否认,隐语在一般社会集团中的运用,仍遵循维护集团利益、对外界隐密这一基本原则,但也不能不注意到人们在隐语交际中的其他需要,而且隐语也为使用它们的人带来方便。所以我认为隐语行话是一种大家应该保护的语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四川:巴蜀书社,2001.

[2]曾毅平.当代隐语行话汇释[J].江汉大学学报,2007 (4).

[3]曲彦斌.现实社会生活视野下的隐语行话[J].江西社会科学报,

2009 (11)

[4]曹聪孙.汉语隐语说略[J].中国语文,1992,( 1).

[5]曲彦斌.中国隐语[N].辽宁古籍出版社

语言与社会身份翻译

语言与社会身份 一个人的语言与其在社会中的身份其实密不可分。记得我在澳大利亚生活时,一位邻居要竞选议员,他便 每天早上起来练习发音,以令自己的讲话让人听起来悦耳、有身份。 的确,语言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标志,特别是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所谓“身份”,也是一种知识结构,表明你来自那个社会群体的文化背景、知识程度甚至地理位置等。 语言会影响对于相应文化的认知。例如,有人调查发现,对于讲双语的中国人,在用中文问到其关于文化观念等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显然比用英文问他们此类问题时显示出更多的中国人的做派。有意思的是,当讲广东话的港澳人被用普通话问到关于中国的文化、信仰等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比听到用广东话问到此类问题时的回答更接近西方人的表达方式。 其实,对于学习外语的华人来讲,大部分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双语人”,而是“双语使用者”;后者是在语言与表达层次,而前者则是思维与生活习性。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转换的。 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 In fact, language is tightly connected with one's social identity. When I was in Australia, my neighbor was going to run for a seat in the parliament. So he practiced articulation every morning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feel pleasant, convinced and honorable when he delivered his speech. In deed, language is symbol of one's social identity especially in a multi-national and multi-culture society. When talking about "identity", we are talking about a structure of knowledge in which your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extend even geographical location are manifested. Language is influenced by relevant cultural cognition. For instance,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for the bilingual Chinese, thei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ich is about cultural concept, tends to be more like typical Chinese expression when they are asked in Chinese than in English. More interesting for the people who speak Cantonese in Hong Kong and Macao, thei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about Chinese culture,belief and others asked in mandarin tends to be typical western expression than in Cantonese . Actually, the ethic Chinese who study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exactly equal to the so-called "bilingual people" but the "bilingual user". The latter is in the level of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However, the former is in the level of thinking and living habits. The process is not motionless but switched.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第26卷第4期2002年7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 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Vol.26No.4J ul.,2002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Ξ 李桔元 (湘潭师范学院 外语系, 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俚语作为一种极不规范的语言变体,有着悠久历史,并且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剖析俚语的定义以及俚 语与其他相似变体的关系,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俚语的构成及其功能和价值,得出结论:俚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发展。 关键词:俚语;定义;构成;功能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4-0136-03 G ary G oshgarian (1986)指出,不研究俚语的本质和作用,任何有关规范语言和非规范语言的讨论都是不完整的。俚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本文试图从剖析定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入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俚语的构成以及功能和价值作一些探讨。 一、定义及其他1.关于定义人们使用俚语以表示交际行为的非正式性,几乎每个人都在一定场合使用过俚语,但“就语言学而言,即使最周密的定义,也往往不够精当,或失之疏漏,而为俚语下一个不秽之论,更谈何容易。这个问 题极其复杂”① 。李学珍(2000)在讨论俚语时,引用过两则定义:一是把俚语定义为the body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equently used by or intelligible to a rather large por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but not ac 2cepted as good ,formal usage by the majority (Flexn 2er :1975)。另一个则表述为slang is used to denote the frequently vivid or playful lexical usage typical of causal discourse ,usually indicating membership in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Quirk et al :1985)。另外,参 考词典,也许能进一步理解俚语。Webster ’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8)的定义为:1)Language Peculiar to a particular group ,as a :AR GO T b :JAR GON ;2)an informal non -standard vocabulary composed typically of coinages ,arbitrarily changed words ,and extrava 2gant ,forced or facetious figures of speech.牛津语言 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的定义是:used especially of vocabulary specific e.g to a particular generation of younger speakers ;also as in ordinary usage ,specific to a group or a profession (e.g ‘army slang ’ ),to colloquial style ,etc.上述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内容实质却具有高度一致性。综观上述定义,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俚语的一些本质特征:1)以词或短词形式出现;2)不规范语言;3)某个亚文化群体的专用语;4)属于口语体;5)新造词;6)轻松幽默。 2.俚语与黑话、行话、隐语、禁忌语、委婉语俚语、黑话(cant )、行话(jargon )、隐语(argot )、禁忌语(taboo )以及委婉语(euphemism )都是语言的 社会变体,都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的社会团体中使用。黑话是某一团体(尤其出于保密的目的)的专用语(也叫行话或隐语)。行话是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用的通常外行不懂的语言。隐语是某集体(尤其是犯罪团伙)不欲人知而使用的词语。禁忌语是被人们视为不雅或下流的词语。委婉语是指用一种能使人感到愉快的、间接的或含蓄的说法去代替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②。委婉语和禁忌语是 6 31Ξ收稿日期:20020111 作者简介:李桔元(1965-  ),男,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的教学与教究。 ①引自罗伯尔?查普曼博士编(粟旺,徐存编审)《美国俚语大全》的序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②这五个定义均引自词典或专著,在此未一一注明。

英语翻译

汉语是中国汉民族使用的语言,汉语历史悠久,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字。汉语有超过12亿的使用者,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除了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汉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千万华侨、华裔,也以汉语的各种方言为自己的母语。汉语是中国人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Used by the Han people in China,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having established a fairly mature written language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more than 1.2 billion users an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one spoken by the greatest number of persons. In addition to China, some peopl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lso use Chinese, and mill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foreign citizens of Chinese origin distributed around the world use various Chinese dialects as native language.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main language used by Chinese, also one of the working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oth extensive and profound, starts far back and runs a long, long course.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there emerged in China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Taoism represented by Lao Zi and Zhuang Zi, and many other theories and doctrines that figured prominentl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all being covered by the famous term” the masters’ hundred schools.” From Confucius to SunYat-sen,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esents many precious ideas and qualities, which are essentially populist and democratic. For example, they lay stress on the importance of kind ness and love in human relations, on the interest of the community, on seeking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and on the idea that the world is for all. 茶马古道(Tea-horse Ancient Road)两边,生活着20多个少数民族。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美丽而神奇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比如:大理,丽江古城,香格里拉(Shangrila),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布达拉宫(Potala Palace)。古道的两旁有庙宇、岩石壁画、骚站(post house),古桥和木板路,还有少数民族舞蹈和民族服装。时至今天,虽然这条古道的踪迹都消失了,但它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仍然存在。 Along the Tea-horse Ancient Road lived more than 20 minorities. Concentrations of beautiful and mysterious natural landscap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s developed in various sites,including Dali old city, Lijiang old city, Shangrila, Yarlung Zangbo River Grand Canyon, and Potala Palace. The road features temples, rock paintings, post houses, ancient bridges and plank roads. It is also home to many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heir dances and folk customs. Today, although the traces of the ancient road are fading away,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 values remain. 景德镇,中国瓷都(ceramic metropolis),是世界瓷器艺术花园的耀眼明珠。它位于长江南部,是江南一个有活力的城镇。它制造瓷器(porcelain)的历史已经有1700多年,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瓷器文化。稀有的瓷器文物,一流的瓷器工艺,瓷乐器的优雅表演,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组成了景德镇特别的旅游文化,而且让景德镇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瓷器旅游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 Jingdezhen ,(known as )/(which is )the ceramic metropolis of China,is a brilliant pearl in

语言中的各种变体

第十三章 英语的各种变体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言、英语变体中的地区差异、英语变体中的交际方式的差别、英语变体中的社会差别以及结语。 下面我们来进入导言部分。我们都可能深有感触,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或产生不同的效果。语言学家也指出,语言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功能;即使在同一社会中,人们也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体或变体。 我们就主要来探讨地区差别、交际方式(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和社会差别。 语言变体中的地区差异: 不同的地方的人说的“狮子”、“撕纸”各不相同;云南人说“基 在英语中,地区差别主要体现在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等的差别上。事实上,英语的地区变体还包括加拿大变体、澳大利亚变体、印度变体、南非变体、菲律宾变体,等等这些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英语。甚至也有“中国式英语”( Chinglish ),我在此处叫做英语的中国变体。比如: –出租车 cab(英);taxi(美)

–糖果 sweet(英);candy(美) –电梯 lift(英);elevator(美) 不同的汉语也有地区差别。比如从台剧里看到台湾人说汉语平翘舌是不分的;儿化音也是没有的(“洁儿”他们说“洁额”)。还有新加坡华人说的汉语、欧美华人说的汉语肯定和我们的汉语有所不同。 英语变体中的交际方式的差别: 我们用语言交流时选用的交际方式有两种——书面或者口头,相应地就有了两种语体——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书面语给人的感觉,如同那位朋友,“文绉绉”,或者“咬文嚼字、像背书、之乎者也”。又如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 英语中,正式的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区别也存在。 书面语:有准备、有计划;结构严谨、修辞手段丰富; 口语:无准备、无计划;有时条理不清、句子结构散乱;有时不合语法,常用不完全句和省略句,有不少口语词和俚语词。 英语变体中的社会差别: 一种语言如果有两种变体,一般来说,一种是正式语言,另一种是非正式语言。由此而言,在适当的场合使用正确的变体十分重要。而使用哪种语体又有很多因素的,如环境或情境、话题或谈话内容、谈话者、谈话者的情绪。 著名语言学家马丁·朱斯把美国英语分为五种变体:演说体、正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 诗歌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雨天 The day is cold,and dark,and dreary; It rains,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The vine still clings to the moldering wall, But at every gust the dead leaves fall, And the day is dark and dreary. My life is cold and dark and dreary; It rains 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My though still cling to the moldering past, But the hopes of youth fall thick in the blast, And the days are dark and dreary. Be still,sad heart!And cease repining; Behind the clouds is the sun still shining; Thy fate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dreary. 天冷、阴暗、沉闷;

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探赜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8No.1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编号ID-15-305-003)、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研培育项目(编号10-00-305-002)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5BYY101)的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17-09-29 [作者简介]曾祥宏,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探赜 曾祥宏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摘要]翻译与身份是翻译研究在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在语言转换过程中也关注翻译对身份构建和维持的关系。本文对各主体的身份重新归类,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翻译与身份的研究内容可分为翻译的内部身份和外部身份,前者指与翻译本体相关的身份研究,即对翻译实践、翻译研究、译作、译者/译员等的身份研究;后者关涉翻译与外部社会要素间的关系研究,包括翻译与边缘群体如女性、少数族裔、移民、同性恋等的身份研究。身份及其认同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与认识视角的转变,翻译的内部身份经历了由低认同值向高认同值的过程;同时,翻译与外部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显现了翻译对身份的再构建与维持作用。[关键词]翻译;身份;研究内容;构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358(2018)01-0010-07引言 翻译研究中关于“翻译与身份”问题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爱尔兰学者克朗宁(Michael Cronin )所著的《翻译与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 )、美国 学者根茨勒(Edwin Gentzler )的 《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新方向》 (Translation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s :New Directions in Translation Theo-ry )。两位作者将翻译视为构建文化、身份的重要一环,翻译被置于文化研究,尤其是社会学研究范畴中。而关涉翻译本身的身份问题,如翻译实践的身份问题、翻译研究(学科)的身份问题、译者的身份、原作与译作的身份问题等,未能系统地整合于其中,同时对身份的概念亦未能明确阐释。本文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试图将关涉翻译本身的身份问题纳入“翻译与身份”这一主题,并重新对各主体的身份进行归类,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 一、翻译何以与身份问题挂勾? 身份问题是当今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和心理学。当今翻译研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首先在于其与语言学的研究动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经历了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不考虑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及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到以韩礼德为代表的 功能主义语言学阶段(突出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并考虑语言使用者的身份),研究重心从语言的系统转向语言的使用问题,再到当今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翻译活动本身是涉及语言的实践活动,而翻译学的发展和语言学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语言学在突出身份对社会、文化的构建作用的同时,翻译学自然也关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对身份构建、身份维持的关系。其次,翻译学自身所具有的跨学科性质,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亦有交叉和相互彰显之处。其三,翻译的“文化转向”研究路向所趋。随着翻译逐渐向宏观文化语境的拓展,人们对翻译的性质与发挥的作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将翻译作为次要的、派生的、边缘的语际转换活动的观念到发现翻译与民族文化身份之构建的紧密联系,对翻译价值的探索更具突破性。当然不排除这种认识来源于翻译实践的深入,并同时指导着翻译研究的开展。 二、身份的概念与研究回顾 Identity (身份或身份认同)一词一部分源于法语identit é,一部分源于拉丁文identitat-,后来发展为 英语中的identity 一词,有多重含义:一是同一,一致性;二是本体,本身,身份。“Identity ”一词既具有名词性的含义,也具有动词性的含义。名词性的含

GeorgeYule《语言研究》配套题库【课后练习】(语言与社会变体)【圣才出品】

第19章语言与社会变体 Study questions 1. How would you define a “speech community”? Key: A speech community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share a set of norms and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use of language. 2.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diolect and a sociolect? Key: An idiolect is a language spoken by one person with their own private meanings, hence the term idiosyncrasy. It may seem odd to others. A sociolect on the other hand is a dialect spoken within a group of people that others may not fully understand. Think of the different dialects of say, German. Most understand the core words but only a small group understands the dialect. 3. Why did Labov try to elicit answers with the expression fourth floor? Key: The expression fourth floor contains two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nunciation (or not) of postvocalic /r/, which Labov was investigating as a linguistic variable. 4. In what way can the pronunciation of -ing be a social marker?

北语 19春《社会语言学》作业_1234

19春《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不属于立法语言特点的是()。 A. 书面语简明、文雅 B. 核心语词大众化、通俗化 C. 规范用语严谨、清晰 D. 语言风格正式、庄重 答案:B 联系Q:80---500---9261 2.对语言的全民性与阶级差异理解有误的是()。 A. 语言的全民性是由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 B. 语言的全民性排除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差别和变异 C. 阶级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 阶级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答案:B 3.不属于“语言变体”的是()。 A. 地域变体 B. 文化变体 C. 社会变体 D. 功能变体 答案:B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语言规划科学性原则不体现在()上。 A. 专业性 B. 可行性 C. 动态性 D. 求实性 答案:A 6.“听到家乡话好亲切”体现的是()。 A. 语言影响社会 B. 语言功能变体 C. 语言态度与情感 D. 语言生态 7.()不是语言的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A. 社会地位的作用 B. 社会文化的影响 C. 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 D. 男女母语习得能力的先天差异 8.现场促销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是()。 A. 量词“个” B. 人称代词“你” C. 动词“是” D. 动词“有” 9.宗教传播对语言的影响没有()。 A. 引起了词语的借用 B. 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 C. 佛经的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D. 与佛经相比,汉语文言句子组织更为严密,后受影响变得多用短句和重言叠句 10.在中国()50年代出版了《语言与文化》,堪称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A. 王力 B. 吕叔湘 C. 朱德熙 D. 罗常培 11.制定语言规划,要重视语言的社会性,下面哪点不对()。 A. 可强制推行,莫坐失良机 B. 以指导性为主,指令性为辅 C. 要适应社会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宽容度 D. 要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不可主观臆造 二、多选题( 每题5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5分) 1.当代中国的语言规划显现出两个主要特点()。 A. 阶级分析色彩强烈 B. 具有相当强的传承性 C. 具有明显的连贯性 D. 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答案:BD 2.语言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有()。 A. 儿童变体简单,较少语体变化的特点 B. 青年对新的语言变化反应最快、最多 C. 老年保留一些过时的语言特征 D. 青年人易于接受第二语言 3.搜集语料的方法有()。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林天黎11号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道家学的现实意义 (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

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三)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社会认同和组织中文翻译版

社会认同理论和组织 1989 E. (康戈迪亚大学)(韦恩州立大学) 关于社会认同理论,人们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认知;二,认为社会认同来源于个体的分类、群体的独特性和威望、外群体的显著性以及传统上与群体形成相关的因素;三、社会认同指导与其相一致的活动、支持使认同具体化的机构、固有化自我和他人的看法,并导致传统意义上与群体形成相关的结果,同时加强对前因的认同。这种观点被运用于组织社会化、角色冲突和群际关系。 长期以来,组织认同被认为是组织行为的重要构念并影响着个体的满意度和组织的效率。((,1969;,& ,1970;,1971;O' ,1986;,1970;,1975)然而,正如下面所讨论的,理论和经验工作通常会将组织认同和相关的构念(比如说组织承诺和组织影响以及行为的内化)混淆,这通常会更恰当地被认作为是认同的前因和后果。社会认同理论()可以修复一些连贯性的组织认同,并且它能够将多元化的运用建议到组织行为中去。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这个观点主要是由(1978,1981;,1985)和(1975,1982,1984,1985)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后续文献评述中,组织中社会认同的前因和影响因素得到探讨。这个观点后来被运用于组织行为的三个方面:社会化、角色冲突和群际关系。 社会认同理论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和他人划分到不同的社会分类中,比如组织成员、宗教信仰、性别和年龄层。(,1985)正如这些案例说明的,人们会被划分到不同的分类中,不同的个体可以利用不同的分类模式。分类被定义为从成员中抽象出来的典型特征。(,1985)社会分类有两个作用:一,它认知地分割和调整社会环境,为个体提供定义他人的系统方法。一个人被赋予他或她被分类的分类的典型特征。然而,如刻板印象的文献反映的一样,这种分类并不是必然可靠的。(.,,1981) 第二,社会分层促进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定位和定义他自己。根据社会认同1 / 18 理论,自我概念包括私人认同并囊括一些特质特征(比如身体特征、能力、心理,并且社会认同也包括一些显著的群分类。因此,社会认同是一套特征和利益)在这例如,一个妇女可能会以群体的角度定义自己,个人或归属社会的总看法。。她将自己视为个群体中她会将自己分类(我是一个加拿大人,我是一个女人)如上所本群体实际的或者象征性的成员,并且她将群体的命运视为自己的命运。),1982,1982;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述,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为“我是谁”(,(注意别人和自我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关系和比较”)他们定义自己只是相对与其他类别中的个人。只有相对与年16,,1985p. & 老的分类,年轻的分类才是有意义的。然而,应该被指出的是,社会认同不是一个“全部或无”的现象。但是许多社会分类确实是绝对的(比如,加拿大人,女这种分类中个体认同与每一类别都有明确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员),性,或者是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第八章社会语言学

第八章社会语言学 1.语言变异 语言的使用属于社会现象,语言的使用会因言语社区、地域、社会团体、甚至个人的不同而不同。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把语言置于社会环境中来研究语言,从而揭示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语言变化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 1.1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 言语社区可以定义为构成一个社团的一群人,他们具有相同的语言或具有同一语言中某一特定的变体。言语社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同一言语社区的人使用同一语言或同一语言中的不同的变体进行交际,而且他们对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的规范具有类似的态度。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等因素不同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往往带有他们各自言语社区的烙印。 1.2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 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有称之为语言变体,是语言使用者所使用的具有一定区别性特征的变体。这些不同的特征主要反映在发音、句法规则或词汇上。言语变体作为一种中性词语可以指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方言(dialect)、洋径浜语(pidgin)、克里奥尔语(creole)等,可以指同一语言的地域性或民族性变体,如英语中的澳大利亚英语、黑人英语等,也可以指同属一种语言的功能性言语变体,如法律语体等。 社会语言学家尤其是对地域变体(又称地域方言)、社会变体(又称社会方言)和功能变体(又称语域)感兴趣。言语变体无论其具有何种社会属性,在社会语言学家看来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因为它们都是体系的。 1.3地域变异(regional variation) 地理障碍如高山,海洋,空间的距离等是造成语言地域变异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对自己地方语的“忠诚”以及对语言变化的抵触情绪也是形成地域方言的原因。虽然语言的地域变异反映在发音、词汇和句法上,但是语言地域性变异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地域口音(accent)。 由于地域变体的存在给跨地区的交际造成障碍,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应运而生。语言规划是政府行为。政府常常选择某一特定的言语变体,对这种变体在语音、句法和词汇上进行语言标准化规划,并在社会中进行推广使用。 1.4.社会变异 语言的社会变异产生了社会方言(sociolect)。使用同一地方方言的人在说话时,他们的地方方言中会有一些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言语特征,这些言语特征与地域差异没有关系。换句话说,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学历、职业、年龄、性别等社会因素会导致不同的人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虽然使用同一种地方方言,但是他们也会有意或无意选择符合他们社会身份的言语形式进行交际。 1.5 文体变异(stylistic variation)

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

浅析社会方言之隐语行话 摘要:各种语言几乎都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人们一向对隐语行话有所误读与偏见,但事实上,流行隐语行话的群体,大多不属于涉嫌犯罪的群体,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关键词:隐语行话;语言生活;语言问题 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是某一社会群体为对外人保密而创制的专用语词。因此,长期以来隐语一直处于一种被封闭的状态;又由于当代的隐语基本上在违法犯罪人员中流行,甚至有人把隐语叫作“违法犯罪隐语”、“刑事犯罪隐语”,这就限制了对隐语的研究。本文拟就隐语的渊源、类型、特点、功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隐语的渊源 隐语,是隐其事而假以他辞进行表达的语词。《汉语大辞典》“隐语”:“指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它们的特点是回互其辞、隐伏诡诱,使他人难以理解,以达到对外保密的目的。例如:赶碟子(刮脸)、鞭托(动武打架)、不钻朵(说书的不识字)、挂丽(衣裳)、看花(窥探事主衣兜)等。 这里所列的隐语,有的是旧时行当、帮会的用语,有的是当代违法犯罪人员的用语。这些隐语的含义,外人是难以了解的,所以,隐语实际上就是某个言语集团即交际群体的一种交际工具,即文流信息的载体。 从广义上说,隐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谜语;从狭义上说,谜语已从隐语中分离出来,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隐语,除了谜语式的隐语,是不含其他谜语的。认清这一点,有利于集中认识隐语这个特殊而神秘的语言现象。 隐语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衍化出许多不同的称谓,如黑话、切口、行话、暗语、术语、春点(唇点)、市语、锦语、方语、俏语、杂话、秘密语、查语等。这些称谓,或反映了使用者的职事行当区别,或反映了流行的地域、范围,或反映了隐语内容的特点。[1]

有关英语短文朗诵及翻译英语朗诵短文13分钟

有关英语短文朗诵及翻译英语朗诵短文13分钟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又为新的语言学习方法所包容。在外语学习领域,朗读仍然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了有关英语短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The job as an interpreter is not the easy work in people’s eyes, only these excellent students can stand out and work on it.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languages needs to master at least two kinds of languages, it seems that mixed blood are suitable to be interpreters, while the fact is not true. 翻译员的工作在人们的眼里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只有这些优 秀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从事这一行业。语言之间的翻译需要掌握至少两种语言,似乎,混血儿是合适的译员,而事实并非如此。 We are barely see mixed blood interpreters, because though they can speak two languages, most of them don’t learn the culture deeply, so it is hard for them to do the translation work formally. The advantage of mixed blood is that they can speak the languages well than others, but the translation work needs to be trained and master the culture backgrou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