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患者使用降压药物过程中常见疑问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高血压用药过程中30个问题高血压患者用药时,往往担心副作用,不知道如何克服;或者觉得降压效果不佳,却又不知如何办;或者不明白医生为何给自己换药,担心药物使用错误等……请看专家如何解释您遇到的这些问题——指导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陈国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心导管室主任葛均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内科教授刘光耀/副教授曾春雨第9期“专家评药”专栏,曾请专家谈选用6大类降压药的25个问题。
本期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经常遇到的30个问题,请专家进行讲评。
钙拮抗剂常用的钙拮抗剂有两类。
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缓释片(伲福达)、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非洛地平(波依定)、氨氯地平(络活喜、安内真)。
非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恬尔心、合贝爽)。
1.钙拮抗剂有“增加心脏病变的危险”吗?对于钙拮抗剂“有增加心脏病变的危险”一说,主要指心痛定。
研究发现,心痛定可能增加血压波动,加快心率,增加靶器官损害。
因此,若需长期服用心痛定应注意监测,必要时换药。
2.钙拮抗剂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吗?尼莫地平会引起“肝炎”吗?应该怎样预防?由于不少钙拮抗剂在肝代谢,经肾排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剂量不宜过大。
尼莫地平主要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未见引起“肝炎”的报道。
3.波依定和络活喜、心痛定相比,有何不同?哪种更好?如何选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药品的谷/峰比值规定:谷/峰比值超过66%才能满足长期降压要求。
波依定为30%~50%,络活喜70%,而心痛定低于30%。
显然,波依定和心痛定不适宜用作长期降压治疗。
4.服用氨氯地平,时间有无讲究?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氨氯地平口服吸收快,每天1次,每次5毫克,餐前餐后均可。
个别人服药后出现头昏、面红,说明吸收太快,可在餐后服用。
5.某老年患者一直用尼群地平,因“中风”住院后,医生让改服尼莫地平,可不可以不换呢?尼群地平和尼莫地平虽同是钙拮抗剂,但作用部位不同。
浅论抗高血压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作者:曹洋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我国患高血压病症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保持患者的血压以及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在抗高血压药物使用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期对患者以及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使用;改进;策略引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患高血压病症人数高达3.3亿人,庞大的患病人数使得社会负担很重。
高血压的定义是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患者的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那么就认为具有高血压症状。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症,并且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治疗并且配合饮食管理加以缓解,因而一旦确认高血压后需要漫长的治疗周期。
高血压具有非常大的危害,一般患有高血压的人都会伴随有心脏病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因而每年因为高血压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也非常多。
高血压在前期主要表现为头晕,如果不加以治疗和控制会对血管以及心脏造成更大的损害,从而极大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抗高血压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水平,并极大的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
因而总结抗高血压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1.1没有坚持服药由于高血压病症发病的普遍性,很多高血压患者出现高血压的症状后并没有給予足够的重视,另外一些患者在服用几次药物后症状得以缓解,这些患者就以为得到了根治,因而没有继续服药。
这是由于患者对于高血压的认识不足,同时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情绪变化,饮食规律等都会引起血压的变化,如果不坚持服药,很容易会引起高血压病症的恶化。
有的患者也没有按照医嘱对血压进行定期测量,同时不坚持服药,最后导致病症恶化。
1.2严格按照医嘱,不要轻易更换药物很多患者在发现自己患病后急切地想要根治高血压病症,因而在药物剂量使用以及药物种类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医嘱,具体体现在发现症状后的头一个月频繁更换抗高血压药物,同时私自更改用药量,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选择以及用药量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且一般刚开始的时候都必须要按照最小剂量使用,并且使用单一药物,只有在病情严重的时候才能加大剂量并且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而这些都必须要医生对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才可以。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情况分析【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85-01【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
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治疗的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900例,分析其降压药物的应用情况。
结果:①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理想(<140mmhg)的占51%,舒张压控制率优于收缩压控制率;②降压药物使用由高到低依次是:钙离子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③踝部水肿、低血钾、干咳、心动过缓、体位性低血压等为其主要副作用。
结论:老年高血压病降压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规范,部分患者存在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药物不良反应降压药物是一类能控制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降压药主要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内皮素系统等对血压的生理调节起重要作用的系统而发挥降压效应[1]。
本研究对9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降压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治疗的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900例。
其中男性460例(51.1%),女性440例(48.9%);病程在2o年以上的有336例(37.3%)。
平均年龄71.7±7.5(61~90)岁。
1.2 方法: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压、身高、体重、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全部资料汇总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结果均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2.1 降压药物使用情况: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依次是:得高宁35.2%(316/900)、伲福达21.4%(192/900)、卡托普利23.1%(208/900)、贝那普利10.2%(92/900)。
内蒙古中医药摘要: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ACEI 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α、β联合受体阻滞剂、中枢激动剂、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是临床上常用的几种降压药物。
虽然这些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它们也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应该合理选择搭配应用。
关键词: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044-02探析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王蔚佳**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医院药剂科(037000)2012年3月8日收稿痛。
大黄泻下通便,然少于3g 以下则泻下作用甚微,或根本不起泻下作用。
可见改变某些药物剂量,其功效亦相应发生变化。
对大辛大热易助热伤阴,大苦大寒易损阳败胃及峻烈有毒之药,用量宜小,或先从小剂量开始,然后应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逐量递增。
3配伍处方多由复方组成,剂量变化,药效也不同。
如:桂枝汤为解表散寒方,方中加重桂枝为桂枝加枝汤,治疗心阳虚发奔豚证;方中加重芍药用量为桂枝加芍药汤,治疗太阳虚寒腹满时痛证。
药物如单用量宜重,辅助药物用量宜轻,这是一般的配伍法度,亦有非尽然者。
有些本来是方中主药,因配伍关系,量也不宜过大。
如:肾气丸为补阳方,方中的桂枝较其中的补阴药物的量要少得多,此乃为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故剂量亦应根据配伍情况而灵活掌握。
4病情病情主要反应疾病的深浅程度。
病轻,药量宜小,否则病轻药重,徒伤正气,如风寒感冒轻证,微散风寒即可,发汗过甚,易致汉出过多而伤阴,汗出不止而亡阳。
病重,药量可大,否则病重要轻,犹如杯水车薪,难伏病邪,如阳明气分高热患者,应大剂量直折其火。
否则若扬汤止沸,无济于事。
5病程病程主要是指患病的久暂。
慢性病药量宜小,因病程长,脏腑抗病功能相对减弱,妄投重剂,操之过急,影响疾病預后。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存在的问题【摘要】目的通过对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例调查,探讨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特点和趋势,促进抗高血压药物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2009年8月-2010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710例住院病例调查,分析其中380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使用情况。
抗高血压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和适应症,患者可根据生理特点选择合适抗高血压药物结果。
结论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减少不良反应,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医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基本达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合理用药;问题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全球高血压患者超过6亿人,患病率约为10%,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为20%。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2%,并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增长,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如何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抗高血压药物,严格控制血压、有效保护靶器官,是目前广大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对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更加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a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2009年8月-2010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710例住院病例调查,分析其中380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使用情况。
1.2方法将这380例患者按是否合理联合用药、有无配伍不当和进行分析。
采用DDDs 法计算各类降压药的使用频率。
2结果2.1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率情况药物的使用频率及排序抗高血压药物中钙拮抗剂类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见表1。
表1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率情况2.2 联合用药情况及存在问题380例患者有303例采用联合用药,具体情况如下表2表2联合用药情况及存在问题分析3分析与讨论3.1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由表1可知,我院使用频度居前的五类抗高血压药物均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的一线用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B-受体阻剂排在前3位,其中钙拮抗剂类降压药使用频度最高。
高血压病人常见用药误区的探讨目前高血压被喻为死亡的“巨型杀手”,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身心负担。
因此做好高血压病人用药指导,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对护士来讲是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从自身的护理经验阐述了其当前常见用药误区,及给予的帮助和指导。
1 常见用药误区1.1、凭感觉用药许多病人虽然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自我感觉没有明显的症状,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服用,最终使得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
也有部分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按需服药。
出现头痛、头晕才服药,这种做法非常错误。
1.2、不遵医嘱盲目降压病人只要发现血压升高,便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或增加药物品种,迫使血压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认为血压降的越低越好。
1.3 道听胡说滥用乱用忽视个体差异,盲目根据广告或旁人用药信息、经验去用药。
甚至有些盲目要求“最好、最贵”。
事实上,降压药和其他所有的药一样,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4、服药时间不正确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晨起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但多数病人却喜欢晨练后,或者吃完早餐再服药,这很容易导致意外。
另外,血压在一天中,午夜最低,入睡后血压比白天平均下降20%左右。
因而睡前服用降压药,会导致血压较大幅度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极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1]。
2 用药指导2.1遵医嘱长期用药临床上,只要确诊,即使服药后症状好转也要坚持服药。
间断服药会使血压忽高忽低,不利于血压稳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发“高血压危象”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2]。
也有不少病人在意说明书的副作用而排斥服药,或改服其他所谓"没有副作用"的中药。
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病人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
有时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
66例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合理用药。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6例高血压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用药情况,对患者出现的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66例高血压患者中,有2例发生低钾血症,2例发生低血压,1例发生支气管痉挛,1例发生心动过缓,1例发生水肿,1例发生头晕、恶心,1例发生咳嗽。
结论加深对抗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以此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不良反应;合理用药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可以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脏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目前用于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种类繁多,常用的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α1受体阻滞剂,在使用过程中均可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现结合我院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做到合理用药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确诊,并长期口服降压药治疗。
其中男性34例,女性32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7.5岁。
1.2 方法对66例患者抗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66例高血压患者中,有13例应用利尿剂,其中2例发生低钾血症;11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其中1例发生支气管痉挛,1例发生心动过缓;11例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其中1例发生水肿;13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中1例发生低血压,1例发生咳嗽;10例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其中1例发生头晕、恶心;8例应用α1受体阻滞剂,其中1例发生低血压。
浅析高血压病患者使用降压药物过程中常见疑问【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72-01
【摘要】: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时总会遇到一些疑问,比如必须长期用药吗?饭前还是饭后服药,为了减少剂量,能掰成半片服用吗?口服阿司匹林有什么好处以及阿司匹林用量是多少?
【关键词】:长期用药;一般空腹服药效果好;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多而复杂,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
但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收缩压下降10~20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冠心病事件分别减少38%、20%与16%。
虽然降压治疗不是治本,但也不仅仅是对症,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目前大多患者还是能够明白降压治疗的重要性的,但在用药期间总会提出一些这样那样的疑问,有时盲目用药,本文列举几项常见疑问,并作详细解释。
1. 必须长期用药吗?我用非药物的生活疗法可以吗?
一旦确诊了高血压病,开始了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就需要长期服药,甚至一生。
因为用药后血压下降了,但不等于你高血压病根治了。
也就是说,高血压与受伤及摘除病灶就可痊愈的疾病不同,如果服药期间突然停药,5%的人可在48小时内出现“停药综合征”,表现为血压幅度反跳,甚至超过原来血压的最高水平。
患者出现兴
奋、头痛、恶心、失眠、出汗等症状,或发生中风。
所以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持续用药。
当然在用药的同时积极配合合理的生活疗法,那么血压确实下降了而且很稳定,可以考虑减少降压的药量,甚至最后放弃药物治疗。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仅仅靠生活疗法就能稳定血压的。
实际上,有数据表明,仅依靠本人的努力降低血压的患者只占高血压病人的20%,80%以上的病人都要靠药物来降压。
2. 大多患者习惯饭后服药,降压药也是如此吗?可以掰成两半服用吗?
很多患者往往开好降压药拿着就回家,等吃药时想起没有问医生这药是饭前还是饭后服,这时急忙翻看说明书,可怎么也找不到有关的说明。
下面,就常用的几种降压药的用法加以说明。
(1)短效降压药物:一般一天服3次,比如口服卡托普利,它的吸收效率受食物影响较大,空腹时口服可吸收60%~75%,如果饭后服,只能吸收30%~40%;硝苯地平口服吸收良好,一般不受食物影响,但空腹或舌下含服起效更快,药效更显著。
所以这类药物最好在餐前1小时口服。
(2)中效降压药物:一般一天服2次,比如美托洛尔等空腹服用起效快。
对于这类药有的患者理解为早8点晚8点各一次,其实不然,因为晚上入睡后血压相对白天要低一些,所以中效药物建议早晨和午后2点口服。
(3)长效降压药物:一般一天服1次,比如钙通道阻滞剂络活
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等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影响,口服或餐后服药疗效相当。
但是为了更好得控制清晨高血压,防止心脑血管急症的发生,建议这类药物在早晨起床后即刻服用。
(4)缓释型降压药物:这类药物多属于短效药物改进而来的,大致分为2类:①比如硝苯地平控释片,它是应用激光打孔技术制成的,可在24小时恒速释放,所以一般一天服药1次即可。
但是不能掰开、咀嚼或压碎后服用,否则不能起到长效作用。
另外此类药物口服后吸收不受食物的影响,所以空腹或饭后服药均可。
②缓释维拉帕米,口服后与胃内容物可形成海绵凝胶物,使包在其中的维拉帕米从海绵状孔中慢慢释放,从而起到长效降压作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它可以分割成半片服用,但不能空腹服用。
以上服药时间是使用降压药的一般原则,具体到某个人还要结合个体因素,比如有慢性胃病的,要饭后服;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空腹吸收过快,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这类患者也可餐后或者两餐之间服用。
3. 每次看病医生都建议口服阿司匹林,它对高血压病有什么好处呢?
高血压的病人(尤其长时间血压控制不理想、血压波动较大者)血管壁的内膜易出现破损、撕裂,如果再加上合并有动脉硬化,管壁内膜粗糙不平,这时血小板易于粘附和聚集其间,甚至发生凝血或血液粘度增高,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那么阿司匹林其实是一种解热镇痛药,最早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头痛等。
最近研究表明,使用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可用于高血压病病人合并心肌梗塞、脑卒中及动脉硬化的预防。
另外当合并糖尿病时危险性比无糖尿病者大2~4倍。
既然阿司匹林有这么好的作用,那么是不是多多益善。
其实不然,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也是有严格的要求的。
以前用于治疗感冒发烧的常用剂量是0.5克/片,但是对胃的刺激较大,尤其有胃病者可导致胃出血,现在多使用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既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又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
目前阿司匹林一般用量为75~150毫克,每天一次,晚饭后即服。
而服用剂量过大(每天大于150毫克)或过小(每天小于50毫克)的阿司匹林都对高血压患者有害无益。
另外有两种情况要慎用阿司匹林,一种是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的不理想,由于长期的高血压使血管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时口服阿司匹林过分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作用,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所以只有血压控制稳定,大致在临界高血压水平(140~160/90~95mmhg)时再加服阿司匹林;另一种情况是有胃病者慎用,防止胃出血的发生。
降压药物的种类很多,各有优势和不同的不良反应,而且病人用药后的反应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药物治疗要遵循个体化原则。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 .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7—252.
[2] 养生堂慢性病保健课题组.高血压自我管理一本通[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84—110.
[3] 杨秉辉、张希德.内科治疗矛盾[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