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982.50 KB
- 文档页数:25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学目的:1、辨析文物和文化的差别,思索如何正确对待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之间的矛盾。
2、掌握速读技巧,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
3、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民居文化价值的认同4、体会本文叙议结合,描写细腻,议论精到,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主题,领悟巴黎深厚的历史感,理解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辨析文物和文化的差别,正确对待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之间的矛盾。
授课方式:导读分析式、讨论式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5亿元人民币成交,但是我们现代烧制的青花瓷价格却很便宜。
为什么同一种瓷器,价格相差如此悬殊呢?因为它们一个是珍贵文物,另一个只是普通的瓷器。
现代的瓷器里体现的是高超技术,文物里面则沉淀着几百年的文化。
那究竟什么是文物和文化,两者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冯骥才的《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
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
著名民间文艺家。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花的勇气》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被称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和保护者”。
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另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