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 格式:ppt
  • 大小:543.00 KB
  • 文档页数:2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离机制:吸附(分配,离子交换,空间排阻) 4.特点:分析快速、灵敏、显色方便 5.应用:药物杂质检查、纯度测定
二、固定相的选择
1.硅胶
硅胶G——自含粘和剂 硅胶H——不含粘和剂,铺板时另加入CMC 硅胶HF254或硅胶GF254——含荧光剂,254nm紫外光
照发绿光 硅胶HF365或硅胶GF365——含荧光剂,365nm紫外光
续前
三、分离参数
分离度: R 2(L2 L1 ) W1 W2
L1,L2色斑中心到原点的距离,w1,w2两 色斑的峰宽(扫薄测定),一般亦可用纵 向直径。
18.5 薄层色谱法
一、概述
1.定义:将固定相均匀涂布在表面光滑的平板上, 形成薄层而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2.操作过程: 铺板 →活化 →点样 → 展开 →定位(定性)/洗脱(定量)
(2)Rf与K有关,即与组分性质(极性)以及薄层板 和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next
图示
L0
L2 L1
返回
续前
( 3)影响Rf的因素 ▲组分的性质:一般来讲极性↑, K↑,Rf↓
▲固定相性质:活性↑,吸附能力↑,Rf↓ ▲展开剂极性:薄层板一定,对于极性组分
展开剂极性↑,Rf↑(容易洗脱) 展开剂极性↓,Rf↓ (不容易洗脱) ▲至R前f=沿0 (未组移分行不(被被固固定定相完吸全附吸,附K,≌K0→)∞)
第十八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
▪ 经典液相色谱:固定相颗粒较大且不均匀 常压下输送流动相 柱效较低 分析周期长
▪ 现代液相色谱:固定相颗粒小且均匀 高压下输送流动相 柱效较高 分析周期短
18.2 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一)分离原理 (二)常用吸附剂 (三)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
2 、 洗 脱 法 : 刮 下 , 溶 解 , 光 度 法 测 ±5% (基本符合微量分析误差要求)
3、薄层扫描:误差<5%(符合要求)
18.6 纸色谱法
将固定相放在纸上,以纸做载体进行点样、展开、 定性、和定量的液-液分配色谱法
✓ 固定相:纸纤维吸附的水
✓ 流动相:与水不互溶或水饱和的有机溶剂(饱和 正丁醇)
续前
4. 三者关系: 组分 极性
非(弱)极性
吸附剂 活性小 活性大
流动相 极性 非极性或弱极性
18.3 离子交换色谱法
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水为溶剂的缓冲溶液 被分离组分→离子型的有机物或无机物
✓ 分离机制见图示
✓ 阳离子交换树脂 交换 RSO3-H+ + X+ 再生 RSO3-X+ + H+
图示
(一)分离原理: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中心对不同组分的吸 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二)常用吸附剂:多孔、微粒状物质 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
1. 吸附中心的多少 2. 吸附中心于与被吸附物形成氢键的能力大小 吸附中心↑ ,形成氢键能力↑ ,吸附能力↑
(三)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
依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流动相的性质 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烃< - - - - - - - - <羧酸,醇 2. 吸附剂的活性:
吸附剂的活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 强极性物质——选择弱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强吸附剂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对被测组分的洗脱能力↑ “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 性, 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固定离子 可交换离子 待测离子
注:选K择s与性离系子数的电K荷S 数[、RS[水OX3合X]m离 ]S子半径、流动相性质、 离子交换树脂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next
图示
✓ 分离机制: 依据被测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交换能力(亲和力) 不同而实现分离 back
18.4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平面色谱法(plane chromatography):是 在平面上进行分离的一种分析方法
分不开
苯+乙醇 Rf = 0.38 0.52
可分开
能否说出A、B两组分极性哪个大?
三、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一)薄层板的制备
定性分析——窄条 定量分析——10×20cm
软板:吸附剂直接铺涂 硬板:吸附剂+粘合剂→糊状→铺板→凉干→活化 常用粘合剂: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
续前
(二)点样
点样工具: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 点样量: 一般几μl,ф2-3mm 点样位置:距底边1.5-2cm处,铅笔画线
照发光 荧光板适用于本身不发光又无适当显色剂的物质
2.源自文库化铝
二、展开剂及其选择
1 .展开剂:有一种或多种溶剂按一定比例组成。 2.选择:根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展开剂本身的极性
3.常用溶剂
强极性:酸,醇类 中等极性:乙酸乙脂,氯仿 弱极性:环己烷,石油醚
续前
例:A、B两组分的试样
展开剂
A
B

Rf = 0.45 0.42
斑,有紫外吸收的物质 ③显色剂:碘蒸汽,硫酸溶液 ④荧光薄层板(硅胶掺入少量荧光物质):用于本 身无颜色又无合适显色剂(一般为有紫外吸收) 的物质
2、定性分析:比较组分与对照品Rf值。 对未知样品,要几个展开体系均有一致Rf值,才可
确认为同一物质。或双向展开法确认。
续前
(二)定量分析
1、目视比色:色斑大小,深浅。(误差大, ±10-30%)
✓ 分离机制:同液-液分配色谱
✓ 定性参数:
Rf
1
1 K VS
Vm
➢ 讨论:Rf与组分性质、流动相及溶解度有关
极性组分→易保留,Rf 小(流动相极性↑, Rf ↑)
非极性组分→易流出,Rf大(流动相极性↑,Rf ↓)
本章小结
1. 掌握吸附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的基本原 理,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
2. 熟悉比移值和分离度的概念。
(三)展开
展开方式:可单向上行展开,亦可双向展开,多次 展开等 (图示)
※注意:
1.先饱和15-20分钟,再展开,防止边缘效应。 2.展开剂浸薄层板下端0.5cm,不能浸住起始线 。 3.层析缸应密闭。
图示
三、定性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1.显色: ①本身有色,日光下检视 ②紫外灯下显色:主要用于荧光物质有明显荧光
3. 了解薄层色谱操作过程。
4. 了解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吸附薄层法
薄层色谱法 分配薄层法
分类
空间排阻薄层法
纸色谱法
薄膜色谱法
续前
一、定性参数
比移值(retardation factor, Rf) 图示
Rf
原点到组分斑点质量中心的距离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L1 L0
✓ 讨论
(1)色谱条件一定,Rf只与组分性质有关,是薄层 色谱基本定性参数,说明组分的色谱保留行为;
常用的吸附剂有(1)硅胶; (2)氧化铝; (3)聚酰胺
硅胶(SiO2·H2O)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特性:
吸水→形成水合硅醇基→失活 →105~110OC烘干30分钟(可逆失水)→吸附力最大
含水量越大,活性级越大,活性越弱,吸附能力 越小
适用: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Rf=1 移
▲Rf范围:0< Rf <1(组分迁移速度和距离小于展开 剂迁移速度和距离)
Rf = 0.2~0.8(常用) 0.3~0.5(最佳)
二、分配系数(容量因子)与Rf的关系
1 1 K VS 1 k
R'
Vm

R
u u0
L L0
Rf
Rf
1 1 k
Vm Vm KVs
k
1 Rf 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