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图学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西晋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西晋时期图说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元年(265)篡魏称帝,是为西晋。
仍魏旧都洛阳,有十四州。
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七年(271)分益州置宁州;咸宁二年(276)分幽州置平州,共得十七州。
太康元年(280)平吴得其扬、荆、交、广四州,并南北二荆二扬皆为一州,以十九州成一统。
秦宁二州于太康三年罢并雍、益,故本图以太康二年(281)为准,画出其时的十九州和一百七十一郡国。
州画州治州界;郡国画治所,但为比例尺所限未能画全。
《晋书·地理志》记载颇有脱误,图中间有据清人考证予以补正处,如青州补画北海郡。
司州即汉魏之司隶,治洛阳,统郡十二:河南、荥阳、弘农、上洛、平阳、河东、汲、河内、广平、阳平、魏、顿丘兖州治濮阳廪丘,统郡国八:陈留、濮阳、济阳、高平、任城、东平、济北、泰山豫州治梁国陈县,统郡国十:颖川、汝南、襄城、汝阴、梁、沛、谯、鲁、弋阳、安丰冀州治安平信都,统郡国十三:赵、巨鹿、安平、平原、乐陵、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幽州治范阳涿县,统郡国七:范阳、燕、北平、上谷、广宁、代、辽西平州治辽东襄平,统郡国五:昌黎、辽东、乐浪、玄菟、带方并州治太原晋阳,统郡国六:太原、上党、西河、乐平、雁门、新兴雍州治京兆长安,统郡七: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北地、始平、新平凉州治武威姑臧,统郡八:金城、西平、武威、张掖、西、酒泉、敦煌、西海秦州治天水冀县,统郡六: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梁州治汉中南郑,统郡八: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西、巴东益州治蜀郡成都,统郡八:蜀、犍为、汶山、汉嘉、江阳、朱提、越峻、庠柯宁州治建宁滇池,统郡四:云南、兴古、建宁、永昌青州治齐国临淄,统郡国七:齐、济南、北海、乐安、城阳、东莱、长广徐州治彭城国彭城,统郡国七:彭城、下邳、东海、琅邪、东莞、广陵、临淮荆州治南郡江陵,统郡国二十二:江夏、南、襄阳、南阳、南乡、义阳、新城、魏兴、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武昌、安成扬州治丹阳建邺,统郡十六:丹阳、宣城、淮南、庐江、毗陵、吴、吴兴、会稽、东阳、新安、临海、建安、豫章、临川、鄱阳、庐陵交州治交趾龙编,统郡七:合浦、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广州治南海番禹,统郡十:南海、临贺、始安、始兴、苍梧、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宁浦太康三年罢秦、宁二州,惠帝时复置,又分扬州、荆州十郡为江州,治豫章;怀帝永嘉元年(3 0 7)又分荆州、江州八郡为湘州,治长沙;故西晋末年共有二十一州。
地图上的南北朝(14幅地图)汉末三国时期,华夏大地战乱频繁,最终蜀汉灭于曹魏,东吴灭于西晋,天下归于一统。
然而好景不长,西晋仅仅持续了51年(若从灭东吴统一全国始为37年),北方又陷入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混乱状态。
虽然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前秦战败于东晋后,北方再次四分五裂。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牛川称王,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建立北魏。
南方的东晋也叛乱不断,桓玄篡晋,废帝自立。
大将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匡扶晋室,因功掌朝政大权。
东晋偏安江南,不忘北伐,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等先后北伐未能成功。
公元409年,南燕慕容超纵兵掠淮北,刘裕率军北上,破南燕都城,收复青州、兖州。
之后,刘裕又向西收复巴蜀,趁后秦内乱时,出兵攻克洛阳、长安,灭亡后秦。
但坐镇朝廷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大权旁落,匆匆返回建康。
留守长安的晋军内讧,夏主郝连勃勃趁机夺取关中。
刘裕北伐势如破竹,使东晋似乎看到了光复中原的希望之光。
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刘裕威望如日中天,野心越来越大。
420年,刘裕废恭帝自立,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公元396年,北魏败北燕,将关东地区收入囊中。
公元427年,北魏攻破夏都统万城。
之后又向北奔袭漠北,大破柔然。
公元430年至439年,北魏夺取关中,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至此,刘宋和北魏南北对峙,中国历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北朝(386-581)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朝(420年-589年)有宋、齐、梁、陈四朝。
南朝因嫡传华夏之正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奉南朝为正统。
史书将南北朝起始时间定于公元420年,是因为北魏拓跋珪称帝早于刘裕,尽管当时北方还没有统一。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吸取东晋灭亡教训,重用寒门,压制豪门世族,推行土断等。
宋文帝继位后,继续推行刘裕的治国方略,整饬吏治、兴修水利、轻徭薄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力日强,史称“元嘉之治”。
中国东晋十六国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1.全图2.东晋3. 成前赵前凉后赵4. 前凉前秦前燕代5. 前秦6. 后秦 后燕 西秦 后凉 魏7. 后秦 魏 南凉 北凉 西凉 南燕 夏 西秦 北燕东晋十六国时期图说晋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于四世纪初为东汉以来入居内地的各族所推翻。
317年镇守江东的琅邪王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次年称帝;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
传至420年禅国于刘宋。
自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史称其中前后二赵、前后西三秦、前后南北四燕、前后南北西五凉及成、夏为十六国,并用以泛指这一时期晋宋以外各国。
这一时期各个政权的疆域政区变化极为频繁,本图所画是淝水之战前一年即382年的概况。
其时十六国中的前秦臻于极盛,《禹贡》九州有其七,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水以南、汉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
前秦境内共有二十二州:关中为司隶校尉及秦、南秦、河、凉州;河淮间为豫、东豫、兖、南兖、青、徐、扬州;河以北为雍、并、冀、幽、平州;汉中南阳为梁、洛、荆州;巴蜀为益、宁州。
辖有一百多郡。
东晋境内分为八州:长江中下游为扬、江、荆三州,江北为徐、豫二州,珠江流域为广州,越南北部为交州,云贵高原为宁州。
辖有八十多郡。
又有兖、青、幽等侨州和若干侨郡侨寄在大江南北。
前秦的西境尽于敦煌、高昌,后二年(384)西域三十余国降附,始置西域校尉于龟兹以领护葱岭以东,天山以南诸国。
其时前秦的东北是高句丽、契丹、库莫奚、夫余、邑娄、寇漫汗、乌洛侯、地豆于等国族。
北边鲜卑、柔然收入境内,境外为高车、契骨、匈奴等族。
西域校尉诸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
青藏高原羌族有宝髻、孙波、象雄、女国、白兰等国族,又有从辽东迁来的鲜卑、吐谷浑部建国于黄河河曲一带。
淝水战后前秦分裂瓦解,延至394年为西秦所灭。
东晋乘胜收复了一些失地。
至安帝义熙中刘裕北伐,六年(410)灭南燕,十三年(417)灭后秦,晋土遂北以黄河与北魏为界,西有关中,置北徐州治彭城,北兖州治滑台城,北青州治东阳城,司州治虎牢城,雍州治长安以统新得郡县,这是东晋一代的极大版图。
最早的地图编辑:caoxiren 2018年2月19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地学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
著名的著作有:谯周的《三巴记)、顾启期的《娄地记》、李叔布的《齐州记》、葛洪的《幕阜山记》等。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家很多,最著名的有地图学家裴秀,他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绘制了全国地图,开全国地图研究之先河。
裴秀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而且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地图家之一。
他是在 1700 多年前,就创立了绘制地图必须遵循的六条基本规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理论,对于后世地图的绘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 223 年,裴秀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里,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秀彦。
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8 岁就可以写出很出色的文章。
由于他的才学和品行,大将军曹爽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后来,又晋升为掌管司法的“廷尉正”。
由于他“博学强记,无文不精,孝敬父母,忠于朋友,品格高尚,远近知名”,深得执掌大权的司马昭的赏识和信任。
公元 257 年,司马昭出兵征讨蜀国诸葛诞,34 岁的裴秀作为参谋人员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
在行军打仗中,由于一时都离不开地图,地图的作用,给裴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通过这次随军作战和实地考察,使裴秀逐渐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为他后来创编系统的绘图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炎当了晋国的皇帝后,便任命裴秀为司空。
司空,就是掌管工程的官职,也负责管理国家的地图和户籍。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裴秀一方面参与国家的军政大事,另一方面也招揽精通地图的人才,组织他们整理测绘地图等工作。
我国地理学起源较早,远在三四千年的商、周时期,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掌管全国图书志籍的官吏。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地理知识逐渐丰富,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一部地理名著——《禹贡》。
它以山川湖海作标志,把全国划分为九州,然后分州叙述各地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名目、水陆运输线和名胜古迹等。
三国时期地图年代史190年-199年|魏蜀吴三国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设牧、郡设太守、县设令。
曹丕即位后分境内为十二州。
蜀国仅有益州。
吴国境内设扬州、荆州、交州。
其中荆扬两州以长江为界,魏吴两国共有。
190年讨伐董卓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190年1月,曹操号召18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191年群雄割据190年2月董卓挟帝迁都长安,191年4月,董卓兵退长安,十八路起兵诸侯解散。
191年5月,曹操领兖州。
191年6月,袁绍吞并韩馥势力192年董卓之死董卓在长安被吕布杀死。
192年6月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攻下长安,吕布出逃武关。
192年12月,曹操收降青州 192年界桥之战,奠定袁绍河北优势。
192年5月襄阳之战,刘表部下黄祖乱箭射死孙坚。
192年7月,吕布投靠袁术,被逐后,先后投靠张扬,袁绍。
193年曹操围徐州193年6月,曹操父亲曹嵩在徐州被杀,曹操领兵围徐州。
1月,袁术北功曹操败北九江。
4月,袁术杀扬州刺史陈温,据淮南。
6月,吕布离开袁绍,投靠张扬194年刘备三让徐州194年2月,刘备救徐谦,曹操粮尽,退兵。
12月,徐谦病逝,刘备领徐州。
4月,马腾长平关败于李傕。
8月,吕布曹操大战于濮阳,曹操打败195年帝出长安5月,袁绍破北海占青州。
6月,李傕、郭汜相攻,曹操巨野大战大破吕布。
7月,张济牵帝洛阳,被杨奉劫走。
刘备收留吕布,让其驻小沛。
12月,孙策说服袁术领兵渡江讨江东,曹操攻下雍丘,复收兖州。
196年迁都许昌196年2月,豫州刘辟为曹操所灭。
3月,孙策攻下曲阿。
5月,刘备在淮阴低档袁术。
6月,吕布袭取徐州,刘备投靠吕布,驻小沛。
7月,汉献帝到达洛阳。
8月,曹操迁帝许昌,孙策叛袁术。
9月,吕布攻击刘备,在曹操调解下,刘备回驻小沛。
10月,曹操击退杨奉,杨奉投奔袁术。
11月,张济引兵攻南阳,战死,其子张绣领其众。
197年袁术称帝197年1月,袁术称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图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地理学著作的特点是撰述各地州、郡以及山、川的“地记”大量出现。
地记的内容包括各地的历史和地理情况。
如谯周的《三巴记》,顾启期的《娄地问》,庚仲雍的《湘州记》等。
关于记山的著作,有释慧道的《庐山记》和葛洪的《幕阜山记》等。
专访水道的有时人的《水经》和郦道元的水经注。
此外还出现了几部全国性的杂志。
如《畿服经》170卷,《地理书》149卷和《地记》252卷等。
篇幅浩大,内容丰富。
但可惜这些著作几已散失殆尽,所存无几。
三国时期,出于军事政治需要,魏、蜀、吴三国都在想方设法绘制更准确、更方便的军用地图。
据《拾遗记》记载,孙权在军旅之隙,常常想要找到一个善画的高手,画出一幅好的地图来,丞相赵达便将自己的妹妹推荐给他并成为其夫人。
这位赵夫人对孙权说:“丹青之色,甚易曷,欠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
”这幅刺绣地图完工之后,时人称赵夫人的技艺为“针绝”。
《三国志·魏书·孙礼传》提到一种可判断郡界纠纷的疆域地图。
冀州牧孙礼上任时,太傅司马宣王谓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八年,更二刺史,靡能决之。
”礼曰:“若欲史必也无讼,当以列祖初封平原时图决之。
”“今图藏在天府,便可于坐上断也,岂待到州乎?”
公元三世纪,西晋京相璠(fan)(生卒年代不详)和裴秀(公元223-271年)著《禹贡九州地域图记》十八篇并绘制:“一寸为百里。
”的全国地图《方丈图》。
裴秀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制图经验,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制图六体”,其中包括比例、距离、方位等制图的科学原则,对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399-412年,东晋法显(姓龚,名字不详,法显是法号,约公元337-422年)曾到印度、斯里兰卡等许多地方,归国后于公元416年写成《佛国记》,这是研究中亚和印度等的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献。
南朝刘宋时,谢庄(生卒年代不详)制成了可以表示地形的木图,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
裴秀和他的“制图六体”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
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
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
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
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
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
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
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
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