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解剖生理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124
第六篇第⼀章⽿的应⽤解剖学及⽣理学长沙医学院教案格式教研室: 五官科教研室授课教师: 尹晟编写时间:2008-7-1第六篇第⼀章⽿的应⽤解剖学及⽣理学⽿分外⽿、中⽿和内⽿三部分。
⼀、外⽿:外⽿包括⽿廓与外⽿道(⼀)⽿廓:注:借韧带、肌⾁、软⾻、⽪肤附着于头颅侧⾯,⼀般与头颅约成300夹⾓,分为前(外)⾯和后(内)⾯,前⾯凹凸不平,后⾯较平⽽略凸。
1、⽿轮、⽿轮脚、对⽿轮、三⾓窝、⽿垂、⽿屏、对⽿屏、⽿屏间切迹。
2、⽿廓除⽿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部分均有软⾻⽀架,外覆软⾻膜和⽪肤。
3、临床意义:(1)⽪下组织少,⾎液供应差,损伤后易感染。
(2)⽪肤与软⾻膜连接较紧,⽿廓软⾻与外⽿道软⾻部相连,因⽽外⽿道炎症时压迫或牵拉⽿廓可产⽣剧痛。
(3)⽿屏与⽿轮脚之间⽆软⾻连接,中⽿⼿术循此作⽿内切⼝可不伤及软⾻。
(4)⽿廓的长轴与⿐梁平⾏,可作为⽿廓整形⼿术的依据。
(5)易致冻伤。
(6)⾎肿及渗出物难以吸收。
(⼆)外⽿道:起⾃⽿甲腔底,向内直⾄⿎膜,长约2.5~3.5cm,由软⾻部和⾻部组成,外1/3为软⾻部,内2/3为⾻部。
1、外⽿道稍呈S形,外段向内、向前,因此检查外⽿道或⿎膜时应将⽿廓向后上⽅提起,使外⽿道成⼀直线,便于检查;但在⼩⼉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廓向后下牵引。
2、因⿎膜位置倾斜,所以外⽿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
在外⽿道的软⾻部和⾻部交界处较窄称外⽿道峡部,外⽿道异物多停留于此。
3、外⽿道的前⽅为颞颌关节,外⽿道炎症时,张⼝及咀嚼可引起疼痛。
(三)外⽿的神经:1、下颌神经⽿颞⽀:分布于外⽿道等的前半部,故⽛疼时疼痛时可传⾄外⽿道。
2、迷⾛神经⽿⽀:分布于外⽿道等的后半部,故当刺激外⽿道⽪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3、其他:来⾃颈丛的⽿⼤与枕⼩神经,来⾃⾯神经和⾆咽神经的分⽀。
(四)外⽿的⾎管与淋巴:1、⾎供:外⽿⾎液由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应,上颌动脉供应外⽿道。
2、淋巴:外⽿的淋巴引流⾄⽿廓周围的淋巴结。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是指对耳部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学科。
耳朵是人类感知声音和平衡的重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下面是对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的详细介绍。
耳朵的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由软骨和肌肉组成,其形状和大小在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外耳道是一条狭长的管道,连接耳廓和鼓膜。
外耳道内衬有皮肤和腺体,其分泌物能够保持外耳道的湿润并起到抗菌作用。
耳朵的中耳位于鼓膜后方,也被称为鼓室。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和空腔。
鼓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能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并将其传导到中耳。
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骶骨,它们连接鼓膜和内耳的耳蜗。
空腔是中耳的主要空间,其内部和外部通过咽鼓管相连,它起到平衡中耳和外界压力的作用。
耳朵的内耳是人体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它由耳蜗和前庭系统组成。
耳蜗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内含上千个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处理。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
半规管负责平衡功能,感知头部的姿势和运动。
囊则感知重力和线性加速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部各个结构的功能。
首先,外耳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引导声音进入内耳。
外耳道的形状和方向对声音的收集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中耳的主要功能是放大声音。
鼓膜的振动会传递给听骨链,听骨链的振动会增大声音的幅度,使其更容易被内耳感知到。
同时,中耳空腔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能够调节中耳和外界的压力差异,保持耳膜的正常运作。
最后,内耳是感知声音的关键器官。
耳蜗的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前庭系统则负责感知头部的平衡和姿势。
除了上述结构和功能,耳部还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
比如,耳垂反射是当外耳受到刺激时,鼓膜的振动会引起耳廓肌肉的收缩反射。
这种反射有助于保护内耳不受过度的音量刺激。
此外,听觉定向也是耳朵的一项重要功能。
人们通过两只耳朵接受到的声音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向。
总结起来,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