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华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42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 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 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 古茨穆斯。
1 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 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八项运动”4 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 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 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 美国人发明排球20 世纪60 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 世纪60 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绪言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
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含4篇16章。
篇名: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奴隶社会文武合一。
夏代:校、序、庠;商代:大学和庠;西周:国学和乡学。
时称“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六艺”1。
西周以后,变为“学在四夷”。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儒家“四书”2、“五经”3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4。
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5,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双轨现象”。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戊学制》标志军国民主义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分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新。
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1927年中国出现两种政权: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第二篇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1、国外体育的产生。
前提条件: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和文字的出现。
出现了过宫廷、祭祀、神庙、文士以及儒学校。
2、二战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提高,一些国家增加了市内讲授的体育课程。
健身内容的比例上升。
如:英国。
(2)教学形式和方式多样化。
许多国家开始男女分班教学,根据体质、基础、身高、体重、年龄分班。
如:日本。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
如:美国、日本、前苏联(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社会主义国家重视课间操。
欧美重视俱乐部。
如:美国。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体育的产生。
奴隶社会出现,(1)夏称:校、序、庠。
(2)商:大学、庠。
内容:宗教、军事、习射、武艺。
(3)西周:国学、乡学。
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
其中射、御、乐是体育内容。
2、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体育发展。
(1)初创阶段。
49—57。
借鉴苏联学校体育,继承革命根据地经验,在改造就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建立新学校体育。
1954年,《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
《教育计划》规定小学到大二,体育课是必修课。
1956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成立6所体育院校,38体育系。
(2)曲折发展阶段。
58—65。
出现违背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规律的做法,搞红四运动:所以学生要达到劳卫制、一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普通射手标准。
学生体质下降。
(3)严重破坏阶段。
以劳动代替体育,以军训代替体育。
学校体育处于停顿状态。
(4)改革开放至今。
①思想有了新发展,科研出现新局面。
②加强了课程建设。
③加强了体育师资场馆建设。
④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区别(1)概念不同。
社区体育:在居民区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目的:提高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和身心发展。
课次3教学内容:国内外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教学目标: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特点,理解和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教学手段:讲授与讨论第一篇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开始出现,从而为学校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性条件。
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希腊的教育:斯巴达教育:斯巴达人偏重军事,不注重文化教育,保守、落后、狭隘雅典教育:雅典教育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古代奥林匹克体育竞技活动是当时希腊的主要社会活动之一,由于它的存在,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
国外学校体育产生初期,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指导思想都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希腊化时期——体育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不再以服务于军事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被征服后——社会崇尚演说雄辩才能,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受到排挤(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宗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体育几乎完全退出了学校教育(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文艺复兴——讴歌人的能力与作用宗教改革——文化知识与身体教育并重的教育主张(夸美纽斯——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启蒙运动——充分肯定体育在教育中的价值(工业革命、自然科学发展)(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学校体育体制开始确立——颁布关于学校体育的法案博爱派教育家巴泽多——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采用按年龄选用教材和分组教学的方法——出现近代最早的体育教师 博爱派教育古茨穆茨——八项运动(跑步、跳高和跳远、投掷、角力、悬垂、平衡、力量性运动、序列运动),适应大工业对劳动者身体素质的要求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军国主义体育思想(帝国争霸)——新体育学说(自然体育学说)——终身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游戏、室内讲授、健身内容等——多样化的个人项目为主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分班、分组教学;循环练习、程序教学、小集团学习、创造性学习、电化教学等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体育测试达标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课间操、运动俱乐部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六艺”教育射、御、乐有体育的性质基本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思想政治文化运动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1949----1957年)——健康状况、体育课、劳卫制(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体质下降、两课两操两活动(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混乱和停滞(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1、加强了体育法规制度建设,颁布实施一系列学校体育的法规制度2、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气氛空前活跃3、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4、学校体育课外运动训练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5、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6、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7、促进港澳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第三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立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2、影响:爱国保家捍卫主权;学校体育地位确立;体操课、体育专门学校(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1、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1)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2)强调体育融于生活(3)推崇自然活动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2、影响:重视体育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活跃体育教学气氛;注重对体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三)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1、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1)强调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和工具性(2)强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统一性(3)强调学校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4)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技巧的传授2、影响:重视学校体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学校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性、组织性、纪律性;明确提出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国粹主义”学校体育思想“苏联模式”本土化“体质教育”“终身体育”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2、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3、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学校体育的最基本职能之一——传递文化思考题:P28 1/5/6/7。
《学校体育学》小题必备学校体育学沈建华2010版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古茨穆斯。
1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八项运动”4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美国人发明排球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与特征1.我国古代六艺中的“射、御”是军事技能训练,具有体育性质。
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2.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3.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现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4.1952年,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5.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二)学校体育的发张不平衡性特征(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功能1.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
因为学校体育如果不具备这种固有特点,就不可能在该方面起作用。
同时,如果没有社会需要的刺激,体育的特点得不到发挥,同样不可能显示出它的社会功能。
2.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训练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是学校体育的最本质特点之一。
决定了体育具有健身功能。
因此“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功能。
3.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二)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三)提高人体功能(四)调节人的心理(五)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4.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一)教养功能(二)教育功能(三)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四)美育的功能(五)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5.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强身健体”6.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学校体育的功能,分为本质功能和一般功能,这是对传统学校体育单一生物观的发展,启示我们应全方位,多层次地来认识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