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6.86 KB
- 文档页数:2
医药健闻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分析田雨香,尹良平,韩倩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尿常规检查是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检验项目,借助分析尿液成分变化,为肾脏疾病、流行出血热、糖尿病等提供早期诊断。
但是在尿常规检验时,会碰到诸多的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此,本文对尿常规检验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检验方式,即通过特定的仪器及配套的试剂,对尿液的一般特性进行检验,内容包括但尿液的颜色(不限浑浊或透明)、比重、酸碱度,对所含的物质如蛋白质、胆红素、尿胆原、白细胞酯酶、隐血、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等进行半定量的检测。
也会根据尿液的情况采用显微镜对所含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查,如红细胞、白细胞、结晶(药物或盐类)、管型及是否含有细菌或真菌等。
相对其他检验方式,尿常规检验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便利等优势,能发现泌尿系统、肝胆、内分泌、循环系统等存在的问题,明确肾脏排泄功能、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等,将泌尿系统健康情况一一反映出来,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及治疗等提供依据。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1)疑似泌尿系统感染,如有尿急、尿频、尿痛、肉眼可见的血尿等相关症状,或是腹部出现坠胀感、腰痛感等。
(2)疑似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如早晨起床出现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尿液减少等症状。
(3)疑似或确诊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结核、血管病变等。
(4)疑似肾脏病变,如尿量突然减少、增多、无尿等。
(5)患有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进行检查了解病因及疾病进展情况。
尿常规中的各项数据变化代表什么(1)pH值的变化能直接将人体的酸碱平衡变化和肾脏调节能力展现出来,数值降低可能出现酸中毒、糖尿病、痛风等疾病;数值过高则可能出现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2)若尿蛋白阳性,则可能患上了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系列疾病,还可能与患者摄入的药物相关。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临床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对尿液的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和全身代谢情况等。
在进行尿常规检验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饮食因素:饮食中摄入的物质会影响尿液的成分,如餐后短时间内进行尿液采集,会出现糖、蛋白质和酮体等异常。
对策:在饭后一段时间再进行尿常规检验,或者饭前采集尿液。
2. 水分摄入:摄入大量水分会导致尿液稀释,影响尿液的浓度和含量。
对策:在早晨空腹时尿液浓缩度最高,可选择此时采集尿液。
3. 运动因素:剧烈运动会导致肌红蛋白在尿液中的增加,使尿液呈现红色。
对策:运动后应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尿常规检验,避免运动对尿液结果的影响。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尿中化学物质的成分,如维生素C会使尿液呈酸性,某些利尿剂会使尿液呈碱性。
对策:停止或者暂时中断使用可能影响尿常规检验的药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验。
5. 尿液保存条件:尿液的保存时间过长,可引起细菌增殖和化学物质变化,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对策:尽量在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如果不能及时送达,可使用尿液保存剂进行保存,并严格按照保存时间要求进行操作。
6. 尿液采集方法:尿液采集方法不正确会导致尿液污染或者外源性物质的进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采集尿液时要求患者进行外阴清洁,遵循正确的采集方法进行操作。
7. 患者状态:患者的身体状态会影响尿液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和成分,如肾功能不全会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升高。
对策: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8. 实验室操作:实验室技术操作不正确也会引起结果的误差,如试纸读数、显微镜观察等。
对策:临床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制定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够提高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尿液检测实验报告讨论尿液检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诊断方法,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化学物质、细胞和微生物等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尿液检测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尿液的颜色、酸碱度、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首先讨论尿液的颜色。
尿液颜色的变化可能与饮食、药物或疾病有关。
正常的尿液颜色为黄色,这是由于尿液中含有的胆红素和其他色素物质的存在所致。
如果尿液呈现淡黄色或无色,则可能是因为过多的水分摄入或是肾功能异常导致尿液稀释。
如果尿液呈现深黄色或浑浊,则可能是尿液浓缩或存在细菌感染的迹象。
其次讨论尿液的酸碱度。
正常的尿液酸碱度在pH值为5-7之间。
尿液的酸碱度与饮食以及一些疾病有关。
例如,酸性饮食会导致尿液呈现酸性。
尿液过酸或过碱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平衡、代谢紊乱或肾功能异常所致。
尿液的酸碱度变化还可以提供一些疾病的线索,例如尿路感染通常会导致尿液呈现酸性。
接下来讨论尿液中的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
如果在尿液检测中发现大量的蛋白质存在,可能是由于肾脏损伤或炎症导致的异常。
尿液中的蛋白质增多还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征兆,因此对尿液中的蛋白质进行监测能够提供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此外,讨论尿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应该不含有葡萄糖。
如果尿液检测中发现葡萄糖存在,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妊娠或使用某些药物所致。
葡萄糖在尿液中的检测是判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进一步讨论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红细胞。
在尿液检测中,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存在可以提示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结石或其他肾脏问题。
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存在数量以及形态的变化都可以提供临床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在尿液检测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尿液的颜色、酸碱度、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和红细胞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以及引起这些异常的疾病或因素。
尿液检测是一种简单、无创且可重复的方法,因此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与应对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7T15:26:56.8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作者:李芳[导读]李芳(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各项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应对措施。
方法:在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入我院进行尿液检验的标本12000份为研究样本,对所有尿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发生误差的标本数进行统计,并分析总结影响尿液检验的各项因素,制定解决措施。
结果:12000份的尿液检验标本中共有214份(1.78%)发生误差。
分析其所致原因,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合理、采集量不足、标本标记不清或标签脱落、送检不及时和操作失误等是影响标本发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结论:临床尿液检验的结果准确性受到诸多影响因素,应对每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实现相关人员的有效配合,才能实现尿液检验质量的提升,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尿液;检验;影响因素;解决尿液检验看似简单,却是人体诸多疾病初筛中不可忽视的检查方式。
有专家表示,人体尿液颜色、粘稠度、气味等要素能反应局部和全身的疾病情况,是医师判断人体机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为疾病诊治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1]。
在此情况下,保证标本质量,提升临床尿液检验的结果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择取12000份尿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标本发生误差的所致原因,总结应对措施。
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间,从我院检验科中进行尿液检验的标本中随机选择12000份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所有尿液标本的基础情况,男性标本数有7356份,女性标本数有4644份,各自占比为61.30%、38.70%;标本所有者的年龄情况:年龄最大指标为78岁,最小指标为16岁,平均年龄为(57.31±8.72)岁;尿液标本的采集时间最长为86min,最短为3min,平均采集时间为(23.72±9.51)min;尿液标本的采集量最多为120ml,最少为20ml,平均采集量为(49.57±9.05)ml。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尿液分析作为三大常规之一,分析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或辅助诊断有着重大意义,为使临床医生根椐患者所用药物对尿液分析结果的正确分析,标本合格是前题,对尿液标本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药物仅是其中的一项,药物具有生物活性,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干扰尿化学成分测定的现象并非少见。
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药物层出不穷,临床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屡屡皆是,许多新药对临床检验的干扰还尚未发现,药物对尿液检查的影响给实验诊断和临床诊断增加了许多困难。
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始终困扰着检验工作者,有时甚至是难以避免的[1]。
我们在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这些因素,以求得到检验结果的客观性。
特将药物对尿液分析的一些影响介绍如下:一影响尿液检验的药物(一)影响尿液颜色的药物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杨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感冒通片可以使儿童尿液呈红色(洗肉水颜色),这是由于其中的双氯芬酸钠对肾脏的毒性反应所致。
另外,头抱拉定、头抱哇林、克林霉素等也可以导致肉眼血尿。
(二)影响尿比重的药物左旋糖酐、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可使尿比重增加。
(三)影响尿蛋白试验的药物1.若碱性药物引起尿液pH>8时易出现假阳性,若酸性药物引起尿液pH<3时易出现假阴性。
另外,青霉素、阿斯匹林、WitD可使尿蛋白质检验出现假阳性。
2.含碘造影剂、头抱菌素类可使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试验呈假阳性反应。
右旋糖昔、奋乃静也可致假阳性。
卡那霉素、多豁菌素、三甲双酮、磺胺类等可致肾损害引起蛋白尿。
关于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30T14:48:42.1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4期作者:王晖[导读] 作为医疗中的常规检验手段,尿液检验的结果可以直观的表现接受检验者的身体状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 230000 摘要:作者针对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尿液检验方式,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尿液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作为医疗中的常规检验手段,尿液检验的结果可以直观的表现接受检验者的身体状况,每年尿液检验的数量与规模在医院的检验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尿液检验的流程包含了采集、保存、送检、实验室分析等环节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
而影响医疗工作的质量。
1、尿液检验方式1.1 尿液物理检测1.1.1 颜色:正常尿液因含尿色素可呈淡黄色,尿液浓缩时呈深黄色,并受某些食物、药物的影响。
病理性尿可呈褐黄色、红色、乳白色等。
尿液中有色物质对尿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
1.1.2 浑浊度:正常的尿液含有上皮细胞、若干红细胞、白细胞和偶然发现结晶体,但如果病人患上某些疾病,这些细胞数目便会增加使尿液浑浊或模糊。
1.2 尿液化学成分检测1.
2.1 尿PH值检测:尿PH检测原理是用酸碱指示剂法。
首先检测尿液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致PH值改变。
干化学法应严格按照规定的30s浸泡,浸泡时间过长尿PH呈降低趋势。
如尿PH<4.0可能代表不受控制的糖尿病、饥饿或脱水,可使蛋白尿和酮体呈假阴性。
PH>8.0可使蛋白质呈假性,使相对密度、葡萄糖及隐血试验等结果偏低或呈假阴性。
因此临床分析尿液检测结果时应结合尿PH值考虑。
1.2.2 尿蛋白检测:尿液蛋白质定性分析方法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为干化学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
尿分析仪蛋白测定是根据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这一反应只对白蛋白敏感,而磺柳酸及加热醋酸法两种蛋白均能检出且不同检测方法对尿液内不同类型的蛋白质检测的敏感性不同,同一标本三种方法检测结果并不完全相符。
因此临床分析尿液检测结果时不能单看结果“+”号的多少,而应了解其检测方法及其半定量范围。
“阴性”结果并不排除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氏蛋白和粘蛋白的存在。
1.2.3 尿糖检测:临床尿糖定性检查主要有葡萄糖氧化酶试纸定性(半定量)试验和糖还原试验;干化学法与班氏法特异性不同,干化学法特异性强,只与葡萄糖反应;而班氏法与尿内所有还原性糖(葡萄糖、乳糖和半乳糖)和所有还原性物质都反应,故干化学法呈阴性的标本而有可能班氏法呈阳性姑果,且这种现象比较常见。
1.2.4 尿酮体检测:由于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酞乙酸都具挥发性,乙酞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酮体,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挥发或分解而出现假阴性或结果偏低。
干化学法与酮体粉法的灵敏度有差异,同一标本两种方法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对颜色较深的尿液在用尿分析仪测定时,如果KET、BIL、NIT出现阳性结果,应用传统方法复查验证。
2、影响因素分析2.1 临床用药:患者在临床服用的药物是影响尿液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的性质,在体内的过程包括给药途径、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血药浓度和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清除时间和清除率以及排泄途径等,涉及生物化学、临床药理学和酶学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实验室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导致尿液检验结果与患者本身疾病及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严重不相符合,检验结果与患者的临床实际不相符合,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及患者的临床治疗。
因此我们在判断检验结果时要把患者用药情况考虑进去,与临床进行充分沟通,充分排除药物对尿液检测结果的干扰。
2.2 标本采集: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在放置一定时间后,后受周围环境污染而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尿标本在采集完之后,必需在2h内及时送至检查室,以免发生蛋白变性、细菌繁殖、细胞溶解以及尿胆原等物质因氧化或光照分解而被破坏。
因此正确收集尿液标本对尿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尿液标本的留取如无特殊规定,时间上没有要求,但必须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留取时间。
住院患者尿液送检标本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也可以留取上午7~8时的尿液,作为第2次晨尿进行送检,适用于早期妊娠实验或疑似、确诊为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动态观察。
如果是门诊及急诊患者进行常规检验,则可以随时留取,留取尿液的时间要在标本容器上注明。
随机收集的尿液以患者午餐后2h收集的尿液为最佳,适用于尿蛋白、尿糖及尿胆原等检查,适合蛋白尿和病理性糖尿的检出。
如果需要进行时段尿的收集,应指导患者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先排空膀胱,试验留尿应做好标记分段明确。
送检尿液的量必须足够,一般情况留取15~50ml。
标本收集和运送的容器不可重复使用,最好是一次性器械,用完即进行回收。
放置尿液标本的容器必须是洁净、透明、防漏,由惰性材料制造,容器及其密封装置不带干扰物质,以防与尿液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负责标本收集的医生和护士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对患者留尿进行告知,在留尿时应使尿道口保持清洁。
2.3 标本保存:标本应保持新鲜,才能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尿液标本的保存温度应在25℃以下,送检的标本应尽量在2h内完成检验。
留取的2h后会出现改变,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
尿液颜色变深,尿气味带有氨味或出现混浊;出现维生素C、葡萄糖、尿胆原、胆红素等物质含量下降,蛋白质及pH值发生变化,亚硝酸盐升高。
镜检结晶或细菌升高,出现RBC、WBC及管型下降。
因此标本收集后2h内无法完成分析,可在送检尿液标本中加适量防腐剂,于2℃~8℃进行冷藏,然后在6h之内进行检验。
按照送检的项目选择不同类型的防腐剂。
一般情况下应用甲醛溶液,每升尿液加入5ml浓度为400g/L的甲醛溶液。
但是要严格控制甲醛的用量,如果过量则会尿液中的尿素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物,干扰显微镜下的检查。
所以,送检标本的保存非常重要,送检单上必须注明留尿及送检时间。
3、结论
总之,在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包括室间质控和室内质控,做好这两方面的质控工作能够减少误差、提高检验质量,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对于提高医院的检验水平和治疗质量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尿液标本采集及保存的标准化[J].当代医学,2011(07).
[2]张红梅.正确收集尿液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12).
[3]王海鸥.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主要因素及相应对策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