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商兴衰及影响社会层面的思考_张立志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的变迁读后感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的变迁》这本书从徽商与淮扬社会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研究,作者呈现了徽商在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淮扬社会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
明清时期,徽商群体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在商品流通、金融投资、产业经营等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而且徽商们重视教育、文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淮扬地区在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变革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淮扬地区地势平坦,水路交通发达,有利于商品流通和交换。
同时,淮扬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很丰富,例如扬州文化、淮海文化等都是很有影响力的。
这些文化传统在推动淮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明清时期的徽商群体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淮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研究的著作,更是一本启迪人心、传承文化的好书。
- 1 -。
明清中国第一商帮—徽商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明清中国徽商对徽州的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者姓名:作者学号:作者班级:导师姓名:论明清中国徽商对徽州的社会发展的影响------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内容提要:明清徽州在文化、教育、医学、建筑、艺术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离不开徽商巨额财富对徽州本地的反哺。
徽州人口频繁的商业性流动、“无远不届”的活动范围以及归无定期的商旅生涯,也对徽州社会形成了诸如家庭关系嬗变、宗族组织空前强化以及贫富分化、社会风气变异等更深层次的“后院失火”式负面影响。
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一种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涵盖很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并存,半个多世纪以来,日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任何文化的形成发展都基于一定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
本文探讨徽州文化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之一——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徽商社会发展徽州文化影响一、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徽州文化经过长期的商业经营,到了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之充实者,以万千计,其次亦以数百计”,“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藏镪有至数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徽商富有程度可想而知。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一定的经济往往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徽商充裕的资金为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微州文化方方面面与徽商的关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徽商意识形态与徽州文化徽州商人的意识形态十分复杂,明显地影响着徽州文化,尤其是徽州商人入儒崇仕和实用主义意识对徽州文化若干方面的影响。
无论是徽商子弟登仕第,最终成为徽商的保护伞,还是徽商本人交官宦,以期得到官府的特别宠爱,并非塾庠蒙生都可以做到,都需要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较高的文化修养。
所以,徽商十分重视教育,在家业隆起之后,大力资助文教事业,“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
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摘要: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社会。
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方面简要分析徽商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社会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徽州,徽商,徽州聚落社会徽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宣和三年,从地域上讲主要指现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结合部。
徽州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移民社会,另一个就是四面为山,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徽州原始居民为山越人,两晋、唐末及两宋之际的移民士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儒家文化与大量的闲置资本。
徽州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
徽人经商是徽州经济最重要的方面,徽文化是徽州极具典型意义的地方特色文化。
现存的徽州传统聚落不仅仅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记录下了徽商曾经的辉煌。
徽商即徽州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商帮集团,始于南宋,直至清道光年间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并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州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互通有无的传统习俗和移民社会特殊的环境背景是徽商诞生的主要原因。
从明嘉靖到清嘉庆的300年间,是徽商的兴盛时期。
期间,徽商活动范围广,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以经营盐、典、茶、木为主,资本特别雄厚。
明中叶商业繁荣,已出现拥有百万巨资的徽商。
在清代,如徽人汪交如、江春、鲍志道等大盐商,甚至拥有千万的资产。
徽商作为一个同荣共辱的商帮集团,这些典型的足以证明徽商当时经济实力之巨。
徽州传统聚落规模庞大、修建水平高,这主要得益于徽商的经济支持。
由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多为老弱妇孺,徽州住宅特别注重防盗的功能。
除建筑普遍外墙高耸极少开窗外,还现存一些独特的防盗措施。
在南溪南村的老屋厅就是一例。
老屋厅的房门略后退,与墙不在一个平面上,并在窗外设坚固的横档以增强防盗功能。
位于正楼北面的边门以厚铁皮为最外层,中层是较薄的青砖,内层为优质木材,从而达到了很好的防火、防盗的效果。
徽州作为移民社会,自汉末起,外迁入的始祖逐渐繁衍形成的若干家庭聚于一村,形成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传统聚落。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教学总结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摘要:徽商,⼜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所不居”,且经营⽅式多样。
纵观历史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性,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其兴起于衰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应该从中吸取该有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原因探析⼀、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作为⼀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因徽州商⼈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商帮之⼀。
(⼀)徽⼈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候,位于皖南⼭区,⾃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多⽔,耕地⾯积较少,且⼟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作物的⽣长,反⽽适于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距离全国⼤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频繁发⽣的⾃然灾害和迅速增长的⼈⼝使得徽⼈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计。
从主观上来说,徽⼈从商之风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和社会缘由。
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
⾃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们关注;朱⼦理学和阳明⼼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对仕途的渴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唯有从事经商这⼀厚利之“末”业才能⽀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
此外,徽州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地这⼀⼿段很难满⾜豪门⼤族的奢侈⽣活之需,经营商业便成为他们扩⼤财源的⼀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张居正实⾏⼀条鞭法,地租⼤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徽商兴衰启示探讨分别从敬业精神、进取精神、文化精神、诚信精神、外部环境和自身分析了徽商兴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企业的借鉴作用。
标签:徽商;精神;资本转换;产业升级徽商,俗称“徽帮”,曾经是中国最成功的商帮,承载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商业文化。
然而,这股曾创造辉煌的商业势力却在清朝中后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
那么,徽商的成功和没落给我们现代企业带来哪些启示呢?徽商能够迅速崛起必然有其成功之处,其中独特的徽商精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敬业精神和地区传承的商业传统。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这个地方可耕土地非常少,除了产茶并没有什么资源。
所以自唐朝以来商业活动就开始兴盛,到了明清时期从事商业的人口超过全地区的一大半。
而由这种商业文明所孕育出的敬业精神也贯穿于徽商发展的始终。
敬业精神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具有的一种执着的信念和深深投入的意识,古徽商是如此,作为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更应以此作为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
(2)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被人们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吃苦耐劳和勤恳努力,有着敬业、执著、拼搏、坚韧、进取等优秀品质。
人格化的骆驼,更是给人以一种不畏道路艰险、忍辱负重、长途跋涉、富有进取开拓精神的深刻印象。
无怪胡适先生曾把具有骆驼般意志和品质的徽帮商人形象地比作“徽骆驼”。
古徽州人民,具有山里人的执著和坚韧,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拼搏,为了家乡的富有而攀岭越谷,走出大山,不畏艰难,而且他们勤劳朴实,这才创造了徽商数百年之辉煌。
从事企业经营必然有风险,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果没有坚韧的毅力,如果没有随时迎接失败的准备,又怎么能在商战中百战不殆,修成正果呢?“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就是徽骆驼们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现代企业走向百年老店的必然选择。
(3)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徽商是很爱读书的,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
爱读书给徽商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较高的文化素质成为与士大夫们交往的“粘合剂”,同时也给徽商的商业经营带来便利。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读后感以前我对徽商的印象就是一群很会赚钱的安徽商人,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徽商远远不止会赚钱这么简单。
他们简直就是淮扬社会变迁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先说徽商到淮扬这事儿。
就像一群带着特殊技能的大侠闯进了一个新的江湖。
他们一来,淮扬的经济格局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变化。
徽商特别擅长做买卖,他们在淮扬经营盐业、典当业等等,把淮扬的商业网络编织得更加细密。
你想啊,原本可能是比较简单的商业环境,一下子被徽商注入了各种新的经营理念和资本,就像往平静的湖水里扔了好多活力满满的小石子,那湖水可不就泛起层层涟漪,整个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在文化方面,徽商也像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们把徽州的文化习俗带到了淮扬。
比如说建筑风格,淮扬那些徽派建筑,白墙黑瓦马头墙,就像徽商在淮扬大地上盖的一个个“文化印章”。
而且徽商还特别注重教育,在淮扬兴办书院之类的。
这就好比在当地播下了文化的种子,让淮扬的文化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以前我觉得文化的传播可能是很慢很慢的,但是徽商就像是开着文化的跑车,“嗖”的一下就把徽州文化和淮扬文化融合到一起了。
在社会风气上,徽商也是个大影响因素。
他们有钱啊,而且还特别讲究生活品质和社交礼仪。
这就引得淮扬本地的人开始效仿。
比如说徽商的穿着打扮、宴会的规格之类的,慢慢地,淮扬当地的社会风气就变得更加奢华和讲究。
不过这也有不好的地方,就像过度打扮会让人变得虚荣一样,淮扬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浮夸的现象。
再说说淮扬社会对徽商的反作用。
淮扬这个地方就像是一个大熔炉,徽商在这里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他们原本可能只是带着徽州的特色,但是在淮扬这个多元的社会环境里,他们也吸收了淮扬当地的一些商业习惯、文化特色,然后变得更加适应这个大环境。
这就像是徽商本来穿着一身徽州的传统衣服,到了淮扬这个大时尚圈,又给自己搭配了一些淮扬特色的配饰,变得更加时尚又独特了。
读完这本书,我就感觉历史上的这些人和事就像一幅巨大的拼图。
徽商和淮扬社会的互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拼图碎片。
依附皇权:&清时期徽商的兴衰及其启示郑春勇,金春贵(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徽商在明清时期堪称中国第一大商帮。
徽商的崛起与其精心构建依附型政商关系的战略选择是分不开的。
结交权贵、重金买官、送女联姻、行贿寻租、为君分忧、资助寒门是徽商依附皇权官僚阶级的主要策略。
在依附皇权得势之后,徽商又通过贱买贵卖、排挤同行、垄断经营等。
时代的变化及利益输送链条的断裂,徽商与皇权的依附关系终究还是破裂了。
徽商的兴衰史对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企业方面,应该更多地把重心放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坚持合法经营,不搞钱权交易和利益输送;政府方面,应该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长远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完善法治建设,培育新型的政商互动文化。
关键词:依附型政商关系;徽商;新型政商关系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70(2021)01-0090-07一、徽商的发展历程与商帮特征(一"徽商发展史回顾徽商,是古徽州一带商人的总称。
古徽州大致位于今天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歙县、休宁县、婺源县、Q县、祁门县和绩溪县合围区域。
徽州在古代又被命名为“新安郡”,因此,徽州商人又被称为“新安商人”。
东晋时期已经有徽人经商的记载,著名徽学专家叶显恩先生,引用《晋书》卷二十新安人辞,其声悲切,’显见时徽州人经商的离别已经,其经商已经为时人,祁门县的,徽州商被人,时期祁门县商已的,、1为代表的大商,因致有名被合称为“程十”。
,徽商用,大商江为代的歙县徽商一。
的资本,徽商交道,的,、收稿日期:2020-05-09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JZD0081作者简介:1984—1,,新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金春贵(199—),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明清徽商的兴衰史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商帮。
它起于安徽,却成就于安徽以外的地方,比如说扬州。
当然,和胡雪岩一样,古代很多徽商都是凭借权力的关照而获得“特许经营权”的,所以最后也失败于政商关系。
在两三百年前徽州这一带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交通不是很方便。
在徽州有一句土话,叫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意思就是,这个地方缺吃少穿的,物资匮乏,生活不容易,上一辈子没修好才生在这儿,长大了赶紧扔出去。
正因为物资匮乏,经济环境恶劣,才使得徽商在自由打拼的过程中,拼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徽商有很长的历史,最广为人知的是明清时代的徽商。
他们是如何飞黄腾达的呢?这要从明朝初年说起。
明朝初年,北元的势力还很强大,所以政府就在北方屯集了大量的军队。
为了供应军粮,政府颁发了一道命令:谁能够把军粮送到前线,就给谁多少原盐。
也就是吃的那个盐。
这样的话,通过奖励一些卖盐的指标,来弥补送粮食的成本,刺激商人的积极性。
最早干这件事的是山陕商人,也就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
他们离得近,当然得到一些地利。
可是当时管理盐政的机构设在扬州。
山陕商人在扬州人生地不熟,即便运了粮食,拿到了指标,但把指标换成钱,换成现银,换成真实的财富,他们一直做得不顺,于是干脆把这个指标倒给了徽商。
山陕商人的这种做法放在现在来说,就叫炒卖指标。
慢慢地,徽商手上积攒的盐的指标,当时叫“盐引”,越来越多。
政府管盐不仅管指标,还管销售地点,盐商只能卖到指定的地方,这叫“引岸”,说白了是为了保护盐商的利益。
在当时,食盐的利润率大概有800%。
所以只要有了这些“盐引”,徽商当然就大展拳脚,快速积累起巨大的财富。
比如乾隆时期被称为“扬州八大商”之首的江春,担任两淮盐业总商四五十年,被誉为“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
乾隆几次下江南,都不愿意住在行宫,而宁愿住他家里面。
乾隆身上有点私房钱,也不愿意交给内务府的人,更不会交给户部,宁愿交给江春帮他理财。
明清中国第一商帮—徽商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明清中国徽商对徽州的社会发展的影响姓名:张明耀学号: 12209010418班级:环艺四班导师姓名:葛建化论明清中国徽商对徽州的社会发展的影响------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一、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徽州文化经过长期的商业经营,到了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之充实者,以万千计,其次亦以数百计”,“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藏镪有至数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徽商富有程度可想而知。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一定的经济往往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徽商充裕的资金为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微州文化方方面面与徽商的关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徽商意识形态与徽州文化徽州商人的意识形态十分复杂,明显地影响着徽州文化,尤其是徽州商人入儒崇仕和实用主义意识对徽州文化若干方面的影响。
无论是徽商子弟登仕第,最终成为徽商的保护伞,还是徽商本人交官宦,以期得到官府的特别宠爱,并非塾庠蒙生都可以做到,都需要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较高的文化修养。
所以,徽商十分重视教育,在家业隆起之后,大力资助文教事业,“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
在徽州方志、谱牒和其他历史文献中,微商捐资办学的义举俯拾皆是。
徽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可靠的政治保护,社会舆论的认可,以及在官位庇护下更加丰厚的利润,最终达到“儒、仕、商”或“徽商重教—读书登弟—官僚护商—徽商赚钱”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三、徽商的经营活动与徽州文化只要有利可图,徽商几平“无货不居”,经营门类繁多。
微商有的经营行业还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为徽州文化某些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
徽商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地影响着徽州文化,上述几方面的分析可以略见一斑。
可以说,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徽州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徽商强烈的入儒崇仕意识促使徽州教育勃兴,文化昌盛,流派分呈;徽商在经商活动中发展、完善和传播着徽州文化。
徽商的兴起和衰败探析摘要:徽商,一般特指清末以前的古徽州地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的婺源六县)的商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地域文化和商业文化。
从明代到清朝徽商持续兴盛了三百多年,享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其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曾对中国明清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试对徽商的兴起和衰败进行探析,其中,分别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来分析徽商的兴起和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探析一、徽商的兴起(一)客观因素1、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来看,“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平地只占十分之一。
黄山山脉盘踞于西北部,横跨黟县、歙县、休宁、太平、祁门五县,海拔在千米以上。
东南部的天目山和白际山等山脉也在千米以上。
东部的昱岭、歙岭,西部的大赤岭,犹如两扇门户守卫着徽州东、西两条通道。
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为徽州的三大水系,多急流险滩,不便行船。
徽州“山多田少”,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而可怜这“一分田”由于土壤贫瘠,并不能旱涝保收。
即使是风调雨顺之年,徽州土地的收入也不及江苏太湖地区受灾之年的一半。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徽州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为了求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此外,徽州出产的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如茶叶、陶土、纸、墨、砚等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气候温润,利于茶树生长,尤以祁门茶最为上乘,祁门几乎是山山种茶,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市时,全国各地商人都来此贩茶;陶土也是徽州一大财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白土,就多出于徽州的婺源和休宁;徽州竹林茂密,故徽州出产的纸质优良,所产澄心堂纸因获南唐李后主喜爱而名声大噪;徽州古松较多,用古松松烟制做的徽墨,品质优良,往往成为贡品;徽州山上盛产用以制做砚台的砚石,名满天下,为徽州人提供了一大获利来源此外,徽州的漆,徽州近邻宣州所产的宣笔也极富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