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92.55 KB
- 文档页数:3
2013年02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三亚具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三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为其大力发展城市度假休闲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执行,又为三亚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及政策的支持。
虽然三亚城市旅游发展前景看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一.三亚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城市规划布局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87年底,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并于1988年12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三亚市完成总体规划,确定三亚市性质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人口规模远景控制在50万(2005年城市人口30万),城市建设总用地规模控制在50—6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47. 97平方公里)[1]。
从全国现行的总体规划内容和深度范围看,单纯依靠总体规划的三亚市本身难以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
旅游城市是个多变的载体,必须不断创新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布局,才能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但三亚的城市规划仍然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投建和改造,只有一套城市发展总纲,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旅游市场需求,难以满足游客对城市差异化的追求,因此说城市规划改扩建速度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
另外,三亚市城市建设管理基础差,技术力量薄弱,也对三亚城市旅游发展造成了限制。
(二)城市建设不合理1.三亚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三亚城市的主体骨架——市区路桥建设,市政道路50多条,总长110多公里,在贯穿市区的东西河河面上,架设桥梁8座,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市区交通网,市区面积因此达到27平方公里。
但在多年的建设改造中,却因城市规划的限制,市区面积的限制,造成城市内交通网络的拥堵[2]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恶评如潮,乱、堵、霸是三亚城市交通的真实写照。
2.三亚城市整体形象不突出,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
三亚城市定位未能在其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中得到恰当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三亚将自身定位为国际城市,其中,外国游客的可进入性和进入率是国际定位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三亚国际游客进入率与其游客比例为6:100,远未达到国际化定位条件;三亚将自身定位为滨海城市,但就目前来看,三亚旅游产业呈多元发展,政府与旅游部门未对三亚滨海旅游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滨海旅游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应设施的开发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三亚滨海城市定位的要求;三亚将自身定位为风景城市,但三亚城市的无序扩建,使得其自然景观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三亚城市的自然形态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三亚城市建设中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设计过少,三亚城市的自然亲和力理所当然大打折扣。
562015年8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城市旅游化的发展模式周 帆大中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乡统筹、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发展结构。
随着信息与休闲时代的来临,旅游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一、城市旅游化的发展体系(一)旅游形象品牌的构建旅游城市形象的构建依赖于城市的旅游资源,有些资源是极具特色的,通过旅游市场营销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起来。
就像我国很多旅游城市是极具特色的,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三亚的海滨度假旅游、桂林的山水旅游等等,都是通过旅游形象品牌塑造来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的。
(二)城市风貌体系的构建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景观、历史文化都不尽相同,城市风貌可以通过城市的标识系统、建筑风格、山水分布、交通设施等来反映出来。
城市风貌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三)功能性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可以作为产业来进行发展,那么配套设施的完善对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包括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的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面,旅游带动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进程也会加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改善。
二、城市旅游化的开发模式(一)城市景区开发一些城市是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与景区,打造核心竞争力,不同的商业,旅游可以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化城市结构发展。
例如,桂林开发的是山水旅游,人们一提到桂林,就会想到一句旅游口号“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主打的是山水旅游。
古城西安,是以人文旅游资源著称的,拥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这已经成为西安的城市名片。
西安旅游现在的发展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浐灞生态区的建立、曲江生态区旅游房产的开发、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阿房宫、大唐西市的修复与重建都能说明以城市为核心开发旅游景区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城市景区的开发可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城市旅游发展城市旅游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和旅游业界重点关注的领域。
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意识的提高,城市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问题以及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城市旅游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是经济方面。
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收入的增加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其次,城市旅游的发展也对城市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个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得当的城市,能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氛围,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并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再次,城市旅游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旅游资源的利用能够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增加居民的文娱消费选择,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进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城市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平衡。
有些城市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但也有一些城市尚未发现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潜力。
其次,城市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一些城市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耗用,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再次,城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问题突出。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很多城市借鉴其他成功城市的做法,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十分突出。
这不仅缺少创新和差异化,也影响了游客的选择和满意度。
三、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注重发掘和整合城市的独特资源和特色,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其次,注重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和推广。
在城市旅游推广方面,需要注重做好市场定位,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相关推广策略,并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
Consumption Economy消费经济0862019年2月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03.086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全域旅游发展探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申一方摘 要:“全域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新兴旅游发展模式的开展,对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产业转型具有开创性意义。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旅游为例,就其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途径,将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好的融入呼和浩特市全域旅游的旅游产业发展中。
关键词:全域旅游 草原文化 旅游资源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2(a)-086-03“全域旅游”这一概念由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强调中国旅游要逐步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地域,通过旅游全域化建设,实现区域内各类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等)有机整合、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各行业及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业引领乃至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旅游资源大区,其首府呼和浩特更是位于中国草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五个围绕”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九个转变”基础上,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着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草原文化休闲目的地。
1 资源梳理1.1 发展历史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具有400多年历史,是内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呼和浩特市下辖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四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开发区,总面积为1.7224万平方公里。
旅游业发展模式旅游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行业,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旅游业发展模式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一、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分类旅游业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和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
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主要是以传统的旅游产品为主,如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等。
而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则是以新颖的旅游产品为主,如文化旅游、探险旅游、主题旅游等。
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以传统的旅游产品为主,主要特点如下:1.单一性强: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产品单一性非常强,如观光旅游就是以旅游景点为主要产品,休闲旅游则是以度假胜地为主要产品。
2.市场需求稳定: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因为它们是基于人们对自然风光和休闲娱乐的需求而产生的。
3.景区经济为主: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点在于景区经济,即以景区为中心,通过旅游产品的销售来获取经济利益。
三、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以新颖的旅游产品为主,主要特点如下:1.多元化: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产品多元化,如文化旅游就可以包括文化遗产的探索、传统文化的体验等。
2.市场需求变化大: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大,需要随时关注市场变化,调整旅游产品。
3.创意和创新为主: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点在于创意和创新,即以新颖的旅游产品为核心,通过独特的旅游体验来吸引游客。
四、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优势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丰富旅游产品: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可以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体验度,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
2.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旅游业发展模式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4.提高旅游业竞争力: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和多元化,可以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东营市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东营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北部,是黄河的入海口所在地,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
黄河入海口的生态旅游景观、现代石油工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古齐文化景观都是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
但由于东营市人口数量偏低和独特的城市布局,其旅游发展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制定符合东营市自身特点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对加速本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东营旅游业发展对策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它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人口200万人,面积8000平方公里。
东营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各项旅游休闲和观光活动。
一、东营市主要旅游资源概况母亲河黄河赋予了东营独特的旅游资源。
黄河三角洲的“黄龙入海”,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的过渡”之称的黄河水体纪念碑,亚洲最大的天鹅湖湿地景区都是具有显著特色的旅游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如东营胜利电视塔,代表东营人坚忍不拔的精神的新世纪广场,东营南部广饶县的孙武故里的相关古建筑群都是具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度的景点。
文化方面,作为传统吕剧的发源地,东营有着很厚的群众戏剧基础,这也是一个可以深度进行挖掘的旅游特色方向。
二、东营市旅游业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1. 加大旅游设施投入东营市在本世纪初,全市旅游业还没有成型——7家旅行社和2家挂牌景区景点,没有成熟的旅游产业链。
政府对旅游业缺少清楚的认识,投入资金少,本地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深度开发,旅游企业获得的政策扶持较少,产业化水平比较低。
旅游企业大多各自为战,小、弱、散的问题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政府积极扶持黄河三角洲经济带的政策相应出台,东营市开始认识到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
但目前仍然需要挖掘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参与来建设特色景区景点和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2.改变发展思路,加大旅游教育普及作为油田产业为主兴起的工业城市,东营市建市时间较短,对旅游服务业的规划还缺少认识。
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与策略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与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
景区旅游是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为核心的旅游模式。
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城市旅游则以大城市为中心,以购物、美食和城市文化为主要吸引点。
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具有现代化的建筑和便捷的交通设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乡村旅游则注重农业、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给游客带来独特的农村体验。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革命和红色历史为主题的旅游模式。
中国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延安、井冈山和南京等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生态旅游是一种注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
中国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生态游客。
为了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支持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行业管理机制,制定旅游业政策和法规,提供有力的市场保障和政策支持,以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要加强旅游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展旅游推广活动,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华旅游。
同时,中国旅游企业也可以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
第三,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品质提升。
提供更多有特色、有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为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
第四,要加强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和服务质量提升。
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最后,要加强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旅游交通和住宿设施的投资,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旅游业的品质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一些景区和城市,存在着环境脏乱差、价格不透明、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摘要: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重,而小城镇也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将本地特色融入旅游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不远万里到来。
不同环境下的小城镇特色迥然不同,需要逐一分析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笔者拟对丽江古城、黄山宏村两个小城镇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的异同。
关键词:小城镇;旅游业;本地特色;发展模式;发展路径。
引言:随着全球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催生了旅游小城镇。
旅游小城镇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旅游小城镇的发展的过程非常复杂,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政策、经济、社会、交通等。
古镇旅游则依托其历史遗留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小城镇旅游的中流砥柱。
一、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特征(一)旅游小城镇的概念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速度逐年加快,见图1。
小城镇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小城镇作为城乡结合部的综合体,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
旅游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的一种,在旅游业中大放异彩。
图1 1978年来中国城镇化率罗明义尝试定义旅游小城镇(Tourism Town),是指把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小城镇。
它们以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基础设施为一般特征,在区域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旅游业在小城镇GDP中占有重要位置,并有不断增加的可能。
旅游小城镇,一般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拥有保存较好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或是拥有着与一般城市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
正是这特色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传统手工艺术等特产更为旅游小城镇加分添彩。
(二)旅游小城镇的分类较之国外旅游业,中国的小城镇旅游特点突出,是国外所没有的。
据此,国内学者对旅游城镇的类型做出了比国外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探讨中国旅游小城镇的类型。
从开发的角度,赵庆海先生把旅游城镇划分为资源型、参与型和依托型等3 种类型。
资源型则包含山水湖滨,古迹建筑等等,在这其中,古村古镇旅游占到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