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课件 第11讲 今音5
- 格式:pptx
- 大小:124.17 KB
- 文档页数:31
音韵学基础一、音韵学常识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五、上古音概说(重点)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一、音韵学常识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分期时间代表音系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3、语音特征舌面元音舌位图:子夜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声方面的术语1、声纽:即声母。
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第一讲音韵学·绪论1.语言=语音+语汇+语法中国传统语言学= 文字+ 音韵+ 训诂2.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
3.按照古代语音学的历时变迁以及学科本身的体系,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端:(1)古音学先秦两汉(2)今音学魏唐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陈彭年、丘雍《广韵》(3)等韵学宋元韵图《韵镜》《七音略》(4)北音学周德清《中原音韵》4.音韵学之功用(1)关于音的:古汉语声韵调系统普方古语音对应(2)关于义的:通假声训(3)关于文化的:音韵与诗词曲文化关于《音韵学》之功用,黄群建老师《音韵学概论》概括为六点。
详见P5-10第二讲普通话语音基础国际音标1.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直译“国际语音字母”,简称IPA。
1886年,西欧一些学校的语音教师在伦敦成立“语音教师协会”,共同讨论并拟订了一套国际语音字母方案,后来由法国的P·帕西和英国的D·琼斯等人于1888年制定,发表在协会的会刊《语音教师》上。
1897年协会改名为“国际语音协会”(后称“国际语音学会”),此后对音标进行过多次修订。
2.国际音标的记音原则是“一符一音”:一个声音只记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只表示一个声音。
表中所列是目前较为通用的国际音标:元音表列元音25个,辅音表列辅音74个。
另外列有“其它符号、变音符、超音段、声调和词重音”四种辅助符号表,可用来表示特殊音、变音、附加音等。
组合音(如塞擦音)均不列出,可用单音符号来组合。
第三讲声母1.声母:声母又称“字母”,古代汉语没有音标,古人往往用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五章 音韵 第一节 音韵概说 一、音韵学的概念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化。 二、音韵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音韵学一般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古音学研究上古音,即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以及形声字等为主要研究材料。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即研究南北朝至唐宋这一时期的语音,以《切韵》一系的韵书(主要为《唐韵》《广韵》)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 等韵学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它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音节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此外,还有北音学,即以《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元明清(近古)时期的语言(主要是以北京和开封、洛阳等北方话为研究对象)。 在以上四方面内容中,等韵学侧重研究的是古代汉语的音韵理论,而今音学、古音学及北音学侧重研究的是汉语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 中古时期出现的《切韵》一系韵书,标志着音韵学开始成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研究音韵学应以今音学为基础和重点。 三、学习音韵学的意义 1、为当前的汉语语音规范化服务。 2、为阅读、研究和整理古籍服务。
第二节、汉语的声韵结构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一、声 (一)声、纽、字母 声,即声母,又称“声纽”或“母”、“纽”。古代没有音素字母,就选用一些汉字来表示声母,这些用来表示声母的汉字就称为“字母”。 (二)三十六字母 唐代和尚首温首创三十字母,后增加为三十六个字母,即“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中古声母的系统。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来日晓匣。 现代汉语中有21个声母,依据发音部位分为双唇音(b p m)、唇齿音(f)、舌尖前音(z c s)、舌尖中音(d t n l)、舌尖后音(zh ch sh r)、舌面音(j q x)、舌根音(g k h);依据发音方法分为塞音(b p d t g k)、擦音(f h x sh r s)、塞擦音(zh ch j q z c)、鼻音(m)、边音(l);依据声带是否颤动分为清音和浊音(m n l r);依据送气或不送气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三)五音、七音(发音部位)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七音:五音及半舌音、半齿音 (四)清浊(发音方法) 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辅音,又称不带音; 浊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又称带音。 全清: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颤动的塞音、塞擦音以及擦音。 次清: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颤动的塞音、塞擦音。 全浊: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塞音、擦音、塞擦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五)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谓之双声。 考察古汉语的双声时,应以古音为根据,而不能以今音为根据。现代汉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语中是双声的,古代不一定是双声,如“威望”等;现代汉语中不是双声,但古代不一定就不是双声,如“微妙”等。 二、韵 (一)韵母、韵、韵目、韵部、韵摄 一个音节除去声母的部分就是韵母。韵母最多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其中韵腹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都具备。 韵,有别于韵母,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声调相同,但不要求韵头相同。韵母则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完全相同,但不要求声调相同。 例如:“东董送屋”虽然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因此不同韵。 “沙家花”虽然韵母不同,但韵腹相同,声调相同,因此同韵。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韵目:从同韵的字中选取的代表字。(韵目是韵的代表字,一个韵目代表的同韵字往往因韵头不同,而包含几个不同的韵母。) 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即为同一韵部,不讲求韵头和声调。 韵摄,简称摄,即把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并而成的大类。前人把《广韵》的206韵归并为十六摄: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臻摄、山摄、效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二)开合口和四呼(韵头或韵腹) 呼,即根据韵头和韵腹发音时唇形的不同给韵母分的类称为“呼”。 宋元时期将韵母分为开合口两呼。凡韵头是[u]或以[u]作韵腹的,就是合口呼,其余为开口呼。 现代汉语中,分为开齐合撮四呼。凡没有韵头、韵腹也不是i、u、ü的韵母为开口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为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为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为撮口呼。 (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韵尾) 仅供个人参考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凡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凡以鼻辅音[-m]、[-n]、[ ]收尾的,叫做阳声韵。阴阳声韵合称舒声韵。 凡以塞音[-p]、[-t]、[-k]、收尾的,叫做入声韵,又称促声韵。 (四)叠韵 音韵学中,如果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就叫做“叠韵”。 判定古汉语中的叠韵,必须以古音为依据。 三、调 (一)四声 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 中古四声和现代普通话的关系: 1、平声分为阴平、阳平; 2、全浊上声变为去声; 3、入派三声。 (二)平仄、舒促 根据声音高低变化的角度分析声调,分平声和仄声(上去入)两类。 根据声音长短缓急的角度分析,又分为舒声(平上去)和促声(入)。 四、其他 韵书是按声、韵、调关系将汉字编排而成的书,是为写诗文押韵而作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是《广韵》。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著的《切韵》,在隋唐时影响很大。 等韵图简称“韵图”,是古代音韵学家制定的一种声韵调配合表,它用图表的形式将汉语的语音系统表现出来。现存最早的等韵图是《韵镜》。 仅供个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