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
- 格式:docx
- 大小:32.75 KB
- 文档页数:12
文以景行,情由景衬───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第二课时(一)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二)、品析语句,写法借鉴1、读下面的语段,你觉得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得好?为什么?2、结合同学们对语段的品析,说说从语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些方法?例一: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段文字为了烘托作者去看社戏的愉快、急切的心情,抓住夏夜特有的景物特点,调动了嗅觉、味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写得让人如临其境。
)例二:清晨,初升的朝阳毫不吝啬地把千万缕阳光洒在翠绿的叶片上。
晶莹的露珠在绿得发亮的叶子上滚动,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在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们有的眨巴着大眼睛好奇地互相打量着;有的嬉笑着追逐着,打闹着,不信,你屏住呼吸,侧耳细听;而有几个则早已迫不及待地在叶片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景写得生动引人。
)例三: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①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这段文字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把景写得让人如临其境。
)例四: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恰当而精妙的景物描写会营造出文章含蓄优美的意境,让读者很容易走进文章的情境中,并被深深打动,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具有神奇的功效。
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同学们一定记得这段文字: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孤独之旅》如果我们把上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删去,原段就变为: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原文中暴风雨那天昏地暗、犹如世界末日般的场景一旦删除,读者原本揪起的心也就在瞬间恢复了平静,原本为杜小康捏着的一把汗也化为旁观的冷漠,文章的表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景物描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其作用有:(1)情境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最常见。
如:一场雨之后那一片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了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张厚厚的绒毯。
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
在前一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抒发了后一句的情感。
(2)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同一景物多次使用,递进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吸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
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穿插片段集锦1.秋天的校园充满诗情画意。
树叶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庞飘过,甚至还有几片停在同学的头发上,让人忍俊不禁。
树叶儿好像故意要与树下扫地的同学嬉戏,刚刚将地扫完,不一会儿又落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我爱校园秋色。
——乐景抒乐情2.秋天的校园让人伤感。
树叶儿全变黄了,不断地飘落下来。
校园道上满是枯叶残片,走在上面伴着吱吱的压碎升,使人心生凉意。
一阵风吹过,地上的残叶随风飞舞,让人心眼迷离。
一会儿,校园里又飘起了慢慢细雨,我心理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哀景抒哀情3.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
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4.晚秋的野地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
5.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小的声音。
禾苗叶子晒得起卷子,失掉嫩绿的光泽,又没有一点风,人走在两边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简直闷热得浑流汗,气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谁也不愿出来了。
6.雾,朦胧了山的身体。
山,坚定了雾的信念。
环绕。
依恋。
缠绵。
丝丝缕缕中。
点点滴滴间。
不会轻易地离开。
不在轻浮的抛弃。
在那一刻已是永远。
7.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8.夏日的傍晚,燕雀的狂噪穿过暮霭,在天空回绕。
月夜还有虾蟆像滚珠一样的叫声,好比浮到池塘面上的气泡。
倘使这幢旧屋子不是时时刻刻被沉重的车子震动,仿佛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的话,你决计想不到住在巴黎。
(完整版)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光景描绘的作用在一般记述文、各样文学作品中,常常会遇到光景描绘,我们怎样全面理解、正确剖析其表达作用呢?第一,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能够试着从下边几个方面下手。
一、抒发感情。
景与情常是相互浸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形交融”、“借景抒怀”。
这是光景描绘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其常有。
比方《春夜喜雨》,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静静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季气味的愉悦之情。
近似的古典诗词是好多的。
《春》、《听潮》中对春季、海洋的赞叹之情也是借助光景描绘进行的。
二、衬着氛围。
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有。
《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沉森”的景衬着了刚才遭到白匪屠戮、严重损坏的肃杀氛围;用“葱翠的小树”、“挺秀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衬着了战胜白匪后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氛围。
《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了一种凄凉阴冷的氛围。
三、衬托人物。
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点等等。
也常常出此刻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述文中也有。
《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辛、阴沉、荒芜的风景,衬托了卢进勇烦恼、焦急和盼火的心里活动。
《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漂亮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高兴而急迫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以前有一段轻盈明媚的风景,衬托了菲利普一家人高兴的心情;而见到潦倒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暗浓厚,这就衬托了人物绝望、丧气的心情。
《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意灵,表现了梨花姐妹乐于助人的思想质量。
四、突出主题。
这类作用一般出此刻文章的末端。
《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衬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喜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留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进而颂扬了无名战士的崇敬质量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
《在骄阳和暴雨下》一文,经过对自然情形的描绘,突出了黄包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应旧社会劳感人民的困难生活。
记叙文的五种构思方法中小学教材中的记叙文,以记事文为主,也有不少写人的文章。
一般来讲,记事的文章,要着力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中找出最重要、最动人的“闪光点””。
下面介绍五种常用的构思方法。
一、巧用穿插穿插,是记叙文构思写作的基本套路之一。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内容。
在记叙文中穿插以上内容,有六个方面的作用: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从中考作文来看,在作文中巧用穿插,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优化文面结构,第二、表现构思水平。
而这两项对于提高中考作文得分是十分有好处的。
先看看如何进行穿插、穿插什么内容:1.穿插描写【例】《孔乙己》中有十几处写到众人的“笑”。
作者处处突出旁人的嘲弄、哄笑,在每一层描叙之后,都以“哄笑”、“笑声”一类语句作结,以至形成一种节奏,使“笑声”在小说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力量。
2.穿插议论或抒情【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运用抒情议论表达感受,揭示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抒情之笔,穿插一段文字;结尾安排了大段文字,进行抒情和议论,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
3.穿插主题句【例】《白杨礼赞》在文中反复穿插“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样的句子,不断地点示着文章的主题。
其实这种主题句也是“结构句”,不仅极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且也有机地组织起文章的结构。
在以上内容的“穿插”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反复穿插”。
可以说,没有“反复”就无所谓“穿插”。
正是由于有了“反复”,才能在“穿插”中形成文意的递进,才能形成前后内容的呼应,才能形成一唱三叹的感情波澜,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文章的思路。
二、横向组合横向组合,就是在文章中将一个一个的情节、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加”起来,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中考作文技巧——穿插环境描写描写是指在写人记事过程中,对人物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其所在环境的一些细致的刻画,以次来更好的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描写可分: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怎样在作文中穿插环境描写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能还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写法可以让文章染上新的色彩。
一、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
开头是这样描写的:“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
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
”“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
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如果一篇记叙文中有这样几处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的环境描写,那么文章的效果不言自喻。
二、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
在写作中,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所谓“情哀则哀,情乐则景乐”就是这个道理。
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写阴晦严寒的深冬气氛、荒凉潇索,没有活气的村景,贴切地衬出了自己的悲凉心情;孙犁《荷花淀》一文,开头将夜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只是为了揭示水生嫂那恬静、安乐的心境。
文以景行,情由景衬
───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
第三课时
(一)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二)、拓展提高,实践操作
1、小练笔(任选其一)试写景物描写片段,烘托人物此时的心情,或者渲染此刻的气氛。
喜悦的;我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了……
伤感的;今天,毕业的我要离开同学、老师了……
懊悔的;以前没有好好读书,成绩又不理想,我呆望着窗外……
要求;100字左右,情景交融,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2、学生自由写作,老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好作文
3、展示,点评
4、小结今天所学内容
(三)、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所占笔墨不多,却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并且还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写景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训练,我相信同学们
只要在记叙文写作中巧用景物描写,定会创设出优美地意境。
(四)、布置作业。
题目:窗外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要运用到景物描写。
记叙文写作指导:适当地加入景物描写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写作指导:适当地加入景物描写》,供大家参考。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因此,在写作中,适当地加入景物描写,可以起以下几个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三颗枸杞豆》中有这样一段:“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
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小蚱蜢………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
”其中生动细腻的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一个可以让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故乡。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具体的心理活动。
例如《月迹》一文描述了中秋节的夜晚,一群孩子早早地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
作者将一种心理情绪交织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用景物的渐变过程来写孩子们的心理感受过程。
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所处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得体的景物描写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人物性格。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的描写:“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简朴大方的书斋和作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质朴方正的性格特点相得益彰。
在一般的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点到为止,不宜过多铺排。
同学们要能抓住景物特征,特别是能够从细节上凸显景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同时还要精心设计描写景物的角度和顺序;另外还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求唤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互动平台非常假日张智斌(添加开头:“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圆了。
”)【直接用景物描写开篇,自然生动,有画面感。
】中秋,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改为“自古以来,人人都期盼月圆人更圆。
”)宋朝的(改为“大文豪”)苏轼因为不能和家人团聚,于中秋深夜独饮,写下名篇《水调歌头》,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如何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教学设想]穿插在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一般起烘托和渲染作用,有意使用,坚持不懈,往往能增加作文亮点,甚至妙笔生辉。
但初二学生记叙文习作中几乎很少涉足景物描写,大多只是平铺直叙,或粗略勾勒景物轮廓,语言平淡,读来味同嚼蜡。
针对初二学生的写作实际,设想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让学生明白在记叙文中添加适当的景物描写,可使文章增添文采,更加生动形象。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只选择景物描写中的几个点,力求开口小而挖掘深: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力求达到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有意识地选用拟人、比喻等描写景物的方法,并通过课堂中的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养成“写景增添文采”的自觉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会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
[教学重难点]:1、学会抓住特点,捕捉特定季节、时间中所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灵活写景,有意识地选用拟人、比喻等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器物本是无情物,情由心生。
你的情会令景更美,美景会令你的情更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审视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方法,学习用景物描写去酿造你记叙文中的浓情美意吧。
二、合作交流,归纳作用讨论交流后师明确并小结:刚才同学们所找的都是一些景物描写的语句,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增添了美感,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交待故事背景。
2、渲染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性格、品质等。
师过渡:根据刚才的探讨可见景物描写在文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交待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性格、品质等。
要想作文出彩,写好景物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三、方法探究1、运用修辞,紧扣特点。
第一步:确定季节,罗列景物。
比如,我们要写夏天的开头,我们可以选择“大树、知了、太阳、池塘、荷花……”等具有夏天特点的词语。
第二步,运用修辞,逐一描写。
在选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予以创新,把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记叙文景物描写摘抄记叙文景物描写摘抄第一篇乡村田园的四季犹如梦幻般秀丽。
春姑娘把小草弟弟唤醒了,小草伸着懒腰仰起带着露珠的脸蛋,甜甜地笑了。
农民们正忙着种庄稼,这让我想起一句诗,“乡村四月闲人少,踩了蚕桑又插田。
酷热的夏天来了,热得小泥鳅在水沟里乱窜,田园里鹅黄嫩绿,然后远看像一片树林,又像一片草地,带给人们凉爽。
田里的小青蛙“呱呱〞地舍命叫喊,小黄瓜也攀上了棚架,像一个个孩子在荡秋千。
秋姐姐来了,她给稻田换上了金色的秋装。
“秋风吹,稻谷香犹如黄金灿灿呀!〞棉田一片白皑皑,就像给大雪铺大地,金黄色的油菜花一望无际,油菜花还发出一阵阵迷人的芳香,然后蝴蝶和蜜蜂都围着它跳舞。
远远望去就像金色的大海,又像金色的地毯。
我真想在油菜花中穿梭,让它芳香留在我的衣服上。
火红的高粱挺直了腰板,向我们点头,农民们拿着镰刀去收割,田园里充满了笑声。
秋天,五谷丰登,是农民们宠爱的季节。
寒冷的冬天来临了。
白雪一片,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然后雪花在空中飞舞,农民家的孩子在田野里打雪仗,堆雪人……雪覆盖着大地,像给大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袄。
乡村田园如梦,它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梦,有春夏秋冬这几种颜色。
记叙文景物描写摘抄第二篇乡下的田园风光,真是太美了。
这就是大自然“画家〞的杰作啊!春姑娘来了,它吹了一口气,小溪解冻了,溪水唱着叮叮咚咚的歌儿流向远方。
然后春姑娘又吹了一口气,柳树发芽了,枝条像长长的辫子,在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摇摆着婀娜的身姿。
迎春花开了,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竞相争艳。
桃花也开了,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迷醉了彩蝶,引来了蜜蜂。
这些花儿都像在争奇斗艳,秀丽极了。
夏天到了,天气十分酷热,树木长得非常茂密,人们摇着蒲扇,在树底下乘凉·下棋。
然后池塘里的荷花开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像一个秀丽的小姑娘,一阵风拂过,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十分迷人。
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金黄的稻谷成熟了,像铺了一地的金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冷水江市第二中学李华彬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写人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穿插景物的描写,是一种写作的技法,也是一种构思的方法。
从中考记叙文来看,能够恰当地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是层次比较高的作文。
穿插,是记叙文构思写作的基本套路之一。
所谓“穿插”,就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有目的地插进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内容。
在记叙文中穿插以上内容,有六个方面的作用:1.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2.表现人物形象;3.深化文章主题;4.变化文章结构;5.增强文章的感染力;6.使文章有很清晰的文面。
而穿插在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往往起到烘托、渲染和衬托的作用,有意使用,坚持不懈,不但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而且在写作上能够增加亮点,甚至妙笔生辉。
从中考作文来看,在作文中巧用穿插,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第一,优化文面结构;第二,表现构思水平。
而这两项对于提高中考作文得分是十分有好处的。
一、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一切景语即情语,也就是说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密切相关,景随情移,美丽的景物表达人物高兴愉快的心情,反之,则表达人物悲伤的心情。
如:1)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芦花荡》2)在那里,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迎风飘散。
《芦花荡》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社戏》分析:1)句表现“老头子”灭敌前的胸有成竹和必胜的信心;(2)句烘托“老头子”解恨的战斗之后内心萌发出的轻松、愉快的心情;(3)句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反映了“我”希望尽快抵达赵庄的愉快而又急切的心情。
4)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爸爸的花儿落了》5)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我的叔叔于勒》赏析:(4)句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5)句是在得知叔叔于勒破产的消息之后,全家希望的泡沫彻底破灭,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的作用渲染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惯用手法,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对主要人物或事件进行铺垫,从而突出中心。
如:(6)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芦花荡》7)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嗦嗦地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分析:(6)句渲染了恶劣的环境气氛,突出了苇塘四周,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7)句渲染了死气沉沉的悲凉气氛,是旧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作者心情悲凉到了极点。
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衬托也是文学作品中的惯用手法,通过对旁近事物的点染,来突出主要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闪亮。
如:(8)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驿路梨花》9)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回忆鲁迅先生》10)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
《美丽如初》分析:8)句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时出现了,给人们希望和安慰,这里用自然美烘托人物美,衬托了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崇高品质及这种品质的巨大感召力;(9)句鲁迅先生一生忧国忧民,为找出一条民族坦途,不惜通宵达旦、忘我工作,这里用冉冉升起的太阳衬托了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10)句母亲为了等放晚学的弟弟回家,等得耐心又耐心,美丽的月景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
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穿插景物的描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想描写的时候就描写,无目的地把描写硬塞在记叙之中;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描写,它们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在中考作文中运用“环境衬托”的构思套路,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写景要有分寸,不要求多,点到为止;第二,写景要有目的,即景物的描写一定要为“烘托”人物服务;第三,写景要准确,也就是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不要把春天的景物当作秋天的景物写出来;第四,要安排好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位置。
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例文片段一:晴空万里,云漫不经心地挪动着,为秋日增添几分活泼,我的心情也正如这活泼的秋日,愉悦而又晴朗。
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格外地舒畅。
阳光下,那片绿色上闪耀的晶莹的水滴,在笑着眨眼,那柔和的微风,在轻轻低语呢喃……天空那边,几朵白云在愉快地挪动,是不是也在耕作呢?——乐景抒乐情。
天如墨,水如泪。
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行走在风雨中,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丝丝的细雨顺着屋顶滑落下来,砸在我的头上,冰冷的水流在我的脸上,流到我的脖子上,我的心里,给我本就有点苦闷的心增添了几分冷清。
——哀景抒哀情片段二:用秋天校园的景物表现指定的心情或感受。
秋天的校园充满诗情画意。
树叶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庞飘过,甚至还有几片停在同学的头发上,让人忍俊不禁。
树叶儿好像故意要与树下扫地的同学嬉戏,刚刚将地扫完,不一会儿又落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我爱校园秋色。
——乐景抒乐情秋天的校园让人伤感。
树叶儿全变黄了,不断地飘落下来。
校园道上满是枯叶残片,走在上面伴着吱吱的压碎升,使人心生凉意。
一阵风吹过,地上的残叶随风飞舞,让人心眼迷离。
一会儿,校园里又飘起了慢慢细雨,我心理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哀景抒哀情片段三:清晨,江面上格外平静,碧波荡漾,银光闪烁,海鸥在江面上展翅飞翔。
此时,我总爱伫立在江堤上向北眺望吴淞口,那一望无际的江面,水天相连。
一陈清风拂来,猛吸一口新鲜空气,顿时令人心旷神怡。
江堤边的树林里,鸟儿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
一群老人在堤岸边散步,打太极拳……当阳光撒满江面的时候,江面开始沸腾了。
你看,那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机帆船的马达声、大轮船的汽笛声,江浪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支雄壮的交响乐。
“呜“的一声汽笛。
一艘万吨轮由远而近,所到之处涌起两排巨浪,呈八字形,像两条白龙朝两面三刀岸滚来,浪花扑打在江边的岩石滩上,溅起一簇簇白花……傍晚,夕阳把江面映得通红。
此时,我和小伙伴们总爱到江边的岩石堆上捉螃蜞。
一个傍晚可捉二、三十只。
晚上,沸腾的江面恢复了宁静。
这时,停靠在码头上的万吨巨轮灯火辉煌,和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把船边的江水也映红了。
江风阵阵,迎面袭来,驱散了夏日的暑意。
”——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我们的教室和操场中间,有一条甬道,甬道两旁是两排齐刷刷的梧桐树。
春风给它满枝叶苞,点点鹅黄,片片嫩绿。
夏日,一张绎叶就是一个绿色的巴掌,托着一轮骄阳。
一棵树就是一把漂亮的遮阳伞,树下清风习习。
梧桐美在秋天。
每天中秋过后,几场秋雨。
几阵秋风,把那叶子染成锈红色。
此时,蓝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高空,秋阳淡光,梧桐白白的躯干,红红的树冠,显得分外娴静、妖娆,优雅、庄重。
走在这甬道上,置身在画图中,沉浸在恬适的氛围里。
不必可惜,西北风一夜刮尽树叶,那遍地铺金,不正象征这金色的丰收季节吗?冬天,梧桐粗壮的树干,光秃的枝桠,倔强地挺立在那里,顶严寒,斗风雪。
看到它,缩颈袖手的人会挺起胸来,凝视它的身影,会油然而生敬意。
——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在我们学校操场的西北角,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
花坛的中央,种着几棵高大清秀的“美人蕉”,它那深绿色宽大的叶子,像一个绿色的芭蕉扇。
它那笔直挺拔的茎,托着几朵艳丽的深红色花朵。
多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那里呀!在“美人蕉”的前边,种着几棵“大丽菊”。
它那粉红色的花瓣中镶嵌着星星点点的金色花蕊,给它增添了几分色彩。
在这些花中,我最喜欢那朵花,它第一层花瓣是红色的,第二层是粉色的。
这朵别具一格的花,是“大丽菊”中的佼佼者。
在茂密的绿叶的衬托下,它显得格外美丽。
花坛的两边,有两棵石榴树,它们好像是两个日夜守护花坛的卫兵。
每当中秋八月,它们的枝头就会挂满一个个沉甸甸的果实。
这些石榴有的略显棱角,有的像个大玻璃球,熟透的石榴远远望去,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好像在向人们传送丰收的喜报。
花坛的四周,摆放着许多盆花,有不畏严寒的麦冬,有粉红的月季,有翠绿的吊兰,还有那美丽的海棠,真是美不胜收啊!——定点观察的空间顺序片段四:我们的校园有许多处美丽的地方,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环形的人工操场。
一走进校门,我们就能看见那绿油油的人工草坪和红通通的塑胶跑道。
早晨,太阳徐徐升起,似乎把正笼罩在黑暗中的“绿地毯”与“红地毯”给救了出来,它们低声谢谢刚刚从东边升起的太阳,静静等待着我们的出现。
太阳渐渐升高放出万丈光芒,操场的色彩更加鲜艳夺目。
只见操场上热闹极了,到处是上体育课的同学们。
他们有的在跑道上整齐地列队跑步,虽然天气炎热,同学们依然精神焕发;有的在草坪上踢足球,即使不小心摔倒在软软的草坪上一点也不疼;还有的同学活动累了,索性躺在草坪上聊天、休息,那感觉真是太惬意了!傍晚,太阳又缓缓滑落下去,柔柔的光泻下来,为操场镀上了一层华丽的金黄。
这时操场上是静寂的,一个人也没有。
天空的黑渐渐漫了过来,太阳变得越来越红,成了一团燃烧的烈火,似乎不想让我们的“地毯”再次陷入黑暗之中,可太阳撑不住了,渐渐地消失了,“地毯”感谢太阳为它们所做的一切。
无论严寒酷暑,校园的操场总是那么鲜艳,那么漂亮,那么迷人。
啊!我喜欢你校园的操场。
——动态、静态相结合片段五: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济南的冬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春》——实写、虚写相结合片段六:之后,春风轻轻地吹拂,细雨悄悄地滋润,餐厅后面高大的杨树长出了嫩芽,慢慢地穿上一身绿色的盛装;人工湖畔垂柳那柔韧的枝条上,也缀满了米粒般鹅黄色的新芽,春风里,犹如飘曳着串串珠帘;那主路两旁的法桐都绽出了嫩芽,披上了绿装,兴高采烈地迎着行人,倾吐着浓郁的春天气息。
桃树上粉红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条,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路旁黄黄的迎春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披上了金灿灿的艳装;图书馆前面的草坪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