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工业职业健康危害
- 格式:docx
- 大小:18.86 KB
- 文档页数:2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当前我国职业病防治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严重,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复杂,新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疾病和工作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已成为亟待应对的职业健康新挑战。
一是全国每年新报告职业病病例近3万例,分布在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等不同行业,涉及企业数量多。
二是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法治意识不强,对改善作业环境、提供防护用品、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投入不足,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的职业病防护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是职业卫生监管和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不足。
部分地区基层监管力量和防治工作基础薄弱,对危害信息掌握不全,对重点职业病及职业相关危害因素监测能力不足。
四是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断出现,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新挑战。
职业病危害因素常见的分为接触粉尘类、接触化学因素类、接触物理因素类、接触生物因素类、接触放射因素类及特殊作业等六类。
但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劳动者不仅面临尘肺病、职业中毒、噪声聋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传统职业病的威胁,教师、警察、医护人员、救援人员、驾驶员等职业人群因职业活动导致工作相关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
特别是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或长期前倾坐姿职业人群,教师、交通警察、医生、护士等以站姿作业为主的职业人群,以及驾驶员等长时间固定体位作业职业人群,都是受到职业危害的庞大人群。
我国现行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是2013年调整修订的,包括10大类132种职业病。
这10大类职业病分别是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有色金属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尤其对于有色金属行业这类涉及大型设备、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风险较高的行业来说,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色金属行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一、安全生产制度1. 设立安全管理部门: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安全生产相关工作。
2. 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落实责任到人。
3. 安全教育和培训:企业要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企业应当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5. 事故应急预案:企业应当编制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应急救援组织和人员的任务和职责,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
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1. 工作场所环境管理:企业应当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确保环境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 职业健康监护:企业应当对从事有色金属行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包括体检、疾病筛查等。
3. 暴露控制措施: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暴露控制措施,减少有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4. 职业危害告知:企业应向从事有色金属行业的员工提供职业危害告知,告知员工工作过程可能存在的职业卫生风险。
5. 心理健康管理:企业应重视员工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制,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
三、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的优势1. 提高生产效率:有色金属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控制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2. 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减少事故和职业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降低企业的维修和赔偿成本。
3. 保护员工权益: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2024年职业病危害总结
2024年职业病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放射性危害:随着核能发展的推进,核工业、医疗行业等与辐射相关的工作岗位会增加。
而长期接触辐射可能引发各种职业病,如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等。
此外,核事故的发生也会导致大范围的辐射污染,对从业人员和周边居民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2. 化学物质危害: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有毒化学品的风险增加。
职业病主要包括职业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在工作环境中释放出有害气体、粉尘或接触皮肤,对工人的健康造成长期危害。
3. 粉尘危害:一些行业或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粉尘,如石矿加工、建筑施工等。
长期接触粉尘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矽肺病等。
这些职业病常常难以及时发现,对从业人员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4. 职业性应激和心理疾病: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职业性应激和心理疾病在职场中逐渐增多。
这些疾病可能表现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会严重影响从业人员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减少职业病的危害,政府和企业应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个人防护设备,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病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从业人员也要自觉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的职业病。
第 1 页共 1 页。
有色金属冶炼中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有色金属冶炼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生产过程,涉及到许多职业危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有色金属冶炼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以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1. 金属粉尘: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金属粉尘。
金属粉尘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引发呼吸道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 每天清洁工作区域,使用吸尘器和湿拖把清除金属粉尘。
- 工人必须佩戴适当的呼吸防护设备,如口罩或面罩。
- 使用吸尘系统和排风设备,控制金属粉尘的扩散。
2. 热应激: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高温和热辐射会对工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夏季,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中暑等问题。
预防措施包括:- 提供适当的通风和空调系统,确保工作环境温度适宜。
- 工人需要穿着适当的防热服装,如耐火工作服。
- 提供饮用水和经常休息的机会,以防止中暑和脱水。
3. 化学品暴露: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使用各种化学品,如酸洗剂、溶剂和金属溶液等。
这些化学品可能对工人的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预防措施包括:- 工人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酸碱抗渗手套、护目镜和防尘口罩。
- 提供紧急洗眼器和紧急淋浴设备,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快速冲洗。
- 建立严格的化学品储存和管理制度,定期培训工人化学品的正确使用和处理方法。
4. 重金属中毒: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常使用的金属,如铅、锑、铜等,含有有害的重金属。
长期暴露于重金属可能导致中毒。
预防措施包括:- 在操作过程中使用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阻止重金属的直接接触。
- 定期进行工人的生物监测,检测重金属在体内的积累情况。
- 提供清洁卫生的饮食和生活环境,避免进一步接触重金属。
5. 机械伤害:有色金属冶炼场所存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工人受伤。
预防措施包括:- 工人必须接受安全培训,熟悉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 为机械设备和工具提供适当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 落实严格的机械设备锁定程序,确保在维修或清理设备时安全地停止。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解读一、为什么要调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957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14种,1987年对其进行调整,增加到9类99种。
2002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类115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的职业、工种和劳动方式不断产生,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更为多样、复杂。
不少地方、部门和劳动者反映现行《职业病目录》历时10余年,已不能完全反映当前职业病现状,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
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其中规定“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发布。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对《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进行了调整。
二、为什么本次调整将《职业病目录》改为《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002年,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类115种,与1987年职业病分类比较,增加1类,即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从物理因素所致疾病分类中提出,单独分为一类。
本次《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仍然将职业病分为10类,但对3类的分类名称做了调整。
为了保持与《职业防治法》中关于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表述一致,将原《职业病目录》修改为《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三、《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是怎样调整的?根据《职业病防治法》,2012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启动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工作,成立了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和技术组,明确了工作机制、调整原则和职业病遴选原则。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844-85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
1基本定义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2分级原则2.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症状、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2.2分级原则是依据六项分级指标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
3分级依据3.1急性毒性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或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3.2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是一项以急性中毒发病率与中毒后果为依据的定性指标;可分为易发生、可发生、偶而发生中毒及不发生急性中毒四级。
将易发生致死性中毒或致残定为中毒后果严重;易恢复的定为预后良好。
3.3慢性中毒患病状况一般以接触毒物的主要行业中,工人的中毒患病率为依据;但在缺乏患病率资料时,可取中毒症状或中毒指标的发生率。
3.4 慢性中毒后果依据慢性中毒的结局,分为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基本治愈、自行恢复四级。
并可依据动物试验结果的受损病变性质(进行性、不可逆性、可逆性)、靶器官病理生理特性(修复、再生、功能贮备能力),确定其慢性中毒后果。
3.5 致癌性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其他公认的有关该毒物的致癌性资料,确定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性。
3.6最高容许浓度主要以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值为准。
3.7 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见表1,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级。
有色金属冶炼中的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文职业危害与预防范文:有色金属冶炼中的职业危害及预防一、引言有色金属冶炼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的生产活动,它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特殊的作业环境和冶炼过程,有色金属冶炼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职业危害。
为了保护冶炼工作者的身体健康,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些职业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职业危害在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主要的职业危害:1. 化学危害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例如,铅冶炼中会产生大量的铅粉尘,长期暴露于铅粉尘中会引起铅中毒,导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等多个系统受损。
2. 物理危害有色金属冶炼工作环境通常较为恶劣,存在高温、高压、高噪音等物理因素。
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中会引起中暑,还可能导致眼睛、皮肤等部位受伤。
高噪音环境下工作会损伤听力功能,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聋哑。
3. 机械危害有色金属冶炼工作中常涉及到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维修,这就存在着机械危害。
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手指、手臂等身体部位受伤,维修时如果没有正确采取安全措施,可能会发生机械设备的意外启动,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命事故。
4. 火灾和爆炸危害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常涉及高温和火焰,不慎操作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
火灾和爆炸不仅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工厂设施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三、预防措施为了减少有色金属冶炼工作中的职业危害,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我们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防护设备的使用对于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应配备相应的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毒面具等,确保工作人员在有害环境中呼吸的空气达到安全标准。
2. 组织健康检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早发现职业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3. 建立完善的作业规程制定详细的作业规程,明确各项操作步骤,包括加工、清洗、润滑等,规范作业流程,防止人为错误导致的事故发生。
职业危害告知书一、职业危害因素1、噪声危害因素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引起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听力损失在25dB为耳聋标准,26-40dB为轻度耳聋,41-55dB为中度耳聋,56-70dB为重度耳聋,71dB以上为极度耳聋。
2、电焊烟尘危害因素吸入烟尘会引起头晕、头痛、咳嗽、胸闷气短等,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焊工尘肺,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
电焊工尘肺的发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发病工龄为15-25年。
3、油漆作业危害因素油漆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丙酮等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有害气体。
可吸入,经口和皮肤进入人体,有害健康,大剂量会致人死亡;高浓度会引起瞌睡、眩晕、头痛、心痛、心跳加快、震颤、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经口还会引起恶心、肠胃刺激和痉挛等;长期接触会引起贫血、易出血、易感染;严重时会引起白血病和造血器官癌症。
4、电焊弧光危害因素对视觉器官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眼睛,会产生急、慢性损伤,会引起眼睛畏光、流泪、疼痛、晶体改变等症状,致使视力减退,重者可导致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或白内障。
对皮肤组织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皮肤会产生急、慢性损伤,出现皮肤烧伤感、红肿、发痒、脱皮,形成皮肤红斑病,严重可诱发皮肤癌变。
5、高温作业危害因素对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同时,使人感到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疲倦等,还可能导致中暑性疾病,如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6、粉尘作业危害因素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引发尘肺病。
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
7、高空作业危害因素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神经系统会发出信号,促使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而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暂时性血压增高。
当从高处回到地面上后,紧张心情得到缓解,脉搏、血压才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
2024年冶金行业主要危险源和安全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冶金行业的发展,冶金行业在未来的2024年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危险源和安全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一下冶金行业2024年的主要危险源和安全技术。
一、主要危险源1. 化学危险品:冶金行业使用大量的化学物质,如酸、碱、溶剂等。
这些化学物质具有腐蚀性、毒性和易燃性等性质,容易引发化学品泄漏、气体泄漏和火灾等事故。
2. 机械危险:冶金行业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如炉、压力容器等。
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缺陷或故障时,可能会导致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
3. 高温危险:冶金行业存在高温作业环境,如炉温、热处理等。
高温环境下,人员容易中暑、烫伤和烧伤。
4. 辐射危险:冶金行业使用放射性物质用于材料检测和工艺研究等。
这些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辐射。
5. 人为错误:人为错误是冶金行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等原因,可能导致工作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技术为了保障冶金行业的安全生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技术措施来应对上述危险源:1. 安全培训:通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冶金行业的危险源、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救援等。
2. 安全设施:在冶金作业现场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如防火墙、独立的人员通道、紧急停机按钮等。
安全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程。
3. 安全检测:应定期对炉温、气体浓度、放射线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安全检测设备应具备准确、可靠的性能。
4. 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广泛应用自动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可以降低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监测和自动停机等功能。
5. 应急救援: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
对于事故的应急救援人员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
6. 安全管理: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我国职业危害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措施1 职业危害现状当前全国工业企业中,职业危害最严重的粉尘危害,其次是有毒物质的危害,第三是物理因素的危害。
1.1 粉尘危害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6 年底,全国累计尘肺病人为524759例,已死亡率34674 例,病死率为25.7%,尚存390085例;疑似尘肺病245845 例,占尘肺累积病例的46.8%;煤工尘肺209239 例,占39.9%,其它类型尘肺69675 例,占13.3%。
1980~1987年,尘肺新病例每年递增20000例,1987年以后,新病例增加数有所下降(据统计分析,下降原因主要是基层收集数据覆盖面不全和实际参加职业病体检人数减少),但仍以8000~9000人/ 年的速度呈恶性增长趋势。
粉尘危害在乡镇企业尤为突出。
我国现有乡镇企业2203 万家,从业人员12981 万,其中15%的工人接触粉尘作业。
目前乡镇企业虽未到达尘肺病的高发期,但粉尘危害的严重情况已经暴露。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50 年代的国有企业中曾经出现过、现在已基本控制住的某些恶性职业危害,又在乡镇企业中重现。
如小煤矿和石粉厂中发生的快速型矽肺,石棉加工业中石棉肺合并肺癌等。
据专家预测,乡镇企业的尘肺病在今后几年将会进行高发期,形势十分严峻。
1.2 毒物危害我国工业生产中觉的大宗毒物约有56 种,其中患职业病后不易治愈或易造成死亡的有15 种。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我国共检出职业中毒2370例,其中急性职业中毒854 例,占36.04%;慢性职业中毒1516 例,占63.96%;因职业中毒死亡率29 人。
造成慢性中毒的化学毒物约30 余种,其中铅及其化合物占50.7% (768例),其次苯占14.4%(218 例)和三硝基甲苯占13.3%(201 例)。
可以看出,铅和苯仍是造成慢性职业中毒的主要化学毒物。
引起急性中毒的化学物质约40 种。
死亡例数最多的病种是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中毒,约占死亡例数的38.0%。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危害程度分级是将职工承受的职业危害的轻重程度,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排队分类。
所谓危害即是指化学因素(尘、毒等)物理因素(噪声、振动、温度、电磁和射线等)和生物因素(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其存在可能引起职业病,进行职业危害程度分析的目的在于:①便于衡量职工承受职业危害的变动情况,以利于宏观决策;②可以明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和治理的重点,指导人们采取有效措施;③对于不同技术装备的大、中、小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中国自1983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高温作业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和《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等四项国家标准,这些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应该指出,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同卫生标准是有区别的。
分级标准是一种管理标准,是为促进企业劳动条件逐步达到卫生标准而制定的。
而卫生标准是指所处的劳动环境或劳动条件一般不致造成职业病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劳动条件标准。
这两种标准互相联系,但各有各的用途,不应混淆使用。
1.高温作业分级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1)高温作业的主要工种如下。
①冶金工业:炼铁、炼钢、扎钢、炼焦、有色金属冶炼等;②机械工业:铸造、锻造、热处理等;③化学工业:氧化、合成、加热、化学反应等;④玻璃、搪瓷、陶瓷工业:炉膛、炉台、焙烧、烘房、窖炉等;⑤轻工业:造纸蒸球、糖果食品焙炉、橡胶硫化、塑料热压等;⑥纺织工业:印染、缫丝的热或蒸煮等;⑦建筑材料工业:耐火材料的窑炉、砖瓦窖炉、水泥烧结等;⑧各种工业的加热炉、锅炉等;⑨夏季露天作业:建筑、搬运、船坞、筑路和露天采矿等。
高温作业环境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热,一种是对流热,来自被加热的空气;一种是辐射热,来自生产设备的热源及周围物体表面的二次热辐射。
浅谈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新形势及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4年1一10月,全国10种主要有色金属总产量3580万t,同比增长%。
在前三季度,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利润1244亿元。
有色金属工业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实行资产重组,行业向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耗,削减污染;加快行业内的收购和兼并,形成规模效应,集中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有色金属生产企业的深加工能力和比重;数量更多的企业在海外投资办矿,控股或参股高品位矿山;行业管理由行政管理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等。
然而,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中间大、两头小”,矿山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相当部分冶炼产能过剩,高附加值产品缺乏,总体上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结构不合理和产能过剩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虽然有色金属工业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减少采矿、选矿和冶炼等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废气等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依然面临着落后产能过剩、能源消耗量大和环境污染突出的问题。
在部分有色金属生产企业中,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使得企业内部职工职业病增多、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导致企业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和危害农业生产。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有色金属工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保舆论氛围,如何更好地改善环保水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已迫在眉睫。
结合以上形势,本文首先识别和分析有色金属工业在环保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势,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更好地应对当前环保形势提供借鉴。
1.有色金属工业环保形势资源能源消耗高产排污强度大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仍然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强度大的特点。
有色金属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在有色金属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有色金属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探讨该行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一、行业背景有色金属行业是指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原料,经过提炼、加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所生产的相关产品的行业。
这个行业具有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因此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安全生产制度1. 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有色金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到人。
2.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和处理。
3. 安全培训和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 安全防护设施和装备:完善生产场所和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
5. 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系统,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职业健康管理制度1. 健康检查:定期对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预防职业病。
2. 职业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让他们明白职业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3. 职业病防护设备和措施:提供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加强职业病防护措施的落实,减少员工对有害物质的暴露。
4. 康复和疾病管理:对患有职业病或工伤的员工进行康复治疗和合理安排工作。
四、总结有色金属行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基础。
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可以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有利于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通过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改进,我们可以确保有色金属行业的工作环境更加安全和健康,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保障。
118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冶金安全生产预防措施及其行业职业病危害徐家忠,徐 涛,李咸平(中弘生态环保(山东)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济南 271103)摘 要:冶金生产包含多种工作环节,比如金属材料冶炼、化工产品回收以及深加工等。
冶金安全生产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污染,金属粉尘以及有毒有害烟气会对生产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冶金行业职工职业病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冶金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应当采取有效的冶金安全生产预防措施对其行业职业病进行有效预防。
本文主要对冶金行业职业病危害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冶金安全生产的有效预防措施,期望可以为冶金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冶金安全生产;预防措施;职业病;危害中图分类号:TF0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4-0118-2 收稿日期:2021-02作者简介:徐家忠,生于1978年,男,汉族,本科,山东济南人,工程师,从事安全管理工作。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取得初步进展,因法规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年度职业病人数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但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病的发病形式也是不容乐观,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具体工作现状与需求出现了新的特点。
从能源开采、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再到医药、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病危害。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受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的人数较多,由于基数巨大加之较高的职业病发病率,从近20余年的职业病的发病年度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的职业病发病情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上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但在21世纪初又出现反弹现象,本次研究从冶金企业生产中的职业病危害的研究入手。
冶金生产企业当中的许多岗位生产过程都存在一定的污染性,并且还有一部分岗位会存在高温以及噪音等多种危害因素,这对于长期奋斗在生产岗位一线的冶金职工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员工的心理健康。
企业职业危害与预防之轧机轧机是一种用于轧制金属坯料的设备,广泛应用于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汽车制造等行业。
由于轧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用轧机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
本文将介绍轧机的职业危害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轧机的职业危害1. 机械伤害:轧机是一种高速旋转的设备,如果操作不当或维护不良,会造成机械伤害。
如被卷入轧机中受伤。
2. 噪声:轧机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会对工人的听力产生损害。
3. 尘埃:轧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金属屑和粉尘,工人长时间吸入金属粉尘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4. 振动:轧机的工作会产生振动,长期接触振动会对工人的神经和骨骼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5. 热量:轧机的工作会产生较高的温度,工人长时间接触高温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轧机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1. 机械伤害预防: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轧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
同时,轧机必须安装安全防护装置,如防护罩、安全传感器等,以避免操作人员被卷入。
2. 噪声控制:对于噪声较大的轧机,应采取隔声措施,如安装声音隔离罩、增加隔音设备。
同时,操作人员应佩戴防噪耳塞或耳罩,以减少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3. 尘埃控制:轧机在工作时产生的金属粉尘应及时清理,使用除尘设备进行粉尘的抽取。
操作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以减少吸入粉尘。
4. 振动控制:对于产生较大振动的轧机,应加装减振装置,如减振支座、减振垫等。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振动引起的职业病。
5. 热量控制:轧机工作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酷热环境。
操作人员应穿戴透气、吸汗的工作服,并及时补充水分。
三、轧机职业危害的应急处理1. 机械伤害应急处理:一旦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应立即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往医院,保护伤员的生命安全。
2. 噪声、尘埃、振动应急处理:一旦发现超标的噪声、尘埃或振动,应立即停机,并进行相应的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某铝业公司熔炼工序职业危害分析及控制策略发布时间:2021-09-07T16:41:41.237Z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3期作者:祁银张珊[导读] 通过对熔炼工序工程分析及职业卫生调查与检测,识别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结果]研究分析其危害程度,提出控制策略摘要:[目的] 通过对熔炼工序工程分析及职业卫生调查与检测,识别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结果]研究分析其危害程度,提出控制策略关键词:熔炼工序;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策略该公司主要从事铝锭生产及铁件铸造,生产工艺涉及铝锭容量铸造,工作场所存在铝尘、甲烷、高温、噪声和一氧化碳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促进健康企业,选取铝业公司熔炼工序,进行分析,识别其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提出控制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某铝业公司熔炼工序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采取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分析、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相结合的方法。
1.2.1 工程分析通过生产工艺全过程及生产运行情况的分析、识别生产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2.2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了解该项目的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方面的卫生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职业卫生管理调查:了解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执行情况、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及健康监护情况、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
1.2.3 职业卫生检测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依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通过对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通风条件参数等进行检测分析。
采样点、采样频次的确定,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15)。
表1 采样/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序号检测项目检测依据采样设备采样参数检测设备采样方式1 粉尘《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总尘》 AKFC-92A 粉尘采样器 20L/min,15min 电子天平AUW120D 定点短时2 噪声《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 -- AWA-5680多功能声级计仪器直读3 高温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 2006型WBGT指数仪 -- -- 直读4 一氧化碳《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37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直读2 结果2.1 企业概况公司位于某县经济开发区,主要从事于铝锭生产、铁件铸造,职工总人数87人,其中行政管理及后勤人员计27人,生产员工有60人。
有色金属工业职业健康危害
有色金属工业是包括从有色金属矿石的开采、选矿、冶炼、合金制取到加工的工业体系。
绝大多数有色金属在自然界中含量少、矿石品位低、矿物种类繁多,且又多种元素共生,大都以硫酸亚铁化物形态存在,这就使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工艺复杂、工序多、流程长而且危害多。
其主要特点有:
(1)矿石品位低,使采矿量大,选矿、冶炼工艺流程长。
如品位0.5%的铜矿就有开采价值,而品位30%的铁矿则是贫矿。
铜精矿需要4~5道生产工序才能炼出铜,而铁矿石一道工序就炼出铁,两道工序可炼成钢。
(2)有色金属冶炼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反应速度很快,进行剧烈的能量转换和释放,反应速度控制不好就会发生事故。
(3)产生和使用大量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
如液态二氧化硫、液氯、煤气、氢气、氧气、重油及各种有机萃取剂等。
这些物质危险性大,容易发生泄漏引起火灾和爆炸。
如镁、铝、钠、钾、钛等有色金属,其本身即是易燃易爆物质。
(4)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强酸、强碱等强腐蚀性物质,会造成厂房、设备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