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及护理共30页
- 格式:ppt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30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支持及护理危重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时,常常不能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此时需要通过肠内途径提供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鼻胃管或肠插管将液体食物或营养溶液输送到患者的胃或肠道,以提供患者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
肠内营养的目的是维持或促进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手术或治疗的压力,提高恢复和预后。
肠内营养的支持包括营养摄入、适应性饮食、营养物的选择和肠功能的评估。
营养摄入要根据患者的需要和情况进行调整,并定期评估营养状况。
在给予肠内营养的同时,必须注重护理工作。
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1.管路护理:定期检查并维护鼻胃管或肠插管的通畅和正确定位。
每天检查鼻胃管或肠插管是否松动、脱落或被患者吞咽,并保证引流袋的通畅。
2.饮食配合: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时,还应注意给予患者适当的饮食配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配合安排适合的饮食,如低脂、低碳水化合物或低钠饮食。
饮食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消化道功能进行调整。
3.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
一般来说,较直立的体位有助于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的恢复,但具体调整还需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4.监测肠功能:定期观察患者的肠道情况,包括排气、排便和胃液引流等。
如果患者无法正常排气或排便,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肠道扩张或应用药物来促进肠道蠕动。
5.管线感染预防:为了避免肠道插管相关感染,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和清洗插管,注意保持患者周围的清洁卫生。
6.监测肠内营养的效果:通过监测患者的相关指标,如体重、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水平、肝功能和肾功能等,评估肠内营养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7.患者与家属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肠内营养的相关知识,包括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并发症。
并与患者和家属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营养支持和护理工作。
总之,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支持及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调整营养方案,维持肠内管路的通畅和正确定位,注意肠功能的恢复和感染的预防,同时与患者家属密切配合,确保营养支持和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哎呀,今天我们聊聊危重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
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就是给病人提供营养,保证他们的身体能有力气恢复。
咱们先说说,什么是肠内营养支持。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肠道给病人喂营养。
对,就是那种液体食物,可能没什么味道,但对病人可重要了。
想想吧,病人就像一棵小草,缺了水和养分,肯定蔫了。
肠内营养就像是给这小草浇水,慢慢地,它又能活蹦乱跳。
护理措施呢,首先得关注病人的基本情况。
你知道,有些病人可能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些治疗,心里想着,“我才不需要这个呢!”可是,护士姐姐可得耐心哄着,得告诉他们,这样才能帮助身体好起来。
病人就像小孩子,有时需要点鼓励和爱。
护士可以给他们讲讲肠内营养的好处,顺便抛个小笑话,让他们放松点。
然后,得给病人建立一个合理的营养计划。
这可不是随便乱来的,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
比如,有的病人消化功能不好,得给他们选那些易消化的营养液;有的病人可能需要更高的热量,那就得加点料,确保他们能摄取足够的能量。
就像做菜,得根据食材的不同,调整调料和火候,才能做出好吃的饭。
再说了,监测病人的反应也很重要。
有些病人对肠内营养可能会有点不适,这时候就得及时调整。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肚子胀,护士就得在旁边安慰:“别担心,这很正常,过一会儿就好。
”这样,病人才不会紧张,也会慢慢适应。
护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陪伴和理解的过程。
此外,营养液的选择也得讲究。
市场上的营养液种类多得很,护士可得像个挑菜的大妈,挑出最合适的给病人。
每种营养液都有自己的特点,像一些高蛋白的,适合恢复期的病人;而有些则更注重微量元素的补充,适合那些特别虚弱的朋友。
护士还得考虑病人的口味,毕竟“人吃五谷杂粮,总会有点偏好”,谁愿意喝那种难以下咽的东西呢?护理过程中,和病人沟通很重要。
别小看这聊天,偶尔讲个笑话,讲讲天气,甚至分享一些小道消息,都会让病人觉得轻松不少。
慢慢地,他们可能会把护士当成朋友,心情也能好很多。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危重患者指因严重疾病引起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常需要重度的监护和治疗。
肠内营养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危重患者护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肠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肠道给予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
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更多的优势。
首先,肠内营养能够保持肠道功能正常,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减少细菌移位和感染的风险。
其次,肠内营养能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和吸收,增加食欲,减少肠道梗阻的风险。
此外,肠内营养还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早期出院和康复。
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前,需要先进行患者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体重、营养状态、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肠内营养的类型和途径。
肠内营养主要有胃管和空肠管两种途径,选择途径需根据患者的胃肠动力、病变部位和疾病情况来决定。
根据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计算出合适的营养输注量,并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
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肠内营养的反应,进行监测和调整。
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需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首先,保持患者的肠道通畅。
对于经胃管给予肠内营养的患者,需定期检查胃管通畅情况,及时排除胃管的残余物,减少胃肠道反流和感染的发生。
对于经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的患者,需保证空肠管的位置准确,避免空气和胆汁的进入。
其次,注意肠内营养的灌注时间和速度。
对于初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应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灌注时间和速率,避免急性急性胃肠扩张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应经常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肠内营养的反应,如观察患者的体重变化、营养指标的变化、肠内营养的耐受性等。
根据监测结果和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肠内营养的配方和输注量。
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中,还需注意一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首先,要注意肠内营养引起的肠道不耐受的情况,如恶心、呕吐、腹胀等。
对于肠道不耐受的患者,可适当调整肠内营养的配方或减少灌注速率,同时注意加强胃肠道保护。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营养治疗理念的更新和肠内营养技术的进步,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也不断发展。
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我们就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提出以下共识意见:
一、肠内营养适应证
危重患者出现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或无法达到营养目标时,应考虑肠内营养。
具体适应证包括: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重症监护患者等。
二、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
鼻肠饲料优先于胃肠饲料。
持续肠内营养优于间断肠内营养。
应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宜的肠内营养方式。
三、肠内营养的启动、进展和转换
肠内营养的启动应严格评估患者的肠功能。
肠内营养的推进应缓慢增加至目标速度。
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逐步减少,平稳转换至肠内营养。
四、肠内营养相关感染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终末灭菌的肠内营养制剂,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并监测患者感染指标。
五、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
定期监测患者胃残留量、腹泻次数等,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必要时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黏膜营养素。
六、转归评估
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发症等,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继续肠内营养或转为其他营养方式。
我们呼吁,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应遵循本共识意见,以提高临床实践的规范化水平。
我们也将根据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