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菇墙式覆土高产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63.86 KB
- 文档页数:2
白灵菇菌棒二次利用覆土出菇技术白灵菇是珍稀食用菌之一,近些年来从研究、开发到生产,栽培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栽培技术和栽培工艺的不断提高,其工厂化周年生产技术也日臻成熟和完善。
但是,工厂化生产白灵菇出一潮次菇后的菌棒,虽然具备营养,但是由于含水量过低却不能正常出菇,大都废弃或作为燃料或肥料,利用价值较低。
利用工厂化白灵菇菌棒通过覆土方式进行二次出菇,可使白灵菇产量由每棒0.25kg左右提高0.50kg以上,种菇效益倍增。
该技术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1.栽培季节白灵菇是低温型菇类,故要求出菇温度较低。
实践证明,外界气温稳定在-2℃以下时最适宜白灵菇生长。
北京地区一般以11月中下旬至元旦期间为最佳季节,不但能赶在双节期间大量上市,提高种植效益,而且还能保障出菇季节充裕,多出菇、出好菇。
2.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均可作为覆土栽培场所,但鉴于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需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产设施。
北京地区以日光温室为最佳覆土栽培设施。
3.覆土栽培前准备工作3.1菌棒的选择及处理工厂化白灵菇生产中,在出一次菇后菌棒含水量大大降低,袋体变软、发皱,抗性减弱,易吐黄水、感染杂菌;因此,应选取菌棒洁白、较坚实、无杂菌污染、无黄水的菌袋进行覆土出菇栽培。
工厂化菇场一次出菇后如未达到适宜的二次出菇栽培季节,应先将菌棒置于-5~-3℃的条件下冷冻处理待用。
3.2覆土土质选择与要求以菜园砂壤土为最好,其透气性好,覆土后不易板结,且营养物质丰富,更有利于获得优质高产。
黏土透气性差,易板结,沙土透气性虽好但蓄水性差,同时沙粒容易粘附在菇体上,使品质大幅降低。
3.3栽培场地处理栽培前3~5d,清除杂草杂物,平整地面。
棚内空间及墙面喷洒杀菌杀虫药物进行消毒杀虫。
地面撒生石灰粉消毒。
栽培前用石灰粉在预备覆土处画线,覆土畦南北向,畦宽1.2m,靠北墙留走道65~70cm。
白玉菇栽培技术在家中快速培育高产白玉菇的秘诀白玉菇是一种美味可口且富含营养的食用菌,因其蓬松洁白的菌盖和丰满的菌柄而备受喜爱。
在家中培育高产白玉菇是很多人的愿望,今天我将分享一些白玉菇栽培技术和培养秘诀,帮助您实现这一目标。
材料准备:要成功培育高产的白玉菇,首先需要准备合适的材料。
以下是您需要准备的主要材料:1. 白玉菇菌种:选择优质的白玉菇菌种,确保菌种的活力和纯度。
2. 培养基:白玉菇的培养基可以使用玉米秸秆、麦麸、木屑等作为主要材料,添加适量的废弃菜叶和菌渣等有机物质丰富培养基的养分。
3. 培养袋:使用透气性良好的培养袋,最好选择无菌袋,以防止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侵入。
步骤一:消毒处理在开始培育白玉菇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菌的滋生。
以下是消毒处理的步骤:1. 消毒培养容器:将要使用的培养容器进行彻底的清洗,并用高温蒸汽或煮沸水进行消毒。
2. 消毒培养基:将培养基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将水煮沸后保持30分钟以上,以彻底杀死病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
3. 消毒菌种:将白玉菇菌种放入消毒过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培养基。
步骤二:培养基填充和接种当消毒处理完成后,即可开始实施培育白玉菇的步骤。
以下是填充培养基和接种的步骤:1. 填充培养基:将消毒后的培养基均匀地填充到培养袋中,使其达到适当的湿度和松散度。
2. 接种菌种:将经过消毒处理的白玉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表面,然后用洁净的纱布或其他材料覆盖住培养袋的开口,以保持适宜的湿度。
步骤三:培养和管理成功填充培养基和接种后,接下来需要进行培养和管理工作,确保白玉菇能够快速生长和高产。
以下是培养和管理的关键要点:1. 温度和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白玉菇的生长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白玉菇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8-24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90%。
可以使用加热和加湿设备来控制环境条件。
2. 通风和氧气供应:白玉菇需要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氧气供应。
白灵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宁夏赵继亮白灵菇,又叫阿魏菇、阿魏侧耳,是刺芹侧耳的白色变种,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因其色白形似灵芝而得名。
白灵菇子实体肥大,洁白如雪,菌肉肥厚,肉质细腻,口感脆滑。
白灵菇营养极为丰富,富含的真菌多糖等活性物质,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等疾病。
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是目前具有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为当今最佳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开发前途非常广阔,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新型农产品。
1、白灵菇主要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在试管斜面上的白灵菇菌丝体较侧耳属的其他种更浓密洁白,菌苔厚且较韧。
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亦较粗,锁状联合结构明显。
白灵菇的不同菌株为不同的菌落形态,有的菌丝较致密,有的菌丝较稀疏,易长满整个斜面。
白灵菇的子实体形态为侧耳状,即其菌盖是在菌柄的一侧。
有的呈半球状,菌盖直径6—15cm 或5—12cm,盖厚2—4cm,柄长4—8cm,柄粗2—5cm。
白灵菇菇体洁白,菌盖表面常带有浅褐色条纹,菌肉白色,柄实心,中生或侧生,上粗下细,单朵鲜重50—150g,最大可达360g。
1.2白灵菇营养特性1.2.1、碳源白灵菇生长发育需要碳源,即单糖、双糖、多糖。
栽培主料棉籽壳、未屑、稻草、玉米芯等均为白灵菇较好的碳源。
这些主料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烂、无异味。
粉碎成1厘米大小的颗粒状。
1.2.2、氮源栽培白灵菇所需的氮源主要由栽培辅料麸皮、米糠、玉米面、豆秸粉等含氮量较高的营养物质提供,这些辅料同样要求新鲜、干燥、无虫、无霉烂、无结块、无异味。
1.2.3、矿质元素白灵菇生长过程中需要磷、钾、镁、钙、铁、锰、铝、锌、钼、钴等矿质元素,一般由栽培料中提供,不必另外添加。
常用矿质添加剂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生石灰、磷肥等。
1.3白灵菇的环境条件1.3.1、温度白灵菇菌丝生长阶段的温度为5-32度,最适温度为25--28℃,但以24--26℃菌丝生长最快。
浅谈秀珍菇的高产栽培技术作者:胡培蓉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介绍秀珍菇的发展前景及栽培特性、季节安排、原料与配方、装袋灭菌、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重点介绍秀珍菇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秀珍菇的名称来源于台湾,取其秀气而珍贵的意思。
在分类学上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其子实体单生或丛生,朵小形美,菇盖直径1~3厘米,淡褐色,菇柄粗壮,长5-6厘米,色白。
寿宁县于2003年引进秀珍菇进行栽培试验,在积极探索规模栽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
从2005年开始,秀珍菇在清源乡得到较大面积推广,至2013年5月,全乡种植秀珍菇达到1000多万袋,形成一定规模。
发展秀珍菇具有三大优势。
一是营养丰富,秀珍菇质地脆嫩,清甜爽口,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真菌多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并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二是经济效益好,我乡气候冬冷夏热,种植秀珍菇,采摘上市时间是6—9月,刚好是蔬菜淡季,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平均售价每公斤在15元以上;三是节约杂木资源,秀珍菇的主要原料是木屑,根据我乡菇农种植经验,粗细木屑各占50%,粗木屑用杂木资源,细木屑用玩具厂下脚料经粉碎即可代替。
一、栽培特性1.营养。
主要营养源来自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原材料。
主要原料诸如棉籽壳、甘蔗渣、杂木屑、玉米芯、豆秆等;并以麦麸、米糖、玉米粉等作辅料,栽培材料中添加适量的有机氮源,可提高栽培产量,改善鲜菇品质。
2. 温度。
秀珍菇属于中偏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
C,长菇最适温度为15—30。
C,8。
C以上的温差刺激有利原基分化。
3.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因不同栽培材料而异,一般培养料湿度60—65%菌丝生长正常。
子实体生长发育空气相对湿度85—95%为好,低于70%子实体不易发生,超过95%时出现菌柄抽长,不长菇盖的畸形菇。
调节方法是栽培场地挂一湿度计,通过打开门窗通风,则湿度即可降低,地面四周及空间喷水可提高湿度。
北方秋冬季秀珍菇高产栽培技术秀珍菇又名白平菇,其学名为黄白侧耳。
其菇形秀小、洁白,口感柔嫩,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医疗及保健作用,倍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在秋冬季节利用温室栽培秀珍菇,生物转化率能够达到100%,投入产出比达1∶3,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栽培场所利用节能日光温室采用床架栽培。
场地要求地势高,用水、排水方便,坐北朝南,远离污染源。
尽量创造一个有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病菌生长的生态条件。
二、栽培季节秀珍菇属变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适宜温度为8~20℃,气温稳定在8℃以上、25℃以下均可栽培。
北方秋冬季节利用温室栽培一般在9月中旬开始装袋,10月中下旬开始出菇,出菇可延长到次年4月。
菌袋发满后,在5~8℃的环境中进行低温刺激1~2个小时,可促进原基分化,获得较好的栽培效益。
三、栽培技术1.菌株选择:目前以采用引自日本的小平菇品种是较为理想的栽培品种。
2.培养基配方:秀珍菇是木腐菌,菌丝生活力极强,适宜生长的基质很多,稻草、麦秸、棉籽壳、杂木屑等均可作栽培原料。
营养丰富,特别是氮素营养丰富是秀珍菇实现高产的关键。
因此,在培养料中可以适当添加麸皮、米糠、玉米粉等有机氮源。
培养料的碳氮比应控制在20∶1~-30∶1。
高产配方为:棉子壳85%,麸皮10%,糖1%,石膏2%,石灰2%,料水比为1∶1.4。
3.栽培方法:采用熟料袋栽或发酵料袋栽均可。
采用熟料袋栽方式,原料经高温灭菌,纤维素、木质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有利于菌丝体分解吸收利用,可缩短转潮期;而采用发酵料袋栽能够减少灭菌环节,降低劳动强度和栽培成本。
4.装袋灭菌:采用熟料栽培时,按配方称取原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采用规格为1~7厘米×33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装干料400~500克,当天装袋当天灭菌。
一般采用常压灭菌法,当温度上升到100℃稳定后,继续保温8~10小时,出锅冷却到28℃以下时即可按操作要求进行接菌;采用发酵料栽培时,要采取二次堆积发酵法,即在第一次发酵温度达到70℃左右时保持24小时,然后进行翻堆,进行第二次发酵至温度达到70℃时再保持之4小时,然后将培养料摊开,温度降至25℃时进行装袋接种,塑料袋为规格45~50厘米×22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
白蘑菇种植方法和步骤
1、先在棚内菇床上铺一层3厘米厚的新鲜麦秸,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地铺到菇床上。
然后高锰酸钾加甲醛熏蒸消毒,24小时后打开门窗难通风换气。
当料温降到28°C以下时即可播种,每平方米用500毫升瓶装的菌种一瓶。
将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轻轻压实打平,使菌种沉入料内2厘米左右为宜。
2、播种后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空气湿度80%左右,以促使菌种萌发。
播种后15天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进行覆土。
覆土方法:选择吸水性好,具有团粒结构、孔隙多、湿不粘、干不散的土壤为佳。
先拌入石灰粉,再用甲醛水溶液将土渗透,待手抓不粘、抓起成团、撒下就散时进行覆盖。
3、覆土后调节水分,使土层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
覆土后的空间湿度应保持在80%~90%,温度13~20°C(最佳温度15~18°C)。
应视土层干湿状况适时喷水,严格控制温、湿度是双孢菇优质高产的关键。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