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经学之争课件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76.51 KB
- 文档页数:9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代的经学教育
一、“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1、文字上:“今文经学”,是指运用汉代流行的隶书字体记录下来的儒经;“古文经学”,是指运用古文字(即先秦六国文字)记录下来的传本。
2、学统上:均视“六经”为正宗。
今文经学家视孔子为政治家,改革家,“六经”为其“托古改制”之作,因此研究和传授“六经”的目的在于阐发其“微言大义”,寻求治国安邦之道,所本者为《春秋》;
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历史学家,认定“六经皆史”,研究与传授“六经”,应遵循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之原则。
所本者为《周礼》、《尚书》。
学风上: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之阐发,故奔放、开阔,但缺乏实在,甚至不惜歪曲历史;古文经学则重论据、训诂,学风朴实。
3、政治态度上:今文经学家竭立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儒学中渗入大量阴阳五行思想,相信并宣传灾异、谶纬迷信。
一般为社会改革派人物,思想较为激进;古文经学家则相反,讲求实学,注重训诂,恪守传统,思想较为保守。
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起因:
今古文经学的公开对立,始于刘歆向朝廷建议设立“古文经”学官(博士),而其水火不容的发展态势,则有着深层的社会、政治原因。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暂告结束:
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杂糅了今、古两派的经说,今、古文经学之间的斗争暂行结束。
经今古文学之争的解释学解读
儒家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两个派别的论争。
始于西汉末年。
战国以来,儒生传经多为口耳授受。
西汉初,经书始以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经”。
而汉代发现的先秦经书均用古文书写,称为“古文经”。
今文经和古文经初无派别含义。
西汉哀帝时,刘歆争立古文经于学官,遭到已立于学官之今文经博士反对,由此形成今文经派和古文经派的对立。
双方所持经学底本不同,经解歧异,互相驳难,论争延续了近两个世纪。
今古文学之争多与政治斗争相联系。
王莽出于托古改制的需要,排斥今文经,为古文经立博士,东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政治措施,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但古文经仍在民间传授。
因古文经内容胜过今文经,加以东汉著名经学家贾逵、服虔、马融、郑玄皆习古文经,古文学派渐占优势。
马融、郑玄又兼通今文经,训释经文兼采两家之说。
至东汉末年,两派趋向混一。
参见“今文经”、“古文经”。
2.今古文经学区别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
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
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
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
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
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
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
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争论。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
試述漢代今古文之爭的由來。
先秦典籍經秦代焚書及秦末的戰爭後,民間及政府的藏書,蕩然無存,所以沒有資料,從事學術研究。
自惠帝廢挾書令,文帝獎勵獻書,研究經書的風氣才漸開展,至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設立五經博士,經學漸變成博取利祿的工具,而經學家都希望立為博士,結果有十四博士並列於學官,他們均屬「今文學派」。
而十四博士的經傳,皆憑秦末的儒者口頭傳述,靠記憶背誦出來,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記錄成書,輾轉傳授。
至於「古文經」則是用大篆蝌蚪等古文寫成,據說其來源或由牆壁中發現,或為民間獻納,如魯恭王拆毀孔子故居,在其牆壁獲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等書。
西漢平帝時,劉歆奉命校閱祕閣藏書,覺得這些經傳極為珍貴難得,主張立於學官,但遭受今文經學家反對而放棄。
其後,王莽當政,與劉歆關係密切,尌憑藉政治力量把《古文尚書》、《周官禮》、《左氏春秋》與《毛詩》列入學官。
自此,擁護今文的舊派,與提倡古文的新派,相互針鋒相對,於是造成今古文之爭。
今古文之爭除了因文字及解經不同而有爭論外,其實最主要是利祿之爭。
兩家爭立為學官及置博士弟子,無非是爭利祿,因為伏生所傳的尚書的原本,也是古文,伏生於秦焚書時將經書藏於壁內,至漢時才從牆壁取出經書。
此等經書必定是古文經,而且亦可見藏書於壁中是普遍現象,並非孔宅是這樣。
故當文帝獎勵獻書以後,古文經便會陸續發掘出來,並獻上朝廷,故宮中祕藏有古文經是可能的,若指古文經全屬劉歆偽作,未免武斷。
同時,伏生將所藏的古文經傳與晁錯,經晁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記下,尌變成今文經。
所以錢穆在《國學概論》指出今古文之爭〆「其實則爭利祿....非真學術之爭也。
」他說得十分正確。
試述今文經與古文經之主要分別。
今古文經的分別,不僅在於書寫文字的不同,還有多方面之不同。
現分述兩家之主要分別如下〆從經傳版本來比較。
今文家的經典底本,除了公羊、穀梁外,大體是古文所寫々但自改成隸書後,一切經典以當時流行的隸書寫本為根據。
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概述金鑫【摘要】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古代官方学说.当时由于古文版儒家经典的出现,有些儒者开始对今文经典以及今文经学家的治经方式产生质疑,今、古文经学家的争论由此而始.西汉末年,今古文经学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给予《左氏传》官学地位.这一阶段的论战虽然以古文经学的失败而告终,但《左氏传》的地位得以提高.东汉初期,光武帝设立《左氏传》博士,《左氏传》的地位得到官方承认.东汉中后期,古文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取得了这场论战的胜利.【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3【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儒学;春秋【作者】金鑫【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2“经”原指纺织物上的纵线,与“纬”相对。
“经”字后来引申为揭示根本正道的书籍,成为上古时代典籍的统称。
“纬”字也引申为对于经加以阐发和解释的一种文体。
作为“五经”的上古典籍,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经过孔子的整理、修正,五经逐渐成为儒家专门研习的经典并且传承至今。
在儒家传承诸经的过程中,对于诸经之间的地位、关系、注疏、以及解释等诸多问题都曾发生过争论。
总体来说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儒学的内部纷争。
汉代是将儒学确立为官方学说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对儒学经典的解释在那个时代尤为重要。
本文试图以今古文经学争论的发生、发展至终结为脉络梳理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整个过程。
一、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之背景诸子争鸣之后,儒学在汉代武帝时期被尊为官方思想。
汉武帝为进一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改革了以前的博士制度,设立专门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五经博士成为当时政府所设立的学官,“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历经秦火战乱,汉初儒家经典大都无先秦旧本。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
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
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迨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
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经学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自汉代起一直波及到汉代末年。
且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翻开《辞海》,“经”字的含义有:一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艺的专书;另外则是指旧时图书目录中的儒家经典部分。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也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的“经”。
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
经师们除了注释文字、讲解内容外,还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阐述和发挥,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今古文之争是明清时期一直存在的问题。
先来说说今古文之争的原因。
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上文学遗产流失造成的。
大量的白话文著作的出版和发表,加上明清时期有些著作是将明代著作翻译为白话,但是毕竟有部分内容不易为人们理解,所以有人就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明代人的很多著作其实还是使用文言。
这样一来,自然就产生了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争论。
而且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白话文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白话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白话和文言是两种不同的书面形式。
简单点儿讲,就是白话是口头形式,文言是书面形式。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话的特征是:使用口语,词汇比较丰富;而文言则是注重书写,注重典故、对仗等等。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古文家才与今文家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争论。
如果说欧洲的“白话运动”是中国古文运动的直接产物,那么,古文家与今文家的争论又怎能不算是今古文之争呢?当然,我们并没有必要非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只是,在中国历史上,总是要出现各种思想的碰撞,这本身就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啊!再来谈谈这次争论的结果吧。
虽然后世有人批评古文家的观点太过迂腐,甚至连孔子都说,周朝衰败是因为“人心不古”。
但是仔细考虑起来,似乎真的找不到反驳这句话的证据——孔子曾经游历诸侯,向许多国君阐述过他的政治主张,无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是秦穆公,孔子都曾经拜访过他们,听他们讲述治国之道。
试问,如果他们不信任儒家思想,难道还要让孔子去做官吗?既然孔子的思想得到了认可,那么孔子所推崇的思想自然应该被称作“古文”。
况且,如果孔子是古文家,那么其他的那些古文家又该叫什么名字呢?他们也都是今文家呀!这样一来,或许也就不会引起今古文之争了吧。
今文学和古文学的划分,其实是从《春秋》时代开始的。
而根据朱熹的意见,《春秋》的作者是孔子,而孔子本人却并不属于古文家。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指出了《春秋》“古文家”的错误。
今经古文之争的认识嘿,咱们来聊聊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这事儿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场学术武林大战。
我有次在图书馆找资料,偶然翻到了关于这个争论的内容,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这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啊,就像是两个门派在争谁才是正统。
今文经呢,就像是一群新潮的年轻人。
它们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也就是隶书记录下来的儒家经典。
这些经典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很多人的解读和发挥。
就像一个故事被不同的人讲了好多遍,每个人都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变得特别生动,也有很多新的思想在里面。
那些研究今文经的学者,就像一群热情的探险家,从这些经典里挖掘出各种新奇的观点,用来解释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指导国家治理呢。
而古文经呢,就像是一群老古董,不过是有内涵的老古董哦。
它们是用先秦时期的古文字写的,就像从古老的宝箱里翻出来的宝贝。
这些经典被发现的时候,好多学者都震惊了。
因为它们和今文经有些地方不太一样,更原汁原味。
研究古文经的学者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儒家经典,得按照原来的意思去理解,不能乱改。
他们就像一群守护者,守护着这些古老经典的本来面貌。
我就想象啊,当时两派的学者见面争论,那场面肯定热闹。
就像两拨人在吵架,一方说:“我们的解读才是对的,符合时代需要!”另一方就喊:“你们那是乱改,得尊重经典原来的样子!”他们为了一个字、一句话的解释都能争得面红耳赤。
比如说,对某个经典里的一个词,今文经派觉得是这个意思,能和当下的政治联系起来,古文经派就说:“你们错啦,根据古文字的理解,它应该是另一个意思。
”这场争论虽然吵吵闹闹,但其实对文化发展有很大好处。
它让儒家经典被从不同角度研究,让各种思想碰撞出火花。
就像不同口味的调料混在一起,调出了更丰富的味道。
我们现在再看这场争论,就像看一场精彩的学术辩论赛,从中能学到好多东西呢。
这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真是学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啊!。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一、概述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为丰富的时期,经学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古文经学作为汉代经学的两大主要分支,它们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构成了汉代经学发展的重要线索。
今文经学主要依据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进行阐释,强调经文的微言大义和义理阐发。
而古文经学则依据更早的篆书或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注重经文的文字训诂和历史背景。
由于这两种经学在经书的版本、解读方法以及学术理念上存在差异,因此它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这种斗争不仅体现在学术观点的交锋上,更体现在政治权力和文化地位的争夺上。
今文经学在汉代初期受到官方的推崇,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古文经学的兴起和发展,其学术地位逐渐得到认可,并对今文经学构成了挑战。
尽管今古文经学之间存在斗争,但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着相互融合的趋势。
今文经学家在坚持自身学术理念的也吸收了古文经学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古文经学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与今文经学形成互补。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汉代经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是汉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反映了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发展性。
1. 汉代经学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均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在这一时期,经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演变对于整个汉代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经学的兴起,首先源于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家文化的衰落与复兴。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寻求治国理政的方略,开始重视儒家文化,提倡经学。
随着汉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经学因此得以在汉代社会中广泛传播。
汉代经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经学家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诠释与注解,不仅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延续,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汉代经学体系。
§教材名稱:<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一、兩漢官方思潮的經學色彩。
經學是兩漢思想的主流,是兩漢官方提倡、扶植、培養的學術主軸,指的是針對先秦儒家的經典進行研究解說,以作為規範現實政治制度、政策措施的理論依據。
漢代的思想系譜之發展當不只是儒家經學的研究與應用,例如漢初的黃老、東漢的道教、及兩漢間的自然科技知識的研究等。
兩漢的經學因內部的分化,隨後形成了今古文之爭,再配合兩漢迷信的風潮加入了讖緯之說,今古文及讖緯說,成為兩漢官方長期利用依附的統治工具。
讖是對於政治事務發生發展的一些預言性的短文,通常是因某人偶然得之,而用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緯是以神學迷信為理論基礎而對經書進行神學詮釋的理論性著作,在理論的建構內容上,亦與政治現實之需要有關,歷史上的重要讖語因官方的整理而有所保留,但緯書迄今只剩下易經的緯書仍有殘存。
兩漢之後,官方不喜讖緯亂政,遂禁而絕。
二、今文經學派:歷史上出現的過程,是隨著西漢經學研究傳統被立為官學而起的。
在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經典的研究與詮釋成為漢代官方統治理論的基礎,因此對經學極為重視,遂立為官學,由官方培養理論人才。
西漢經學傳統是指對於先秦儒家經典的典籍研究之學術集團。
其師生相傳,謹守家學,遂成各家各派的學術集團。
先秦儒家的經典即為「詩、書、易、禮、樂、春秋」(即六經,設為官學者缺樂經)漢代通行的文字是隸書,早出的先秦儒家經典研究的學者,對於先秦典籍的書寫與詮解是以漢代隸書體為之者。
稱為今文,以對比於西漢末興起的古文經學。
西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官,是由漢代當時研究先秦儒家經典的學者中找出學而有成受各界肯定者,將之設為官學,並受俸祿及收學生。
先秦典籍眾多,因學而有成而設為學官者亦眾,同一經典亦不只一位博士官,彼此間不只不成一派,甚且互相輕視及攻擊,其可共稱為今文學派者,除以漢代文字書寫及詮解之外,主要是對立於西漢後期晚出的古文經學派而言,兩者在詮解經典的態度有別,今文經學派多重先秦經典的微言大義的發揮引申與創造,一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特重公羊家春秋學觀點之例,而古文經學派則直接以先秦經典的文義與史實義理之研究為工作態度,但兩者皆為政治統治之需而作,間或有以古非今之說者,輒受統治者排斥。
今古文经学之争2.今古文经学区别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
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
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
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
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
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
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
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争论。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
儒学史话:今文古文经学之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穀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
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
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
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
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
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
刘歆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摘要:今古文经学的演变与合流,是汉代经学的基本内容。
晚清以降,学界关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聚讼不休。
一般认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刘歆,发端于《让太常博士书》,这是大体不错的。
而问题在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一直以来学界互争是非,莫衷一是。
一者主政治之争,目的在于学官,在于禄位;一者主学术之争,目的在于学统,在于门户。
而笔者认为,此二者虽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然皆未得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本然。
故欲以刘歆为切入点,细究今古文经学之异同,精析《让太常博士书》之要义,旨在说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兴于学术,亡于政治,既是学术投靠政治之产物,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关键字:刘歆汉代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学术与政治一般而言,经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之学,汉人常以“六艺”代称“六经”,如贾谊在《新书·六术》所言:“《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
”是故皮锡瑞认为,经学时代开辟,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①。
汉代是经学的昌盛时期,这一时期经学的基本内容是今古文经学的演变与合流,史称“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兴于学术,亡于政治,学术之中兼有政治。
它既是学术投靠政治之产物,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缘起与分歧经学今古文之别,缘起于汉代。
究其原因,有历史之缘,亦有人为之因。
历史之缘者有二:一是道术分裂,“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
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②;二是经本失传,“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③。
人为之因者,盖孔子口说相传至汉,遭秦焚书,诸经多失其本,汉儒恐久而失真,于是以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之,著于竹帛。
及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左传》、《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而《周官》亦出于山岩石室,此诸书皆蝌蚪文。
2.今古文经学区别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
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
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
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
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
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
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
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争论。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
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
是故孔子忧道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乃得其所。
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
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阵,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
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
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
天下惟有易卜,未有他书。
至于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
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
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在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出于建元之间。
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
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赞之。
故诏书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
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以远矣。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
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
及春秋左氏丘明所脩,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孝成皇帝愍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或脱编。
博问人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
此乃有识者之所叹癏,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
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
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
或怀疾妒,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不备,谓左氏不传春秋,岂不哀哉!笾豆:笾和豆。
古代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器具。
陵夷。
衰败;走下坡路。
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
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太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入中枢开始做官,办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汉成帝也认为王莽很贤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即王莽30岁时,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
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
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
从汉平帝即位时只有9岁,由王莽代理政务,后来成为安汉公。
汉平帝死后,立孺子婴(即刘婴)为皇太子,只有2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改年号“摄政”。
王莽为了继续获取民心,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
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
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
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
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
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
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
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派的反弹。
首先是发难安众侯刘祟,居摄元年(公元6年)刘祟率领百余人进攻宛城,连城门也没有攻入就失败了。
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通告各地,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
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又模仿《大诰》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婴。
同时王莽不断调动大军镇压,攻灭翟义的部队。
待王莽扫清了这些障碍,各种符命祥瑞纷至沓来,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即新始祖,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称“始建国元年”。
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第一、王莽不切实际地废除了五铢钱,盲目推行各种新币制,使货币的流通和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使财政经济陷于瘫痪。
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造成了民间物价的不稳定。
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第二、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的危机,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
由于没有切实的强制措施,地主豪强多余的土地大多没有交出来,所以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
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
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宣布恢复土地自由买卖。
[7]第三、禁止买卖奴婢并没有改变奴婢的身份,也未获得民众支持。
实际上官僚地主暗中进行的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因而被处以重罪者的不计其数,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
三年后,王莽只得让步,于是土地和奴婢买卖合法恢复。
第四、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在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实行五均六管(管通管)。
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
各城设交易丞五人。
钱府丞一人。
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营,由钱府按时征税。
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称为市平。
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
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钱时,可向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
因生产需要也可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
所谓六管,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管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
[7] 从五均六管政策的内容看,如果认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的。
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
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
由国营对盐铁等实行统管统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实施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而由国家控制名山大泽,实际只是给主管官员增加了财源。
最终,国家没有增加收入,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受到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