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连结总论肌学总论
- 格式:pptx
- 大小:1007.89 KB
- 文档页数:22
系统解剖学教案(第五版)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日期:第一周第一次课时:4学时授课计划:绪论、运动系总论、骨学总论、躯干骨方法:理论讲解、标本示教、学生实习绪论1、解剖学定义: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和结构及发生发展的科学。
2、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3、方位术语:4、轴和面:运动系统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一、骨学(206块)(一)、总论l、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2、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3、骨的理化特性:无机质、有机质4、骨的发生和发育:(二)、中轴骨1、躯干骨的名称、数目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12对肋2、主要形态结构:①、椎体、椎弓、椎孔、椎管、椎间孔、棘突、横突、横突孔、关节突②、骶管、骶管裂孔、骶角、骶前孔、骶后孔、骶骨岬③、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④、肋凹、肋沟、肋骨小头日期:第一周第二次课时:4学时授课计划:颅骨方法:理论讲解、标本示教、学生实习(三)、颅骨1、颅骨的名称、数目8块脑颅骨:成对骨4块、不成对骨4块15块面颅骨成对骨12块、不成对骨3块2、脑颅骨主要的结构:眶上孔(或切迹)、眶下孔、眉弓、枕骨髁、乳突、、下颌窝、3、面颅骨主要的结构:下颌头、下颌角、鼻中隔、下鼻甲、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4、整颅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翼点、颧弓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垂体窝。
枕外隆凸、枕骨大孔、茎乳孔、外耳门5、新生儿颅的特征日期:第二周第一次课时:4学时授课计划:附肢骨方法:理论讲解、标本示教、学生实习(四)、附肢骨1、上肢骨的名称、数目、主要形态结构①锁骨(1块)②肩胛骨(1块)的肩胛冈、肩峰、关节盂、下角和喙突③肱骨(1块)的肱骨头、肱骨大小结节、结节间沟、外科颈、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肱骨滑车、肱骨小头、内上髁、外上髁、尺神经沟和鹰嘴窝;④桡骨(1块)的桡骨小头、桡骨粗隆、桡骨茎突⑤尺骨(1块)的鹰嘴、滑车切迹,尺骨小头和尺骨茎突。
简答题第一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学一、骨学总论、躯干骨1.简述骨的构造。
2.椎骨有哪些共同特征?3.颈椎在形态上有何特点?4.在活体上,能摸到躯干骨的哪些重要的骨性标志?5.胸骨角位于何处?有何临床意义?二、颅1.颅骨可分哪几个部分?分别包括哪些骨?2.从颅底内面观,颅中窝可见哪些孔裂?其中哪些孔裂与眶相通?3.简述翼腭窝的位置和交通。
4.哪些颅骨中有鼻旁窦?各开口于何处?5.在活体上,能摸到颅骨的哪些重要的骨性标志?6.鼻腔外侧壁上有哪些重要结构?三、附肢骨骼1.简述肩胛骨的形态。
2.试述肱骨分部及主要形态结构名称。
3.简述股骨的形态。
4.在活体上,能摸到上肢骨的哪些重要骨性标志?5.在活体上,能摸到下肢骨的哪些重要骨性标志?第二节关节学一、总论、中轴骨连结1.试述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2.椎体和椎弓各由哪些结构连结起来的?3.试述胸廓的构成。
4.试述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二、附肢骨连结1.为什么肩关节脱位比髋关节脱位常见?2.试述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
3.试述膝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与运动方式。
4.足弓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义?第三节肌学一、肌学总论、头颈肌和躯干肌1.颞下颌关节上提、下降、前移、后退和左、右移动分别由哪些肌肉完成?2.试述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止点及功能。
3.何谓斜角肌间隙?通过其中的解剖结构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4.简述肌的形态分类及其辅助装置。
5.简述腹股沟管的位置、结构及其通过的解剖结构。
6.何谓腹直肌鞘?试述其结构特点。
7.腹股沟三角如何构成?简述其临床意义。
8.试述膈的起止、位置、重要结构和主要功能。
二、四肢肌1.简述上肢肌中的前臂有哪些肌?2.试述股四头肌的构成、起止和作用。
3.简述运动拇指的肌。
第二章内脏学第一节消化系统1.牙按形态和功能可分哪几类?举例说明如何用牙式来表示恒牙和乳牙?2.咽的位置和分部如何?3.试述食管的3处生理性狭窄及临床意义?4.试述胃的位置和分部?5.肛管内面有哪些结构?6.肝的位置和分叶如何?7.试述胆囊的位置、分部和功能?8.肝外胆道包括哪些部分?9.肝分泌的胆汁如何排入十二指肠?第二节呼吸系统1.简述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绪论,骨学总论,躯干骨,颅骨4学时绪论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
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
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
即:(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腹侧——近腹面背侧——近背面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内——近内腔外——距内腔较远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近侧——近肢根远侧——距肢根较远第一篇运动系统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组织等构成的骨,坚硬而有弹性,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
【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第一节骨学一、骨学总论、躯干骨1.骨髓: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2.骨质: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肋沟:为肋骨内面近下缘处的浅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
5.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6.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
二、颅1.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常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2.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3.翼腭窝: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有神经血管由此经过。
4.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5.颅囟:新生儿由于颅顶各骨尚未发育完全,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6.蝶鞍:为蝶骨体上面呈马鞍状的结构,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
三、附肢骨骼1.桡神经沟:为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由此经过。
2.肋骨外科颈:为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肱骨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3.髂结节: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的突起,称髂结节。
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和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
4.喙突:为肩胛骨上缘最外侧向前伸出的指状突起。
有肌肉在此附着。
5.髋臼:位于髋骨的外侧面,是一朝向外下的深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有月状面、髂臼窝和髂臼切迹。
6.肩胛骨下角:为肩胛骨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
运动系统的学习思路及学习方法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骨有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动部分。
骨学总论、关节学总论和肌学总论分别对骨学、关节学和肌学各论有指导意义,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如骨表面形态是受肌牵位、血管神经的经过和贯通及邻接器官压迫所致,解剖学上给予不同特定名词。
如骨面突起(突、棘、隆起、粗隆、结节、嵴),骨面凹陷(窝、凹、小凹、压迹)、骨的空腔(腔、窦、房、小房、管、道)和骨端膨大(头、小头、髁、上髁)等。
骨与骨连接构成人体支架,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支持保护要求稳固,运动要求灵活。
骨的结构体现了这对矛盾的统一。
例如在上、下肢,上肢功能的主要方面是灵活,下肢则为稳固,这就决定了上、下肢骨骼结构的特征。
同学们应沿着此思路,通过分析对比,去理解记忆各部位骨骼的结构特点,进而理解对不同部位骨骼病损的整复应有所侧重的理由。
并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来考虑,侧重于达到灵活运动还是稳固支持。
骨骼标志名称繁多,教材中有不少是为便于说明肌肉附着点或神经、血管的行程、位置,标志本身并无临床意义,无需记忆。
学习中并非教材中所列每一块骨、每个连结、每一块肌都要求去摸认记忆,学习重点在于:①全身骨的名称;②用来确定诊疗部位的体表可摸到的标志;③某些常造成皮肤或神经血管压迫等病变的标志或局部;④脊柱、胸廓、骨盆的结构和功能。
六大关节(肩、肘、腕、髋、膝和踝关节)的名称、基本构造及稳定性和灵活性,与关节构造之间的必然关系以及其运动名称必须搞清楚。
骨骼肌知识的主体是各肌的名称、位置、起止和功能。
全身骨骼肌约600多块,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支配,所以每块肌均可视为一个器官。
肌按位置、形状、大小、作用和起止等命名,有时是综合命名,如冈上肌(位置)、三角肌(形状)、大收肌(作用)、胸锁乳头肌(起止)、肱二头肌(形态加位置),了解肌命名规律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绪论,骨学总论,躯干骨,颅骨4学时绪论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部分进行。
系统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器官、系统来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身体局部来研究各器宫的形态结构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要运用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形态与构造。
学习时要重视标本、模型的观察和活体触摸要学会用工具书,如图谱。
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对人体结构描述,均以此姿势为标准。
人体的轴——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
即:(1)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2)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人体的切面——亦分三种:(1)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常用方位术语:腹侧——近腹面背侧——近背面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内——近内腔外——距内腔较远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近侧——近肢根远侧——距肢根较远第一篇运动系统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运动系统构成了人体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护、支持和运动的作用。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组织等构成的骨,坚硬而有弹性,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
【目的与要求】绪论:1.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
2.掌握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
骨学总论: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2.掌握成人骨的数目和分类。
3.掌握长骨的形态特点。
4.掌握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5.了解骨的理化特性。
中轴骨:躯干骨: 1.掌握椎骨的基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特点。
2.掌握胸骨的形态及分部。
3.了解肋骨的基本形态。
颅骨: 1.掌握脑颅、面颅各骨的名称及位置。
2.掌握颞骨、筛骨、蝶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分部及形态结构特点。
3.掌握颅底内面的重要孔道。
4.了解眶的构成、形态及其孔裂。
5.了掌握躯干骨重要骨性标志。
【手段与方法】1.电子幻灯片教学为主,配合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分配】2学时。
学时分配:人体解剖学定义和分类10分钟,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10分钟,骨学总论10分钟,躯干骨30分钟,颅骨(一)20分钟,小结10分钟【本课内容的难点、重点与进展】难点:内侧与外侧,内与外的区别;骨的构造;各部椎骨的特征;颅骨的名称、位置。
重点: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轴和面;骨的分类;椎骨的基本形态;翼点的位置、构成和意义。
进展:骨的可塑性与骨组织工程。
【自学内容与要点】1.人体解剖学发展概况,人体器官的变异与畸形。
2.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发生和发育。
3.分离颅骨的具体形态。
【课后小结】1.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骨的分类,骨的构造。
3.椎骨基本形态。
4.颅骨名称位置。
【课后思考题】1.试问人体解剖学的标准姿势。
2.比较常用方位术语中的内与内侧,外与外侧地不同。
3.运动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有哪些主要功能。
4.试述骨的构造。
5.骨膜位于何处,它有何功能。
6.颈椎、胸椎、腰椎在形态上各有何特征。
7.脑颅面颅各有哪些骨构成。
【目的与要求】颅骨(二): 1.掌握鼻腔外侧壁上的结构。
2.掌握各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
3.掌握翼点的位置、构成和意义。
第一篇运动系统第一章骨及骨连结第一节骨及骨连结总论(一)教学内容1.骨的分类、各类骨的分布及所起的作用。
2.骨的表面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3.骨的构造与功能。
4.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5.直接连结的三种类型。
6.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7.滑膜关节的分类及运动形式。
(二)基本要求1.了解骨的概念。
2.掌握骨的一般形态、构造和功能。
3.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4.了解骨的生长和发育。
5.掌握骨的表面形态。
6.了解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及功能意义。
7.掌握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8.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以及它们的功能。
9.掌握滑膜关节的分类及各类滑膜关节的运动形式。
(三)课外练习1.骨的分类和形态、骨的构造2.骨的化学成分变化时,骨的物理性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可能导致什么后果?3.骨连结的类型、关节的结构、运动方式第二节躯干骨的连结(一)教学内容1.椎骨的连结:椎体间的连结和椎弓间的连结。
2.脊柱的组成、整体观及其运动。
3.胸廓的整体观及其运动。
(二)基本要求1.了解椎骨的连结概况,掌握椎体间、椎弓间及突起间连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意义。
2.掌握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及其运动。
3.掌握骨性胸廓的组成及其功能。
(三)课外练习1.什么是椎间盘突出?常发生于哪个部位?易向哪个方向突出?为什么?2. 腰穿时,如何判断穿刺针已进入椎管?3. 人体进行呼吸时,胸廓如何进行运动?4. 脊柱有哪几个生理弯曲?有何作用?第三节上肢骨的连结(一)教学内容1.介上肢带骨的连结特点及在运动中的作用。
2.重点讲解肩、肘、腕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
3.介绍上肢骨连结的有关临床:肩关节的脱位及复位手法、桡骨小头半脱位及复位手法,肘后三角及临床意义。
(二)基本要求1.掌握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
2.掌握上肢骨的重要的体表标志—肩胛岗、肩胛骨下角、肩峰、锁骨、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