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9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之小船创作[学习目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
(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
(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
(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加强皇权。
(3)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 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②演变: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票拟”之权。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________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①创立: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 ”由此出现。
②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预习评价】1.(判断)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2.(判断)明朝殿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拥有决策权。
( ) 3.(判断)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
( )4.(思考)“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指什么?试答: 知识点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康熙时期加强皇权(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________________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2)措施:在宫内设________,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________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
【预习评价】1.(判断)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篇1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
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
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
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基础知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元朝中书省的设置。
明代废除丞相及内阁的设置。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是本节课的重点。
整节课的线索清晰明了,就是自隋唐以来至清朝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包括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明废除丞相设置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这些内容跨度很大,学生需要有联会贯通的思想才能很好的学会这些内容。
而教师就应该将这些内容之中的共性,比如分割和限制相权等提炼出来给学生。
2.难点分析:本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各朝皇帝们加强皇权的措施。
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权力,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
包括汉武帝设置中朝,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宋朝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明朝干脆废除了丞相而实行内阁制度,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等加强皇帝权力的手段。
但是这些手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手段都是以分割或者削弱丞相的权力为重点的。
这也反映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能力培养:通过学习本课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尤其是皇帝们加强皇权的措施,使学生透过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
采取的措施为什么能加强皇权就是本质。
思想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丞相的存在是对皇帝的个人独裁专制的最大的威胁。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想要作的都是如何削弱或者是取消丞相的权力。
自己来完全掌控国家大权。
最后明朝的皇帝实现了这一点。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皇帝一人无法承担全国事物的压力。
所以他仍然需要设置机构帮助他来处理全国的事物。
这样内阁出现了,军机处出现了。
这样,权力还是不可避免的要向下移动。
专制皇权走到了它的尽头。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讲过的内容。
提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宋太祖是如何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的?(学生回答)。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收归中央。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成员逐渐成为朝廷核心,权力增大,但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也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3)影响:明朝内阁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朝初期,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
(2)目的: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特点: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4)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重点知识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分散到六部,以便更好地掌控政权。
2. 明朝设内阁: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的设立标志着明朝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3. 清朝设立军机处: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4. 清朝乾隆帝时期加强军机处职能:乾隆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军机处的职能,使其成为皇帝控制政权的重要工具。
5. 清朝嘉庆帝整顿吏治:清朝嘉庆帝时期,整顿吏治,加强了对官吏的管理和监督,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
6. 清朝道光帝整顿漕运:清朝道光帝时期,整顿漕运,改善了漕运管理,提高了运输效率,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7.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推行洋务运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使用说明】1.回扣、梳理课本,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问题导引,理解并掌握重难点知识。
2、需要背诵记忆的问题:(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具体措施?特点(重文轻武、分化事权)、评价?(3)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②清设军机处)及影响(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积极、消极)。
(4)明废丞相的原因?过程?影响?(5)明设内阁的原因?过程?明内阁的性质(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
(6)清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最初目的?职能?作用?3.认真完成探究题目,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学习目标】1.掌握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史实、特点;概括、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合作探究,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的方法。
3、全面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重点难点突破】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特点(1)表现①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由皇帝控制。
②明朝时期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内阁的虽然地位逐渐上升,权力越来越大,但最后的决策仍然取决于皇帝。
③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特点①空前强化。
皇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②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专制制度逐渐衰弱的时代特征。
2、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在绝对君主专制下,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容易导致决策失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知识拓展:1.中国古代的内阁制与宰相制(1)丞相制下,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被赋予决策大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其地位为“百官之首”。
(2)内阁制下,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与以往的丞相比权力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明清时期内阁制(1)内阁权限不同:英国内阁的权限比中国内阁权限大;(2)性质不同:英国内阁属于一种民主制度,而中国的内阁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3)组成方式不同:英国内阁组成是由选举组成,而中国的内阁却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4)影响不同:英国的内阁制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内阁制则促使封建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3、元朝的行省制(1)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吸取北宋由于分权而导致的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2)范围: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3)职权: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经济、行政、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4)影响:①直接: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深远: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原则:犬牙相入。
原因:使地方割据缺乏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6)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a.省界犬牙交错,无险可守,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b.设置机构,加强监察;c.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及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在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A.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B.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 C.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 D.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A.西周、秦朝、三国 B.汉朝、唐朝、明朝 C.秦朝、汉朝、唐朝 D.战国、汉朝、宋朝4.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此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5..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
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6..《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为避免这种历史现象的重现,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A.在地方行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B.设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化相权C.实行将兵法,禁军由皇帝指挥D.从财、权、兵各个方面弱化将领权力7.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8.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①始终没有实权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③最初是临时机构④始终由高官任职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9.“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课堂探究学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
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
……这种加强中央统治的政策,至第五个皇帝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材料四: 军机处的工作:①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②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③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④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⑤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⑥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⑦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⑧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⑨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⑩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⑩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判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制度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这一制度产生什么问题,最终如何解决?(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3)根据材料三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特点?(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军机处的主要工作。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5)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答案】【预习自测】1—5 D A C D C 6--9D B B C【课堂探究案】(1)郡国并行制。
(1分)原因:国家地域辽阔,难以用单一中央管辖的办法;(1分)后果: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削弱中央集权,酿成七国之乱。
(1分)推恩令。
(1分)(2)措施:所有州郡直属中央,(1分)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1分)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1分)规定地方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
(1分)作者看法:这些措施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1分)但对地方实力剥夺太过,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1分)(3)图示一秦朝、(1分)图示三元朝;(1分)图示二:三省六部制,(1分)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2分)。
(4)向皇帝传送大臣奏折,(1分)按皇帝旨意拟旨,(1分)下发皇帝谕旨,(1分)返还、整理、保存奏折(1分);军机处只起上传下达作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分)(5)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1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1分)相权不断遭到打击,(1分)皇权不断加强。
(1分)【课后练习】1..(2013·广东华南师大高三摸底)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2..(2013·高三第一次质检)“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3.(201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某朝)“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这样做的结果是A.兵将分离,将不专兵 B.以文制武,增强军力B.大将兵权,削弱殆尽 D.强干弱枝,内外相维4.(2013·浙江省台州高三期初考)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
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答案】【预习诊断】1.【答案】D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中央集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