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
- 格式:ppt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29
用典:凡诗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用典主要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直评史实或借古讽今。
如《泊秦淮》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3、引发联想,创设意境。
4、简洁精炼,内含丰富。
用典主要形式:
1、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2、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一种直接引用前人诗句,另一种在原字句的基础上稍作改动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用典主要分为: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
用典的好处:
1、节省语言,做到精炼
2、含蓄,不直接
3、避免过于抽象,具体形象
用典易导致的弊端:
1、滥用,使诗意晦涩难懂
2、用生僻典故,导致难于理解。
用典是修辞还是表现手法用典是什么意思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是表现手法,其实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
用典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用典的作用也有很多,比如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
用典的意思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引用典故。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
用典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典故,就是古代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或前人的章句。
由于一个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个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义,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因此,古代诗词中,典故比比皆是。
举例说明用典的意思典故,就是古代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或前人的章句。
由于一个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个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义,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因此,古代诗词中,典故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以泪为主题,说了人一生中各种悲伤的事,前六句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分别说: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高官,流入心中的酸楚之泪比前面六种更强烈。
用典如下:1,永巷:指汉代用来禁闭犯错的妃子或宫女的宫中长巷。
《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2,湘江竹痕:是说传说舜帝死在湖南,他的两位妃子赶去吊唁,哭的泪滴在竹子上留下斑痕。
3,岘首碑:晋朝羊祜为官造福一方,死后百姓为他在岘山上建碑痛哭。
4,人去紫台:指王昭君远嫁匈奴,离开汉宫。
用典的例子10个(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写材料用典1.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2.金石有声,不考不鸣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4.大人不华,君子务实5.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6.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10.天之所助者,顺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1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13.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14.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15.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6.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17.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18.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19.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20.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21.不闻大论,则志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22.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2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2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25.立身百行,以学为基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2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8.登高声自远29.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30.行成于思而毁于随31.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32.民齐者强,上下同欲者胜3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34.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35.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36.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37.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38.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39.足国之道,节用裕民40.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41.筚路蓝缕,以启山林42.辨方位而正则43.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44.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45.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46.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47.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48.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49.足国之道,节用裕民50.拯厄除难,功济于时51.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52.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53.难得者时,易失者机1.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典故】出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写材料用典(一)写材料用典“用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它通过引用古语、名言、谚语、典故等经典语言,来表达精炼、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文学意义,被写作、口头表达和艺术创作等众多领域所广泛应用。
在写作材料时,应用典是一种高效的表达方式。
下面从几个方面,为大家谈谈如何写材料用典。
一、升华思想“用典”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升华思想,让读者能够通过运用典故或名言警句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当我们谈及交友之道时,便可以引用此典,深刻说明不同意、君子之交的真正含义。
再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于描述各个领域的工作和学习中的努力与回报的关系。
这样,不仅提高了文章的含金量,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意境。
二、增强说服力在写作材料时运用典,还可以增加说服力。
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警句作为支撑,可以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影响读者。
比如,“天才=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可以用于描述在任何的行业中实现成功所需要的付出和艰辛,增加了文章的权威性,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文章所表达的观点。
三、让文章生动在写作材料时,运用典可以让文章更生动。
通过部分引用典故或名言警句,让文章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而且能够营造出氛围,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如,“钟表是时间的金字招牌”,可以用于形容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让读者容易理解,并引发共鸣。
四、提高文章格调最后,运用典可以提高文章的格调。
引用典故或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含义,而且可以让文章的语言更具有文化历史底蕴和荣誉感。
比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用这句话作为文章的开头,就能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庄重、清新和素淡。
总之,“用典”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更是现代社会中多种文化形式的时代选择。
在写作材料时,运用典可以升华思想、增强说服力、让文章生动、提高文章格调等多种效果。
只要我们遵循“恰到好处,明确易懂,不强调而自然”的原则,充分发挥典故的效用,才能写出更好、更感人的材料。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阅读附答案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
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
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
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
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
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
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
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
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
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
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
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
古诗中用典和引用的区别
嘿,朋友!你知道古诗里用典和引用有啥不一样吗?
咱先说用典,这就好比你跟朋友讲故事,讲的不是随便的故事,而是那种有来头、有背景的故事。
比如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面“闻笛赋”和“烂柯人”就是用典。
作者刘禹锡借用向秀作怀念嵇康,还有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旧友的怀念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这就像是你穿上了一件有历史沉淀的华服,是不是特别有韵味?
再来说引用,这就像是你跟朋友聊天时直接引用别人说过的话。
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直接引用了人们常说的“东风”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这就好像你顺手拿了一把大家都熟悉的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大家对春天的想象之门。
那用典和引用到底区别在哪呢?用典更像是精心挑选的古董,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引用则更像是随手拿来的工具,简单直接地为表达服务。
你看,明白了不?我觉得啊,不管是用典还是引用,都是古人写诗的妙招,让古诗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妙不可言!。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一、用典艺术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见《语文》课本第三册第67页)其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弹奏技艺,又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进一步渲染,最后用“误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月中吴刚被乐声所吸引,来表现弹奏的效果。
用典(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1、[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①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烧赤壁山”的主帅是,读书人指的是。
②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③ 有人认为“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叹”字含义丰富,试做分析。
2、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3、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用典的作用用典,即引用或运用成语、谚语、格言等言辞的修辞手法,是一种表达思想、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它能够简洁地表达复杂的内容,让人们明了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用典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能够通过引用古人的智慧,弘扬传统文化,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以下将从故事、修辞、识别和经验四个方面来阐述用典的作用。
首先,用典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故事作为一种生动的叙述方式,能够很好地展现主题和情节。
而在故事中引用典故,可以让读者对故事产生更深的共鸣和认同。
比如,《红楼梦》中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故事,用典了“宁死不屈”的寓意,使读者更加理解宝玉的心情和抱负。
通过这样的引用,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也更容易被吸引和感动。
其次,用典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引用古人的言论或成语,可以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准确精确,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比如,文章中引用了“礼尚往来”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人际关系中应该以礼相待的观念,使读者对文章的观点更加信服。
用典也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引用经典的诗句、谚语或格言,可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内涵,使读者更容易被文中的观点和主题所打动。
第三,用典可以培养读者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通过引用典故,读者可以了解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这些典故代表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读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比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遇到的典故,可以通过查找和了解其由来和背景,从而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知识。
而对于成年读者来说,通过阅读典籍和经典作品,能够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最后,用典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留下的典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瑰宝,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引用典故,可以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
这样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让现代读者体验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同时,用典也可以让读者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
用典的三种情况用典,是指在文章或言谈中引用典故、格言、谚语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用典既能展示个人的博学多才,又能让读者对文中的观点产生共鸣。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别从教育、友情和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用典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用典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复巩固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这就像是打磨一块石头,只有经过反复的摩擦,才能使其变得光滑。
在教育中,用典还可以用来激励学生。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学生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别人身上寻找优点并加以借鉴。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谚语,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努力发掘自己的才华。
二、友情友情是人生中重要的情感纽带,用典在表达友情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红楼梦》中的“黄粱一梦”,形容一段美好的友谊。
这句话意味着友情虽然美好,但往往是短暂的,就像一场梦境一样,转瞬即逝。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告诉朋友们要珍惜眼前的友谊,不要轻易放弃。
我们还可以引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形容真挚的友情。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建立长久的友谊。
三、领导领导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用典在领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强调领导者要了解自己和团队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
我们还可以引用“以德服人”的典故,来告诉领导者要以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来影响和带领团队。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之道,非丝不织。
”领导者要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用典在教育、友情和领导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用典故、格言和谚语等,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同时也可以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因此,在写作或言谈中,合理运用用典是非常重要的。
何为⽤典⽤典,是古诗词中常⽤的⼀种表现⽅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些历史⼈物、神话传说、寓⾔故事等来表达⾃⼰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弃疾在《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这个地⽅的历史掌故,诗⼈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然⽽⼜充分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典的形式⽤典有⽤事和引⽤前⼈诗句两种。
1、事典,即引⽤历史故事,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
⽤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活中的某些问题的⽴场和态度、个⼈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李清照的《夏⽇绝句》:⽣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引⽤西楚霸王项⽻兵败乌江⽆颜⾯对江东⽗⽼⽽⾃刎的历史故事,明确的提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活着就要做⼈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业;就是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中的英雄。
2、⾔典,引⽤或化⽤前⼈⾔辞或诗句,也是⽤典的⼀种,⽬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联想⽽寻意于⾔外。
⾔典分两种:⼀是直接引⽤前⼈现成诗句,⼆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字或数字,或是只借⽤其中的某些词语。
如王维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就是化⽤了《楚辞招隐⼠》的最后⼀句:“王孙兮归来,⼭中兮不可以久留。
”表明⾃⼰对闲适的⽥园⽣活的喜爱和仕宦⽣涯的厌倦。
典故⽤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乎句句⽤典,增强了⽂章的⽂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或暗⽤,或化⽤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表达了物是⼈⾮、今⾮昔⽐的凄凉。
⼆、⽤典的⽅法明⽤:直接在诗歌当中点出⼈或事来。
如曹操《短歌⾏》结尾:“⼭不厌⾼,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
”⽤了周公“⼀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的典故,表达了曹操渴望招贤纳⼠、礼遇天下⼈才为⾃⼰所⽤的强烈⼼情。
用典的作用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用典就是通过引用成语、谚语、典故等文化符号来表达思想、观点、情感等。
用典有很多的作用,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使用,都能够取得不同的效果。
下面,本文就深入探讨一下用典的作用。
一、引人入胜,增加表现力用典可以增加作品或者文章的表现力和深度,从而吸引读者或者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或者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引用成语或者谚语可以通过一句简洁而含蓄的话,把作者的看法和思想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人入胜。
不仅如此,用典还能够让读者或者听众感受到某种文化气息,更容易被吸引。
二、深刻的言简意赅用典强调的是精炼凝练,言简意赅。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或者深刻的观点,通过用典来表达就可以大大提高表现力。
用典不必泛泛而谈,却可以表达出很深刻、很准确的观点和思想,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言语的美感。
三、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内容,如成语、谚语、典故等。
用典就是借助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向读者或者听众宣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中国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同时,用典也可以让现代人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丰富文字表达的形式在同一主题下,用典不仅可以通过细微的差别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陈述作者主题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文字表达的形式。
用典灵活多变,有时我们可以明示或文艺地隐含,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情感,用典可以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五、点到即止,巧妙串联适当的用一些常见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能够使文章的语言更易于流传、传播,同时也使读者的理解更为通透、流畅,避免了繁复的表达。
在文章中点到即止,切中要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观点,而且用典可以让一个主题或一个段落之间产生联系,让文章更加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六、彰显个性,增加文化魅力用典是一种文化表现方式,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和修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