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76 KB
- 文档页数:21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9分)《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 下列对《短歌行》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开头四句由景中的朝露经风吹日晒转瞬即逝,想到自己年华过半,壮志未酬,心中涌起无限忧虑,是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
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吐露了诗人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15.作者在诗歌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两例结合诗句分析。
(6分)16.课文内容理解性默写(共8分,每空1分)(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4)《短歌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14. C【解析】C项“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有误,“主要的情感”还是求贤若渴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15.①比喻,(1分)乌鹊比喻贤才,绕树三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尚在徘徊选择,无所依托的情景(1分),表达诗人唯恐贤才不来依附的焦急心情;②用典,(1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典故(1分),表明诗人对人才的渴求永不止步(1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诗人与周公一样有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心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练习及答案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练习及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
(4分)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2分)(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2分)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1)又恐何似(2)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红苹果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黄苹果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青苹果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扩展】水调歌头渡江【I】赵善括山险号北固,景胜冠南州。
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
堪笑萍踪无定,拟泊叶舟何许,无计可依刘[2]。
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3】0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
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
休学楚囚垂泪[4],须把祖鞭先著【5】,一鼓版图收。
惟有金焦石【6】,不逐水漂流。
注释:【l】这首词约为赵善括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任润州(今江苏镇江)通判时所作。
【2】依刘:东汉末年,长安扰乱,王粲赴荆州依附刘表。
【3】玉垒、貔貅:玉垒喻指军事要塞,貔貅喻指军士。
【4】楚囚垂泪:喻怆怀故国、无力回天的处境。
【5】祖鞭先著:喻指抢先做出成绩。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题及情景默写练习卷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诗作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2、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默写考点】1.诗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2、诗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默写考点】1、诗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①。
岂有谷城公付授②,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③。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④?快投笔,莫题柱⑤。
[注]①韩五:指韩世忠,他是抗金名将,排行第五,嗜酒豪纵,人呼“泼韩五”。
②谷城公:亦称黄石公。
《史记·留侯世家》载,圮下老人传授张良兵书,曰:“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③骊山母:《集仙传》载,唐将军李筌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不解其义,后在骊山下遇到一老母,为他讲解。
④张许:张巡和许远,唐代安史之乱中守睢阳的名将,后战死。
⑤题柱:《华阳国志》载,司马相如初次入长安,离开成都时,途径升仙桥,在送客观门柱上题词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即是形象的比喻,国脉存续,宛若游丝,说明国势危急,千钧一发。
B.本词议论较多,如上片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大敌当前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的观点。
C.用“舞”字形容敌方攻城用的冲车云梯,写出了敌军攻势凶猛张狂之情态。
D.末两句句短气促,感情喷涌,是对读书人国难当头依旧无聊题字的愤慨。
15.本词大量用典,却不显累赘,请选择一处,分析用典的作用。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已。
(《论语·学而》)衣》)江花月夜》)白《将进酒》)城子》)传》)史伶官传序》)行并序》)瑟》)14.D15.示例:上片引用韩世忠、谷城公、骊山母的典故,说明没有名人传授、神仙指点,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表达了刘克庄希望统治者能够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解救国家危难的愿望。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陈亮(宋)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①。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
小儿破贼②,势成宁问强对!(注)①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
②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
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一个问句,传达出复杂情感。
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
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
D.“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
在词人看来,南宋统治者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
15.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请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似之处。
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都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愿望。
(2)《诗经•氓》中运用“比”的手法表现女子的不幸生活无边无涯,同时又写出男子反复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1)一、诗歌鉴赏1.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④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⑥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2)“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1)艾青;蒋正涵(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
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
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艾青;蒋正涵⑵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黎明的通知》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
2.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④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⑥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杜鹃(子规)B.无端(没有由来地、无缘无故地)锦瑟(一种管弦乐器)可待(可以)C.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惘然(迷惘、茫然)莫愁(不要愁苦)D.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华年(青春年华)2.对李商隐的《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杜宇化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描写了沧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泪,化为明珠。
D.尾联“此情”与“惘然”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末两句表达了全诗主旨。
3.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欢乐。
休,欢乐。
B.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写琴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琴声的这种境界也是作者如梦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沧海月明珠有泪:此句用了海底鲛人泪变珍珠的传说和狄仁杰沧海遗珠的典故,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4.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
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二、简答题1、阅读李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2、《锦瑟》用典比较多,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心情有什么作用?(选择一两处即可)答:3、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三)古代诗歌鉴赏25.(2015·湖北省八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陵峡孙原湘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台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
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
在今湖北秭归县东。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_________(2)本诗是如何体现“壮游”的?试以诗歌后两联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别致。
(从情景交融、夸张和比拟等角度分析亦可。
)(2)“壮游”体现在诗人摹壮景、抒壮情。
通过描绘峡断风怒,江水咆哮,山高岭峻,云遮雾障的西陵峡险绝风光;表达了对奇绝壮观大自然的惊奇、赞叹的豪壮之情。
_________26.(2015·贵州省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送客归京唐·白居易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宋·贺铸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①本联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
《送谢叠山先生北行》阅读练习及答案《送谢叠山先生北行》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送谢叠山①先生北行王奕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②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注】①谢叠山:名枋得,南宋遗民,无世祖曾两次召他到大都,均被他拒绝。
后被强迫北上,他绝食而亡。
②两生:汉朝统一天下后,原为秦朝博士的鲁人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臣朝见的礼仪制度,回到鲁地征聘儒生,有两位前朝儒生不肯应征。
8.本诗多处用典,请结合颔联或颈联加以分析。
(6分)答:。
9.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5分)答:。
答案:8.[示例1]颔联:①用诸葛亮和屈原的典故: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明自己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诸葛虽死,但《出师表》永远传于人间。
②屈原在《离骚》中反复陈述了他对楚国的忠贞,到后来他宁愿自沉汩罗,也不肯同流合污;《离骚》伴随着屈原清风亮节而长存天壤。
③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表达对谢叠山先生之“盼”;希望他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
(每个要点2分)[示例2]颈联:①用鲁地两儒生的典故:两生的行为虽然对秦朝的兴废不起什么作用,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声望的轻重,不出则重,一出则轻。
②这里用来比喻谢先生到大都去关系到宋王朝的声誉。
③诗人希望谢先生此行坚贞不屈、坚持到底。
这既是对其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恳切的忠告:不能失节!(每个要点2分)9.①在内容上:尾联写青山处处可埋白骨,只要死得其所,自是不朽。
何须葬身故乡,赢得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呢。
实际上是勉励谢先生宁杀身以成仁,忽求生以伤义。
(2分)②在结构上:响应了颔联和颈联所用的几处典故,典故中所涉及的几位历史人物都坚守气节,赢得了后人称颂。
(2分)③在主旨上:既表达了对谢先生的勉励和期盼,也是诗人的自警和自勉,同时还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
陕西省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写江州湓江蜿蜒,正如飘飞的衣带,以此状写白居易悠游山水的洒脱。
C.第五句中的“离鸿”指的是白居易,他远谪江州,远离亲友,如离群的孤雁。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虽可借佛道短暂消解忧愁,但政治追求仍应是其人生方向。
15.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要分析诗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进行委婉劝告,劝告的内容是什么。
【解答】(1)C.A.《钱塘湖春行》写于白居易谪居杭州时,并非于江州所作。
B.颔联写听闻中江州之景,通过写江州景致的美好,来劝慰朋友不要过于消沉。
D.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虽然现在境遇不好,但是不要消极地沉迷在佛道之中。
故选C。
(2)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除了第二句之外,还有尾联,所以要重点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第二句借用典故,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劝告之意,望其不要产生厌倦官场的情绪。
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登凤凰台①杨万里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
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
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
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②。
【注】①相传南朝宋文帝年间,有三只凤凰,飞落在永昌里李树上,招来各种鸟类随其比翼飞翔,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
为庆贺和纪念此美事,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并在保宁寺的山上筑台,名凤凰台。
李白曾游此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
②蛛煤:蛛网尘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首联“凤凰台”照应题目。
“潮回”句写出江水空流,凤凰不再的凄凉,与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意境相似。
B.颔联颜色、地名、方位、植物等对仗工整,写出江草萋萋、杏花开放,生机勃勃之景,写出了作者流连美景的陶醉。
C.颈联通过大跨度的时空,指出凤凰台地势雄伟险要,山川永固,王朝更迭,鼓声哀鸣,战事不断,有实有虚。
D.本诗围绕“登临”展开,咏史怀古,感叹历史沧桑,人世无常,层次分明,意蕴深长。
(2)有人认为本诗尾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的把握。
解答此题时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解答】(1)B.“写出了作者流连美景的陶醉”错误。
颔联写眼前之景,数百年后,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了王谢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没有了门庭若市,冠盖云集的盛况,有的只是“江草合”“杏花开”这色彩明丽,春意盎然之景。
草木无情,徒然疯长,乐景之中不免心生世事沧桑之慨。
此处是以乐静衬哀情。
故选:B。
(2)“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使用典故,“谪仙”是李白,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5.谈谈作者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B项,分析不当。
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战役迅捷有力。
15.①侧面描写。
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
③用典。
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四、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否定,对未来充满希望。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
”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子的《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质量摸底检测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岳州观竞渡张说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①,独舞送阳侯②。
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道。
[注]①孟姥:传说中的船神。
②阳侯:古传说中的波涛之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排律描写生动,铺排有致,立体地再现了岳州竞渡的场面。
B.第三联用两个典故,交待竞渡习俗的由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C.诗人不畏热辣的阳光来现场观看竞渡,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D.本诗旨趣蓬勃向上,与王维《使至塞上》一样,也反映了盛唐气象。
15.诗中“竞渡”活动兼具竞技性、观赏性和祭祀性。
请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说,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但“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前赴后继,死而无憾。
(2)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可惜“_________”,就成了一片焦土,秦王朝穷奢极欲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3)用典是古代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_______”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________”,这两句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英雄,诗人借此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14.C15.①竞技性(双双竞拂流;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
②祭祀性(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③观赏性(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16.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楚人一炬遥想公瑾当年(三国周郎赤壁)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②啼猿数行泪,衡阳③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④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
②巫峡:地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
古民谣《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③衡阳:地名,今属湖南。
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
④青枫江:地名,在花溪。
19.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其中“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中也出现过。
20.试分析本诗在情感表达上的艺术手法。
19.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0.情感手法:①首联和尾联直抒胸臆,首联中的“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直接抒发作者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尾联中的“暂时”和“莫踌躇”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
(尾联答“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亦可)②中间两联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用巫峡风光、古民谣典故等内容,表达愁绪和对友人的殷切期盼。
耿翔《窗花》阅读练习及答案窗花原文段落①我怀念窑洞和窑洞里的生活。
而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是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
窗花源于剪纸,而剪纸据说是一种民间艺术,但朴实的村姑从未把它当做艺术看待,也从未有过艺术的荣耀与自豪。
②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全部在冬天灿烂。
这当然与农闲有关,但农闲不是根本的原因。
冬是无花的季节。
冬季的花如雪莲、腊梅等,在渭北的土塬上根本看不到;唯一的自然之花,就是时时飘舞的雪花。
那时环境还未遭受污染,雪下得特别频繁,动不动就是漫山遍野银装素裹。
夏天少雨,而冬天多雪。
窗花渲染着冬雪,可以驱走人们心灵上的干旱,给贫穷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给寒冷的乡民带来生命的暖意,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
③窑洞的窗子一般都制成木格状,上面粘一层白纸。
狂风一吹,纸就瑟瑟颤栗,发出蚊蝇鸣叫的声音。
久而久之,纸就扯开一个口子,口子越扯越大,进而纸就变得褴褛不堪。
因此,对于大多村民来说,往窗格上贴纸只是冬天的事,其余的季节,窗格都空空洞洞的。
冬天一到,寒流席卷而来,这时就会看到,家家户户所做的首要事情就是从供销社花五分钱,买回一张洁白的大纸,然后和了面浆,再然后就是粘窗纸。
而少女和少妇们是最忙碌的,她们摊开五颜六色的纸片,手中持小剪刀,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张土炕上,开始剪窗花。
她们把窗花看得很神圣。
谁窗花剪得好,村人都会跑来观赏,并会得到无休止的赞扬;而谁的窗花剪得差,人们会看不起她,她心不灵手不巧,严重点儿,她嫁人都有些困难。
许多媒人说媒,怀里就揣着姑娘剪的窗花,到了男方家里,就把窗花拿出来。
④每个冬季来临的时候,村子里都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剪窗花比赛。
没有组织者,没有助威的锣鼓,但并不影响比赛的认真和严肃。
于是在村子里走一圈,就会看到所有窗子都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了另外的灵魂。
⑤窗花的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就两种:一是植物,一是动物。
人自然归属于动物之列。
在无花的日子里,花朵却在窗格上恣肆。
《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阅读答案1.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
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2. 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2分)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2分)《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共5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2分)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3分)答案:二、阅读(共45分)9.(2分)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10.(3分)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三」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 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 》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 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 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 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 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 国壮怀。
2.暗用(化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 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 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 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 ( )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 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 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 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 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写《七步诗》 ,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评述说: “农民虽然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 ”农夫生计之艰难可想而知。
4.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 对。通过暗示、 对比、 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 言此而意彼。 例如: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 中有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 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 “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杜牧难得欢愉,和朋 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 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 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 不同了。 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 哀怨、 郁闷的樊篱, 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再如: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词中写道: “无尽 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 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 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
【归纳】 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
首先, 采用熟悉、 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 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用典的作用: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答题步骤与提示】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 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笔千 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例】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 :零落飘沦古岳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深得武则天赏识, 终于实现报国之志。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要酒悠然独酌。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题干表述】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 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 诗人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 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由于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 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
【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填空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 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元曲以设问开头,以 为背景,人物的英雄业绩。 分层次地叙述了 其中“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说的是 ;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是指 ; “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的诗句说明 的功绩。
二、阅读杜甫诗《春日忆李白》及其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 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 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 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三、阅读元稹《离思》 (其四)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离 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①《孟子"尽心》篇: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 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②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 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试分析该诗第一、二句的用典及其意义。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飞来峰上千寻塔,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闻说鸡鸣见日升。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飞来峰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