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三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4 KB
- 文档页数:3
闻名中外的三孔教案标题:闻名中外的三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三孔(即孔子、孟子、荀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2. 分析三孔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教育原则。
3. 掌握三孔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原则:a. 仁爱: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b. 敬老尊师:强调尊重和孝敬长辈以及师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
2. 孟子的思想与教育原则:a. 天命思想:强调个体的天赋和命运,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b. 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追求仁义道德的行为准则。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孔子思想相似,注重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
3. 荀子的思想与教育原则:a. 天性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约束和改善。
b. 教育的方法: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c.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孔子和孟子思想相似,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研究并讨论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对话,探讨他们的思想差异和共同点。
3. 文化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展板、PPT等形式展示三孔思想在中国文化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4. 现代教育应用:学生讨论并分享如何将三孔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中,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对三孔思想的理解。
2. 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演技巧和对三孔思想的准确理解。
3. 文化展示评估:评估学生的展示内容和形式是否清晰、有条理,并能准确传达三孔思想。
4. 现代教育应用评估:评估学生对将三孔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的理解和创新程度。
教学资源:1.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相关文献和著作。
闻名中外的三孔教案教案标题:闻名中外的三孔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孔:孔子故居、孔庙和孔林。
2.理解三孔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案步骤:引入:1.通过展示孔子的肖像和与孔子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孔子,以及他们对孔子有什么了解。
探究:1.介绍孔子故居:孔子故居是孔子的出生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
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孔子故居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2.介绍孔庙:孔庙是为纪念孔子而建造的庙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座师傅庙。
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孔庙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
3.介绍孔林:孔林是孔庙的附属墓地,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
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孔林的规模和重要性。
拓展: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为什么孔子对中国文化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展开互动交流。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三孔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并写下自己对孔子的认识和感受。
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互动表现。
2.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孔子和三孔的图片和资料。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孔子故居、孔庙和孔林,加深对三孔的了解和体验。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孔子的思想和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注意事项:1.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和资料,并熟悉三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孔府教学目的:了解孔府,了解三孔的景点教学重点难点:孔府的概况和来源。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一、总述孔府,旧称衍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
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
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公元1038年)。
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院落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
西路为客厅院,东路为家庙,中路又分为前后两部,前为官衙,后为住宅,是一个集官衙、家庙、住室三位一体的古典建筑。
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嫡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府沿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部分有官衙、东学、西学,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后寝部分有内宅、花厅、一贯堂,是家族生活的场所。
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
建筑群设计遵循礼教与宗法原则,把一系列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物有主次、有次序地进行排列。
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对称,成三路布局。
二、分说1、孔府大门: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心,明代建筑,3间,高7.95米,长14.36米,宽9.67米,主体结构及外观均保持明代式样和风格。
迎面是一个粉白的大照壁,门前左右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
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
孔府大门: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
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
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从上图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闻名中外的三孔,教案教学设计]闻名中外的三孔课件一、以题激趣,整体感知1. 板书课题,齐读。
2. 读完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 三孔指的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 开火车抽读课文,注意读准确、流利。
3. 默读课文,三孔指的是什么?4. 交流,板书。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1. 读课文,找出写孔庙、孔府、孔林的段落,分段读读、议议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2. 全班交流三孔的特点。
3. 你最喜欢哪处,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由。
4. 读了第一、二、十四段,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段落有何联系?☆关于孔子身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三孔景区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三孔景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三孔景区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艺术特点和科学价值,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孔景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三孔景区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介绍孔庙、孔林和孔府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和装饰艺术。
2.三孔景区的艺术特点:分析孔庙、孔林和孔府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3.三孔景区的科学价值:探讨孔庙、孔林和孔府在考古学、古建筑学、园林学等领域的科学价值。
4.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介绍三孔景区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活动,讨论如何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孔景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三孔景区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三孔景区的科学价值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4.实地考察法:学生参观三孔景区,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三孔景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三孔景区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闻名中外的“三孔”》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闻名中外的“三孔”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
2. 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作者细致地介绍了与孔子有关的三处古迹——孔庙、孔府和孔林。
全文共有14段,第1、2段是概述“三孔”的位置及其与孔子的关系。
第3~8段写了孔庙。
孔庙是我国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占地大,规模壮观。
大成殿庄严雄伟,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孔子塑像生动逼真。
诗礼堂的孤墙因曾藏宝贵文献而具有象征意义。
第9~10段介绍孔府。
孔府分东、西、中三路,布局严谨合理,后花园清新幽静。
第11~13段写孔林。
孔林是孔子和子孙后代的墓地,充满神秘感。
孔子墓石碑上的刻字是明代书法家黄养正书写的。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埋在这里。
孔林作为家族的墓地,在我国延续的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
第14段总结了“三孔”的特点及地位。
本课的段落层次分明,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
建议本课用1课时。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闻名中外的“三孔”本节课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三课,“闻名中外的‘三孔’”,课本的设计很有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中国文化中一个著名的代表——孔子,文化遗产——孔庙、孔林和孔子像。
一、教学内容1. 掌握“三孔”及其意义;2. 了解历代的朝拜方式和孔庙、孔林由何而建;3. 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孔”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理解“孔庙、孔林”的建立原因和历史特点;3. 掌握“孔子”的人物特点和思想精华;4.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
三、教学准备课件、板书、PPT、学生自带的课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打开PPT,播放孔子常识问答:竹笠子是孔子的什么形象?孔子是哪个时代的思想家?然后教师提问: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占什么地位?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三孔”(1)安排学生自己到课本中找到文本《闻名中外的‘三孔’》,快速浏览文本,思考“三孔”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学生能够相互交流,总结出“三孔”即是“孔庙、孔林、孔子像”,并了解“三孔”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学生分小组展开思考,按照课本中的“设计”环节,分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学者、游客、导游等不同角色,学习“三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三孔”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3.了解“孔庙、孔林”的建立原因(1)班级以“导游”的方式欢迎游客来参观“三孔”。
引导学生分小组,角色扮演,游客可以提问,导游则要精彩回答。
(2)学生观察“孔庙、孔林”的图片,并回答相关问题,如:这些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建造“孔庙、孔林”?历史上有哪些朝拜它们的方式?(3)通过展示“孔庙、孔林”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孔庙、孔林”的历史和建立原因,并了解历代朝拜的方式和规矩。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加深他们对于这个传统文化的认识。
4.了解孔子的思想和精华(1)学生分为两组讨论,并记录下来孔子的思想精华和“中庸之道”的内涵。
闻名中外的“三孔”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三孔”的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以题激趣,整体感知1. 板书课题,齐读。
2. 读完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 “三孔”指的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 开火车抽读课文,注意读准确、流利。
3. 默读课文,“三孔”指的是什么?4. 交流,板书。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1. 读课文,找出写孔庙、孔府、孔林的段落,分段读读、议议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2. 全班交流“三孔”的特点。
3. 你最喜欢哪处,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由。
4. 读了第一、二、十四段,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段落有何联系?☆关于孔子身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三孔景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三孔景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孔景区的历史背景、景区构成、文物古迹及其内涵,掌握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三孔景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三孔景区的历史沿革、景区构成、文物古迹、儒家学说、文化遗产保护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三孔景区概述第2课时:孔庙与孔林第3课时:孔府与孔宅第4课时:儒家学说与孔子思想第5课时:文化遗产保护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三孔景区的认识和理解。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孔景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2.讨论法:教师学生就三孔景区的文化价值、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三孔景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地考察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三孔景区的景观、历史、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地考察:学生参观三孔景区,亲身感受其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水平。
游三孔策划书3篇篇一《游三孔策划书》一、活动主题领略儒家文化,感受三孔魅力二、活动目的1. 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2. 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3.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活动主体[具体班级或组织名称]全体同学四、活动时间[具体日期]五、活动地点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六、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参与人员,进行分组,并选举组长。
2. 提前预订车辆,确保活动期间的交通便利。
3. 收集“三孔”的相关资料,制作宣传手册,供同学们参考。
4. 准备必要的药品和急救物资,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5. 提醒同学们准备好相关证件和物品,如身份证、学生证、相机等。
七、活动流程1. 上午:全体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乘坐大巴前往曲阜。
到达曲阜后,前往孔庙,由导游带领大家参观,讲解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思想。
午餐后,前往孔府,参观府内的建筑和文物,了解孔子后裔的生活情况。
下午,前往孔林,感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2. 晚上:举行篝火晚会,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活动结束后,返回酒店休息。
八、活动预算1. 交通费用:[具体金额]2. 门票费用:[具体金额]3. 住宿费用:[具体金额]4. 餐饮费用:[具体金额]5. 其他费用:[具体金额]总预算:[具体金额]九、注意事项1. 遵守景区规定,爱护文物和环境,不随意触摸和破坏。
2. 听从导游的安排,不掉队,不擅自离队。
3. 注意人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4. 保管好个人财物,注意防范盗窃。
5. 遇到紧急情况,及时与导游或老师联系。
篇二《游三孔策划书》一、活动主题领略儒家文化,感受三孔魅力二、活动目的1. 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2. 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
三、活动主体[具体班级或组织名称]四、活动时间[具体日期]五、活动地点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六、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参与人员,进行分组和分工。
闻名中外的“三孔”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1.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算是孔子了。
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吧。
(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2.、提出质疑:读完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看能不能从优美的文字中寻找到你们想要的答案吧。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本课生字,了解“三孔”指的是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
3.交流,板书。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位于山东省曲阜的“三孔”为什么又有着“闻名中外”的著称呢?让我们继续深入课文去了解吧!)三、深入理解,品味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三孔”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做批注,讨论“三孔”的特点。
(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
(同时出示相关的幻灯片)3、总结:“三孔”因为位于与孔子紧密相关的曲阜,同时又有这三大特点,因此,有着“闻名中外”的著称。
你们是否在课下搜集到了更多关于“三孔”的资料呢?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同学们真棒,你们真是爱读书的好孩子,让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回顾全文,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二、十四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学生:前后呼应。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这种写作手法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内容联系的更加紧密,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的运用到习作中去,使你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
8、三孔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三孔”的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
教学时间8课时。
孔府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
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
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孔府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2.指名读1、2、14段。
思考: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 3.孔府的特点是什么?(布局严谨合理)4.欣赏孔府的课件。
孔林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
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
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3.检查自读情况。
《闻名中外的“三孔”》教学设计教学课型:略读课文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法、自学法、电教法图文结合,感受“三孔”的特点。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体会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了解文章的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和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之第二条第一、二款、第五条、第七条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了解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准备:老师:制作“三孔”的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简介孔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文本对象有大致的了解。
)1、师: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正直、乐观,知识渊博,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
几千年过去了,他伟大的思想还影响着世人,这个人是谁呢?(孔子)2、出示孔子的画像,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孔子的了解,抽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3、师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寻访他的遗迹。
揭题、板题。
4、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三孔”指的是什么?“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利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找出课文中的“三孔”指的是什么?3、检查自读情况,抽生汇报。
师相机板书: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三、再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2、闻名中外的“三孔”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1、①有这样一位先人,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主张;②他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③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据传,他有3千弟子,其中贤者72人。
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1)出示自学提示(一)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生字词②“三孔”指的是什么?(3)、交流,板书。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2、指名读1、2、14段。
思考: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总关系)四、细读文章,体味“三孔”的独特因为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以“三孔”闻名中外;还因为它历史悠久,布局完整,所以“三孔”闻名中外。
那“三孔”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建筑,让我们到文章里一睹它的风采。
出示自学提示(二)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孔庙、孔府、孔林特点的句子。
(一)孔庙。
出示:“孔庙大约占地十万平方米,有五殿、一阁、两庑、一坛、两堂、十五碑亭、五十三门坊,各种建筑一共是四百六十六间。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2、从中你感受到了孔庙怎样的特点?(建筑壮观)出示:“殿高31米多,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显得特别庄严雄伟。
8、三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三孔”的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
教学时间
8课时。
孔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
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
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孔府
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
2.指名读1、2、14段。
思考: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 3.孔府的特点是什么?(布局严谨合理)
4.欣赏孔府的课件。
孔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
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
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板书。
(孔林)
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
2.指名读1、2、14段。
思考: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总分)
四、细读文章,体味“孔林”的独特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孔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
他是谁呢?(孔子)你了解他多少?(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二讲解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东经116°58’30”----北纬35°36’42”。
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
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 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有对称,布局严谨。
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奥。
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既喻示出孔于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西两民,分别长1 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三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1.孔子,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三孔”远远超越家族的局限,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
现在,我们来做小导游,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做准备,为大家介绍。
2.播放“三孔”的课件,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四、课后延伸
1.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论语》。
2.搜集孔子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实施了“以民族传统文化育人”的教学理念。
是中华民族的经典。
旨在引领孩子走进“国学”。
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认识到国学的精华。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
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
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
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
更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