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5.78 KB
- 文档页数:5
莲品种资源的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莲品种资源的SRAP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分子标记SRAP技术对国内广泛栽培以及新近育成的39个莲品种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选取5对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101条带,其中88条为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平均提供20个标记信息.由UPMGA方法得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了39个品种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花莲、籽莲和藕莲三大类群有明显的界限,花莲和籽莲的遗传距离较近,藕莲与它们的遗传距离较远.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莲品种间和品种内均存在遗传变异,藕莲品种内的遗传变异略低于品种间的遗传变异,而诱变籽莲、诱变花莲和常规籽莲品种内遗传变异均大于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尤其是诱变籽莲、诱变花莲品种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分量分别超过了70%和60%,这种品种内的遗传变异,一方面对于莲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这些国内广泛栽培的品种以及新近育成的莲品种中可以直接进一步选育出更优良的新品种.作者:瞿桢魏英辉李大威肖丽舟徐金星谢克强周明全胡中立QU Zhen WEI Ying-Hui LI Da-Wei XIAO Li-Zhou XU Jin-Xing XIE Ke-Qiang ZHOU Ming-Quan HU Zhong-Li 作者单位:瞿桢,周明全,胡中立,QU Zhen,ZHOU Ming-Quan,HU Zhong-Li(武汉大学莲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魏英辉,WEI Ying-Hui(福建省建宁县莲子科学研究所,福建建宁,354500)李大威,肖丽舟,LI Da-Wei,XIAO Li-Zhou(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3)徐金星,谢克强,XU Jin-Xing,XIE Ke-Qiang(江西省广昌县白莲科研所,江西广昌,344900)刊名: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ISTIC英文刊名:AMINO ACIDS AND BIOTIC RESOURCES 年,卷(期):2008 30(3) 分类号:Q3 关键词:莲 SRAP 亲缘关系。
实验名称:黄连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 掌握黄连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痈肿疮毒等症。
本实验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对黄连进行分析:1. 提取:采用溶剂萃取法从黄连中提取有效成分。
2. 分离: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提取液进行分离。
3. 鉴定:通过比移值(Rf)和对照品进行鉴定。
4. 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连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黄连粉末、乙醇、正己烷、氯仿、甲醇、硅胶薄层板、对照品(盐酸小檗碱)、蒸馏水等。
2. 仪器:分析天平、超声清洗器、电热恒温水浴锅、旋转蒸发仪、薄层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提取:称取一定量的黄连粉末,加入适量乙醇,超声提取30分钟,过滤,滤液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定容至一定体积。
2. 薄层色谱(TLC)分离:取适量上述溶液,点于硅胶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8:2)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
3. 鉴定:将薄层板与对照品薄层板进行比对,观察Rf值。
4. 含量测定:(1)标准曲线绘制: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制成一定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分别吸取不同体积的对照品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显色剂,在5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μ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测定:精密吸取上述提取液,按照标准曲线绘制方法进行测定,计算黄连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提取:通过超声提取法,从黄连中成功提取出有效成分。
黄连的现代成分研究概况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吴红展摘要:为了总结黄连近年来在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结果,从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配伍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关键词:黄连配伍化学成分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味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雅连)CoptisdletoideaC.Y.ChengetHsiao.云南黄连(云连)Coptisteetawall的根茎。
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常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等证[1]。
现代研究发现黄连有抗癌、抗放射及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
为了总结黄连研究成果,现从化学成分方面入手,对黄连成分研究以及黄连在配伍中成分变化的研究总结如下:1化学成分的研究1.1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黄连中主要成分为小檗碱类生物碱,现已分离的成分有黄连素、D-甘露醇、香荚兰酸、胡黄连醇、胡黄连甾醇、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阿魏酸、以及20余种葫芦素等[2],田景奎[3]等经柱色谱分离、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还分离出香豆酸、问二羟基苯甲酸、槲皮素、氯原酸乙酯、氯原酸正丁酯、胡萝卜苷等12种化合物。
于俊林[4]等运用多套展开剂薄层色谱法对新鲜黄连的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鲜黄连所含的有效成分与以往文献报道不同,不含小檗碱而含药根碱。
1.2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赵旭升[5]等运用主成分分析,结合SPSS统计软件,对中药材黄连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中药黄连中的Ca、Cu、Fe、Mg、Mn、Zn等6种元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中药材黄连由于其所含微量元素含量的不同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变量Fe与Mn呈现出较大的正相关性,变量Ca与Mn、Zn,变量Mg与Zn,变量Cu与Fe,具有较大的负相关性。
1.3挥发油成分的研究陈利军[6]等在已分析黄连木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对黄连木果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以对二者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黄连木果实和果柄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有差异,但主要成分差别不大。
濒危药用植物云南黄连研究进展及展望云南黄连因其高含量的生物碱而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过度开采、生存环境破坏和本身的繁育特性而产生巨大的生存压力。
本文从药用成分、生物学特性及保护生物学角度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探索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标签:云南黄连;药用价值;濒危我国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已知的约有11146种,占总资源量的87%,其中一些植物由于药用价值很高而被过度开采,森林资源大面积破坏以及全球气候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是在利用资源的同时,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推出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大项目,这推动了我国中药市场的前进,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健康、快速地推进这一产业。
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资源得以利用离不开利于其生长发育的环境,环境的维持来源于存在其中的种种资源。
“十二五”期间国家再次将“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放进工作的重点,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因为生态破坏问题的巨大危害性。
目前,濒危物种与日俱增,主要是生存环境的破坏给物种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许多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对物种濒危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涵盖了生态、生殖、地理、遗传、种群等各个方面,但是因地制宜、因种而异地选择合适的保护措施,确定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南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中药黄连的原植物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自身繁育特性的影响,使其野生居群处于灭绝的边缘,云南省创新办2002年将云南黄连列为30个“云南省重点发展稀缺药材品种参考名录”之一,被国家列为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渐危种,在印度也被列入红皮书。
一、药用成分分析云南黄连作为云南重要的药用植物資源,其药用成分分析成为该物种首当其冲的研究热点。
云南黄连作为传统方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早在《神农本草经》和《清宫医案》中就有记录,其干燥根茎的小檗碱和总生物碱含量为黄连属植物中最高的,具有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等功能。
黄连的质量控制研究黄连,又称为黄连素、黄素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炎、抗菌、消炎、清热等多种药理作用。
黄连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为了保证黄连的药效和安全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黄连的来源、质量评价、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探讨黄连的质量控制研究。
一、黄连的来源和产地黄连为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各地的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黄连的生长环境对其化学成分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质量控制研究中,必须考虑采集的黄连的来源和产地。
通过调查采集的黄连的来源和产地,可以评估黄连的生长环境和品质,为后续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依据。
二、黄连质量评价1. 外观和性状评价黄连通常为根状茎块,呈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黄褐色或淡黄色,有苦味。
在质量评价中,可通过对外观和性状的观察来判断黄连的质量。
外观完整,色泽一致,无明显杂质的黄连一般质量较好。
2. 水分含量测定水分是评估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高的水分含量容易导致黄连产生霉变和质量下降。
因此,水分含量测定是黄连质量评价的必要步骤。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干燥法、失重法和滴定法等。
3. 黄连碱含量评价黄连碱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含量直接影响黄连的药效。
因此,黄连碱含量评价是黄连质量控制中的重点。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4.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除了黄连碱以外,黄连中还含有多种其他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对黄连的药效也具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质量评价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滴定法等。
三、黄连的质量控制方法1. 优化采集环境和时机黄连的生长环境和采集时机直接影响黄连的质量。
为了控制黄连的质量,必须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和采集时机。
通常,黄连的生长环境应选择空气新鲜、土壤肥沃、水分适宜的地方,避免受到污染和病虫害的影响。
采集时机应选择在黄连植株发育成熟、黄连素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
黄连研究现状分析报告
黄连,是一种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湿热病等疾病。
近年来,对于黄连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科学家们致力于探究其药理作用机制、有效成分、药用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现有研究表明,黄连中含有较多的黄连素、蕨菜苷等有效成分,这些成分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药理作用。
黄连素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另外,黄连中的黄连酮等成分也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
除了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广泛探讨了黄连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用价值。
研究发现,黄连中的生物碱、黄酮类、黄连苷等成分具有较强的药用活性,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功效。
此外,黄连还被发现可以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肝癌等疾病。
然而,由于黄连的苦味较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因此,寻找黄连的新用途,改善其口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尽管黄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黄连有效成分的提取与纯化方法还不够成
熟,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此外,对于黄连的毒副作用以及在特定人群中的安全性等问题,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答。
综上所述,黄连的研究在药理作用机制、有效成分、药用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黄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将得到更多的挖掘和发展。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黄连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定方法,提高对黄连药材的认识和鉴定能力。
二、实验原理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等症。
本实验通过对黄连的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黄连药材、显微镜、显微切片机、药材粉末、试剂(盐酸、硫酸、乙醇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天平、烘箱、电炉、烧杯、滴管、试管等。
四、实验方法1. 性状鉴别(1)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
(2)取黄连药材,切成薄片,观察其横切面的组织结构。
2. 显微鉴别(1)取黄连药材,制成显微切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黄连的显微结构,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束等。
3. 理化鉴定(1)取黄连药材,提取其生物碱。
(2)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提取的生物碱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1. 性状鉴别(1)黄连药材呈长圆柱形或稍弯曲,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
(2)横切面观,黄连药材的皮层较宽,散有黄色椭圆形石细胞,另有根迹维管束。
2. 显微鉴别(1)黄连的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
(2)皮层细胞呈长方形或类圆形,含有石细胞和纤维。
(3)维管束呈环状排列,木质部细胞呈放射状排列。
3. 理化鉴定(1)黄连生物碱的提取: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出黄色固体。
(2)薄层色谱法:将提取的生物碱点于薄层板上,用盐酸-乙醇溶液展开,观察斑点颜色,与对照品比对,确定生物碱种类。
(3)高效液相色谱法:将提取的生物碱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其含量。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黄连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定方法。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黄连的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
2. 学习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3. 了解黄连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
二、实验原理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其主要有效成分是小檗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
本实验通过显微观察、理化鉴别和生物碱提取分离等方法,对黄连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1. 黄连药材(味连、雅连、云连)2. 黄连粉末3. 显微镜4. 紫外分析仪5. 微量升华装置6. 稀甘油、水合氯醛试液、氢氧化钠试液、乙醇等试剂四、实验方法1. 显微鉴别- 观察黄连横切面,观察木栓层、皮层、石细胞、中柱鞘纤维、维管束等结构。
- 观察黄连粉末,观察石细胞、中柱鞘纤维、维管束等结构。
2. 理化鉴别- 取黄连粉末,加乙醇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
- 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含氯石灰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没食子酸乙醇溶液2~3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
3. 生物碱提取分离- 称取黄连粗粉20g,加0.3%硫酸200ml,浸泡20min,煎煮30min,滤过。
- 加石灰乳调pH值,提取小檗碱。
- 通过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小檗碱。
五、实验结果1. 显微鉴别- 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纤维成束,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 雅连:髓部有石细胞。
- 云连: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2. 理化鉴别- 樱红色反应:阳性。
- 深绿色反应:阳性。
3. 生物碱提取分离- 成功提取小檗碱,并通过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显微观察和理化鉴别,成功鉴定了黄连。
2. 成功提取并分离纯化了黄连中的小檗碱。
七、实验讨论1. 黄连的显微特征与其药用价值密切相关,可通过显微观察进行鉴定。
2. 理化鉴别是鉴定黄连的重要手段,可用于区分不同品种的黄连。
黄芩群体不同形态变异类型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作者:杨全,罗烈伟,罗贵超,王文全,张卉【摘要】目的研究黄芩群体形态变异类型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人工栽培群体的8个形态变异类型黄芩进行多态性分析。
结果通过筛选得到9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 834个DNA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 33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为47.8%。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形态变异类型黄芩划分为4类。
其中,绿茎、小叶、少分枝和紫色花类型与普通类型各自聚为一类,绿茎、大叶、少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与紫红茎、大叶、少分枝和紫色花类型聚为一类,绿茎、小叶、多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绿茎、大叶、多分枝和紫色花类型,绿茎、小叶、多分枝和淡紫色花类型与紫红茎、小叶、多分枝和紫色花类型聚为一类。
结论人工栽培群体黄芩形态变异类型间存在较高多态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关键词】黄芩;形态变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遗传多样性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types i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Method Using the AFLP technology, the polymorphisms of 8 cultivated variation types in S. baicalensis Georgi wereanalyzed.Results Using 9 pairs of AFLP primers screened, 2 834 DNA bands were amplified, among which 1332 were polymorphic. The polymorphic locus was 47.8% in average. C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that 8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types of S. baicalensis Georgi were grouped into 4 classes. The green stem, small leaf, few branch,purple flower type and the common type were classified into one class. The green stem, big leaf, few branch, mauve flower type and thepurple stem, big leaf, few branch, purple flower type were classified into one class. The green stem, small leaf, multi?branch, mauveflower type, the green stem, big leaf, multi?branch, purple flower type, the green stem, small leaf, multi?branch, mauve flower type,and the purple stem, small leaf, multi?branch, purple flower typewere classified into another class.Conclusion The artificially cultivated S. baicalensis Georgi has high polymorphism among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types and rich genetic diversity. Key words: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genetic diversity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1],为常用中药材之一,是国家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
2023-11-05CATALOGUE目录•繁殖方法概述•播种繁殖•分株繁殖•扦插繁殖•组织培养繁殖•繁殖方法比较与选择01繁殖方法概述繁殖方法定义繁殖方法是指通过有性或无性生殖过程将遗传信息复制到下一代的过程。
分类根据繁殖过程中是否需要媒介,繁殖方法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
定义与分类繁殖方法的重要性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运用繁殖方法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繁殖方法可用于研究生物进化、遗传疾病等。
遗传多样性的维持通过不同繁殖方法,可以产生遗传变异,维持生物多样性。
繁殖方法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繁殖。
历史发展现状未来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繁殖方法得到了不断创新和改进,如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繁殖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将更加显著。
03繁殖方法的历史与发展020102播种繁殖黄连的播种时间因地域和气候条件而异,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
此时气温适宜,土壤湿度适中,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播种时间黄连的播种地点应选择在海拔1000-1500米的山地阴坡,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砂质壤土。
同时,地势高燥、向阳,有利于黄连的生长和发育。
地点选择播种时间与地点选择种子采集黄连的种子应在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采集,选择已经成熟的红果黄连果实进行采种。
此时种子的成熟度较好,发芽率较高。
种子处理将采集到的种子进行筛选,去除杂质和劣质种子。
然后将种子浸泡在40℃左右的温水中24小时,待种子充分吸水后捞出晾干,进行播种。
种子采集与处理播种方法与技巧播种方法黄连的播种方法可以采用条播或撒播。
条播是在整好的土地上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然后覆土、浇水;撒播是将种子均匀撒在整好的土地上,然后覆土、浇水。
播种技巧在播种时,可以先将土壤进行深翻整细,施足底肥,然后作畦,畦宽1.2米左右,沟宽30厘米左右。
铁观音及黄棪半同胞系种质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陈志丹;王安莉;孙威江【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31)010【摘要】铁观音和黄棪是乌龙茶茶树育种的骨干亲本,以这2份品种及其为亲本选育出的新种质及不同地域种质的铁观音茶树为研究材料,采用 I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筛选出的9个多态性较好、扩增条带较清晰的 ISSR 引物,分别对24份茶树品种(系)进行扩增,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9个 ISSR引物共扩增出73条稳定的谱带,其中47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64.4%,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2条谱带;遗传相似性分析显示24份供试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0.544~0.889,平均为0.727,表明供试种质的遗传基础较窄,亲缘关系较近。
【总页数】6页(P1059-1064)【作者】陈志丹;王安莉;孙威江【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闽台特色作物病虫生态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福州 350002; 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安溪362406;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安溪 362406;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闽台特色作物病虫生态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福州350002; 福建省茶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安溪 3624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相关文献】1.利用RAPD和ISSR分析百日草自交系间的种质遗传多样性 [J], 叶要妹2.四川引进茶树品种茗科1号、铁观音、黄棪的红茶适制性与香气成分分析 [J], 王自琴;唐茜;陈玖琳;郭湘;许燕3.枣雄性不育种质半同胞子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郑兴娟;赵锦;刘梓毓;王玖瑞;刘孟军4.乌龙茶制作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铁观音和黄棪 [J], 陈键;王丽丽;陈林5.铁观音和黄棪杂交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J], 陈志辉;林郑和;游小妹;钟秋生;单睿阳;陈常颂;余文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品种遗传多样性及药效物质研究一、中药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述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自古以来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的有效成分是药效物质,但是不同的中药品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遗传多样性,因此,中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本质,发掘新型药效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以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和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特征。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中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药品种通过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揭示了中药品种的基因组多样性、基因型组成及其与地理环境、环境因子的关系。
二、中药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因素中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土壤、气候、水源等因素都会对中药品种的遗传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同种中药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表型,且在DNA序列上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组成。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对中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有着一定的影响。
例如,长期的种植、收获中药品种会导致中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出现变异,特别是在密集的种植条件下,中药品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基因流。
三、药效物质研究中药品种的药效物质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作为传统药材,其药效物质是由多种天然化合物构成的。
近年来,随着中药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深入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 中药药效物质分类根据化合物结构分类,中药药效物质一般可分为生物碱类、多酚类、鞣质类、挥发油类等多种类型。
根据药理作用分类,中药药效物质也可分为清热泻火、利尿通淋、温通散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不同类型。
2. 药效物质研究方法常用的药效物质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分离纯化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分离纯化技术将中药药效物质从中药提取物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对中药药效物质的比较准确的鉴定和测定。
(2)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是一种新型的色谱分离技术,主要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 掌握黄连药材的性状特征,学会鉴别黄连的三种不同品种(味连、雅连、云连)。
2. 熟悉黄连中主要生物碱小檗碱的提取、精制和鉴定方法。
3. 了解黄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二、实验原理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黄连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其中以小檗碱含量最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黄连的性状特征、提取小檗碱并进行鉴定,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黄连药材(味连、雅连、云连)、药材粉末、甲醇、氯仿、盐酸、硫酸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磁力搅拌器、旋转蒸发仪、水浴锅、电热恒温干燥箱等。
四、实验方法1. 黄连性状鉴定(1)观察黄连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性状特征,比较味连、雅连、云连之间的差异。
(2)显微镜下观察黄连药材的组织结构,包括导管、纤维、淀粉粒等。
2. 小檗碱提取与鉴定(1)将黄连药材粉碎,用甲醇提取小檗碱。
(2)将提取液浓缩、干燥,得到小檗碱粗品。
(3)将小檗碱粗品用氯仿溶解,加入盐酸酸化,静置,观察沉淀形成。
(4)取沉淀,用甲醇溶解,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在265nm处的吸光度,计算小檗碱含量。
1. 黄连性状鉴定(1)观察黄连药材的外观,记录形状、颜色、气味等性状特征。
(2)将黄连药材制成粉末,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记录导管、纤维、淀粉粒等特征。
2. 小檗碱提取与鉴定(1)称取一定量的黄连药材,用甲醇提取小檗碱,记录提取液体积。
(2)将提取液浓缩至约1/10体积,转移至旋转蒸发仪中,在40℃下浓缩至干燥。
(3)将干燥物用氯仿溶解,加入少量盐酸酸化,静置,观察沉淀形成。
(4)取沉淀,用甲醇溶解,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在265nm处的吸光度,计算小檗碱含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黄连性状鉴定通过观察,味连呈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和须根痕;雅连呈弯曲的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和须根痕;云连呈螺旋形或半圆形,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和须根痕。
国内菜用黄花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作者:郑家祯李和平赖正锋洪建基吴松海来源:《福建农业学报》2018年第10期摘要:对28份国内栽培的黄花菜资源19个形态学特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并且利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黄花菜资源和3份新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分析显示种质间数量指标的变异程度较大,10个数量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4.5%~37.2%,其中最大的为分蘖数(37.2%),其次为叶宽(35.5%),说明这2个性状的变异程度较大,性状分离明显;叶长(14.5%)最小,说明叶长在种质间较为稳定,变异程度小;形态学和分子标记聚类结果相似,均把黄花菜资源分成2类,而且每类的资源是一致的,3份新资源归类到I类(红花);另外,形态学不能区分的五月花和六月花两份资源,利用SCoT标记技术可以很好地区分。
研究表明,形态学和SCoT分子标记均可作为黄花菜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工具,但是SCoT标记技术更加快速、更加灵敏、更加准确。
关键词:黄花菜;形态学;SCoT;遗传多样性中图分类号:S 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84(2018)10-1030-09Genetic Diversity of Vegetable Daylily Germplasms in ChinaZHENG Jiazhen, LI Heping, LAI Zhengfeng,HONG Jianji, WU Songhai*(Sub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angzhou, Fujian 363005, China)Abstract: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28 vegetable daylily germplasms in China were studied based on 19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SCoT)markers of the plants. The agronom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s on 10 quantitative indices among the germplasms were large with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14.5% to 37.2%.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was found on tiller number, followed by leaf width at 35.5%, while leaf length being the lowest.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molecular marker clustering were similar, and both methods classified the germplasms into two classes.However, the SCoT technique clustered the 3 newly introduced germplasms into Class I (red flower) and could satisfactorily distinguish Wu Yue Hua from Liu Yue Hua while the morphological approach failed to do so. It appeared that the utilization of SCoT markers was faster, more sensitive and accurate than that of the agronomic properti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aylily cultivars among various germplasms.Key words:daylily; morphology; SCoT;genetic diversity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又名金针菜,俗名金针花,是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叶、茎、花在东亚地区作为食品和传统药品已有几千年历史[1-2],也是我国特色蔬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