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海禁政策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看满清王朝令人发指的“迁界禁海”政策2010-12-11 10:52满清的一个特点是他非常有的想象力,可以把别人设想都不能设想的事情生生做出来,沿海迁界就是一个例子喜欢称颂满清的人常常喜欢拿长城来说事,满清不修长城而边境安宁,明朝修长城而边患不断,高下立判.常见的论调是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
愚昧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的明朝,正是对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敌意最深,也是最保守、最无能的王朝”。
这样的观点当然是不对的,经不起事实的辩驳,明朝恰恰是历史上中国人思想最开放,精神最活跃,眼界最宏大,也是经济上最富裕,强盛时期保持的最长久的朝代。
长城防的是北方的游牧或狩猎民族,这些民族社会形态文明程度都远远低于中原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民族每一次对南方的侵略抢劫,都在客观上造成文明的破坏和倒退。
长城的存在增加了这些野蛮民族侵略屠杀抢劫的难度,对文明保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不容抹杀的。
对野蛮侵略抢劫屠杀的开放,正是对文明进步的封闭扼杀。
不修长城的满清恰恰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封闭最僵化最保守的朝代,明末已经进入冷热兵器交替的中国,到了清末却居然回到了用大刀长矛来对抗洋人的枪炮,这才是铁的事实。
喜欢歌颂满清的人最喜欢引用康熙的一段上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这一段话,真是唐哉皇哉,冠冕堂皇,义正词严,俨乎其然。
也真难怪一个叫王本道的人,佩服的筋骨发软,精神上膜拜的五体投地,颂圣的话,由衷而出,绵延不绝。
能肉麻到什么程度,下面就是了:“康熙皇帝300多年前的这番话,如黄钟大吕,对我心存弥久的“长城情结”实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波。
正是这个康熙,从“修德安民”的思想出发,坚持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礼尚往来的友好关系,……。
清朝时期的海禁政策研究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时期的海禁政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海禁政策是指清朝政府为保护国家经济和文化,实施对海上贸易的限制和监管,这种政策自宋朝以来就一直存在,清朝则是实行最为严格的一个时期。
在海禁政策下,中国海上贸易仅限于福建、广东两省,其余地区一律禁止,任何私人或商人的违禁行为都将受到惩罚。
海禁政策的原因清朝实施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对海外贸易的恐惧。
当时,西方列强正在迅猛发展,他们的舰队和商船逐渐接近中国的海岸线。
清朝政府担心西方列强通过贸易渠道侵占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同时也担心敌人通过海上渗透和间谍活动来破坏清朝政府的统治。
此外,另一个根本原因是文化上的自卑感。
因为明朝时期中国的海禁,大大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而西方列强却通过海上贸易拓展了自己的市场,因此清朝所实行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抗争心理。
海禁政策的实施清朝政府在海禁政策方面是非常严格的,实行海禁政策的范围极广,自18世纪初期至19世纪40年代,捕获违禁船只一直持续不断。
实施海禁政策后,进出口贸易仅限于福建、广东两省,而且只能通过官方贸易集散点进行贸易活动。
如此一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失落和与之所对应的对外贸易资源和经济实力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在经济领域,也间接地影响到了文化和科技领域。
因为中国被迫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海禁政策也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与世界脱节,这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停滞不前。
但海禁政策也保护了中国的一些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复杂而丰富,不论是宗教、哲学、文化品味还是社会习俗,都各自独特、铸成璀璨文化。
对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而言,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而海禁政策被视为是维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必要手段之一。
海禁政策的贡献尽管海禁政策被人们所诟病,其实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海禁政策促进了中国自主制造的产业发展,同时也打击了私人海盗和海外势力的违禁行为。
康熙年间海禁政策初探一、康熙年间的国内外环境1.国内形势动荡不安1644年清军入关后,南下征伐,逐步统治中原地区。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维护王朝政治,防止沿海人民与抗清力量勾结,清王朝一直实行海禁政策,严防东南各省与台湾郑氏集团接触,“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①。
顺治年间实行的“迁海令”极大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百姓生活困苦,直至1662年康熙即位,清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这一困境才有所缓解。
清军初入关中时的国内形势十分严峻,中原地区四分五裂,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占据西北、湖广,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盘踞四川、重庆,南明的弘光政权占有南京、苏浙②。
为镇压各地反清势力,清政府在统治区域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打击汉族人民抗清气节。
顺治二年(1645年),八旗兵攻取扬州城后残酷屠城;同年,清政府以“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
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③为由,强迫汉人剃发,如有犹豫不决或不想剃发的一律按重罪处置。
这一系列民族高压政策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各地反清势力趁机联合,中原地区硝烟四起,战争不斷。
在清军入关后的近半个世纪里,社会环境十分动荡,满蒙贵族焦头烂额、不断平叛,除武力平定外,针对台湾郑氏集团,统治者实行禁海迁界等一系列措施。
康熙二十年(1681年),赵国祚率军攻入云、贵地区,平定三藩叛乱,清政府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扩大。
此后清廷集中火力解决台湾问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地方官员施琅率官兵两万人、战船三百艘进攻澎湖列岛、台湾岛,郑军主力溃败,七月,郑克塽率众投降。
次年(1684年),清廷设府,由福建地方官员统一管理,台湾正式回归祖国,此后的台湾直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一直由清政府直接管辖。
至此,明末以来长期存在的反清势力基本消除,清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2.国际环境风起云涌十七世纪的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英、法、美、俄各国先后走向近代化。
清朝禁海令略论中国的禁海政策始于明朝。
由于政治需要,从朱元璋起,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
直至明末,这种禁阻私人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时紧时松,但始终不曾撤销。
清朝始建,由于郑成功等人雄踞海上,进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无力海上制胜,于是承继了明朝的禁海令,进一步申严海禁,以封锁沿海水陆交通联系来遏制郑成功等反清力量。
另外,限制民众出海外迁也成为清朝禁海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自此,清代的禁海令率先在广东实行。
顺治十三年六月,清廷禁海令从广东一隅全面扩展开来。
清廷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地督抚,严厉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出海,一旦有人“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缉者,俱革职,从重治罪。
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者,皆论死。
凡沿海地方大小船只及可泊船舟之处,严敕防守,“不许片帆入口,一贼登岸”(《清世祖实录》卷102,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巳)。
但顺治帝的这一敕谕实行了五年多,并未能彻底割断海内外联系,沿海各地对郑成功等“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江日升:《台湾外记》卷5)。
因此,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清政府又采纳郑成功叛将黄梧建议,推行迁界令,它是禁海政策的扩大和补充。
为了孤立郑成功,清政府将江、浙、闽、粤、山东、直隶六省沿海居民内徙,要求必须在10-15日内迁离海边30-50里,寸板不许入海,界外房屋村舍一律拆毁焚烧,以暴力制造出一个无人居住区作为隔离带。
“至是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
”(阮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对于近海岛屿也同样坚壁清野,不留人迹。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令定海总兵牟大寅率兵巡海,见岛屿而木城草屋者,悉焚毁搜斩。
作者: 庄国土[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海交史研究
页码: 25-31页
主题词: 海上贸易;海禁;清廷;禁航;南洋;康熙帝;清初
摘要:顺治初年,大陆初定。
但台湾郑氏军队仍活跃海上,与清军对抗。
清朝厉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下台湾,经过朝廷内部一番激烈争议后,决定开放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谕令沿海各省,先前所定海禁条例尽行停止,海禁遂开。
一、海禁初开时期清朝的海上贸易政策海禁开放的直接原因是台湾被清军攻下,清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基本稳定所致。
在实行海禁、迁界时期,沿海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无着;而地方的税收、兵饷.。
作者: 刘奇俊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3-125页
主题词: 开放海;康熙帝;海禁政策;粤海关;十三年;郑氏集团;中国近代;海上贸易;云台山;清代前期
摘要: <正> 清初何时开放海禁?目前史学界有多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开了海禁,允许外商自由到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等四口通商;另一种观点认为,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开了海禁,设闽、粤、江、浙四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停止海禁,次年分别设立四省海关。
以上说法笔者均不敢苟同。
本文试就清代前期开放海禁的过程作一探索。
明清海禁的历史明清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旨在限制对外贸易和海上活动。
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明清海禁”,对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清海禁的历史背景、原因、实施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明朝初期,中国的海上贸易蓬勃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随着海外势力的壮大和日本战国时期的动荡,明朝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外来威胁。
而在清朝建立后,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使得清政府更加强调海洋安全和国家利益。
二、海禁原因1. 防止外来势力入侵:明清时期,西方殖民势力逐渐崛起,他们渴望进入中国市场,争夺贸易优势地位。
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明清政府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海上活动。
2. 保护国内产业:海禁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内地的手工业和农业得以保护,防止外国商品的竞争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
3. 维护财政稳定:明清时期,大量贵金属如白银流入中国,导致通货膨胀。
海禁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维持财政的稳定。
三、海禁的实施1. 清朝海禁:康熙帝颁布了一系列海禁法令,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仅允许官方贸易。
备受限制的贸易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衰退和民众的不满。
乾隆帝时期,海禁政策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私人海商的打击更为严厉。
2. 明朝海禁:明代初期,朱棣(明成祖)也采取了海禁政策,限制海商活动。
然而,这一政策在万历年间因明朝政府对海上经济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而被放松。
四、海禁的影响1. 经济影响:明清海禁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国内商品的紧缺和高价。
但同时,这也促使国内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多样化发展。
2. 社会变革:海禁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将人们的关注重点从海洋转移到了内陆地区,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3. 政治影响:海禁政策限制了外国势力的进入,保持了中国政府的独立性和国家主权。
4. 文化交流:海禁政策限制了外国文化的渗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持相对纯净,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明清海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对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与海禁政策的比较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时期,不仅经历了明朝的兴盛与清朝的崛起,也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文化人物。
在外交与贸易方面,明清两代对待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政策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态度、对海禁政策的态度与措施等方面。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与海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明朝时期,在明太祖朱棣的统治下,对外贸易思想始终秉持开放的态度。
明朝的海禁政策并不严厉,反而积极鼓励对外贸易,特别是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
明朝将海上贸易大致划分为两个区域,即南洋和东洋。
对南洋海域的贸易主要以福建、广东为基地,对东洋海域的贸易则以浙江、辽东为基地。
明朝时期,在对外贸易中,政府没有采取过多的干预,而是充分发挥市场自主调节的作用。
虽然有一些贸易法规的限制,但总体上明朝对外贸易是比较自由放任的,这也为当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明朝末年的动荡局势以及后来的清朝的崛起,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清朝致力于加强对内治理与维护国家安定,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
康熙年间,清朝开始实行禁海政策,严格限制民间海商与海上贸易。
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控制边疆地区与东南沿海的商业活动,从而加大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清朝从康熙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如限制私船出海、禁止走私以及封锁江河港口等。
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不仅限制了外商进入中国市场,也限制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两个朝代的复杂国际环境以及各自的国内状况所决定的。
明朝在郑和航海事业的开创与繁荣时期,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态度是积极开放的。
而清朝则由于国内的政治需要,采取了保守的海禁政策。
尽管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清朝也会对外贸易做出一定的调整。
康熙与乾隆时期,清朝曾多次颁布海禁政策的宽松措施,以维护国家的港口秩序与税收利益。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与海禁政策在态度与措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字]:海关对外贸易康熙[论文摘要]:清代的贸易发展始于康熙中叶,“开海”之后,中国对外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
但正当中国经济的勃兴处在一个新的高峰时,康熙又下令重新“禁海”。
在短短的几十年的兴旺发展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在近一百年中逐渐走向衰落。
近些年来,我国史学者们在清朝对外贸易的演变方面有着卓越的研究成就。
对于清朝后期闭关的原因影响和作用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方面的研究占据了研究成果的绝大多部分。
本文将以海上贸易为代表从“康熙年间的对外政策及演变”、“从‘开海’到‘禁海’的原因”、“对外政策演变的影响”及“启示”四个方面分析清朝前期,康熙的对外政策背后的种种。
来对清前第一次开放式的贸易形式进行一些细解。
[ 论文关键字]:海关对外贸易康熙康熙(1654—1722),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个皇帝。
出生于满、汉文化冲突融合的前清时期的康熙,有着不同于以往帝王的开阔眼光和卓略胆识。
这位14岁即亲政的年轻皇帝,除了平三番、统一台湾等功绩之外,还颁布了让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政策—“开海”。
而又是什么让这位皇帝在此之后的短短三十年,再次颁布了与此背道而驰的“禁海”政策?而这一演变背后对中国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给了现在的我们已什么样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从康熙年间典型的海关政策为例,分析其海关政策的演变来映照整个康熙年间的对外贸易政策演变。
一.康熙年间对外政策及其演变明后期实行有限制的开放海禁,清朝前期因循守旧的延续着几乎有名无实的朝贡体制,消极被动的应付来到中国大门口跃跃欲试的海外各国。
终于于顺治十二年,清政府正式全面推行海禁,规定“广东禁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谨。
”(注:《清世祖实录》卷33)“海船除给有执照,许令出洋外,若官民人等擅造两桅以上大船,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或造成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分别治罪”(注:《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
清朝的海禁政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治理期间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是指清朝统治者对外贸易实施的限制和控制措施,旨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清朝海禁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清朝海禁政策的实行背景可以追溯到其前身明朝的海禁政策。
明朝时期,随着欧洲殖民势力的崛起和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势力范围。
为了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领土和政权的威胁,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和防范可能的国际干涉,继承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清朝的海禁政策主要由皇帝制定和执行,对整个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内容1. 禁止私人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禁止私人对外贸易。
清朝政府要求所有对外贸易都必须经过官方的控制和审批,私人对外贸易被严格禁止。
任何私人出海经商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2. 建立海关机构:为了实施海禁政策,清朝在海滨城市设立了海关机构。
这些海关机构由清朝官员管理,负责查验进出口货物,收取税款和关税,并严厉打击非法贸易行为。
海关机构成为清朝对外贸易实施监管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3. 限制外国商人进入中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控制,清朝限制了外国商人进入中国的条件和范围。
清朝只允许一些经过严格审批的商人进入中国进行贸易,而且他们必须遵守清朝制定的贸易规则和条款。
三、影响1. 保护了国家利益和地方经济:清朝海禁政策的实施,遏制了外国势力的渗透和侵略。
它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权稳定,也保护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由于清朝限制了对外贸易,使得国内商品供不应求,从而提高了国内商品的价格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2. 限制了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清朝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科技和文化交流。
由于对外贸易的限制,外来的科技和文化无法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科技和文化相对滞后。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清朝的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清朝时期,海禁政策是该朝对外贸易施行的一种政策。
清朝初年实行了一系列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目的在于保护国内产业、稳定国内经济和政权。
然而,这一政策也对清朝的对外贸易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清朝的海禁政策、对外贸易的形式以及海禁政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朝的海禁政策1.清初海禁政策的实施自康熙皇帝开始,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海禁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限制直接对外贸易渠道和禁止私人贸易船只出海。
清朝通过设置一系列关卡和检查站,严格监控港口,查禁私人贸易。
同时,海禁政策还规定了只允许通过指定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
2.海禁政策的目的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身国内产业,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导权,并稳定国内政权。
清朝进一步通过加强对港口的控制来确保国家财富流入国库,限制私人商人和外商的利润。
二、清朝对外贸易的形式1.禁止私人贸易船只清朝的海禁政策限制私人贸易船只的出海,使得对外贸易主要由官方控制。
清朝设立了特殊港口供国家对外贸易使用,如广州、厦门等港口。
私人商人只能将商品运送到这些指定港口,然后由国家进行贸易。
2.官方贸易清朝对外贸易主要由官方进行。
国家委派官员或商人组织对外贸易,并由专门成立的海商局负责管理。
官方贸易在商品的进出口、税收、船只配额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三、海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限制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清朝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国内民间商业活动和私人贸易,使得国内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私人商人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参与到对外贸易中,从而限制了国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造成贸易逆差由于清朝海禁政策的限制,对外贸易主要由官方进行,而官方贸易往往以出口为主。
这导致了贸易逆差问题,国家的财富流向外国,造成国内财富的流失。
四、海禁政策对政治的影响1.稳定了国内政权清朝的海禁政策限制私人商人和外国商人的利润,确保财富主要流入国家财库,增强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为清朝政权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清朝的海禁政策对外交流的限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也被称为闭关锁国政策。
这种政策对清朝的外交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清朝海禁政策对外交流的限制和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清朝海禁政策的实施清朝的海禁政策起源于明朝末年。
在明朝时期,外国船只频繁来华贸易,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传播了西洋宗教、腐蚀了中华文化等。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清朝开始实施海禁政策。
清朝海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限制外国船只进入中国港口贸易。
清朝政府通过设立海禁口岸、禁止私船贸易等手段,严格控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只允许少数几个口岸进行贸易活动。
二、海禁政策对外交流的限制1. 经济方面的限制清朝海禁政策对外交流的限制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
由于海禁政策限制了外国船只的进出和贸易活动,导致了清朝与外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受到严重限制。
许多外国的商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清朝也无法顺利将自己的商品出口到外国市场,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2. 文化方面的限制海禁政策对外交流的限制还体现在文化方面。
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外国船只的接触,使得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受到限制。
这也导致了清朝对于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接触缺乏,影响了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
3. 政治方面的限制海禁政策对外交流的限制还表现在政治方面。
清朝实施海禁政策,不仅限制了外商的活动,也限制了中外官员之间的交流。
这使得清朝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交流比较困难,对于国际事务的把握和应对能力有所不足。
三、海禁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1. 经济发展受限清朝海禁政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由于与外国的贸易受限,清朝无法引进外来的经济技术和商品,也无法将自身的商品有效推向海外市场。
这导致了清朝经济的相对衰退和贸易的不发达。
2. 科技文化相对滞后由于海禁政策对外来文化和科技的限制,清朝与外国先进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受到很大的阻碍。
清朝的海禁政策与海洋贸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然而,清朝在其统治期间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政策,即海禁政策。
这项政策限制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交流,特别是对海外贸易实行了严格的限制。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海禁政策以及海洋贸易对清朝经济的影响。
一、清朝的海禁政策清朝的海禁政策是在康熙时期开始的。
康熙皇帝对海外贸易持有保守态度,认为海外贸易会破坏中国农业经济的稳定。
因此,他实行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禁止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进行直接贸易,同时也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活动。
这个海禁政策在雍正和乾隆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乾隆皇帝认为海外贸易是有害的,因此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商人对外贸易的权利,只允许特定的洋行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这些洋行由清朝政府控制。
同时,他下令关闭了中国的沿海口岸,并限制了外国商人的活动范围。
二、海禁政策对海洋贸易的影响海禁政策对海洋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限制了清朝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海禁政策使得清朝与外国商人之间的贸易只能通过特定的洋行进行,这大大减少了中国商人的参与度,也限制了清朝对外贸易的范围和规模。
其次,海禁政策削弱了清朝的海军力量。
由于长期的海禁政策,清朝的海军得不到有效发展,无法与其他海洋国家竞争。
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沿海地区的安全问题,清朝较为脆弱的海防力量使得一些沿海地区易受外国侵略。
此外,海禁政策还影响了清朝的经济发展。
清朝的经济主要依赖内陆农业,而积极限制海洋贸易使得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发挥清朝本土资源的优势。
这也导致了贸易不平衡,清朝从外国进口大量商品,但出口相对较少,导致贸易逆差问题。
三、海禁政策的变化与影响评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海禁政策也出现了一些调整。
清朝逐渐开放了一些港口,并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这使得一些外国商人得以进入中国进行贸易,也为清朝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机遇。
清朝的东南沿海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广袤时期最长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许多特色。
其中,清朝海禁政策在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而在东南沿海地区,海禁政策的实施更是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一、清朝海禁政策介绍清朝海禁政策是清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管制海上贸易和海洋活动的政策,它始于明朝时期。
在清朝初期,清政府颁布了多项禁港、禁航等法令,限制了中国人民在海上的活动范围和贸易往来。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钦定海禁六章条例》。
该条例规定,除了官方贸易和船只外,中国公民不得乘坐船只远赴海外,并禁止私自开设海关。
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19世纪前期。
二、东南沿海海禁政策的实施清朝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这是因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便捷,是与外国接触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而为了有效地控制海上贸易和海洋活动,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海军建设为了更好地实施海禁政策,清政府开始加强海军建设。
在乾隆年间,清政府曾开设了南洋水师,专门负责对东南亚地区的海上活动进行监督和管制。
2、禁止私人开办海关为了加强海禁政策的实施效力,清政府从乾隆年间开始禁止私人开办海关,实施官方垄断。
清政府派遣官员进驻各个海口,对港区进行管理,确保贸易往来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3、禁港、禁航措施为了更彻底地实施海禁政策,清政府还采取了禁港、禁航等措施。
清政府在南方地区陆续禁港,限制航线的开通,以控制海运贸易的流向和方向。
虽然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但它们确实对当地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东南沿海海禁政策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海禁政策的实施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清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主要以海运贸易为主。
然而,海禁政策的实施对当地的贸易活动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在禁港、禁航的情况下,海上贸易被迫停滞,而国内贸易则因为交通的不便也难以发展。
康熙年张元隆案:开放政策逆转禁海令再出台康熙四十九年,享有与江南官商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而康熙帝对此案的处理则让我们看到处在“盛世”之下帝王的选择。
康熙四十九年(1710),江苏巡抚张伯行在查勘当地船队及其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现,大海商张元隆与两江总督噶礼互相勾结,贩卖大米出洋贸易。
张伯行直言上奏,而噶礼则反参张伯行公报私仇,此案引起了轩然*** ,一时间朝野为之侧目。
在此案中,享有“天下清官第一”美誉的张伯行与江南官商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而康熙帝对此案的处理则让我们看到处在“盛世”之下帝王的选择。
办案过程中相互弹劾张元隆,上海县人,家拥巨资,在各处开设洋行,数十只商船经常贸易往来于东、西洋及关东等处,是江浙沿海有名的大海商。
当时每造一船,需银七八千两,张元隆实力雄厚,于此可见一斑。
张元隆常以洋货贿赂官员,其贸易活动长期得到官府的庇护。
他曾通过其弟张令涛(两江总督噶礼的女婿)向噶礼行贿,贿赂品足足装了10多船。
作为“回礼”,噶礼调用水师战船,以缉私为名,帮助张元隆偷运从苏州采购的大量稻米到宁波,而后将稻米转移到张元隆的商船上出海贩卖。
按照清朝的律例,用战船运送稻米,仅限于官方运送赈灾物资和异地调剂供应等需用。
张元隆借用战船运米,避开海关盘查,顺利实现了卖米牟利的目的。
当时官方并未禁止出口稻米,做稻米生意的也不仅仅张元隆一家,但张元隆以重金贿赂噶礼,用战船运输稻米,引起了张伯行的警觉。
张伯行认为,张元隆是海贼的帮凶,其贩卖稻米出洋,除了赚钱,还有资助海贼的可能。
然而,这些怀疑始终缺乏证据。
尽管如此,张伯行还是呈上奏折,弹劾噶礼受贿和纵容张元隆贩卖稻米出洋,并下令逮捕张元隆及其属下船主,进行审查。
张元隆不堪牢狱之苦,竟病死狱中,还有12名船主耐不住严刑拷打亦相继毙命。
如此一来,张伯行不仅陷入死无对证的被动境地,还有草菅人命之嫌。
不甘示弱的噶礼也在此时向康熙帝上奏辩白,说张伯行因与自己有仇,便假借张元隆案公报私仇,并使很多受牵连的人死于狱中,造成恶劣后果。
浅析康熙朝中期的弛禁政策王静芳(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康熙一朝的禁海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早期侧重严禁,中期侧重弛禁,晚期侧重局部禁海。
本文着重研究康熙朝中期的弛禁政策,分析其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其内容。
从而更好地领会当时执行这一政策的重要性。
关键词:康熙中期弛禁政策康熙初年推行的禁海政策,历时二十余年,给沿海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
连年征战又使清政府造成财政危机。
海禁政策若再维持下去,势必会危及清廷对东南沿海地区统治的巩固,甚至会动摇清朝统治的全局。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不得不对海禁政策进行反思,认识到“开海贸易,于闽粤一带民生有益”。
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下令开海贸易。
之所以选择此时开海贸易,是因为到了康熙中期,开海贸易的条件成熟了。
1、原因:康熙朝中期弛禁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国内局势稳定康熙二十年(1680年)历时八年的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以清廷的胜利而结束,三藩平定后,清廷将三藩的财产全部籍没,充作军饷,把藩兵撤回京师,或改隶八旗汉军,改置福州、广州、荆州等地驻防。
至此,清廷消除了国内一大祸患,加强了中央集权。
康熙帝即位当年(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的二月至十二月,南明廷平郡王郑成功命世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等地,他亲自率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这是反击外国侵略势力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行动,也是郑氏的历史性贡献。
然就国内矛盾而言,郑氏政权却坚持抗清立场,因而被清廷视为东南沿海的一大隐患,康熙欲使台湾归于清廷,安定东南海疆,抱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干衣宵食,始终不渝。
先后采取迁界禁海、遣使招抚、招降纳叛、瓦解郑氏营垒、武力征剿等策略,最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了台湾,巩固了国防。
康熙帝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国家的大业,就此使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告一段落,国内局势特别是东南局势渐趋稳定。
清代禁海政策对中国海商的影响
清朝禁海政策是指清朝政府对海上贸易的管制措施。
这种措施主要针对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活动。
早在明朝时期,皇室政权就开始对海上贸易进行限制,旨在保护国家商业贸易的长期发展。
随着清朝政府不断加强对海上贸易的管制力度,海上商贸活动逐渐被禁止。
这对当时的中国海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代禁海政策的实施,导致许多海商失去了经商的机会,尤其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大量的商船被废弃,许多人失去了他们的财产来源和生计的保障。
同时,这种政策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海上贸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禁海政策的实施,导致海上贸易的活动规模减小,商业交流机会减少,对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也难以发展。
这种经济壁垒的出现,阻扰了中国海商与海外市场的交流和合作,从而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这种政策也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禁海政策导致不少海商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机会,生活来源也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清代禁海政策使得中国商业领域的缺口不断扩大,使得许多不法商人可乘机“代为经商”,充当一些献官和豪门利益的代表,进行海外贸易活动,甚至合谋欺诈,危害了中国商业的正常交易秩序。
总的来说,清代禁海政策对中国的海商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这种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商业经济开始走向衰退,为中国的经济身份带来了深刻压力。
对于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来说,也提醒我们不断探索国际市场的合理性和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与策略,推动中国国际商业领域的升级和发展。
清朝的商业与贸易海禁与海外贸易的崛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商业与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朝初期,存在着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开放了海外贸易,从而催生了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崛起。
一、海禁政策的出台清朝自康熙时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以及限制外族的入侵。
海禁禁止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直接进行贸易,只允许与荷兰、俄罗斯、英国等几个国家通过广州进行贸易开展。
这一政策对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但也为中国创造了一定的贸易渠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二、贸易海禁的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清朝逐渐意识到贸易海禁政策对于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
乾隆时期,由于官员的反对和国内丝绸、茶叶等商品的需求增加,清朝开始调整贸易海禁政策。
乾隆帝颁布了《通商海关章程》,开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通商,并设立了对外贸易的海关机构。
三、海外贸易的崛起清朝对外贸易的调整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崛起。
从乾隆时期开始,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逐渐增加,海外市场的需求对中国商品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欧洲市场受到了热烈欢迎,海外贸易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崛起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
商人纷纷投资于贸易活动,创造了巨额财富。
一些商人还开始在国内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例如福建的闽商、广东的粤商等,他们通过经营海外贸易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贸易海禁的调整以及海外贸易的崛起对中国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海外贸易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中国商品的品质和质量,提高了国内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海外贸易带来了大量的外汇,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推动了清朝社会的进步。
六、结语清朝的商业与贸易政策的调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尽管最初实行了海禁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开放了海外贸易,从而催生了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崛起。
明清海禁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一、明清海禁政策形成的原因从明清到清前期,准确说是从明中期欧洲人地理大发现到清代鸦片战争前这段时间,正是西欧资本主要崛起并向世界扩张从而引发了世界传统政治格局大变化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下那些力争海权,重视商业和海洋贸易的国家。
如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后来的英国,通过这一途径都走向了世界大国的道路,而反观中国,这个当时并不具备航海技术和发展海洋贸易内部动力的世界文明古国,却在这段时间里与时代潮流相悖,采取了固守海岸。
某些时期甚至是禁止海外贸易的保守主要政策,其原因何在呢(一)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先秦战国时期就已提出并形成了体系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秦汉以后,这一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信奉和推行,成为中国封建历史时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封建后期,尽管随着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传统的轻商思想受到了挑战。
到明清时期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
但是以农立国,重农轻商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没有改变。
在传统的轻商思想下,商业是得不到大力提倡,更不能过分发展以致冲击本业的。
这种思想在中国封建时代已根深蒂固了,而这种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及政策主张与当时同时代其他西方国家的思想潮流是南辕北辙的。
地理大发现以后风靡西欧的主流经济思想的重商主义,各主要航海国家无不强调商品流通和贵金属的输入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
无不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去积极支持海外商业的发展。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殖民地贸易,荷兰人的“海上马车夫”时代以及英国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都是在重商主义思想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实现的。
中国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在这样一个时代却仍在高唱“强本抑末”的老调。
当然不可能指望他们实行积极的海外贸易政策了。
(二)中国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传统的“华夷”观念也是导致明清时期实行保守主义的海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华夷”观念是以中国为中心看待周围世界和其他民族。
认为中华文明优于其他民族的一种政治文化心态。
康熙年间海禁政策初探作者:王玉婷来源:《求知导刊》2018年第06期一、康熙年间的国内外环境1.国内形势动荡不安1644年清军入关后,南下征伐,逐步统治中原地区。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维护王朝政治,防止沿海人民与抗清力量勾结,清王朝一直实行海禁政策,严防东南各省与台湾郑氏集团接触,“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①。
顺治年间实行的“迁海令”极大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百姓生活困苦,直至1662年康熙即位,清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这一困境才有所缓解。
清军初入关中时的国内形势十分严峻,中原地区四分五裂,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占据西北、湖广,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盘踞四川、重庆,南明的弘光政权占有南京、苏浙②。
为镇压各地反清势力,清政府在统治区域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打击汉族人民抗清气节。
顺治二年(1645年),八旗兵攻取扬州城后残酷屠城;同年,清政府以“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
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③为由,强迫汉人剃发,如有犹豫不决或不想剃发的一律按重罪处置。
这一系列民族高压政策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各地反清势力趁机联合,中原地区硝烟四起,战争不断。
在清军入关后的近半个世纪里,社会环境十分动荡,满蒙贵族焦头烂额、不断平叛,除武力平定外,针对台湾郑氏集团,统治者实行禁海迁界等一系列措施。
康熙二十年(1681年),赵国祚率军攻入云、贵地区,平定三藩叛乱,清政府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扩大。
此后清廷集中火力解决台湾问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地方官员施琅率官兵两万人、战船三百艘进攻澎湖列岛、台湾岛,郑军主力溃败,七月,郑克塽率众投降。
次年(1684年),清廷设府,由福建地方官员统一管理,台湾正式回归祖国,此后的台湾直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一直由清政府直接管辖。
至此,明末以来长期存在的反清势力基本消除,清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2.国际环境风起云涌十七世纪的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英、法、美、俄各国先后走向近代化。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具有近代民主性质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揭开了世界革命运动的序幕,欧美各国纷纷效仿。
率先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为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
落后的亚非国家被西方列强占领,成为其海外殖民地,远东的传统对华朝贡国也未能幸免,不自觉地被卷入世界殖民运动中,列强将中国周围的殖民地作为打开中国国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桥梁,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被破坏。
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先后在东南亚占领殖民地,成立垄断性贸易组织东印度公司,不断试探、染指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3.朝廷对海洋的认识入关后的清政府并没有立即建立有效统治,国内环境动荡不安、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国际局势风起云涌,此时的满蒙贵族对海洋的防御意识也不够强烈,只能单向地实行消极的海禁政策。
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统治者才提出:“即如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故具知原委,地方督抚提镇未能尽悉也”④,要求严肃处理有关海疆的一切问题,以免日后酿成更大的灾祸。
二、海禁政策的反复变易1.禁海迁界明末清初,政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商船出海贸易。
顺治三年(1646年),朝廷采用刑罚的方式严禁民间百姓私自下海经商,若有走私者被抓,则“(受雇)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
物货、船车并入官”⑤。
由此可见,清初颁布了明确的法令条文禁止商船出海,但因连年征战、社会动荡,地方官员并没有严格落实,沿海地区人民仍可偷偷出海贸易,河道总督靳辅曾就这一问题说过:“我朝定鼎之初,商民出洋者,亦俱有禁,然虽禁不严,而商舶之往来亦自若也。
”⑥这种现象在当时屡禁不止,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默许。
清政府平叛内地后,将战略重心转至东南沿海,不断加强禁海力度,打击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
顺治十二年(1655年),统治者颁布了多条“禁海”“迁界”法令。
浙闽总督屯泰提出了明确的出海措施:颁给合法的海船执照,除有执照的船只允许出海外,其余的一律禁止通行;若有官员百姓擅自建造两桅以上的大船,私下将违禁货物带出海运往番国,一律交于刑部处罚,判其重罪⑦。
清政府不仅严禁沿海地区人民与海贼结成同盟,也十分防范民间与番国的通商往来。
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出台了更详尽的法令,规定:如果奸民贪图利益,擅自给郑氏集团输送粮食等日用物品,被官府发现后一定严加查办,从重治罪;地方保甲人员,如有私下通融、不检举的,一律处死……且不许一帆一船进入海口、亦不许一个海盗贼寇登陆⑧。
为防止沿海地区人民窝藏逃犯,彻底消灭抗清力量,清政府采取了另一项极端的措施——迁界。
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下令沿海各省人民向内地迁徙30至50里不等,不准民间私自出海捕捞、贸易。
这次迁界范围非常广,沿海各省地均有所涉及,整个海岸线内缩。
除此之外,清政府更强行焚毁海岸线附近的房屋村舍,谕令军民不得擅自出境,违者处斩,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这次迁界持续到了康熙五年(1666年),在郑氏集团败退台湾后,才稍有放松。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氏反攻大陆、重新占领厦门,与大陆抗清势力连成一片,清政府不得不再次厉行迁界,将界外百姓迁往内地,严令出海。
由于山东以北的沿海地区距离台湾较远,所以实行得并不严厉;而浙江、福建等距离台湾较近的省份则被迫内迁五十多里;距离台湾最近的广东省则在短短二十年内被迫三次内迁。
康熙十一年(1672年),清政府规定:“如将违禁出海贸易之人,不行举首,反以外海作为内地,或为隐匿,或擅给印票,往来侦探、通商漂海,皆革职提问。
其转详并未经查出之道府,各降三级调用,总督降二级留任。
其出界晒盐者,亦照出界例处分。
”⑨清政府实施的禁海迁界政策,虽较为有效地遏止了郑成功的海上军事力量,但把沿海各省的无数百姓大规模迁至内地,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沿海土地大面积抛荒,成为盐碱地,沿海渔业、盐业长期无人管理,海外贸易也遭受巨大挫折,清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此外,大批不愿迁往内地的居民被处死,而无奈之下被迫迁徙的百姓则流离失所。
清初实行的禁海、迁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台湾郑氏集团的势力,为最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但这种坚壁清野的政策,使清王朝自身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统治群体中出现了不同的呼声,粤、闽、浙、苏等沿海省份地方官员纷纷上疏,请求废除海禁,对外开海贸易。
2.开海展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清政府下令开海展界,允许内迁的居民重返故土、出海谋生。
开海展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康熙十三年(1674年),浙江巡抚范承谟在奏折中详细陈述了由迁界激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老弱妇子,展转沟壑,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所余孑遗,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至此已极。
迩来人心皇皇,米价日贵,若不安插,倘饥寒迫而盗心生,有难保其常为良民者矣。
”⑩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疏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
在四岛开海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
自康熙八年(1669年)始,某些沿海省份便逐步在小范围内进行对外贸易。
康熙十五年(1676年),江苏巡抚慕天颜上奏,称盛京、直隶、山东沿海地区的商船允许其自由行走,海州、云台等地原来抛荒的土地也准许复业,香山、澳门等地区的陆路贸易可准许其来往,这一系列措施有很多好处,“凡此庙谟之筹略,岂非见于海利之原可通融,而故弛其禁耶?今所请之开禁,亦即此意推广之而已。
”11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福建兵部侍郎温代再次上疏康熙帝请求开海,康熙对此询问大臣,大学士明珠说:“臣昔年差往福建,颇知彼中情形。
若金门、厦门不设重兵,海禁未可骤开。
”上曰:“然。
”12由此可见,有关是否开放海禁的政策在清廷大臣中并没有达成一致,最高统治者康熙帝态度谨慎,在听取两方意见后,并没有贸然同意开禁。
所以,在接管台湾前,尽管有地方大臣请求开海,但并未产生明显的效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下令南方沿海省份进行开海展界。
清廷这一举措在多处文献中均有详细记载,《清圣祖实录》中写道:“今海外平定,台湾、澎湖设立官兵驻扎,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应尽行停止。
若有违禁,将硝黄、军器等物私载在船出洋贸易者,仍照律处分。
”13《皇朝文献通考》中记载:“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俱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14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沿海地区开放通商口岸,准许中国商人出海贸易,随后又正式成立——浙、江、闽、粤四海关,统一管理对外贸易15。
至此,明末清初实行了四十年的海禁政策正式废除,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
3.南洋禁海令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南洋海盗势力壮大,沿海地区多次遭受海寇侵扰,一些大臣主张重提海禁,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都察院官员劳之弁认为江浙地区米价迅速上涨,是内地商贩将米粮出海销售给海外人民导致的,上疏“请申严海禁,暂撤海关,一概不许商船往来,庶私贩绝而米价平”16。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奉天、直隶、山东及南方省份频繁出现海盗,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次年正月,朝中大臣王思懿再次上疏重提海禁,但面对开海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康熙帝认为:如果因为海盗的原因,而严禁海上贸易往来,那么“后思若辈游魂,何难扫涤,禁洋反张其声势,是以中止。
然未雨绸缪、何可忽耶”17。
况且康熙帝认为海寇的出现与内地发生的江湖盗窃案性质相同,只要地方官员仔细搜查、严密处置,盗匪定会无处可逃,故而不能因为偶尔出现的海盗事件,就重新禁海、杜绝海外贸易。
18但自此以后,大臣们要求禁海的呼声越来越高,康熙帝不得不重视。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禁政策开放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
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谈到南海贸易所引发的弊端时,康熙帝说:“海外有吕宋、噶啰吧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数也。
”19他认为,出逃到吕宋、噶啰吧等地的汉人是海盗的源头,就算官兵出海巡逻,遇到规模较大的海盗船只,也不能轻易剿灭盗贼,况且出海贸易的商路有多条,官兵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出于对汉人和海外人民的防范,也为防出现抗清势力的集结,所以康熙帝针对南海地区再次实行海禁政策。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中国海外贸易区锐减(顺康时期,南洋贸易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东南沿海地区从此“百货不通,民生日蹙”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