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夜书所见》四首古诗。
这些诗篇均为经典之作,描绘了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理解其大致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古诗文朗读音频。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首古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诗句内容。
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描绘的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分析其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讲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检查发音、节奏等方面,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首古诗的、作者、韵律、对仗等特点,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特点。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古诗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古诗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课外诗四首以下是四首课外诗
1. **《枫桥夜泊》**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 **《凉州词二首·其一》** -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出塞二首·其一》**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四首诗分别来自不同的诗人,题材各异,包括夜景、边塞、离别等。
《诗》课文原文
《诗四首》课文原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四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练习题,人教版同步课程教学,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写作特色课后辅导,教学分析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古诗四首篇1《归田园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衣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志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这一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
轮,车轮。
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
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是柴门。
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
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
“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
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
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
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
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
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
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
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曲中”一作“里人”。
似以“里人”为是。
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课文《诗四首》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分别为:《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有。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orG 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反。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有。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杂草,黄昏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开心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宠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抱负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乱,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颜色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比照,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部编版九下12课《诗四首》翻译、作者、
背景
诗四首
这篇文章介绍了部编版九下第12课《诗四首》的翻译、作者
和背景信息。
本课主要涉及四首诗歌,分别是《秋思》、《问刘十九》、《赤壁怀古》和《夜泊牛渚怀古》。
《秋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朱熹。
它描述了一个人在秋天时对故乡的
思念和感伤之情。
诗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
家乡的眷恋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
《问刘十九》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陆游。
它是一首抒发内心愤懑和对现实的
反思之作。
诗中以对刘十九的询问为引子,通过描绘当时社会的种
种不公和人情冷漠,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愤怒。
《赤壁怀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杜牧。
它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对英雄气概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壮丽风采的向往和景仰。
《夜泊牛渚怀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杨巨源。
它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泊船时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诗中展现了一种对江南风景的赞颂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充满了浓郁的怀旧色彩。
以上是部编版九下第12课《诗四首》的翻译、作者和背景的简要介绍。
这四首诗各具特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抒发,传达了作者们对家乡、社会现状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老舍:诗四首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舍:诗四首
(一)沔县谒武侯祠
淡泊于今尚若斯,清流疏柏武侯祠。
三分未竟贤臣志,一表应怜庸主师!
大汉衣冠余百劫,中原烽火似当时;
死而后已同肝胆,海内飞传荡寇旗!
(二)潼关炮声
瓦砾纵横十万家,潼关依旧障京华。
荒丘雨后萌青草,恶浪风前翻血花;
堪笑晴雷惊鸟雀,誓凭古渡斗龙蛇;
山河浩气争存灭,自有军容灿早霞!
一水惊蛇岸欲流,黄沙赤血撼天浮!
奇兵无愧关河险,壮志同消今古仇;
峪口新营嘶战马,山腰古道隐耕牛;
连宵炮火声声急,静待军情斩贼头!
(三)过天津桥
天津桥外古亭林,几代风流余鸟音!
白鹤云间山色远,黄牛车缓柳阴深;
桑麻未异丰年景,刀火偏多报国心;
肯向鹃声卜末劫,金戈铁马动长吟!(四)白马寺
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
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
疎钟群塚默,一梦万莲开。
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
一九三九年秋北战场
载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弹花》第三卷第一期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现代诗四首
1.《错误》
现代·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断章》
现代·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乡愁》
现代·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偶然》
现代·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四首》之我见
2014.10.5
《诗四首》有《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四首诗歌组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从感情的角度看,有喜悦的,有孤独的,由思乡的,有忧国伤时的,很难理解编者是如何编排教材的,找不到一丝的共同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也没有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只能是依照课本的顺序进行讲解。
处理《归园田居》时,以拟标题的方式把握诗歌的内容,对于2013级的孩子而言是一个难点,不妨就换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拟标题,将难点划分成一小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解“愿”的内涵,是一个难点,同时结合桃花源记再加上适当的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处理《使至塞上》一首诗歌,在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之后,以追问问题的方式效果极明显:“去的使者多不多?理解单车;属国是地名还是人名?——理解属国;见到要慰问的人了吗?——理解箫官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理解作者的孤独(此处备课应该结合唐朝的都户府,帮助学生理解)
理解颔联“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应该先让学生翻译者两句诗,再去揣摩为什么把自己比喻成征篷、归雁,再结合诗歌意想砸实者两句诗的理解。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用朗读法就可以读出壮阔之景,用描写法训练学生的表达力。
处理《渡荆门送别》通过朗读法把握诗人思念家乡,对家家乡依依不舍之情比较容易,用图表结合《三峡》理解颔联“随”的妙处确实帮助很大,让学生自己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特点的诗句,学生能很好的体会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妙处,效果较好。
处理《登岳阳楼》,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建议下次讲课先给学生能够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以诗眼“悲”字入手,悲景,悲事,悲情,贯穿始终。
悲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理解帘旌容易引起过客之感,夕阳引起思乡之情;悲事:“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理解作者的颠沛流离生活以及自己的痛楚;悲情“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通过托音的方式体会悲的程度。
为了依照诗歌的顺序,可以假借品论家说此诗围绕一悲字,描写悲景,叙写悲事,抒发悲情,用慧眼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