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应用的优势及缺憾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2.83 KB
- 文档页数:2
介入治疗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摘要】介入治疗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妇产科的各种疾病。
本文阐述了介入治疗在妇产科恶性肿瘤的动脉血管造影诊断、子宫肌瘤、产后出血、子宫动静脉畸形、子宫腺肌病等妇科良性病变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介入治疗;妇产科;应用介入治疗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技术,其结合了内科治疗与外科治疗的优势,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目前介入治疗技术已成为继内科和外科之后的第三大支柱性医学学科。
在妇产科的应用上,由于影像学与介入治疗的参与,妇产科的疾病治疗有了新思路。
笔者将针对妇产科常见的疾病阐述介入治疗的应用。
1介入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介入治疗最早在妇产科主要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介入治疗不仅可以造影诊断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还可以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出血的治疗。
1.1介入治疗诊断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动脉造影技术是结束治疗的一种诊断技术,它可以通过子宫及髂内动脉的造影,来对妇科恶性肿瘤的病灶的大小、范围、供血等情况进行直观的了解。
对于判断肿瘤诊断分期及药物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动脉造影可以显示病灶的侵蚀程度,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并且对于判断化疗疗效及病情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药物治疗肿瘤及栓塞的治疗上,介入治疗在宫颈癌及肿瘤细胞的滋养上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1.2局部动脉灌注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局部动脉灌注化疗是介入治疗的一种手段,它使药物直接进入肿瘤内部,增加肿瘤内部的药物浓度,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具有积极作用。
在治疗子宫宫颈癌上,动脉灌注化疗可缩小病灶部位,逆转癌症分期,为根治子宫宫颈癌提供可靠条件。
动脉灌注化疗可减少手术出血量,控制病灶部位的出血,尤其适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
据文献报道动脉灌注化疗介入治疗患者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99%、82%、47%、10%。
综 述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年7月第5卷第7期 W orld Hea lth D igestM edical Peri odical 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中的应用及进展■余晓梅1 曾德春2(11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妇幼保健院643200 21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646000)【摘要】本文对最近几年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妇产科;血管性介入治疗;应用;进展【文献标识码】R24613 【文献标识码】A妇产科血管性介入治疗,是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 onal radi 2ol ogy)在妇产科的具体应用,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指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的原理、通过导管等器械对妇产科疾病进行的一系列治疗技术。
本文将对近些年来,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妇产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以下综述。
1 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中的应用111 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目前手术仍然是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加之术前及术后进行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化学疗法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手段,其中以静脉化疗的历史最长,应用得最广,且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其优点是简便易行,但由于其属于全身用药,局部病变区的药物达不到持续的高浓度,故毒副作用与疗效各参其半,有时患者难以耐受。
6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始研究盆腔恶性肿瘤的化疗给药新途径,即通过局部动脉给药来增加肿瘤所在部位的药物浓度,进而达到控制病变,提高疗效的目的。
但此方法是在无导引下进行,具有盲目插管、非选择性给药,使局部药物浓度低,且在化疗的同时不能进行阻断肿瘤血供的栓塞疗法。
介入治疗正是克服了上述不足,即利用放射学导向技术定向地对病变器官进行诊断和治疗。
由于女性生殖系统血供主要来自髂内动脉,因此对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直接进行大剂量化疗药物灌注和栓塞,为妇科晚期肿瘤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血管性介入治疗应用于妇科各种恶性肿瘤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具体术式包括:髂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术(int e rnal iliaca rtery infusion /em 2boliza ti on,II A I/II A E)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术(ute rine arte ri 2a l i nfusi on /emboliza ti on,U A I/U A E )。
血管介入治疗对妇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血管介入治疗对妇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到2010年12月期间接受诊治的60例妇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30例行保守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30例中,29例患者止血成功,1例因止血失败最终行子宫切除术,且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30例采用保守治疗后均无效最终采取了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妇产科出血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血管介入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疗效妇产科出血是分娩期的并发症,属于产科的危急重症,在我国,已成为导致产妇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发生率约为2%~3%[1]。
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2]。
临床上在出血无法控制时行保守手术治疗,对子宫动脉或者髂内动脉进行选择性结扎,但是子宫内部与侧支的循环血管广泛相连,手术很难成功且会危及产妇的生命,最终不得不通过切除子宫来止血,致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妇产科疾病,能够成功止血并保留子宫,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3]。
对我院2004年3月到2010年12月期间接受诊治的60例妇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4年3月到2010年12月接受诊治妇产科出血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39岁,平均(27.45±2.2)岁,7例子宫收缩乏力,2例宫颈癌晚期放疗后出血,2例宫颈妊娠刮宫后出血,6例宫颈裂伤出血,4例阴道裂伤出血,9例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出血,患者平均出血量2337.21 ml。
论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92-02介入治疗分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两种,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日渐减少。
血管性介入治疗(下简称介入治疗)在妇产科中的应用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广泛的应用是在近20余年。
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应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之前,介入技术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
因此,我们能够对其在妇产科应用中的优势及可能的缺憾进行初步的评价。
1 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应用的优势在传统的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妇产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主要表现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开腹、腹腔镜、经阴道等最终进入腹腔对病灶实施切除、甚至连同病灶寄生的子宫进行切除,以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采用的是解剖减灭的办法,当然同时伴有组织器官的损伤。
而介入治疗的治疗理念与传统的外科方法不同,是通过血管系统途径对病变实施治疗,达到甚至有可能超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而对器官的损伤却明显地降低。
通过血管内的造影,发现了一些我们在传统解剖上无法发现的问题,丰富了妇产科学的内容。
1.1 对盆腔血管解剖的新认识介入治疗的基础是血管,其根本是对血管的研究。
通过血管造影我们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血管有了新的认识。
1.1.1 关于左卵巢动脉的起源以往一直认为左侧卵巢动脉大部分发自左肾动脉,但在左卵巢动脉的造影中我们发现,左卵巢动脉大部分发源于腹主动脉。
1.1.2 子宫动脉的分支以往对子宫动脉的研究不多见,通过子宫动脉造影发现子宫动脉在分出下行支之前还分出了子宫动脉输尿管支和膀胱支,分别对这两个分支进行造影,发现输尿管支供应输尿管宫颈段4cm的血供,栓塞此分支将导致输尿管宫颈段的狭窄、坏死。
子宫疾病介入治疗后输尿管坏死和膀胱的部分坏死是妇产科介入治疗两个比较大的并发症。
1.1.3 子宫的血供在关于子宫血供的研究中发现,子宫的血管主要来源于3对血管:一对子宫动脉、一对卵巢动脉、一对阴部内动脉,而且三者之间还有较多的交通支,当然还有其他动脉参加对子宫的血供。
妇产科大出血应用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陈伟【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5(000)020【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大出血应用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效果。
方法妇产科大出血患者102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1例行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术,观察组51例行血管性介入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有效止血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血管性介入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效果显著。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massive hemorrhag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massive hemorrhag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1 patients treated uterus or internal iliac artery ligation as control group. 51 patients treated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s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Operationtime;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effective hemostasis time; postoperative vaginal bleeding tim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Complication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Treatment efifciency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has signiifcant effect in treatment for massive hemorrhag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总页数】2页(P20-20,21)【作者】陈伟【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相关文献】1.双导师制在妇产科血管性介入治疗护理教学中的效果观察 [J], 欧有良;周燕莉;肖春芳;曾荟琴2.妇产科大出血应用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效果 [J], 于晓艳;张妲3.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马霞4.33例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J], 叶建明5.35例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J], 张会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妇产科大出血血管性介入治疗研究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妇产科大出血患者102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年龄为21~39岁,平均278±45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10例。
出血类型经阴道分娩出血29例、剖宫产后出血16例、人工流产后出血6例。
出血量为1000~3500,平均18695±3274。
观察组51例,年龄为20~38岁,平均276±49岁,初产妇40例,经产妇11例。
出血类型经阴道分娩出血30例、剖宫产后出血17例、人工流产后出血4例。
出血量为1000~3600,平均18742±3501。
两组年龄、经产情况、出血类型、出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子宫下段一侧扪及搏动子宫动脉,用大号圆针肠线自子宫前壁进针,深度达到子宫肌层23,后壁出针,紧靠阔韧带穿过,打结或找到髂总动脉后,向下寻找到髂内外动脉分支点,游离髂内动脉,相距05~10用7-0号丝线结扎2次,同法处理对侧。
观察组休克患者先给予补充血容量和抗休克治疗,纠正凝血障碍,实施技术,局麻后,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同步实施盆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要明确血管分布情况,寻找出血部位,快速将导管插入到出血处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将导管有效固定,用1~3携带有抗生素或抗癌药物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经造影证实栓塞成功,可同法栓塞对侧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实施局部加压包扎。
13评定标准。
有效子宫逐渐收缩,生命指征平稳,尿量正常。
无效继续出血,子宫未收缩,生命指征恶化,尿量不足30或无尿。
14统计学方法16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和χ2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妇产科大出血应用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效果发表时间:2016-04-07T10:08:53.2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作者:张冰[导读] 海伦市妇幼保健院针对妇产科大出血,使用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好,能够为患者止血的同时,提升子宫保留率。
海伦市妇幼保健院 152300摘要:目的:对妇产科使用血管性介入治疗来改善大出血症状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方法:根据我院接收大的33例妇产科大出血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支持下的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一共进行了36次治疗。
结果:全部33例患者,其中插管失败1例,由于严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例,另外有3例患者采取2次介入治疗措施,其中1例绒癌患者由于复发大出血导致二次介入治疗失败,采取其他方法处理后痊愈。
采取介入治疗时,止血有效34次,占94.4%;2例子宫切除,占6.1%;一次栓塞止血率达87.9%。
结论:针对妇产科大出血,使用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好,能够为患者止血的同时,提升子宫保留率,根据术后的随访来看,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患者女性的生理功能也没有受到影响,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妇产科大出血;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妇产科的一些疾病会造成女性阴道大量出血,使用保守治疗方式无法给患者提供较好额治疗效果[1]。
我院2010年至2012年一共对33例阴道大出血患者进行了DSA支持下的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就研究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0年至2013年我院选取了33例妇产科阴道大出血症状额患者来进行研究,最小患者是24岁,最大患者是37岁,全部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阴道大出血症状,为患者进行宫腔填纱、子宫按摩、药物促宫缩等治疗方式后,均无法控制出血情况。
1.2方法为患者进行补充血容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及抗休克等治疗方式,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的支持来为患者进行治疗。
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探究纵观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的发展历程,亦经历过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然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意见促进了介入技术不断发展,目前血管性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妇产科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但是目前妇产科血管性介入领域尚存在待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我们将更加奋勇,相信妇产科血管性介入治疗将发展的更加辉煌。
标签:血管性介入;妇产科;恶性肿瘤;良性疾病介入治疗是一种介于内科和外科之间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非血管内介入治疗,近年来,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率逐渐降低。
血管性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应用1-2mm直径的穿刺针,经浅表动脉穿刺进入血管系统!并根据血管解剖结构,在血管造影仪器的引导定位下,将导管直插至病灶部位!并沿导管注入造影剂至病灶部位,从而显示出病灶部位的形态以及血管分布情况,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因其操作快速简便、微创、疗效显著且并发症较少,在妇产科中广泛应用,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但该技术仍存在许多尚待提高的方面。
一、血管性介入治疗发展史现代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最先是从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开始的,主要是妇科恶性肿瘤出血的止血、肿瘤的姑息治疗。
1976年,美国学者Miller等首次應用选择性动脉栓塞技术,控制盆腔恶性肿瘤导致的大出血获得成功,解决了中晚期宫颈癌出血的难题;在20世纪80年代,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卵巢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以及复发癌,包括手术前、手术后的应用研究更加深入;日本应用该方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很快在妇科肿瘤方面广泛应用,目前,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1988年,日本的三浦健等提出少量反复动脉灌注化疗法,1990年日本的北尾学等提出升压动脉灌注化疗法,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动脉化疗。
1979年,Heaston等首次将放射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产后出血的治疗获得成功,标志着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妇产科良性疾病的开始,正是将该技术应用于妇产科良性疾病的治疗,极大地扩展了其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赋予了妇产科介入治疗学新的概念。
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1-11-29T03:38:29.75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6期作者:王书琴熊琼英(通讯作者)[导读] 研究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效果。
王书琴熊琼英(通讯作者)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目的:研究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大出血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33例)和观察组(血管性介入治疗,33例),观察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3.94%VS75.76%),差异明显(X2=4.243,P=0.039<0.05).结论:针对妇产科大出血患者,通过血管性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管性介入治疗;妇产科;应用效果妇产科大出血是临床比较严重情况,对患者生命安全会产生严重威胁,通过传统方法治疗,虽然可以止血,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同时术后还会引发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同时也会对患者生育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针对患者实施行之有效的治疗显得非常重要[1-2]。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66例妇产科大出血患者,实施血管性介入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妇产科大出血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
观察组年龄23~50岁,平均(36.5±4.5)岁;对照组年龄24~49岁,平均(36.5±4.2)岁。
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知情并同意。